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遺珍 書香中國——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全國...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開幕式現場 通訊員劉佳/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趙徐州 曾江 通訊員 邢金良)10月30日上午,由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辦,西南民族大學承辦的「民族遺珍 書香中國——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全國巡展(西南民族大學站)在西南民族大學航空港校區開幕。國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宣布展覽開幕。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曉東、西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楊敏分别致辭。甘肅省民委巡視員王硯,西藏自治區編譯局局長洛布,西藏自治區民宗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曲扎,天津市民委副主任沈淑娟,內蒙古自治區民委副主任薩楚日勒圖,四川省民宗委副主任劉文芝,西南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恩佳等出席開幕式。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宗)委(廳、局)古籍辦,國家民委委屬6所高校、國家民委定點扶貧縣(旗)和對口支援縣(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廣西壯族自治區德保縣、江西省樂安縣)少數民族古籍工作負責人、寧夏社科院等相關單位負責人,特邀專家學者,以及西南民族大學各職能部門、各學院的師生代表近500人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由西南民族大學副校長張明善主持。

  此次巡展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全國少數民族古籍工作展區」,以圖文展板形式,展出各省市區少數民族古籍工作成績。第二部分「國家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工作展區」,展出「基地」10年來在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文化傳承、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第三部分「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出版成果展區」,以實物形式展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翻譯、研究的出版成果。第四部分「彝學文獻專題展區」,展出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區彝族古籍文獻研究成果、彝文紙質文獻、彝文銘刻文獻、音像資料、學術刊物等1萬餘冊(卷)彝學文獻資料。第五部分「藏學文獻專題展區」,展出藏文古籍整理研究成果、藏文大型叢書、藏族歷代學者個人文集等所收藏的2萬多函不同版本的藏文典籍文獻。

  當日下午,舉辦了全國少數民族古籍專業培訓班開班式,培訓班將持續到11月1日。開班式結束後,學員們前往西南民族大學武侯校區參觀了民族博物館。民族博物館建有展現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藏族館、苗族館、彝族館、白族館、土家族館、傣族館、納西族館、羌族館等8個少數民族館和紡織館、格薩爾館、經堂館、面具館、特藏館等5個專題館,共收藏有國內30餘個民族的各類文物12000餘件,建築面積6000餘平方米。民族博物館現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成員單位、中國民族博物館合作網成員單位,已成為文物收藏保護、教學科研、對外展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場所,學生成長成才的第二課堂。

  據悉,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示少數民族古籍的獨特魅力和珍貴价值,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於2016年啟動「民族遺珍 書香中國——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全國巡展活動,並已分別在廣西南寧、新疆烏魯木齊、雲南昆明、北京、雲南麗江等5個城市舉辦,近百萬人參觀,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2018年,恰逢國家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在西南民族大學建立10周年之際,全國民族古籍巡展第一次走進校園、走進西南民大,宣傳30餘年來全國開展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搶救、普查、搜集、整理、翻譯、出版、研究等工作取得的成就,精選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古籍珍品和保護成果進行展示,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的要求的重要體現;是要把民族文化的種子、民族團結的種子根植到青年學生心中,突出少數民族古籍在新時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作用;是讓觀眾近距離感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築牢文化認同這個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奏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時代主旋律。

  2008年,國家民委依託西南民族大學特色學科資源優勢,在西南民族大學建立了國家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基地涵蓋學校民族學、文獻學、語言學、文字學、管理學、歷史學、藏學、彝學等相關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特色文獻信息資源平臺,擁有一支以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為主的教學科研與管理隊伍。十年來,在國家民委和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領導支持下,學校始終堅持「救書、救人、救學科」的原則,以搶救保護、整理研究、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為己任,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在少數民族古籍文獻搜集整理、翻譯出版、數位化開發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發展。先後從全國各地搜集了古籍文獻3萬餘冊(函、卷),並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特色文獻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0餘項,其中重大招標項目10項,名列全國之冠;出版專譯著30餘部,其中獲得省部級以上優秀科研成果獎項20餘項;依託2個本科專業、7個碩士點和4個博士點培養各類民族文獻專門人才1000餘人,被國家民委評為全國少數民族古籍工作先進單位。

