文/學乃身之寶
你,孤獨嗎?
生活節奏變快的今天,一部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讓一個人完成所有生活所需,孤獨,便成為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很多人時常在內心抱怨:一個人上班、一個人做飯和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過生日、一個人逛街,總之,孤獨的瞬間一直在。
當然,有人很享受一個人的生活,認為那是獨處,但也有很多人無法承受孤獨,因為那是寂寞。
周國平先生曾說,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
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漸漸習慣於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其實,第一種狀態就是孤獨,像那些總是一個人做事,想融入集體又不知所措的人,第二種和第三種狀態,就是應對孤獨的方式,那麼,為什麼人會孤獨呢?走出孤獨,還有其它什麼方法嗎?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孤獨,和早期的母嬰關係有關
人的孤獨,和生活經歷有過,特別是早期的母嬰關係。
精神分析認為,嬰兒(6個月前)本來處於孤獨的想像世界,ta和撫育者,尤其是媽媽共享一個自我,這就是共生關係。
但如果媽媽在這個時期沒有很好地給予嬰兒所需要的東西,包括吃喝拉撒睡玩,嬰兒就會產生死亡焦慮,因為ta認為,媽媽離開了自己,自己就無法生存下去。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早期的母嬰關係中,如果孩子缺少足夠的關注,就會種下孤獨的種子,這會直接導致成人後的ta,性格很可能有些孤僻,不太願意和人接近。
這也是一個人童年缺愛帶來的既渴望愛,又害怕受到傷害的焦慮和矛盾心理。
2.孤獨,是內心缺少安全感
前面說了,人的孤獨,和早期的成長經歷有關,而這也是ta缺少安全感,進而導致孤獨的原因之一。
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師唐納德溫尼科特,曾討論過獨處的能力。他說,一個人是否具有獨處的能力,建立在這樣一種體驗上,即母親在場的情況下,嬰兒與幼兒獨處的體驗。
這種體驗,其實就是孩子的安全感。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五歲前)很難離開母親,無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就說明孩子內心是不安的,而這種不安就減少了ta和其他人建立關係的機會,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很孤獨,因為母親不可能隨時隨地陪伴著ta。
3.孤獨,是感受不到快樂
當一個人童年缺少足夠的關注,就會有種不安感,而這種體驗會讓一個人不快樂,這種不快樂也是孤獨的原因之一。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孤獨並不是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之間心中最要緊的感受。"
這種找不到人說心裡話的狀態,就會讓人陷入失望和孤單中。
就像很多夫妻,平時很少溝通和交流,患上了"愛情沉默症",自然是孤獨的。或許有些人覺得,老夫老妻沒什麼可說的,但是,在愛情中沉默的兩個人,如果缺少內心的交流,就少了談論感受和分享體驗的機會,彼此變成越來越孤獨的人。
4.獨處,是一種能力
孤獨和獨處是不同的,享受孤獨,那是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既然是一種能力,我們就可以習得。
那麼,怎樣學會獨處,以走出孤獨呢?
前面說到,周國平先生談到應對寂寞的後兩種方式,其實就是學會獨處的方法,包括用讀書或寫作等做事的方式,讓自己安於當下的狀態,另外,通過內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更加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活出真正的自己。
可以說,一種方式是身體上的行動,另一種方式是思維上的轉變。
除了上述方法,我們還可以試著這樣做:
其一,學會自己愛自己。
我們知道,孤獨和過去的成長經歷有關,特別是缺少足夠的關注和愛,進而感受到"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於是不願和他人相處,才覺得孤獨。
這時,我們要學會自己愛自己,即自己做自己的'父母",以滿足自己缺少的關注和愛,這樣就會再次獲得安全感。
比如,關注自己的情緒、在意自己的健康,以及把注意力多放在自己身上,這樣的積極關注,可以讓自己慢慢感受到"我基本上是好的"。
當一個人可以肯定自己、認同自己時,ta就不再孤獨,因為ta學會了愛自己,即接納了自己。
其二,被動陪伴,讓自己更有安全感。
不會獨處的我們,除了學會愛自己外,還可以試著尋找被動陪伴。
比如,關注自己的事業(做好自己現在可以做好的事情)、建立親密關係(和伴侶、朋友、家人多多創造"在一起"的時刻),給予自己內心的支撐,這就是在重塑一個有陪伴、感覺安全的環境,進而有了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一個知道自己是誰,在哪裡,做什麼事的人,是不容易孤獨的。
寫在最後:
其實,學會獨處的人,就是要成為心理健康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就是自信和熱情。
自信,就是當活力能夠滋養自體;熱情,就是當活力能夠滋養客體。
也就是說,一個可以愛自己、愛他人和愛生活的人,就是心理健康的人,也是能夠獨處的人。
好的孤獨,可以脫胎換骨,因為那意味著已經學會了獨處。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