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熟讀《二十四史》,以史為鑑,古今第一人,無出其右者

2020-09-13 艾薇魔鋁

中國的歷史書,是毛澤東讀書的基本內容之一。&34;,他充分感受了其包含的「幾千寒熱」。

「二十四史」,毛澤東從青年時代開始便讀過其中的不少內容。但他完整的閱讀,則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事情。

1952年,毛澤東添置了一部乾隆武英殿本的線裝本「二十四史」,共八百五十冊,兩千二百四十九卷,約四千萬字。從此,這成為他最喜愛讀的一部史書。為了便於閱讀查找,他在一些列傳、本紀的封面上,用蒼勁的筆跡標出傳、紀的人名;絕大多數書中,他都作了圈點、斷句;有的封面和天頭上畫著兩三個圈圈的標記, 《舊唐書》、《新唐書》從頭到尾都有圈點勾畫,有的地方,他還細心地改正了錯字。

《遼史》的封面上,毛澤東除了列出「本紀三十,志三十二,表八,列傳四十五,總計為一百一十五卷」的總目數提要,還寫了這樣一段話: 「《遼史》總列一百一十五卷,而本紀、志、表、列傳,分數總和為百一十四卷,錯在志十七上,又有十七下,和其他條體例不合,按其他各項體例,則應為十七、十八,應加改正。類推,則志當為三十二卷。&34; (大字本,全部)、標點本《史記》、《資治通鑑》等。 1964年5月的一次講話中,他說自己被史書迷住了,要把「二十四史」讀完,現在正在讀《南史》、《北歷史·附錄卷史》。 1969年6月,毛澤東在武昌期間,深夜裡還不知疲倦地再讀《南史》中的《陳慶之傳》,批註說「為之神往」。直到1975年,毛澤東已經病魔纏身,寫字時手都有些顫抖了,可他還是認真細緻地再一次閱讀這部史書有三冊《晉書》的封面上寫著&34;,有五冊《晉書》的封面上分別寫著&34;1975, 9再閱」的字樣。以上可以看出,毛澤東閱讀「二十四史」花費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極其認真的。

毛澤東不僅自己讀「二十四史」,還積極支持「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1956年,標點的《資治通鑑》出版後,毛澤東又指示出「二十四史」標點本,首先指定標點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中華書局總經理金燦然曾寫信給田家英說: 「主席指示標點出版前四史 現送去《史記》排樣兩份…如果方便,請轉呈主席閱。」後來齊燕銘、范文瀾、吳晗、金燦然等建議將其餘二十一史(包括《清史稿》 )全部加以整理,毛澤東深表贊成。後由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合力負責,組織全國四五十個專家和五個院校通力合作,完成了此項巨業。

為配合通讀「二十四史」,毛澤東還通讀了《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綱鑑易知錄》和各朝代的「紀事本末」等史書。在這些書之間,先看哪一本,後查哪一本,毛澤東還有一定套路。這一點,從他1962年一段時期裡向秘書要這幾本中國歷史書的先後順序中可以看出個端倪。

1962年9月20日,毛澤東要《宋史》,秘書們送去了《宋史》和《宋史紀事本末》。

11月23日,毛澤東又要其他各朝紀事本末。

11月24日,他又要《續通鑑紀事本末》。

這一段時間,毛澤東可能是在研讀《宋史》。至於《元史》的讀法,他明確地說:看完《元史》,再看《通鑑紀事本末》,而後讀《續通鑑紀事本末》。這是不是體現了他早年談論「擇書」時的讀史方法呢?

從毛澤東對「二十四史」的批註、圈點、勾畫中可以看得出來,毛澤東學習這部史書,不是每一種都反覆看,而是根據他自己的需要和計劃來讀。他採取的是通讀、選讀、精讀的辦法。這套史書毛澤東看得比較多的有《舊唐書》、《新唐書》、《漢書》、《後漢書》、《晉書》、《史記》、《三國志》、《明史》等十六種。特別是《舊唐書》、《新唐書》、《晉書)、《明史》,看的遍數更多。《舊唐書》、《新唐書》基本上從頭至尾都有批註、圓點和勾畫,從中還可看出,有些章節,毛澤東至少看過五次以上。在他看得較多的這些書籍中,也不是從頭至尾一遍一遍地反覆讀,而是有重點,有選擇地讀。特別是「紀」、「傳」部分,毛澤東看得多,批註文字也多。如果像出版《毛澤東哲學批註集》那樣,把毛澤東讀「二十四史」時留下的勾畫和批註匯集起來編輯刊印,一定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據曾為毛澤東管理圖書達十七年之久的逢先知回憶,毛澤東讀「二十四史」時,對於「他認為有意義的人物傳記,還經常送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彭德懷等中央領導同志閱讀」。讀書有樂趣分享,有史識共長。

