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投江

2020-12-16 秀董解說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我們都會吃共同的一樣食物,就是粽子;我們在吃粽子的時候,都會想到共同的一個人,就是屈原。五月初五這天吃粽子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的。漫漫歷史長河,為何這個人會被歷史銘記呢?小編接下來帶大家了解。屈原是愛國的,我們怎麼知道呢,因為他的詩都是愛國的詩,他所創作的長詩《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屈原名平,戰國後期楚國人。大約生於前339年,死於前278年。他是楚國的貴族,擔任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淵博,記憶力強,對治國有自己的一套方略,又有很好的口才。無論是參政還是搞外交,都是一把好手。楚懷王非常信任他。

可是,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想要陷害他以奪取君王的信任。楚懷王讓屈原制定憲令,屈原還沒有寫完,上官大夫便來問他要草稿,屈原不給他,上官便跑到懷王那裡說:「您讓屈原造憲令的事,他宣揚得滿城都知道,還說,這事除非是我,誰都辦不了。」懷王很生氣,從此便疏遠了屈原。屈原見懷王如此沒有主見而且昏聵,不禁憂苦萬分,寫成了抒發被讒害的哀怨之情,同時呼喚明君的偉大詩篇《離騷》。「離騷」,就是「分離憂愁」的意思;因為屈原是由於小人進讒而被迫與君王分開的。

屈原被降職疏遠之後,楚國發生了一系列大的變故。由於楚懷王的輕信和愚蠢,秦國的張儀運用奸計破壞了齊、楚兩國的盟約,使秦國得以對兩國逐個擊破。楚國不僅失去了漢中的土地,而且兵力大損,大將屈、唐昧被殺。一日,秦昭王派使者與楚通婚,邀請楚懷王去秦國。懷王想去,屈原制止他說:「秦行事一向險惡,不守信義,是虎狼之國。您不如不去。」而懷王的小兒子、公子子蘭卻勸道:「千萬別惹秦王不高興!」懷王於是動身去了秦。孰料他一入武關,就遇上了秦的伏兵,把他扣押下來,要求楚國割地給秦。懷王非常生氣,不答應他們的無恥要求。他逃跑到趙國,趙懾於秦的威嚴不敢讓他住下。懷王沒法只好又回到秦,一路上怒、急、沮喪、傷心,染上了哮喘等病,不久便一命嗚呼了。

懷王一生糊塗,宮室之中被美人鄭袖迷惑,國家之外又受張儀的欺騙,疏遠正直耿介、忠心報國的屈原,聽信上官大夫、公子子蘭的讒言,最後落得個國家危頹,自己又客死他鄉。屈原遇上如此糊塗的一個君主,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他在被派到外省、不受重用期間,還時時惦記著國家的內政外交和君王的安危榮辱。他給懷王寫信請求回到楚都,這些信都如石沉大海,有去無還。此時懷王長子頃襄王登基,公子子蘭被封為令尹。令尹見屈原仍然不忘治國拯民的抱負,非常憤怒,便與上官大夫一起說動頃襄王,要把屈原逐出楚國去。

屈原只好四方遊走,有國不能歸。當他到達汨羅江邊的時候,已是憔悴不堪了。由於長時間的勞累、飢餓,他的頭髮蓬亂,亂草一樣披在肩上,臉上又黑、又瘦。他徘徊在江邊,吟誦詩句,慨然高歌。這時,他遇上了以打魚為生的一位隱居的高人。那漁夫看見他,非常吃驚,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屈原嗎?怎麼會成現在這個樣子?」屈原長嘆道:「整個世界一片汙濁,只有我是乾淨的;所有的人都醉生夢死,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遭到了流放。」漁夫說:「道家認為,聖人就是不拘一格而能順應變化的人。既然整個世界都是汙濁的,你又為何不能踹一渾水呢?既然眾人都已喝醉,你為何不也問他們要碗濁酒來喝?你為什麼一定非要抱緊內心美好的操守,遭受這種非人的折磨?」屈原說:「我只知道,洗頭之後,要把帽子上的灰拍乾淨;洗過澡的人,也一定要換上乾淨衣服。我又怎麼能以清白之身,去蒙受外物的玷汙?我寧可投身於這江流中葬身魚腹,又哪裡能讓潔白的操行染上汙垢!」

