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與禪宗:真正的禪宗六祖並非惠能,而是另有其人

2020-12-04 浩然文史

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是中國思想史上面的一件大事,在佛教未傳入中國以前,雖然也有神仙和方術之類的範疇,但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並沒有出現。佛教的進入改變了這一切,地獄概念在中古時期的孕育,抽象的邏輯思辨方式,這些既是佛教對當時中國思想界的挑戰,也給中國思想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和動力,在佛教和中國思想互動的過程中,禪宗的出現標誌著漢傳佛教的成型。

一、惠能和神秀

關於中國禪宗的緣起,有一段類似於神話的傳衣缽的故事,說的是五祖弘忍最終確定六祖惠能為他的接班人,在半夜偷偷將代表法統的衣缽傳給了惠能。

惠能的真身

惠能未出家之前家境貧苦,在廣東嶺南一帶以砍柴為生,俗家姓盧,在《六祖壇經》中,惠能自稱其祖籍那是唐代範陽人士,而在王維所撰寫的「六祖禪師碑銘」中稱「不生族姓之家」,所以,即便惠能真的是範陽人,也不太可能出自中古時期著名的範陽盧氏。

有一次惠能在城裡賣柴的時候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心中有所感悟,便問這個人這個經從哪裡來的,誦經的人告訴惠能這是黃梅山東禪寺的弘忍禪師教他的。於是惠能便去了湖北黃梅山,在那裡他帶髮修行,每日給寺廟舂米、砍柴,僧人稱他為「盧行者」。

湖北黃梅五祖寺

有一次,弘忍禪師讓座下弟子寫偈語給自己看,偈語是僧人讀過佛經後的感想或者通過修行而體悟出來的句子,多數為四句組成,具有文學的形式與內容,朗朗上口,是佛教的唱經。弘忍想要通過偈語檢驗弟子們對佛經的理解。大弟子神秀當仁不讓,隨即寫了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其他人看到這首揭都說好,唯獨盧行者聽了後卻說:「好則好矣,了則未了。」盧行者不會寫字,找別人代筆,在牆上也寫了一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

二、神秀的佛學觀

從表面上看,這兩首偈語都在談佛性和智慧之間的關係,實際上背後的佛學觀念相差非常遠。

相傳佛陀曾經在下面修行的菩提樹

神秀通過偈語要表達的是眾生皆有佛性,佛性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大般涅槃經》中,是梵語Buddha-dhātu的漢譯,類似於如來藏法性主張的:「一切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但眾生又因為迷妄的深淺,而有不同的賢愚和明昧,容易受到外在世界的誘惑,遮住內心的佛性。神秀用鏡子做比,認為外在世界的誘惑是鏡子上面的灰塵,只有把灰塵搽乾淨,才能保持內心佛性。擦拭灰塵的過程,就是禪宗裡面的坐禪過程,只有通過非常認真地修行,才能達到凝聚心力,最終進入禪的狀態。

坐禪

按照神秀的佛學觀,一個人想要保持內心的佛性,必須要時時刻苦修行,嚴格遵守佛教的戒律,同時還要閱讀佛教經典,接受佛教導師的訓導,這種修行方法叫做「漸修」,是一個從此岸到彼岸的漫長過程。

三、惠能的佛學觀

惠能這首偈語契合大乘佛教中「空」的觀念,「空」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術語,也稱「空性」。在佛教中,空指的不是「本真」的意思,但是這個「空」也不是「沒有」,而是「有」,但是這種「有」表現為「色」,也即是「空就是色」。

在惠能偈語中,菩提不是樹而是智慧,內心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鏡子,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假相,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甚至連塵埃也是虛幻的,既然灰塵是虛幻的也就不用擦拭了。

行住坐臥都是修行

按照惠能的佛學觀,人心就是佛性,此岸就是彼岸,關鍵在於一瞬間能不能領悟到這個道理。按照惠能的觀點,佛教修行的目的在於一瞬間領悟這個道理而達到佛性,不需要刻苦修行和遵守戒律,關鍵在於能否「頓悟」,頓悟就是理解到內心本來就是「空」,外在世界是一個虛幻的假相。所以惠能這一系的僧人經常講「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皆一直心」,日常生活的實踐也可以是修行。

