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祖《壇經》記錄看,六祖惠能與神秀大師並非有「頓漸」之爭

2020-12-15 大茶經

從六祖《壇經》記錄看,六祖惠能與神秀大師並非有「頓漸」之爭

歷史上禪宗的南北「頓漸」之爭,一直是佛學愛好者爭論的問題。而大茶經認為,南北頓漸之分覺得應該是兩位大師的後人弟子給擴大化了,而當年兩位大師應該不至於被許多敘述者說的嫉惡如仇一般,我們來看看《壇經》歷史記錄。本文內容通過《壇經》的部分經文來探討與分析,只做參考!

歷史上至武則天當上皇帝後,以佛法輔助治國,開鑿過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等,還敕封華嚴宗祖師法藏、北宗祖師神秀為國師,親自行跪拜禮,朝夕問道,這種情況在之前是沒有的。

六祖《壇經》原文: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幾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大譯為:唐中宗神龍元年正月十五日,太后武則天和唐中宗下詔說:「我迎請嵩山慧安和荊南玉泉寺的神秀兩位大師到宮裡來,在宮中供養。在治理政務之間,經常向兩位大師請教一佛乘的教理。兩位大師都很謙遜地推讓說:「南方有位惠能禪師,曾受五祖弘忍大師密傳衣法,是傳佛心印的人,可以迎請他來參問。」現在我派遣宮中內侍官薛簡,帶著詔書前來迎請大師。望大師慈悲為懷,迅速趕赴京城。」六祖惠能接到詔書之後,上表稱病辭謝,表示願意在山林終老一生。

從這段文中記錄方可用兩方面來推敲:

第一:神秀大師不僅敬重惠能,而且承認他繼承五祖衣缽的事實。

第二:六祖推託武則天的邀請,應含有對神秀的尊重。想想看如果惠能也去了,那在朝廷上對神秀大師一定有影響,所以他們都有相互謙讓的意思!

惠能大師(網絡圖)

