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讀者,都能夠在各種過去的戰爭片中,看到如下的場景,敵軍士兵萬箭齊發,而我軍的士卒,則舉著盾牌,安全而又緩慢的前進。
在歷史上各個文明當中,幾乎在弓箭發明的同時,盾牌也同一時間產生了了,作為一種掩蔽身體,用以掩蔽身體,抵禦敵方兵刃、矢石等兵器進攻的防禦性兵械,盾牌從最早的木材、鋼鐵,再發展到如今用特種鋼製作,甚至能夠抵禦子彈的防爆盾,在歷史上充當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哪怕是再鋒利的弓箭,甚至是火器,在盾牌面前都是黯然失色,比如在明清初期的戰爭時,能徵善戰,然而科技落後的後金部隊,就是採用鐵盾來對付明軍的後期,而重步兵躲在後方,等到進入弓箭可及的範圍,再使用弓等投擲型武器殺傷,繼而來之的是激烈的肉搏戰。這一戰法,使得明清之間的科技差距迅速被拉小。
而對於中原王朝而言,遊牧民族往往是頭號心腹大患,而且在騎兵上差距很大,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裝備大盾的重步兵來講進行應對,而早在東漢末年,漢朝的一些軍隊,使用盾牌,更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比如下述的一場戰鬥,說的就是步兵配合重盾打破騎兵的案例:
「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這足以說明,盾牌能夠容納的下整群士兵,尺寸是相當的大。
而這也讓人誕生了如下的疑問,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為何打仗時還要不斷拿弓箭射盾?選擇浪費弓箭呢?其實理由,也很簡單。
首先要說明的是,古代的戰場和人們想的不太一樣,大部分傷亡來自於直接肉搏,瘟疫和傷口感染,而弓箭能夠造成的殺傷力有限,因為很多人不但裝備有盾牌,同時也穿戴了大量的護甲來保護要害地位的安全。至於電視劇那種一箭斃命的鏡頭,就更少出現了。
因此弓箭最重要的目標,還是放在了放在了拖延敵人,減少對面有生戰鬥力上面,一些弓箭手會選擇在弓箭上塗抹金水,包括火藥和毒藥,從而想辦法加快敵人的傷口感染。
雖然弓箭殺傷力不算最高,卻也是十分棘手的存在,遇上了誰都要小心,這也就是即便有盾牌的情況下,弓箭手依然會拼命射箭的原因。裝備有重盾防禦的部隊,勢必會拖垮隊伍的行進速度,此時的弓箭,也就達到了想要牽制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萬箭齊發」可以說是過去最有威懾力的殺招,也能給敵人極大的壓力,在密集的箭雨下,哪怕有著盾牌的防禦,但是只要稍微露出一點部位,很有可能就會被弓箭射傷。
而在以軍事防禦為主的宋朝,北宋弓弩院每年竟然都能製造角把弓1650萬張,平均7個人在9天生產8張弓,3人2天製作150支箭,這說明在抵擋外族入侵時,效果還是十分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