屈原在江邊徘徊了幾天幾夜,寫下一首《懷沙賦》,抒發臨死前的悲憤之情和生平未實現的抱負和期望。之後,他懷中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入汨羅江自盡了。屈原給我們留下了一部偉大的抒情詩集——《楚辭》。《楚辭》中有些篇目是後人創作的,但「楚辭」這種文體無疑是屈原首創。楚辭以楚國民歌為基礎,它的特點是用語氣詞「兮」,讀來盪氣迴腸,除《離騷》外,還有《九章》《九歌》《天問》等,是我國抒情詩的最早源頭。《離騷》中有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成為勉勵我們不怕困難,勇於追求理想,奮鬥不止的座右銘。

相關焦點

  • 每天學點國學: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原文】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楚辭.漁父》選段【譯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傅抱石名畫: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楚辭《漁父》原文為:「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每天一首古詩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採用問答體,與後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前人說漢賦「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在文體演變史上,《漁父》無疑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的。在第一部分中,屈原開始露面。
  • 加繆的《局外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楚辭·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我讀完加繆的《局外人》之後,感觸最深的一點。書中主人公默爾索因為不遵守社會遊戲規則,他的「冷漠」和無聲的抵抗在世人眼裡都是「荒誕」的,最終他也因為這些「荒誕」走向生命的終點。
  • 國學經典——《菜根譚》第一講,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新年伊始,我準備就一國學經典新開一個系列。這本書雖然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但其中卻包含了我國傳統文化數千年來的智慧。其中不乏儒家、道家及佛家的處世智慧,教你如何處世又教你如何出世。這就是——《菜根譚》。他被流放後站在岸邊感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古代的聖人重視名譽珍視氣節,寧願堅持道德準則,忍受孤獨的時刻,而不是因為依賴權力而遭受永世的荒涼。觀世事無常,看社會的變化,又有多少人能理解真相?伯夷、叔齊是觚竹國國王的兩個兒子。他們的父親想讓叔齊繼承王位,而叔齊卻禮讓伯夷。
  • 吉林長春,眾人皆醉我獨醒,誰說公交車上必須戴口罩?
    眾人皆醉我獨醒,語出《楚辭·漁父》。這個名句與唐伯虎的「眾人皆醒我獨醉「堪稱絕對。但是,人們還是更喜歡「眾人皆醉我獨醒「。因為,這句話飽含著道家的哲學。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想一想,該有多清高?
  • 活得太「清醒」的2大星座: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水瓶座: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水瓶座的人熱愛自由並嚮往自由,他們不受任何事情的約束,自己的事情絕不會讓別人插手。水瓶座擁有獨立自主的優點,他們擁有自己的行事方法,不需要別人的指指點點更不需要別人來安排自己的一生。
  • 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的悲傷
    誦完這首《懷沙賦》,屈原閉上眼睛,帶著笑容跳進汨羅江,憂國之淚早已經流幹,笑容也是一種悲傷。龍逢比幹,殺身以諫國君,以身殉國,雖悲亦壯,而他呢?「……湯、禹儼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說操築於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 老子,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一章比較長,我把此章分為三個部分,以便理解,從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 做個安靜的傻子,何必眾人皆醉我獨醒