相關焦點

  •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走進內蒙古
    7月5日,「民族遺珍書香中國——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全國巡展(內蒙古站)在內蒙古美術館開展,旨在結合內蒙古少數民族古籍工作的特色亮點,展示全國少數民族古籍工作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
  • 快來西南民族大學 一睹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江芸涵)10月30日上午,「民族遺珍 書香中國——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全國巡展(西南民族大學站)開幕。此次巡展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全國少數民族古籍工作展區」,以圖文展板形式,展出各省市區少數民族古籍工作成績。第二部分「國家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工作展區」,展出「基地」10年來在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文化傳承、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
  • 推薦丨走,去內蒙古美術館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展!
    7月5日,「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全國巡展(內蒙古站)在內蒙古美術館開幕。本次巡展共分4個部分:「民族遺珍—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概說」,以圖文展板形式,介紹少數民族古籍書籍類、銘刻類、講唱類、文書類等4大種類及納西東巴文、彝文、西夏文、古壯字、水文、布依文、藏文、傣文、察合臺文、蒙古文、滿文等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字。
  • 中國30餘年保護出版少數民族古籍成果亮相新疆
    圖為「民族遺珍 書香中國——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全國巡展活動(新疆站)開幕現場。 孫亭文 攝 圖為展示的蒙古文古籍《蘭塔布》。 孫亭文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7月26日電 (記者 孫亭文)26日,「民族遺珍 書香中國——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全國巡展活動(新疆站)開幕。
  • 廣西展出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成果
    自治區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研究中心和自治區圖書館舉辦的「八桂遺珍 秘典重光」——廣西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成果展近日在該館展出,展期至10月31日。本次展覽宣傳展示了70年來全區開展少數民族古籍普查、搶救、搜集、整理、保護、翻譯、出版、研究等工作取得的成就,讓觀眾了解八桂遺珍,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 走,去國博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
    《大藏經》(清代貝葉經)、我國刊行的第一部大型滿漢語文詞典《大清全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京都宛羽齋刻本)……7月25日,「民族遺珍 書香中國——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全國巡展(北京站)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
  • 我省少數民族古籍將實現數位化保護
    這些少數民族古籍是各民族先民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雲南最為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但少數民族古籍保存、傳承仍任重道遠。「雲南少數民族古籍流失現象仍然十分突出,每年正以上千冊(卷)的速度在流失。如何有效搶救、保護珍貴、瀕臨消亡的少數民族古籍已經成為省民族古籍辦今後研究的重要課題。」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副主任起國慶表示。
  •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重視民族宗教文物保護
    4月24日,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會長楊華山、副會長趙洪光、於今一行到牛街清真禮拜寺調研,西城區伊斯蘭協會有關負責人陪同調研。緊密結合社團組織工作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說話,講中國故事」這個主題,解放思想、理清思路,開展「文物智庫大講堂、生態文物論壇、基層調研」等系列活動,著力讓民族文物在保護與利用中「活」起來。  「牛街禮拜寺是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清真寺之一,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雲南民族古籍巡展
    2020年9月16日,「傳承記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文化遺產巡展」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館隆重開展。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業務處一級調研員楊碩、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處處長沙雲生、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馮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張豔梅、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館館長何松濤等領導參加開展式。
  • 內蒙古社科院圖書館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為什麼能夠成為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這還要從它的建立開始說起。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成立於1979年,是由「老三所」語言、文學、歷史研究所演變而來,當時的圖書資料室就是現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的前身。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館長王智說:「館裡的寶貝有很多,經書、聖旨、家譜,種類豐富且保存較為完整。館內現有藏書26萬冊,包括漢文、蒙古文、滿文、外文等各類圖書。
  • 雲南省47部少數民族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雲南47部少數民族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名錄  雲南省傣族的《粘響》、納西族的《董術戰爭》、彝族的《尼蘇》等47部少數民族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成為全國珍貴古籍種類和數量最多的省份,這些珍貴古籍多為明清抄本、寫本、刻本。
  • 昆明新聞 | 雲南少數民族古籍修復技藝走在全國前列
    楊敏仙介紹,近年來,在彝文古籍、藏文古籍、東巴經、傣文古籍等少數民族古籍的修復上,雲南走在了全國前列。從2012年起,雲南省圖書館就利用已經掌握的漢文古籍的修復技藝,結合對少數民族古籍紙張的研究,開展了這方面的探索。2013年,這項工作被文化部列為「搶救雲南少數民族古籍修復行動的志願者的示範項目」。
  •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蒙古族卷》和《蒙古學蒙古文論著...
    中新網呼和浩特4月26日電 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古籍與《格斯爾》徵集研究室26日對外消息指,中國蒙古學研究領域的兩部大型工具書--《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蒙古族卷》和《蒙古學蒙古文論著索引》正式出版發行。其中《蒙古學蒙古文論著索引》是中國目前出版的內容最全的蒙古學論文索引。
  • 保護新疆古籍 傳承中華文化
    1月26日,由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宗教事務局、國家文物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全國古籍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承辦的「西域遺珍——新疆歷史文獻暨古籍保護成果展」在國家圖書館展覽中心開幕。
  • 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字及特殊字體書法作品展在大連舉行
    央廣網大連5月24日消息(記者田彤 賈鐵生)由大連市文聯、大連民族大學、大連書法家協會聯合主辦的 「中國夢·民族情」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字書法作品展近日在大連市圖書館舉行,展出47種民族文字,共93幅書法、篆刻作品,展現出各少數民族文字書法的獨特藝術魅力。
  •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在京舉行2019年新春茶話會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22日電(記者 吳章勇)日前,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在北京舉行第五屆五次理事會暨2019年迎新春茶話會,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話發展、共迎新春佳節。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會長楊華山代表協會,向長期關心和支持協會工作的各界人士致以節日的祝賀。2018年,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在國家民委的領導下,在民族文物保護、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遺產、開展民間交流與對話活動、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文物智庫、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第六次會議暨年會在京舉行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第六次會議暨年會現場。主辦方供圖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6日電 (記者 李慧慧) 1月4日,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第六次會議暨年會在京舉行。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會長楊華山指出,2019年協會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國家民委決策部署有力有效,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利用初見成效,服務大局創新出彩,構建特色新型少數民族文物智庫工作實現突破,自身建設機制健全,業務工作穩紮穩打,讓文物「活起來」蔚然成勢,對外交流合作穩中有進,社團治理能力不斷提升,重點工作備受矚目,社會公益影響力不斷彰顯,取得了顯著成績。
  • 2017年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新春聯誼會在京舉行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會長楊華山主持並致歡迎辭,常務副會長於今對過去一年的相關工作進行總結,確定新一年的工作目標。國家民委、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有關領導出席。出席茶話會的還有國家民委有關辦司以及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在京副會長、理事代表、社會各界知名人士近百人。
  • 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文化遺產巡展在紅河開幕
    新華網昆明9月16日電(記者 劉昕宇)16日上午,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文化遺產巡展第一站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館開幕。  本次展覽精選了雲南少數民族古籍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文獻價值的珍貴原件60件,其中8件為國家珍貴古籍,以及該省30多年來整理出版的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成果48種、200多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