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大師佛偈中蘊藏的禪宗深意

2020-12-14 騰訊網

佛偈為佛家語言,佛經中的頌詞。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為句,四句合為一偈。佛教傳入中國,禪宗大興之際,偈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傳法方式,悟道時有偈、頌讚時有偈、懺悔時亦有偈。

遺偈

禪師臨終時所留下的偈叫做「遺偈」。而其中大德高僧圓寂時留下的遺偈為偈中最精華的內容。

六祖惠能大師在臨終時留下一首遺偈: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無無著

公元712年7月,六祖惠能大師集徒眾,預知將於8月就要離世。徒眾聽罷,多皆痛哭。對痛哭者,六祖斥之:數年山中修道,修得什麼?你等悲泣,為誰悲憂?難道,是悲傷我不知到哪去嗎?為此,六祖為徒眾說了「真假動靜偈」,闡述「一切無有真」,認為「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從六祖的遺偈中可以看出,惠能的禪學對心性的深刻認識。一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只有不執著於世間一切相,保持一顆清靜、坦然之心,便是直指佛性佛心。

無相偈

除了這句遺偈,六祖惠能大師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無相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尖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此偈來自一個佛教典故,神秀和惠能原本在同一個寺中修行,後來方丈要選擇接替他的人,就把神秀和惠能叫去,讓他們各作一首偈子。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顯然惠能的領悟比神秀高了一層,因為菩提樹和明鏡臺本身也是凡塵俗物,以此自比說明還沒有徹底的超脫,而惠能的偈子可以表現出他對佛教教義更深的領悟。

神秀一系的禪法主漸修漸悟,眾生本有的清淨心會被塵世間的汙濁所遮蔽,所以要「時時勤拂拭」,日積月累、排除慾念、克盡染心、顯露淨心。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需要長時間的修行才能覺悟的程式化、規範化的禪法。

而惠能一系則主頓悟,其思想核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認為了悟自心本性是一剎那的事,不需經過種種階段,是頓然覺悟。強調「定慧等」,實際上是重在以慧攝定。

兩種佛學文化在不同的修行方法下,隨著歷史進程逐漸發展出「南能北秀」、「南頓北漸」的禪宗傳法格局。而惠能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來各派禪師建立門庭的影響極大。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惠能去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盤經》,有幡被風吹動,因有二僧辯論風幡,一個說風動,一個說幡動,爭論不已。慧能便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動!大家聽了很為詫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個典故深刻地刻劃出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

佛學講求的是人的內心,無風則幡不動,無幡則看不見風在動,無心則不知道何在動。心才是一切,心是我們感知感受感動的源泉與起點。只有當我們打開自己的心扉,從心感受著萬物的存在時,才會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才能體會到惠能大師所說的「心動」。

六祖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脈並建立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禪宗之所以成為後世一切佛法的源流,甚至代表整個的佛法,而成為中國所普遍盛行的佛教宗派,實有賴於六祖於禪宗的穎悟和弘傳。