從這兩點可以推理出,惠能大師、神秀大師的修行與德行同樣令人尊敬的,並非有對立面。兩位大宗師在世時,頓、漸之爭或許並非我們想像的激烈,所謂的南、北之爭,有可能是後人引發而大,都是弟子們之爭和為了袈裟的爭霸。大茶經從《壇經》文中,六祖惠能與神秀大師並非有「頓漸」之爭。如果您有更多關於他們的歷史記錄,或對此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壇經》中六祖「黑」他的師兄「神秀」,是「真」是「假」?
    但讀《六祖壇經》的朋友們,不感到疑惑嗎?為什麼六祖要黑他的師兄「神秀」呢?這就讓我對這本「經書」本身的由來感到疑惑了。首先這本經書相當的好,佛教思想在中國這邊,各大家雖然都有解釋但用「經」命名的只此「壇經」一本。可這本經書並非處在「六祖惠能」之手,書中也有介紹,惠能在知道自己要坐化後囑咐各弟子,把他生前講得「法」記錄下來留給後世人觀看。
  • 禪宗六祖惠能與神秀大師,泰鬥們惺惺相惜,而徒眾互相譏諷和爭鬥
    神秀的內心中是希望得到佛法,對於衣缽他看得實在沒那麼重。如果不呈偈請五祖弘忍印證,終究不知道自己水平如何。這是一個兩難選擇,為此他糾結了好久。最後神秀作好了偈,打算上呈。當走到法堂前,總是心中恍惚,汗流浹背,前後四天,總共來回十三次都沒敢上呈。在《壇經》中記錄了如此具體的數字:四天、十三次。《壇經》是由惠能的弟子整理而成的,他們為何對神秀的內心世界和神情動作如此清楚,則不得而知了。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便馬上離開了寺院,後來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之後,心裡都不服氣,都去追趕。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師,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將軍,體質很好,因為跑得最快,最後追到了惠能大師。
  • 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六祖壇經》傳世,中土唯此一人
    慧能禪師為佛教禪宗三十三祖,中國禪宗第六祖。後人把慧能禪師的教言編成《壇經》流傳於世。慧能大師門下弟子很多,其中著名者,有青原行思禪師、南嶽懷讓禪師、荷澤神會禪師、南陽慧忠禪師、永嘉玄覺禪師等,得法後都各成一家。南嶽數傳後衍為臨濟、溈仰二派,青原數傳後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派,形成禪宗五派法流,稱「一花開五葉」。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師,一氣呵成,見性成佛
    而六祖慧能卻以一個目不識丁的樵夫身份,反其調而唱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千古絕唱。至今,在佛教界,思想界仍一直為之傳誦。在當時此頌一出,便得到了獨具慧眼的弘忍大師的印可,並馬上傳與衣法,成為了禪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便馬上離開了寺院,後來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之後,心裡都不服氣,都去追趕。
  •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他們都在盯著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神秀和尚。神秀是五祖的大弟子,受五祖多年教導,加上自身勤勉學習,用心體悟,目前已是上座弟子,擔任教授師。除了五祖親自升座講法,其它時間由神秀給諸弟子輔導授課,可見神秀之地位。神秀是個厚道人,暗自思忖:大家都看我,我如果出頭作偈,又恐人說我妄圖六祖法位,若不作偈,終究不知道我到底得不得法?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敦煌版緣起《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一的語錄, 由他的門人法海結集而成, 為研究惠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壇經》問世之後, 即有多種本子同時存在, 其間雖有詳略之分, 但無真偽之別。自從本世紀初發現了敦煌寫本《壇經》, 因共內容與現行幾種版本的《壇經》有不少出入, 於是在中外學者間出現了肯定敦煌本《壇經》而否定其他版本《壇經》的傾向。
  • 六祖惠能大師佛偈中蘊藏的禪宗深意
    六祖惠能大師在臨終時留下一首遺偈: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無無著 公元712年7月,六祖惠能大師集徒眾,預知將於8月就要離世。徒眾聽罷,多皆痛哭。
  • 《六祖壇經》:神秀所作的偈,到底差在哪裡?
    《六祖壇經》:神秀所作的偈,到底差在哪裡?這裡是悅讀國學。話說自從弘忍大師和慧能簡單交談之後,已經知道他悟性極高,根性大利,有意把衣缽傳與慧能,但是又恐眾人猜忌加害,為了保護他,故意讓他劈柴淘米幹雜活,這樣過了八個月弘忍大師雖有意傳衣缽給慧能,也不想埋沒了別人,為了公平起見,弘忍大師召集所有門人,對他們說:你們回去,各自憑本心自性做四句偈語,不需多想,當下所悟即成,遲疑思量則無益,寫好拿來我看,誰能了悟佛法大意,便將衣缽傳他
  • 禪修靜坐,別忘了古人智慧,特別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教誨!
    禪修靜坐,就是或求安心,或求佛道,所謂的佛道,就是成就無上的覺悟,那就別忘了古賢聖人留下的智慧,這一點在我國史上都有相關記載。特別是中國佛家第一部以「經」為著作的《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歷史《景德傳燈錄》就有記載一則禪宗公案,年輕的禪宗一代宗師馬祖道一整天靜坐不動,看心觀淨,總是期盼有朝一日妄不起心,開悟成佛。他的師父懷讓禪師十分擔憂。有一次就故意問馬祖道一:「坐禪圖什麼?」馬祖大師回答:「圖作佛。」懷讓禪師一言不發,就拿出一塊磚頭,在馬祖大師身旁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 《六祖壇經》:六祖的一個決定,改變了他一生,也改變了禪宗歷史
    六祖從客人那裡聽到這裡,他做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決定。不僅如此,這也是一個改變禪宗歷史的決定。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見性之人,一句話的工夫就悟了。即使是輪刀上陣,說悟就悟了。」五祖把門徒召集起來說了這番話,沒說六祖到沒到場。那麼,六祖到沒到場呢?我們接著往下看,也許在後面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眾弟子從五祖那裡回來,湊在一起議論。有人說:我們這些人,沒有必要耗費心力做什麼偈子,做了又有什麼用?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惠能大師在答五祖的時候,直接就從「無相」一門契入,洃相而作出反問,從性上作答,引起五祖的刮目相看。《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
  • 壇經:不識字能否成佛?可以,他便是六祖惠能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很有傳奇色彩,要知道在佛教界中只有釋迦牟尼佛講的經或者得到他認可的經才能稱之為「經」。中國古代有那麼多學佛的人,其中得到的人不在少數但是他們的著作只能稱之為「論」,唯有六祖惠能講得「經」稱之為《壇經》。六祖在世時很多人前去聽法,在他的引領下很多人都得到,這種功績與釋迦牟尼佛一般無二,所以當時的人們才說嶺南有真佛出世。
  • 壇經:不識字能否成佛?可以,他便是六祖惠能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的故事很有傳奇色彩,要知道在佛教界中只有釋迦牟尼佛講的經或者得到他認可的經才能稱之為「經」。中國古代有那麼多學佛的人,其中得道的人不在少數但是他們的著作只能稱之為「論」,唯有六祖惠能講得「經」稱之為《壇經》。六祖在世時很多人前去聽法,在他的引領下很多人都得道,這種功績與釋迦牟尼佛一般無二,所以當時的人們才說嶺南有真佛出世。
  • 六祖壇經|以惠能為師
    六祖惠能講完《自性真佛偈》,對眾弟子說,你們各自好住。我滅度之後,不要像世俗一般悲傷哭泣,身披孝服,讓人弔問,這並非是我的弟子,也並非是我教授的正法。只要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
  • 禪宗六祖那首開悟偈子
    歷史回放:據《壇經》所載,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處修行期間,五祖「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發現惠能的偈更好,真正見了性,便在夜裡私下為他說法,還密授袈裟給他以為信記,讓他繼承了祖位,即禪宗六祖。後來人們認為,惠能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
  • 揭秘:六祖惠能並非目不識丁
    導讀:對禪宗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根據《六祖壇經》的記述,惠能與神秀曾經分別提過兩首偈詩,他們的師傅五祖弘忍以此為依據,判斷惠能高出一籌,於是在半夜向惠能秘傳衣缽,使之成為六祖。這個說法已經被廣為接受。
  • 無上寶典《六祖壇經》全文,珍藏慢慢看
    第七〈機緣品〉,匯錄六祖得法後,在曹溪弘化時,與無盡藏、法海、法達、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懷讓、玄覺、智隍等各方學者師資投契的機緣。第八〈頓漸品〉,乃六祖大師為神秀的門人志誠禪師開示「南能北秀」二人所教示戒定慧的差異。因旨在敘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 三水國學│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中的唯美
    《六祖壇經》是中國禪宗重要經典,記錄了惠能大師一生的經歷和格言,用唯美來形容它似乎風馬牛不相及。聖嚴法師曾說:「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