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我們都會吃共同的一樣食物,就是粽子;我們在吃粽子的時候,都會想到共同的一個人,就是屈原。五月初五這天吃粽子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的。漫漫歷史長河,為何這個人會被歷史銘記呢?小編接下來帶大家了解。屈原是愛國的,我們怎麼知道呢,因為他的詩都是愛國的詩,他所創作的長詩《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屈原名平,戰國後期楚國人。大約生於前339年,死於前278年。他是楚國的貴族,擔任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淵博,記憶力強,對治國有自己的一套方略,又有很好的口才。無論是參政還是搞外交,都是一把好手。楚懷王非常信任他。
可是,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想要陷害他以奪取君王的信任。楚懷王讓屈原制定憲令,屈原還沒有寫完,上官大夫便來問他要草稿,屈原不給他,上官便跑到懷王那裡說:「您讓屈原造憲令的事,他宣揚得滿城都知道,還說,這事除非是我,誰都辦不了。」懷王很生氣,從此便疏遠了屈原。屈原見懷王如此沒有主見而且昏聵,不禁憂苦萬分,寫成了抒發被讒害的哀怨之情,同時呼喚明君的偉大詩篇《離騷》。「離騷」,就是「分離憂愁」的意思;因為屈原是由於小人進讒而被迫與君王分開的。
屈原被降職疏遠之後,楚國發生了一系列大的變故。由於楚懷王的輕信和愚蠢,秦國的張儀運用奸計破壞了齊、楚兩國的盟約,使秦國得以對兩國逐個擊破。楚國不僅失去了漢中的土地,而且兵力大損,大將屈、唐昧被殺。一日,秦昭王派使者與楚通婚,邀請楚懷王去秦國。懷王想去,屈原制止他說:「秦行事一向險惡,不守信義,是虎狼之國。您不如不去。」而懷王的小兒子、公子子蘭卻勸道:「千萬別惹秦王不高興!」懷王於是動身去了秦。孰料他一入武關,就遇上了秦的伏兵,把他扣押下來,要求楚國割地給秦。懷王非常生氣,不答應他們的無恥要求。他逃跑到趙國,趙懾於秦的威嚴不敢讓他住下。懷王沒法只好又回到秦,一路上怒、急、沮喪、傷心,染上了哮喘等病,不久便一命嗚呼了。
懷王一生糊塗,宮室之中被美人鄭袖迷惑,國家之外又受張儀的欺騙,疏遠正直耿介、忠心報國的屈原,聽信上官大夫、公子子蘭的讒言,最後落得個國家危頹,自己又客死他鄉。屈原遇上如此糊塗的一個君主,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他在被派到外省、不受重用期間,還時時惦記著國家的內政外交和君王的安危榮辱。他給懷王寫信請求回到楚都,這些信都如石沉大海,有去無還。此時懷王長子頃襄王登基,公子子蘭被封為令尹。令尹見屈原仍然不忘治國拯民的抱負,非常憤怒,便與上官大夫一起說動頃襄王,要把屈原逐出楚國去。
屈原只好四方遊走,有國不能歸。當他到達汨羅江邊的時候,已是憔悴不堪了。由於長時間的勞累、飢餓,他的頭髮蓬亂,亂草一樣披在肩上,臉上又黑、又瘦。他徘徊在江邊,吟誦詩句,慨然高歌。這時,他遇上了以打魚為生的一位隱居的高人。那漁夫看見他,非常吃驚,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屈原嗎?怎麼會成現在這個樣子?」屈原長嘆道:「整個世界一片汙濁,只有我是乾淨的;所有的人都醉生夢死,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遭到了流放。」漁夫說:「道家認為,聖人就是不拘一格而能順應變化的人。既然整個世界都是汙濁的,你又為何不能踹一渾水呢?既然眾人都已喝醉,你為何不也問他們要碗濁酒來喝?你為什麼一定非要抱緊內心美好的操守,遭受這種非人的折磨?」屈原說:「我只知道,洗頭之後,要把帽子上的灰拍乾淨;洗過澡的人,也一定要換上乾淨衣服。我又怎麼能以清白之身,去蒙受外物的玷汙?我寧可投身於這江流中葬身魚腹,又哪裡能讓潔白的操行染上汙垢!」
屈原在江邊徘徊了幾天幾夜,寫下一首《懷沙賦》,抒發臨死前的悲憤之情和生平未實現的抱負和期望。之後,他懷中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入汨羅江自盡了。屈原給我們留下了一部偉大的抒情詩集——《楚辭》。《楚辭》中有些篇目是後人創作的,但「楚辭」這種文體無疑是屈原首創。楚辭以楚國民歌為基礎,它的特點是用語氣詞「兮」,讀來盪氣迴腸,除《離騷》外,還有《九章》《九歌》《天問》等,是我國抒情詩的最早源頭。《離騷》中有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成為勉勵我們不怕困難,勇於追求理想,奮鬥不止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