毛澤東讀「二十四史」,不單單是一般性地了解中國的昨天,不光停留在知其然上面,而是進一步知其所以然,考得失,明事理,以利於今天改造中國的事業。有一次,他正在大學讀書的兒媳邵華期末考試時「中國通史」得了好成績,毛澤東便讓她談談劉邦、項羽興衰的原因。邵華按照所記得的教科書中的內容回答了一遍,毛澤東聽後笑著說,這是死記硬背,算是知道了點皮毛,但還沒有很好地理解。他又說,要多讀史料,多想想,能把「為什麼」都說清楚,這一課才算學好了。他還對人談起:研究中國歷史,「必須要扎紮實實把&39;學好&34;、&34;,毛澤東越讀越有同感,但他對今人編的歷史書的興趣卻遠沒有這麼大,也可以說,毛澤東對「古人曰」的著迷程度,要遠遠超過「今人說」。現代人儘管眼界提高了,手段與工具發達了,但治史的本領似乎並沒有超過古人。這部分地說明了毛澤東為什麼愈斥其非卻愈迷其書的緣故。

(文字內容參考了,陳晉主編的《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歷史卷)

相關焦點

  •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二十四史是什麼?為什麼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二十四史約4700萬字,正常人的閱讀速度是一分鐘400字左右,假設一天閱讀1個小時,也要堅持五年半的閱讀時間,但是你要知道這些史書都是古文撰寫,有很多字都是不認識的,而有些認識的字你也不知道它的意思,需要看注釋或者查閱相關書籍,一來二去大把的時間都用在查閱資料上面,就算你讀完了,但是你知道事情的緣由嗎?結局嗎?
  • 「津門網」趙少昂作品欣賞,徐悲鴻:中國第一人,當無出其右
    他的畫能融匯古今,並汲取外國繪畫的表現形式,同時又注重師法造化。他的作品筆墨簡練、生動,形神兼備,深受人們的歡迎。著名書畫家伍嘉陵為其入室弟子。歷任廣州市立美術學校中國畫系主任、廣州大學美術科教授。趙少昂的花鳥草蟲,被徐悲鴻讚譽為「中國第一人,當無出其右」。
  • 毛主席為何對《張魯傳》情有獨鍾
    作者:山林清泉 毛主席一生酷愛讀史,尤其親睞二十四史。 1952年,毛主席添置了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從此,無論在京或外出,甚至生病,這部書都伴隨著他。直到逝世前,還在《晉書》封面上分別記下了「1975.8再閱"、「1975.9再閱"等字樣。他以頑強的毅力通讀了這部歷史長卷,有些篇章兩遍、三遍、四篇的研讀。
  • 《趣說二十四史》第1集:關於「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由二十四部史書組成。它是被歷朝歷代納入正統的史書,故又稱為「正史」。它記述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四千多年。共計3213卷,約四千萬字,用統一的紀傳體形式編寫。
  • 《二十四史》經典佳句(以史為鑑)
    《二十四史》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五帝」時代、下迄明末的長達四、五千年的中國歷史。要想真正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來龍去脈,要想深入了解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要想重溫歷史人物的風雲事跡,要想弄明白歷史上典章制度的沿革變化,就不能不去讀「二十四史」。可是,卷帙浩繁,字數太多,就是粗粗從頭到尾看上一遍,也是一件很費時吃力的事。毛澤東詩云,「讀罷頭飛雪」,就有這方面的深切體會。
  • 《書法問集》497、為什麼歐陽中石先生說,書法「無出其右者」?
    我是一人。「無出其右」含蓄一點的」天下第一「。這件事情有兩種說法,我們還是往好的方向看。【內心強大的人都敢於「自嘲」。如果研究和在書法從業幾十年,當然想在書壇留下位置。歐陽中石先生和「無出其右」,「一語雙關「的效果。】
  • 陳 思 | 毛主席: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
    毛澤東對歷史的創造性解讀推動了黨員幹部與人民群眾學習歷史、運用歷史的熱情,促進人們鑑往知來,把握「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這一切都彰顯了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相伴一生的史學巨著從青年時代起,毛澤東就酷愛閱讀傳統的經、史、子、集著作,「苟有志於學問,此實為必讀而不可缺」,其中《二十四史》是他尤為重視的一部巨著。
  • 我看過有人寫書,說毛主席可能沒有熟讀《資本論》,找點資料反駁
    這幾天寫書,看到一個人寫的關於毛主席的書中有句話說毛主席可能沒有熟讀《資本論》,在此我反駁一下。我在網上查了一下資料,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的一篇文章,可以佐證毛主席是熟讀《資本論》的。1958年3月,在成都中央工作會議期間,他批示印發《資本論》第3卷中論述商品交換的一段話,還起了一個標題,「從生產出發,還是從交換和分配出發?」在毛澤東的藏書中,有三種《資本論》上面留有他的圈畫。一種是1938年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的《資本論》;一種是1939年由延安解放社出版的《〈資本論〉提綱》;一種是人民出版社1968年出版的大字本《資本論》,共29冊。
  • 通讀《二十四史》真的很難嗎?
    靜下心來,讀一讀中國歷史書籍是好的,但是讀完二十四史,而且還熟讀,恐怕是喝高了充大楞的人說的話。談一談「讀二十四史是什麼體驗?」還比較可行。你是否足夠的時間讀完它《二十四史》浩瀚繁軼,,而且大部分意思簡單好理解,但是二十四史全部都是文言文,你想一目十行地看,對於現代人來說恐怕很不現實。
