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偈為佛家語言,佛經中的頌詞。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為句,四句合為一偈。佛教傳入中國,禪宗大興之際,偈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傳法方式,悟道時有偈、頌讚時有偈、懺悔時亦有偈。
遺偈
禪師臨終時所留下的偈叫做「遺偈」。而其中大德高僧圓寂時留下的遺偈為偈中最精華的內容。
六祖惠能大師在臨終時留下一首遺偈: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無無著
公元712年7月,六祖惠能大師集徒眾,預知將於8月就要離世。徒眾聽罷,多皆痛哭。對痛哭者,六祖斥之:數年山中修道,修得什麼?你等悲泣,為誰悲憂?難道,是悲傷我不知到哪去嗎?為此,六祖為徒眾說了「真假動靜偈」,闡述「一切無有真」,認為「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從六祖的遺偈中可以看出,惠能的禪學對心性的深刻認識。一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只有不執著於世間一切相,保持一顆清靜、坦然之心,便是直指佛性佛心。
無相偈
除了這句遺偈,六祖惠能大師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無相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尖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此偈來自一個佛教典故,神秀和惠能原本在同一個寺中修行,後來方丈要選擇接替他的人,就把神秀和惠能叫去,讓他們各作一首偈子。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顯然惠能的領悟比神秀高了一層,因為菩提樹和明鏡臺本身也是凡塵俗物,以此自比說明還沒有徹底的超脫,而惠能的偈子可以表現出他對佛教教義更深的領悟。
神秀一系的禪法主漸修漸悟,眾生本有的清淨心會被塵世間的汙濁所遮蔽,所以要「時時勤拂拭」,日積月累、排除慾念、克盡染心、顯露淨心。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需要長時間的修行才能覺悟的程式化、規範化的禪法。
而惠能一系則主頓悟,其思想核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認為了悟自心本性是一剎那的事,不需經過種種階段,是頓然覺悟。強調「定慧等」,實際上是重在以慧攝定。
兩種佛學文化在不同的修行方法下,隨著歷史進程逐漸發展出「南能北秀」、「南頓北漸」的禪宗傳法格局。而惠能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來各派禪師建立門庭的影響極大。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惠能去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有幡被風吹動,因有二僧辯論風幡,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慧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大家聽了很為詫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個典故深刻地刻劃出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
佛學講求的是人的內心,無風則幡不動,無幡則看不見風在動,無心則不知道何在動。心才是一切,心是我們感知感受感動的源泉與起點。只有當我們打開自己的心扉,從心感受著萬物的存在時,才會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才能體會到惠能大師所說的「心動」。
六祖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脈並建立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禪宗之所以成為後世一切佛法的源流,甚至代表整個的佛法,而成為中國所普遍盛行的佛教宗派,實有賴於六祖於禪宗的穎悟和弘傳。
今日精選
寺院
人物
常識
今日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