四、真正的六祖另有其人

胡適

這段傳說被認為是中國禪宗起源的依據。後來,弘忍看到惠能的偈語後,讓惠能晚上偷偷去找他,他親自教惠能《金剛經》,並傳衣缽給惠能,表示惠能是他的真正傳人,但是歷史事實要更複雜。根據胡適考證,弘忍之後的禪宗六祖既非惠能也非神秀,而是法如禪師。胡適的觀點根據的是當時少林寺發現的一塊公碑,這塊碑立於公元689年,上面記載了當時少林寺的主持是法如禪師,那時候只有少林寺住持才可能是禪宗真正的傳人。

少林寺的法如禪師塔

惠能之所以被認為是禪宗的六祖,是因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由於惠能的南宗禪後來成了禪宗的主流,他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便不斷改寫歷史,讓惠能成為那個時代「真正」的傳人。

五、禪宗與中國文化

神秀和惠能分別代表了禪宗中的北宗和南宗,北宗禪是印度禪的延續,而南宗禪則開啟了中國禪,印度禪是一種需要苦修打坐的方法,而中國禪是教人迅速進入超越境界的哲學觀。「空」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觀念之一,這種思想傳入中國後,跟老莊思想結合起來,強調要回到內心,最終產生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中國禪宗。

魏晉風度

文史君說:

禪宗在中古時期深受中國各階層的喜愛,緩和了儒家思想籠罩下士大夫們緊張的精神世界,因此禪宗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整個社會的所有領域都受到了禪宗的影響,乃至於後面的宋明理學也有禪宗的影子。我們可以想像那個時代,到處都充滿著盎然的禪意。

參考文獻:

葛兆光,《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中華書局2010年版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嶽麓書社2010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南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禪宗六祖惠能的辯才
    《壇經》在禪宗的地位大概相當於《論語》在儒家的地位,它也是有史以來由中土中人著述的唯一一部被稱作「經」的佛教典籍。《壇經》在中國文化史的地位非凡,它橫空出世,標誌著禪宗完成了在中華大地的本土化改造,也標誌著禪宗吸納了儒家思想,完成了二者的融合。往後佛教在中華大地傳承,禪宗最盛,《壇經》功不可沒。
  •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注意,偈語第三句並非江湖上流傳的「本來無一物」,系訛傳。因為禪宗屬於佛教涅槃系「有」宗,並不是般若系「空」宗。般若系空宗的主要核心思想是「空」,一切皆空。禪宗是承認「有」的,所以作為禪宗六祖的惠能不可能寫「本來無一物」。雖然,在惠能的求法經歷中常常出現般若系的《金剛經》,但那是惠能借用其佛理,並不代表惠能皈依般若空宗。
  • 六祖惠能大師佛偈中蘊藏的禪宗深意
    佛教傳入中國,禪宗大興之際,偈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傳法方式,悟道時有偈、頌讚時有偈、懺悔時亦有偈。 對痛哭者,六祖斥之:數年山中修道,修得什麼?你等悲泣,為誰悲憂?難道,是悲傷我不知到哪去嗎?為此,六祖為徒眾說了「真假動靜偈」,闡述「一切無有真」,認為「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從六祖的遺偈中可以看出,惠能的禪學對心性的深刻認識。一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只有不執著於世間一切相,保持一顆清靜、坦然之心,便是直指佛性佛心。
  • 來禪宗故裡——雲浮,尋訪六祖惠能的傳奇
    那麼,不妨就在這個時刻,去禪宗故裡——雲浮,來一次禪修旅行,尋訪六祖惠能的足跡,感受禪宗文化。而雲浮市新興縣六祖鎮,便是六祖惠能大師的生寂地,素有「百城煙水無雙地,六代風幡自一天」的稱譽。來六祖鎮,你可以去惠能大師的出生地——夏盧村六祖故居、其開山創建的國恩寺及圓寂地——藏佛坑(化身池)尋訪禪宗文化。
  • 禪宗何以成為佛門大宗?並非達摩之功也非惠能之能,只因此人
    在如今看來禪宗是中國佛教當之無愧的大宗,但禪宗自達摩祖師帶入中國一直到唐初的這段時間,在佛門之中只屬於小眾佛門流派,先後經歷四祖,一直傳至五祖弘忍大師之後才略見起色,直到六祖惠能將禪宗發揚光大才奠定了禪宗在中國佛教的地位。
  • 迷人禪宗,為什麼六祖惠能之後衣缽不傳?
    此後佛門寺院開始興建,佛門弟子開始「作務」,困擾禪宗數百年的「吃飯穿衣」問題得以解決,到六祖惠能時,「衣缽」已無任何實際作用。如果說因為有了寺廟和作務,「衣缽」無用而不傳,未免有些淺薄,限制宗門思想發展和傳播,或許才是主要原因。
  • 二月初八,紀念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農曆二月初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出生日,惠能大師開創了中國禪宗光耀千秋的輝煌局面,六祖廣傳禪法,他的言行語錄由弟子整理而成《六祖法寶壇經》,這是中國僧人中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作品。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矗立著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並列為「東方三聖人」。六祖惠能大師圓寂於公元713年,留下肉身舍利,成為千古之謎。既未注射防腐劑,又非真空密閉;廣東氣候炎熱,環境潮溼,他至今已歷1300餘年,不腐變,不枯朽,依然神態安詳,寂靜如生,為我國最珍貴的金剛不壞全身舍利,現供奉於南華禪寺。
  • 為何歷史上只認惠能為禪宗六祖,不認他弟子神會為禪宗七祖
    到了四祖道信,他歷經多地傳法,後到達湖北蘄州雙峰山,一住就是三十多年,聚眾500餘人,道信在雙峰山的法席真正標誌著禪宗的發端,他以此為據點,在皖,鄂,贛臨近地區傳教,取得了極大的影響,因為禪宗最初的信徒都是底層的勞動人民,他提倡坐禪與勞動並行,不讀經,不與人語,這是禪宗初期基本特徵。
  • 禪宗六祖惠能:15年的堅守,只為弘揚禪法,終得圓滿
    六祖惠能一首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被五祖弘忍認為達到明心見性,得五祖親傳法脈,並密授禪宗的心法傳承和袈裟信物,以此來表明自己繼承其法脈,並謹記師父的教誨,在深山隱居15年,後為續佛慧命,傳承東山法門,成就了禪宗「一花開五葉」的一段佳話。
  • 聊聊六祖惠能的一生——以及「南能北秀」的禪宗盛世
    分別是聽人念經即開悟,一字不識得衣缽,躲避同門的千裡追殺,留下了《六祖壇經》——這也是極為罕見的不是來源於本師釋迦摩尼佛,但又影響力深遠的佛經,此外,惠能大師同時也是禪宗分宗之一的曹溪宗的祖師。當時禪宗由於從達摩祖師開始到五祖弘忍的大力普法,國內已經有不少禪宗弟子了,尤其是弘忍大師把禪宗的經典從《楞伽經》又加了一部《金剛經》,有一次惠能賣柴經過街上,就聽到一個雜貨鋪的夥計在誦讀《金剛經》,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站在旁邊靜靜傾聽。