今日精選

寺院

人物

常識

今日互動

相關焦點

  • 二月初八,紀念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農曆二月初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出生日,惠能大師開創了中國禪宗光耀千秋的輝煌局面,六祖廣傳禪法,他的言行語錄由弟子整理而成《六祖法寶壇經》,這是中國僧人中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作品。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矗立著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並列為「東方三聖人」。六祖惠能大師圓寂於公元713年,留下肉身舍利,成為千古之謎。既未注射防腐劑,又非真空密閉;廣東氣候炎熱,環境潮溼,他至今已歷1300餘年,不腐變,不枯朽,依然神態安詳,寂靜如生,為我國最珍貴的金剛不壞全身舍利,現供奉於南華禪寺。
  •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他就是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禪宗史略-----2500多年前,佛陀在靈鷲山法會上,拈一朵大梵天王供奉的金婆羅花,向座下弟子們展示,默不作聲。眾弟子不解其意,也都默默無言,唯大弟子摩訶迦葉破涕一笑。
  •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六祖惠能說:「從遠古的佛應身出世,已經無數無量,不可計算了。現在就以七佛為開始算吧,在過去世的莊嚴劫中,有毗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中,有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這就是所說的七佛…………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一直到我惠能是第三十三代祖。
  • 來禪宗故裡——雲浮,尋訪六祖惠能的傳奇
    在俗世中行走,也許腳步太快,以致來不及欣賞沿途的風景;也許行色匆匆,以致忘了傾聽心靈的聲音。那麼,不妨就在這個時刻,去禪宗故裡——雲浮,來一次禪修旅行,尋訪六祖惠能的足跡,感受禪宗文化。而雲浮市新興縣六祖鎮,便是六祖惠能大師的生寂地,素有「百城煙水無雙地,六代風幡自一天」的稱譽。來六祖鎮,你可以去惠能大師的出生地——夏盧村六祖故居、其開山創建的國恩寺及圓寂地——藏佛坑(化身池)尋訪禪宗文化。
  • 一、《六祖惠能大師》紀錄片
    千百年來,無數後人追溯惠能的出生行歷,探索一系列的答案。幾乎所有史料都顯示,盧惠能公元638年生於新州,中國禪宗南宗創始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公元713年圓寂於新州。    唐代的新州,就是現在的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惠能大師的故鄉新興,位於廣東中部偏西與珠三角核心區域相連。雖然目前還不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卻擁有惠能大師留給國人寶貴而厚重的文化遺產。
  • 佛法精深的偈語,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菩提明鏡悟
    偈語是佛經中的唱詞,與佛法成岐角之勢,如同果實與樹幹。洞入佛門,禪意雋永的偈語莫過於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菩提明鏡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弘忍大師想選出一名禪宗佛法繼承者
  • 達摩和惠能,誰才是東土禪宗的創始人?
    自南印度而來,在東土開創第一代禪宗傳佛心印後,達摩一直被人視為東土禪宗創始人。其後歷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至六祖惠能。六位祖師皆為當時代的大家,為後世人敬仰和稱道。二祖至五祖,在禪宗在東土中國的深入發展過程中承上啟下,成就非凡,意義深遠。四位祖師均有作品流傳於世,啟智慧,開心性,廣布施,使禪宗文化在東土中國大範圍傳播和深層次發展。
  • 五、《六祖惠能大師》紀錄片
    曹溪,廣東韶關地區的一條河溪,因為唐代的惠能大師在曹溪河畔的寶林寺,創立禪宗南宗傳法三十七年,曹溪就成了惠能南宗的代名詞。
  • 從達摩祖師東來傳法到惠能大師得到衣缽,成為禪宗六祖
    《六祖壇經》上說:神秀乃教授師。五祖弘忍沒在的話,他會給師弟們講經。其實神秀也很為難,寫也不是,不寫也不是,最終決定在院中的牆上寫了如下示法偈:偈一 (唐)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 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臺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諡大鑑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 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 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六祖壇經》傳世,中土唯此一人
