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去了大大小小的地方;唯有胡同能讓人停下腳步,就像上海的弄堂一樣,能夠仔細咀嚼老北京的故事。印象中的胡同,總是青磚灰瓦,庭院深深,充滿生活氣息;然而說到北京最洋氣的胡同,卻完全打破了人們對胡同的「刻板印象」,原來胡同還可以這樣!
這條最洋氣胡同,就是北京的東交民巷。
北京城最長的街是長安街,最長的胡同當屬東交民巷。它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與車輛川流不息、繁忙熱鬧的長安街相反,東交民巷路靜人稀,鱗次櫛比的西洋風格小樓掩映在濃密的國槐樹裡,仿佛藏著一個又一個秘密。現存建築均保留原狀屬於當時歐美流行的折衷主義風格,充滿「高度混搭」的形式美,同時也融合了很多中國元素。
這是一條建於明朝的狹長巷子,舊時因這裡是漕運地,所以稱東江米巷。這裡呈現過繁華,更經歷過劫難;背著沉甸甸的歷史和講不完的故事。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後,這裡成了使館界,於是有了如今那麼多各國風格的西洋建築。時移世異,它們依舊矗立在那裡,這些舊址似乎依然在警醒著我們:有些歷史,不能忘卻。
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近1.6公裡,非常適合步行參觀。近幾年,東交民巷因為建築這塊的特色,成了北京的網紅景點,散步時不時發現有小姐姐過來打卡拍照。現在,我們自西向東逛逛。
01 北京警察博物館
地址:東交民巷36號
這裡是全國第二家警察博物館。其前身是美國花旗銀行舊址,建築風格為西洋古典式建築,建於1914年,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了,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來,花旗銀行關門,這裡作為北京公安局籤證處一直沿用至1998年,直到2001年籌建為警察博物館對外開放。
02 中國法院博物館
地址:正義路4號
原為日本正金銀行,宣統二年(1910年)在北京東交民巷興建了正金銀行北京支行大樓。它的外立面以紅磚與石材交替砌築,頂部冠以鮮紅色的半圓形穹頂,整體呈現紅白相間的橫向劃分;外形如同一座古堡,具有明顯的荷蘭古典主義風格。由於地處轉角地段因而平面呈「L」型,現在正金銀行舊址已闢為「法院博物館」。
上午的光影給法院博物館帶來了非常強烈的明暗對比,建築在太陽光照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連色彩飽和度都加重了一級。這幢建築也是前來東交民巷打卡的遊客們最熱衷去的一處,就連建築對面寫著「東交民巷」的路牌也格外受歡迎。
03 法國郵政局舊址
地址:東交民巷19號-1
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是一排很有特色的建築,與法國大使館舊址毗鄰。單層的磚木結構,灰磚清水牆,保留了19世紀法國盛行的「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坐北朝南,花崗巖貼面壁柱、拱券式大窗。西洋風格建築中混合大量中式元素,例如中式清水磚牆,中式風火簷、中式女兒牆、中式磚雕。
現在列為北京重點保護單位,保存完好。據說前些年,這裡曾開過一家名叫「靜園川菜」的餐廳,如今已經遷出,大門緊鎖,窗簾低垂,連續的三角山花裝飾的女兒牆,似乎還在默默訴說著百年的前塵舊事。
04 法國使館舊址
地址:東交民巷15號
現存的法國使館舊址,大門用磚做出壁柱和拱券,門前放置中國石獅1對,是中西合璧在此的又一體現。前身正是當時的純公府,院內有中央噴水池和法國鄉村別墅風格的2層配樓4棟。使館大門的外形以凱旋門為模板,體現出法國人昔日在此的躊躇滿志,趾高氣揚。
這裡還做過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在北京的住所,後來也陸續住過不少要員。現為國家機關所用,戒備森嚴,不得靠近拍攝,遠遠用手機拍了張就走了。
05 聖彌額爾天主堂
地址:東交民巷甲13號
聖彌額爾天主堂始建於1901年,落成於1904年,創建者是法國傳教士高司鐸,後又由法國人斬利國擴建形成最終的格局,這也是外國人在北京修建的最後一座天主堂。相比西什庫整體拆除重建,是北京經歷破壞最少最原裝的一座天主堂。
教堂坐北朝南,磚木式結構,哥德式風格。立面三個尖頂鐘樓,用尖券、壁柱、彩玻璃窗和壁龕裝飾。在藍天的映襯下,高聳的雙塔與在歐洲看到的並無不同。
教堂最初只供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人使用,後來附近參加教會的中國人也可進去祈禱。新中國成立後,東交民巷天主堂被劃歸北堂管理。1958年被關閉,建築與地產被政府劃歸臺基場小學,1986年臺基廠小學從東交民巷天主堂完全遷出,教堂被發還北京教會,重新修整恢復宗教活動。1989年12月23日教堂重新開堂。
這裡也是來東交民巷拍攝婚紗照的新人必取景的地方,平時不開放,我們路過時也只能站在對面用長焦拍了幾張。
06 比利時使館舊址
地址:崇文門西大街9號
比利時使館舊址在臺基廠大街的十字路口上,正對天主堂。現為紫金賓館,遊客無法入內參觀,只能遠遠地欣賞圍牆後面這棟尖頂紅瓦的鄉村別墅式建築。主樓立面作階梯式三角山花,是仿歐洲古典風格而建。它被開到極致的銀杏樹包圍,更覺鮮豔明媚。
這棟百年建築的佔地面積可真不小,到現在內部保留下來的還有五棟建築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大門是新建的,但裡面的建築卻是保留下來的。大門緊閉,但也有車輛駛進。
07 結語
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西洋建築也成為過去歷史的一部分。在此,不經意間的邂逅,是一次歷史的回眸。從歷史書裡讀到的東交民巷是一道難以癒合的傷疤,然而置身其中所感到的寧靜與在此偶遇的人文與風景,是鬧市中不可多得的哲思之地。
#東交民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