    痛苦都是自找的我有一個毛病,會把各種小事都放大了說,死死揪住問題的本質不放,我想讓現任對象看見這件事的本來面目以及帶給的每個人的心裡動態,從一件事上能學到東西完善自己,但他不以為然,他覺得是我的想法滑稽又愛瞎尋思。總說我,「你怎麼會這麼想?」就這一句話就造成了我倆的很多戰爭。用別人的話說,造成戰爭的原因是因為愛和在乎嗎?
  • 眾人皆醉我獨醒?玻璃心的人更需要飲酒
    端午將至,不由得想起屈原身投汨羅江前講的那句名言「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忍亡國之痛,屈大夫自沉汨羅江,而抑鬱的《離騷》讓他的玻璃心一起名垂千古。但細細想來,屈大夫該是不常飲酒之人。而古往今來,玻璃心常有,像屈大夫這樣既有玻璃心,又不常飲酒的人卻很少。
  • 屈原為何選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
    公元前278年的初夏,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掘其泥而揚其波?
  • 「舉世皆濁」被韓國權威機構評為2012年度成語
    【環球時報記者 金惠真】舉世皆濁被韓國權威機構評為2012年度成語。這個成語出自屈原《漁父辭》中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據韓國《教授報》12月23日報導,該報針對韓國626名教授舉行年度成語問卷調查。在備選的5個成語中,舉世皆濁獨佔鰲頭,取得28.1%的投票。
  • 屈原投江了,漁父卻在吟歌泛舟
    近聞屈原從歷史書中下架了,這麼一位有峻潔人格和崇高節操的愛國詩人,說走就走了。我們從書中得知屈原主張修明法度,舉賢任能,但遭權貴階層誹謗排擠,在當時的環境下選擇了投江,為心中的理想而殉身。網上對屈原毀譽參半,說什麼的都有,簡直五花八門。
  • 眾人皆醉我獨醒...
    「眾人皆醉我獨醒」哈哈我也做一回 有境界的古人,但事實也許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樂觀。酒後話嘮閃亮登場,你聽明白的沒聽明白的,都會絮絮叨叨千百遍,一句話蹦出第一個字後,剩下的一大串,咕嚕咕嚕都在肚子裡翻騰……拉住你的手,睡眼惺忪的瞅著你,一說話你就是滿臉的吐沫星子……此刻的你心裡一直在忐忑不定,你在疑惑,自己酒後是不是也一樣的裝逼販子,一樣的傻逼一個,你恨不得鑽進桌子底下,你在努力的回憶,經歷過的所有酒局,誰是獨醒者
  • 眾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一代政治大家和詩人的遠大鴻志
    眾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一代政治大家和詩人的遠大鴻志端午節是一個比較悲傷的節日,我們在過端午節的時候,通常都不會說端午節快樂,而是祝大家端午安康,在這個節日我們也會去緬懷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就是屈原,屈原他是戰國後期楚國人,有三閭大夫之稱,屈原他不僅和當時的楚王同姓,而且又特別有才華,所以在早年的時候極受懷王的信任,還讓他擔任了左徒這樣一個職位,用「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這三句話來形容他最好不過了。
  • 你不是魯迅,不存在「眾人皆醉我獨醒」
    單就這件事而言,信息太少,我不能妄下斷言。不過這種感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現象,倒是值得一說。這種現象不僅是年輕人的專屬,有些在職場混跡多年的老江湖,偶爾也會忍不住熱血沸騰,想要展現本真的自我,釋放生命本身的攻擊性,去反抗職場不公平的「黑暗面」。
  • 2015中考作文素材:又到端午——憶屈原_800字
    望向湖畔,憶起楚國一代偉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關於屈原,連他是哪朝人自己都不大清楚,唯一能夠明白的,就是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國家滅亡,投至泊羅江。上歷史課,說屈原大無畏,擁有大膽質疑的理性精神,屢次勸說楚王莫信秦。可提議不被認可,反遭迫害,流放人間,直至江中,以示清白。
  • 端午紀念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一詩一文每一天的原創詩歌和夢想,不要再和我擦肩而過《端午》文/Hlove王雅薈一旦沾染歷史,結局總逃不開凝滯艾草,米粽,餵養著屈原的骨血,世世代代,永遠鮮活!>圓夢路上歲月披金夢縈故園兮故園如夢兮端午你從歷史深處走來世界上有一個很可愛的人,這個人正在看著這篇文章,真羨慕這些文字,千山萬水,代我見你
  • 古代史:屈原,舉世皆濁而他獨清,眾人皆醉而他獨醒
    哈嘍,大家好,今天呢,小編我給大家講一講關於我國古代浪漫詩人屈原的故事吧。其實啊,屈子行吟,這其實就是一個孤獨者的酒局,這仿佛是一幕荒誕劇,想像著,屈原他戴著一頂高聳的帽子,穿著寬大的衣裳。他顏色憔悴,形容枯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