    慧能禪師為佛教禪宗三十三祖,中國禪宗第六祖。後人把慧能禪師的教言編成《壇經》流傳於世。慧能大師門下弟子很多,其中著名者,有青原行思禪師、南嶽懷讓禪師、荷澤神會禪師、南陽慧忠禪師、永嘉玄覺禪師等,得法後都各成一家。南嶽數傳後衍為臨濟、溈仰二派,青原數傳後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派,形成禪宗五派法流,稱「一花開五葉」。
  • 和田玉牌-禪宗六祖慧能佛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和田玉禪宗六祖慧能佛偈唐時佛學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黃梅東山寺說法,為尋衣缽傳人,讓眾弟子作佛偈(論述對佛法見解和領悟的詩)一首,以觀修為。神秀作: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只要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並排除外在煩惱對清淨身心的侵擾,就能漸漸地覺悟圓滿。認為修行是一個漫長、辛勞、時時警醒,逐步精進的過程。慧能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聊聊六祖惠能的一生——以及「南能北秀」的禪宗盛世
    六祖惠能傳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紅塵說禪》系列第49篇今天咱們繼續來聊禪宗,終於到整個中國禪宗甚至整個中國佛教歷史中都最大名鼎鼎的人物出場了——六祖惠能。分別是聽人念經即開悟,一字不識得衣缽,躲避同門的千裡追殺,留下了《六祖壇經》——這也是極為罕見的不是來源於本師釋迦摩尼佛,但又影響力深遠的佛經,此外,惠能大師同時也是禪宗分宗之一的曹溪宗的祖師。
  • 六祖惠能的師兄——神秀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可能大家都聽過這個小故事:禪宗五祖弘忍要選擇衣缽傳人,便讓弟子各寫一佛偈(ji),來表明自己的悟境。惠能寫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使得大多數的人覺得第二首佛偈不夠好,從而忽略了它的存在意義。其實不然,這兩首都非常好,只是側重點不同。
  • 星雲大師廣東南華寺拜謁六祖惠能真身
    ,與南華寺方丈傳正大和尚會晤,拜謁六祖惠能大師。年過八旬的星雲大師雖然行動不便,但仍坐在輪椅前往六祖殿,向六祖惠能大師真身敬獻鮮花,並頂禮燃香,誠心禮拜。中新社發 李凌 攝     中新社韶關11月7日電 (記者 李凌)7日,臺灣星雲大師率團前往廣東南華寺,與南華寺方丈傳正大和尚會晤,拜謁六祖惠能大師。
  • 迷人禪宗,為什麼六祖惠能之後衣缽不傳?
    公元526年隨著菩提達摩在廣州登陸,禪宗衣缽到了中土。雖然佛法心地換了水土,但乞食為生、遊化為務傳統並沒有改變,此時的衣缽還相當重要。禪宗衣缽傳至四祖道信時,「寓禪於農,農禪並重」思想的出現,使禪宗定居傳法成為可能。
  • 惠能與禪宗:真正的禪宗六祖並非惠能,而是另有其人
    一、惠能和神秀關於中國禪宗的緣起,有一段類似於神話的傳衣缽的故事,說的是五祖弘忍最終確定六祖惠能為他的接班人,在半夜偷偷將代表法統的衣缽傳給了惠能。惠能的真身惠能未出家之前家境貧苦,在廣東嶺南一帶以砍柴為生,俗家姓盧,在《六祖壇經》中,惠能自稱其祖籍那是唐代範陽人士
  • 禪宗六祖惠能的辯才
    《壇經》在禪宗的地位大概相當於《論語》在儒家的地位,它也是有史以來由中土中人著述的唯一一部被稱作「經」的佛教典籍。《壇經》在中國文化史的地位非凡,它橫空出世,標誌著禪宗完成了在中華大地的本土化改造,也標誌著禪宗吸納了儒家思想,完成了二者的融合。往後佛教在中華大地傳承,禪宗最盛,《壇經》功不可沒。
  • 六祖惠能大師在廣州光孝寺有哪些故事?
    六祖惠能大師與光孝寺 看了第一期《禪遊天下》的小夥伴們一定會注意到,從菩提樹到瘞發塔到六祖殿,光孝寺內幾乎處處都有六祖惠能大師的「身影」。六祖惠能大師卻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心中有丘廊,平地起驚雷。六祖惠能大師看似隨意之言,卻一語驚人。
  • 六祖惠能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壇經》之中,禪宗,智慧,佛
    佛六祖惠能是中國佛教史和中國思想史上最具創造性的大師之一,也是將印度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完美結合、使印度禪宗轉型為中國禪宗的關鍵人物經過他的思想創造與弘化實踐,中國禪宗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宗派,也使禪宗走向民間,深入基層,形成向社會各個階層、各種群體、各種文化全面覆蓋的新局面,從而造就了中國禪宗的千年繁榮、興盛至今的良好發展趨勢。六祖惠能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壇經》之中,而《壇經》之命名首先就是一個大膽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