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廣東韶關地區的一條河溪,因為唐代的惠能大師在曹溪河畔的寶林寺,創立禪宗南宗傳法三十七年,曹溪就成了惠能南宗的代名詞。
惠能圓寂後,經弟子的努力弘傳,南宗取代了北宗成為禪宗正統,發展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從那時起,惠能大師的禪學思想宛如一股清泉活水,從嶺南曹溪匯入了中華文明的長河。什麼是禪?禪宗為什麼以禪命宗呢?原來禪是印度梵文,本指傳統佛教「坐禪習定」的修持方式和方法。六祖惠能以「外離相為禪 內不亂為定」、「道由心悟」、「行住坐臥皆是禪」等禪宗理念,為傳統佛教的「禪」,注入了更豐富的內涵。禪是一種精神境界,禪是一種生活方式,禪是一種大智慧,禪同時也是一個方法,禪也是一種藝術。
惠能圓寂後,他的弟子神會在北方大力推廣南禪思想。在此期間,神會與詩人王維不期而遇,應神會之邀,王維為惠能撰寫了碑銘。碑文中王維尊稱惠能為「六祖」讚揚惠能為「世之至人」。隨後,柳宗元為六祖惠能撰寫第二碑的碑文,碑文中指出「天下凡言禪皆本曹溪」。劉偶錫則在第三碑中說惠能禪宗是立「無修而修,無得而得」。詩人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對惠能禪家六祖地位的確立,南宗成為禪宗正統,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也使惠能禪學思想廣泛傳播於知識階層,並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晚唐禪風大盛之時,湖北天門的智積禪師,收養了一名被人遺棄的三歲男童小童在寺院裡跟老禪師誦經念佛、燒水煮茶,長大後專門研究茶葉的種植和炮製技藝,還寫了一本叫《茶經》的著作,把儒、佛、道各家思想揉合於茶道之中,此人就是開啟中國茶文化的「茶聖」陸羽。由此將「禪」融為茶化的精髓,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尤其從精神層面,可以說提升了中國的詩、畫、茶道等等的境界。盛唐氣象蘊含的自信和開放,極大地促進了儒、佛、道各家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為人們學佛參禪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中華文明開演至唐宋時期,也是儒 釋 道三家登峰造極,三足鼎立的時代。溫柔敦厚,載道言志的儒家。拈花微笑,妙悟真如的佛家。逍遙自由,直覺天籟的道家。三種文化盤根錯節甚至相互交鋒,卻又相融相,中華文化由此推向前所未有的輝煌時代。
在中國歷史上,有過一千多年的瀟灑風光,惠能大師創造的禪文化,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份寶貴財富。而且還傳到中國周邊的國家,更遠播到歐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