  •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得以傳承和弘揚,禪宗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原因主要能適應於時代的變遷,適應於社會的思想文化改革,以愛國愛教的思想逐步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那麼禪宗到至今一共傳承了幾代呢?是否是從達摩初祖到六祖惠能呢?根據六祖《壇經》記載,禪宗法脈傳承有不一樣的說法。
  • 禪宗六祖惠能說:什麼風動,什麼幡動,不過是你們心動!
    弘忍圓寂後首席弟子神秀雖知其師已將衣缽傳於惠能,但卻絲毫不影響神秀弘佛法之志,實為難得。神秀(公元606一一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50歲時謁禪宗五祖求法,極盡勤奮,也深受五祖器重。五祖圓寂後他赴當陽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播。
  • 反映禪宗六祖惠能生平事跡電視劇在廣東封鏡
    4月1日,經過3個月的緊張拍攝,反映禪宗六祖惠能生平事跡的30集大型電視連續劇《月明三更》4月1日在惠能故裡廣東新興縣封鏡。據該劇出品人於長玉介紹,今年1月12日,《月明三更》在六祖故裡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正式開拍,該劇總投資2600萬元,攝製組先後到湖北黃梅、江蘇無錫影視城等地展開拍攝,最後回到新興縣封鏡。
  •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的三句偈言,句句直指人心,當下立地成佛
    不過這裡有一個例外,也是唯一的例外,那就是《六祖壇經》,這乃是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留下的經典,而且和釋迦牟尼佛一樣,惠能大師同樣也是「述而不作」,是弟子們集結的。這倒不是惠能大師端架子不肯寫,而是因為他老人家根本不識字,但這更加顯現出大師的殊勝,本來最高的法就是無話可說,也無字可寫,無跡可尋,但又可以因緣施教,解決世間世外一切問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惠能大師是唯一能夠和釋迦佛相提並論的僧寶——或者說是佛寶也不過分了,他的「頓悟法門」接引的也是佛弟子裡上上根器之人。
  • 達摩和惠能,誰才是東土禪宗的創始人?
    自南印度而來,在東土開創第一代禪宗傳佛心印後,達摩一直被人視為東土禪宗創始人。其後歷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至六祖惠能。六位祖師皆為當時代的大家,為後世人敬仰和稱道。二祖至五祖,在禪宗在東土中國的深入發展過程中承上啟下,成就非凡,意義深遠。四位祖師均有作品流傳於世,啟智慧,開心性,廣布施,使禪宗文化在東土中國大範圍傳播和深層次發展。
  • 從達摩祖師東來傳法到惠能大師得到衣缽,成為禪宗六祖
    達摩祖師答到:沒有功德,你所做的都求福報,真正有功德的人是不求福報的。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他又問什麼是真功德?祖師答到:真正的功德不是世上有為之法可以求到的。兩人話不投機是雞同鴨講,於是達摩祖師一葦渡江來到了嵩山少林寺面壁禪定。後來古人寫了一副對聯說這件事:「一葦渡江何處去,九年面壁待人來。」
  • 六祖惠能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壇經》之中,禪宗,智慧,佛
    佛六祖惠能是中國佛教史和中國思想史上最具創造性的大師之一,也是將印度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完美結合、使印度禪宗轉型為中國禪宗的關鍵人物經過他的思想創造與弘化實踐,中國禪宗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宗派,也使禪宗走向民間,深入基層,形成向社會各個階層、各種群體、各種文化全面覆蓋的新局面,從而造就了中國禪宗的千年繁榮、興盛至今的良好發展趨勢。六祖惠能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壇經》之中,而《壇經》之命名首先就是一個大膽的創新。
  • 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臺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諡大鑑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 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 從「碓房舂米八個月獲衣缽」淺談六祖惠能的創新思想——學習禪宗六祖文化心得之二
    《六祖壇經》中,惠能所表現的主要思想,是「摩訶般若」法,而所採取的無量戒,則來自《金剛經》中關於「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等的說法,是出於《維摩經》裡文殊所說的「一切法均無住建立」。所以,儘管據說惠能不識文字,但對這些經文,他還是能夠自己理解,並且涉及廣泛運用。六祖惠能之前,中國佛教本來是沒有經的,都從印度引進,中國人只能為之做論做疏,一直到六祖惠能大師,才有了一部《六祖壇經》。
  • 六祖禪宗文化座談會在省委黨校召開:珠江文化的哲聖——惠能
    造成梁啓超有此疏忽的原因之一,恐怕在於他找到了黃河文化的傳統領袖(哲聖)孔子,找到了長江文化的傳統領袖(哲聖)老子,卻一時尚未找到(或尚未注意到)珠江文化也有其古代領袖(哲聖),這就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確切些說,應當稱惠能是珠江文化的古代哲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