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唐代的得道高僧,或許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唐玄奘,這應該得益於人們對《西遊記》故事的耳熟能詳。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佛教在唐朝時期發展繁榮,其得道高僧也非常的受人敬仰。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其中一位,神秀大師。
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神秀大師,俗姓李,出生於公元606年的汴州尉氏,在唐朝時期是一位非常受尊敬的得道高僧。其師從禪宗五祖弘忍,而他自己則是北宗禪的創始人。
神秀大師在其早些年的時候做過道士,在隋末的時候出家為僧。他博學多才,勤敏好學,在50歲的時候,向五祖弘忍求法,並得到了老師弘忍的器重。不過,五祖弘忍最後還是把自己的衣缽傳給了惠能,對此,神秀大師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懊惱,相反,他承認在佛法的領悟方面,的確不如惠能看得透徹。
在五祖弘忍入滅後,他的門下眾弟子四處傳教,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神秀這一支。在公元700年,神秀大師進京,得到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親自迎接,並向其行了跪拜之禮,以表示自己對佛法的虔誠。
公元701年,武則天為神秀大師建造了多座寺廟,其中,一座度門寺建在了神秀大師當初傳教的當陽山;另外一座是報恩寺,建在神秀大師出生的汴州尉氏。到了公元705年,唐中宗登基做了皇帝之後,對神秀大師的禮遇更加厚重。最終,神秀大師於公元706年圓寂,享年一百歲。
神秀大師圓寂之後,他的嵩山普寂、西京義福兩大弟子,在朝廷政府的扶持下,繼續將神秀大師的佛法和宗風傳播出去,並廣為流傳,盛極一時。後來,普寂大師的弟子道璇去了日本,將北宗禪傳出了國門,讓其流傳範圍變得更加廣泛。
因為,神秀大師是北宗禪的創始人,與南宗禪相比,其特點就是:要求較低,門檻較低,適合普通人修行。當初,五祖弘忍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人繼承自己的衣缽,於是,他讓眾弟子寫偈語來評判。大家都知道,這是五祖弘忍想要找繼承人而出的考題。
而此時,神秀作為弘忍的首座大弟子,大家都覺得其應該是繼承人的不二人選,所以,大家便直接放棄了寫偈語。
神秀得知此事之後,覺得寫偈語非常重要。所以,反覆思量、揣摩,半夜挑燈,在牆上寫下了: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有塵埃。
這段偈語的意思是:「身要像菩提樹那樣正直,心要像明鏡臺,要時時刻刻不斷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第二天,當大家看到牆上的偈語時,都覺得寫得非常不錯。五祖弘忍看完後,也覺得很好,認為:普通人按照這段偈語上所寫的方法去做,應該可以有所參悟。
的確,神秀的這段偈語放在現在社會,同樣非常有啟迪作用。這首偈語向人們提出了一個「漸悟」的理論,告誡人們:「不應該讓自己的佛性被紛繁複雜的煩惱和瑣事所遮蔽,要時刻保持一個平常心,讓自己的身心得到寧靜,並且,勤奮修行,慢慢積累,一步一步地去領悟佛法。」
不過,五祖弘忍最後還是將自己的衣缽傳給了惠能大師。因為,在惠能的偈語中,強調的是「頓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實,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其出發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修行和領悟佛法。但是,相比之下,「頓悟」需要智慧和慧根,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且對修行者本身的要求更高。
然而,在歷史上,能真正做到「頓悟」的人又能有幾個呢?
所以,與之相比,還是「漸悟」更加適合普通人,也是人們更喜歡神秀偈語的原因所在。
當初,六祖惠能只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樵夫,後來,拜在五祖弘忍門下,與神秀成為了同門師弟。之後,他一心參悟佛法,並繼承了其師傅的衣缽,逐步成長為一代宗師,被西方人稱為「東方耶穌」,擁有無數坐下弟子。但最終,神秀大師開創了北宗,惠能大師建立了南宗。由於他們二人各樹一派,且南北宗的思想基本上是對立的,所以,人們認為他們二人之間一定存在著很深的矛盾。
更有人說,在五祖將衣缽傳給惠能之後,神秀還對惠能展開了追殺,這到底是真是假呢?
針對這一情況,很多現代的研究者都認為,神秀應該不會做出追殺惠能的事情。原因非常簡單,就是神秀貴為一代大師,在佛法和修行上有如此高的層次,怎麼會因為個人的得失做出追殺他人的事情呢?而且,當初惠能在嶺南遭人追殺的事情,應該是神秀的弟子所為,與神秀大師本人並沒有關係。
由於,這些弟子對神秀大師非常推崇,對五祖弘忍將衣缽傳給惠能這個行為並不能理解,所以,想要搶回袈裟,讓神秀做接班人。
而與其弟子們的無禮行為相比,神秀大師對惠能其實是非常敬重的。他們二人一同在五祖門下學習佛法,有著非常深厚的同門之情。此外,神秀自己也認為,其在佛法的理解等方面不如惠能,且曾經向武則天極力推薦惠能。而且,他還曾想要去曹溪拜訪惠能,但因為年事已高,身體不好,所以,才讓弟子代替自己去了解惠能的禪法。
更甚者,當弟子對惠能以及南宗思想有微詞的時候,他還會幫助惠能進行辯解。而且,惠能的成功與神秀也有直接的關係。首先,惠能的偈語是在神秀的基礎上所作的,雖然優於神秀,但畢竟是受到了神秀的啟發才寫出來的偈語。此外,神秀在武則天那裡力薦惠能,使其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參考資料:
【《楞伽師資記》、《景德傳燈錄》、《曹溪大師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