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知死不可讓兮,原勿愛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將以為類兮。」誦完這首《懷沙賦》,屈原閉上眼睛,帶著笑容跳進汨羅江,憂國之淚早已經流幹,笑容也是一種悲傷。
龍逢比幹,殺身以諫國君,以身殉國,雖悲亦壯,而他呢?「……湯、禹儼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 」——楚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鬱郁不得志,感傷自己的忠信不被相信,反而為小人之言所傷,一首《離騷》除了抱怨幾句還能做什麼呢?看著楚懷王一次次上當,最終竟然死在異國。為什麼不聽自己的話呢?「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知死不可讓
兮,原勿愛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將以為類兮。」
誦完這首《懷沙賦》,屈原閉上眼睛,帶著笑容跳進汨羅江,憂國之淚早已經流幹,笑容也是一種悲傷。
楚國一天比一天衰落,卻無能為力,懷王雖死,那份義憤卻更加強烈。
沒有機會再讓懷王聽取自己正確意見,繼位的傾襄王依然近小人。楚
國前途可憂!
如果死諫有用,他不怕挖膽剝心。但是,這個「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時代,死諫除了能夠為「自己」留下一個「美名」外,並不能喚醒任何人,而他並不願賣忠求名。
心中的義憤變成抑鬱,終於,在汨羅江再也抑制不了。
臨死之前,卻是一個陌生漁人見證他的最後時刻。
惜字如金的《史記》在記錄屈原時,花了大篇筆墨,結合屈原的作品著重評述了他的人生和思想,可見,司馬公對屈原的認可。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求賢之心人皆有之,可是,個人觀念不同,看待所謂的賢才角度也不同,怎麼來區分真賢還是假賢呢?逆耳就是忠言嗎?
歷史不僅僅是故事,從中可以得到很多個人的體會,不過,正史讀起來比較枯燥。
這類通史演義可以增強可讀性,反過來再引起對史實產生興趣,是非常好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