  • 《二十四史》經典30句,以古為鏡,以史為鑑!
    《二十四史》是一部規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學叢書,全書共計3249卷,4000萬字,從第一部《史記》至最後一部《明史》,共耗時1800
  • 為什麼歐陽中石說他的書法「無出其右」者?
    歐陽中石說他的書法「無出其右者」,乍一聽這句話感覺是在自誇,或者說還有一點狂妄,不明白其中故事的人可能還會對其出言不遜,其實他說出這句話是有背景的,這其中是有故事的。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這樣子的。我們平時看歐陽中石先生的照片,會發現他的右眼其實是有眼疾的,看東西一般是用左眼,據說有一次歐陽中石先生從醫院出來,只能用左眼看東西,想看右邊的需扭過頭才行,所以他才自我嘲笑說他的書法「無出其右」者,因為他的左眼看不清楚,這是一種自嘲,也是一種對待疾病的樂觀態度,不明就裡的拿來批評實在有點冤枉了。
  • 通讀二十四史的人
    採詩  鄭逸梅《藝林散葉》第2387條:「呂思勉治史學,廿四史閱讀七遍有半。其弟子瀋北宗僅讀一遍半,引以為愧。」關於呂思勉之淵博,何新在《神龍之謎》中說道:「當世有一位史家曾說,史學界真正通讀過二十四史者,不足十人。其中他所服膺者,以淵博論為王國維、呂思勉。誠然,王、呂皆為史界巨子,特別是王。
  • 以古為鏡、以史為鑑,閱盡人間興衰事
    要全面了解中國歷史,必看《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又稱「正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 點校本 二十四史珍藏版 入藏國圖
    本報訊(記者 張知依)19日下午,點校本二十四史國慶七十周年紀念珍藏版捐贈入藏國家圖書館儀式在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行。此外,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此次捐贈入藏儀式,中華書局特挑選出第110號、第1909號,贈予國家圖書館,為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慶生。
  • 《二十四史》六句精華,以史為鑑,閱盡人間興衰事!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 史書的總稱,由於《 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 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 正史」。精誠所加,金石所開。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道。公公正廉潔是任職的根本,節儉是修身養性的基礎。正廉明、不徇私枉法、不以私情左右事務,才能做好一個官,才能夠被人尊敬信服,自然也就不失個人的威嚴。對自已力求節儉不浪費,量入而出,則沒有缺乏的憂慮。人生不得行胸懷,隨壽百歲猶為夭。
  • 碩人: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
    在古代的文學之中描寫美女,有兩篇文章非常的經典,第1篇是曹植的洛神賦,對於他想像中的洛水之神,寫出了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這樣美的句子。另一個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兩篇文章很經典,但是不是最早描寫美女的詩句,也不是被史學家、文學家評為第一的,那第一的是那首詩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這篇文章,被譽為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
  • 《趣說二十四史》第2集:完美舜帝
    《史記》是「二十四史」當中的「第一史」,《五帝本紀》是《史記》的開篇。筆者選擇了對舜的記載與讀者分享。「三皇五帝」是我們華夏文明人文史的上古重要人物。「三皇」一般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指「黃帝、顓頊(音『專須』)、帝嚳(音同庫)、堯、舜」。按照《山海經》《尚書》和《史記》的相關記載,「三皇五帝」之間存在比較複雜的親緣關係。
  • 收藏毛主席像章第一人要建私人收藏博物館
    在韓光泰的收藏品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17萬餘枚毛主席像章,這些毛主席像章共分5萬多種,重達2000多公斤。材質包括陶瓷、夜光塑料、銅、竹、金銀等,製作時間從1937年到1993年不等。目前,他所收藏的毛主席像章數量列全國第一,品種列全國第二。
  • 熟讀24史3213卷4000萬字,有沒有人做到?大概是個什麼體驗?
    一個歷史學者,或者一個歷史愛好者,通讀二十四史是可能的,但是,能夠熟讀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近代學人中,敢聲稱自己熟讀二十四史的,只有呂思勉先生。呂思勉先生1884年出生,一生勤勉。他的史學成就不是最最好的,但他在博覽群書方面,實屬頂尖之一。
  • 毛澤東評價《二十四史》
    毛主席酷愛讀書,從青年時期開始,他就苦心鑽研。哲學,邏輯學,社會學等等,他都非常感興趣。他的恩師楊昌濟先生曾說過「修身儲能,先博後淵」,這指引了毛澤東的一生。即使在晚年,毛主席仍然堅持讀書。在毛澤東的書單中,《二十四史》赫然在列。《二十四史》是一部大部頭的書籍,洋洋灑灑幾千萬字,能閱讀一遍者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