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佛教史上的禪宗出現分歧,當時有著「南頓北漸」之稱的兩大主要派系,導致禪宗歷史上近百年的紛爭,最後是六祖慧能的再傳弟子馬祖道一,結束了這場長達百年的禪門之爭。說起「南頓北漸」就不得不提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五祖門下有十大得意弟子,其中神秀為首座大師兄,是五祖弘忍「東山法門」的嫡傳弟子,也是北宗禪學的代表人物。神秀,俗家姓李,今河南省尉氏縣人,少年時期研習儒道經典,後出家為僧,精習三乘經論,是位十足的文化大咖。神秀壽命達百歲,晚年活躍京都(長安、洛陽)腹地,弘揚東山法門漸悟禪學也稱為北宗禪法,被武則天奉為國師,行跪拜之禮,是盛唐時期的佛教代表人物之一。
北宗禪法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從古印度至漢地傳法,以《楞伽經》為禪法心要,主張漸修,因此禪宗最初被稱為楞伽宗。隨著時代的發展禪宗以《楞伽經》作為根本,經常被人誤讀誤解,導致最終的難以維繫,因《楞伽經》意深難懂,不易弘揚。到了四祖道信時代,逐漸開始推行「念佛禪」法門,也就是後來因五祖宏忍所得名的「東山法門」,東山法門以漸悟為宗旨,重視《金剛經》教義,以「一行三昧」和「念佛者誰」的參禪模式,逐漸被僧眾所接受。五祖圓寂後,神秀依東山法門至京都弘法,逐漸形成了北宗禪法,並風靡中原上百年。
南頓北漸
南頓是六祖慧能大師的頓悟之法,北漸是以神秀大師為代表的漸悟之法,頓悟的意思是當下開悟,漸悟就是通過禪定思考而逐漸開悟,佛陀就是在菩提樹下通過長時間的禪定思考而漸悟的。慧能和神秀同為五祖弟子,但所悟的心法卻截然不同,神秀大師的漸悟法門是五祖宏忍的嫡傳,但五祖宏忍卻把衣缽傳給了頓悟法門的慧能,那是因為慧能的頓悟法門是嫡傳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法。
衣缽之爭
關於衣缽的事情,民間流傳神秀他沒有主動參與,但是內心還是有那麼點想法,因為怕僧眾認為自己有覓祖之心,所有就夜晚偷偷的做了一偈寫在牆上。其實當時所有僧眾都認為六祖衣缽非神秀莫屬,相信神秀也是這樣認為的,只不過不能表露出來罷了,因我這樣做有大逆不道的嫌疑。誰知初來乍到的慧能大師,在無意間針對神秀的偈言附上了自己的一偈,並且有很大的駁斥意思在裡面, 這就導致了後來衣缽之爭的坐實。
《壇經》中也記載了關於神秀衣缽之爭的相關信息,它還是很客觀地記錄了神秀沒有衣缽之爭的意願,壇經中記載的是神秀想表露求法的意願,並沒有後來民間流傳的衣缽之爭的意思。關於衣缽之爭的傳言,應該是神秀大師圓寂後,當時南北宗派之爭所造作出來的不實之語。
蒙屈千年
神秀大師被誤解至今的起因是六祖衣缽,也就是慧能大師。在慧能還沒有來到五祖座下之前,神秀就是五祖首座大弟子,也是寺院的教授師,可見他的地位之高,神秀不但地位高而且學識也相當了得,比起慧能大師的目不識丁,那更是優勝一籌。所以當弘忍大師傳衣缽給慧能後,僧眾不解,都替神秀打抱不平,追殺慧能搶回衣缽。這也是後人認為神秀心胸狹隘的起因,同時也通過這件事情給神秀大師安上了佛法造詣不如慧能,修佛幾十年還未開悟,沒有得道等等傳言。
關於僧眾追殺慧能搶回衣缽的事情那肯定是有的,因為僧眾也不服慧能,慧能來到五祖座下就一直在柴房舂米,時間也很短,只有幾個月時間,根本就沒有機會與僧眾一起參禪修佛,在加上又是南方人(南方人當時被稱之為野蠻人)還目不識丁,難免僧眾心理犯渾。
至於是不是神秀指使的,答案肯定不是
第一,《壇經》中明確記載神秀沒有爭奪衣缽的想法。
第二,神秀大師在京都弘法時,武則天要冊封他為國師,神秀大師直接說自己不如慧能大師,並且推薦自己的師弟慧能大師為國師(慧能大師並未接受邀請),慧能大師也是因為神秀的推薦才開始名聲大噪的。
第三、神秀大師壽命達百歲,北宗禪法在他的帶領下,風靡全國,還受到武則天的跪拜大禮,這個在佛教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沒有一定的佛學修為是根本不可能有這種待遇的。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神秀大師絕不是民間所流傳的那般無能無德,我認為他只是宗派紛爭的犧牲品。
結語:
一代佛學大師,甘當綠葉襯紅花,被動捲入宗派紛爭,導致後人誤解,以致千年蒙屈。其實我們的人生難免也會遇到類似情況,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綠葉襯紅花,又有多少人會因內心不平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最終導致自己心身不安。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發表你的高見!
文章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