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神秀所作的偈,到底差在哪裡?

2020-12-04 悅讀國學

《六祖壇經》:神秀所作的偈,到底差在哪裡?

這裡是悅讀國學。話說自從弘忍大師和慧能簡單交談之後,已經知道他悟性極高,根性大利,有意把衣缽傳與慧能,但是又恐眾人猜忌加害,為了保護他,故意讓他劈柴淘米幹雜活,這樣過了八個月

弘忍大師雖有意傳衣缽給慧能,也不想埋沒了別人,為了公平起見,弘忍大師召集所有門人,對他們說:你們回去,各自憑本心自性做四句偈語,不需多想,當下所悟即成,遲疑思量則無益,寫好拿來我看,誰能了悟佛法大意,便將衣缽傳他,為第六祖。

這也就是公開選拔,誰的境界高,就選誰當接班人

眾門人回來一合計:算了吧,我們這些人幾斤幾兩,自己心裏面難道還沒有數嗎?憑我們這些人的資質,哪有資格繼承五祖的衣缽啊這衣缽不用說一定是神秀上座的,我們跟著寫什麼偈,起什麼哄啊?再說,大傢伙以後還要仰仗著神秀師兄呢,明知道不行何必和人家爭呢?都不要寫了。

眾人口中的神秀上座,俗家姓李,實為弘忍大師的首席弟子,是東禪寺的上座,寺裡除了弘忍就是他職位最高,神秀當時也是眾弟子的教授師,相當於現在的禮儀老師,在弟子之中頗具威望。

神秀後來離開東禪寺,來到湖北當陽山玉泉寺,在那裡弘法,創立北派禪宗,聲名遠揚,深得武則天及唐中宗的器重,當時有「兩京法主,三帝門師」之稱,神秀終得禪宗要義,覺知「心體清淨,體與佛同」,開悟見性,百歲圓寂,可以說功德圓滿,這是後話。

且說當時,神秀暗中思忖:我如果不寫這個偈,師父還以為我沒有什麼見解;但是如果寫了,好像和別人爭這個衣缽,又顯得我功利世俗,寫也不好,不寫也不好,真是左右為難

回到住處,神秀寫好了偈,本打算交給師父,幾次走到師父禪房門口,又縮了回去。思前想後,顧慮重重,竟然汗流浹背,神思恍惚。

就這樣一連三四天,神秀十三次走到門口又退了回去,這個偈始終是沒交上去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神秀這個人心思太重,顧慮太多,小心謹慎,遇事不能定奪,難以取捨,這樣糾結於是非對錯、二元對立,又怎麼可能了悟菩提自性呢?

由此可見,他的偈,起碼在境界上是遠遠不夠的。

那麼神秀最後交了偈語了嗎?

沒有。他的偈始終沒交成。

神秀拿著寫好偈的紙,在弘忍大師的禪堂門口徘徊數日,終究是左右為難。這天,神秀忽然靈光一現:乾脆,我把這偈寫牆上得了,師父一定會看見,看了若說好,我便對他直言說是我所作,如果說寫的不好,只能說明我智質不夠,我還修什麼道呢?

於是當夜,趁著月黑風高,神秀舉著蠟燭,在師父禪堂外走廊的牆上寫下了四句偈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當然,我們今天讀到這首偈語,都知道神秀還沒有了悟自性,都知道在境界上輸於惠能,那麼,神秀所作的偈,到底差在哪裡?

神秀所做的偈語為漸悟法,用《金剛經》裡面的話說,叫「持戒修福」,原是種善根、結福報的正法,可惜他障於我執,不能了悟自性本空的道理,就算時時拂拭,終究是有為之法,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起心執著於二元對立,動念糾纏於區分辨別,把「我」和世界區分開 ,把「我」和佛對立起來,雖然修持成一個完美的「我」,但是迷失了本自具足的菩提自性。

一句話,自性本來一體無二,覺時便是佛,迷時是凡夫,心物一元即是佛,二元對立即是凡夫,通達即是佛,障礙即是凡夫

正如《六祖壇經》所言「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用六祖慧能的話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麼惠能這幾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這裡是悅讀國學,咱們下期接著聊。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第五:作為襯託六祖的背景,神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今天咱們繼續來分享《六祖壇經》,上一篇說到惠能和五祖弘忍見面之後都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具各歡喜。這一點從咱們最開始的「法會因由」時候就提到過了,六祖說法也是韶州韋大人帶了一群官員恭敬的請到城裡的,後期皇帝武則天也曾派人來請六祖赴京,甚至連差了一籌的神秀法師也被請為國師,可見當時禪宗的地位。所以五祖就算再器重惠能,也不可能悄悄摸摸的隨便說一句——我看你骨骼清奇,將來繼承禪宗,拯救眾生的重任就交給你了好不好?
  • 《六祖壇經》「神秀」寫千古名偈—「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讀《六祖壇經》禪機|神秀偈—時時勤拂拭《六祖壇經》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 《壇經》:當神秀遇到了慧能,一場不爭的戰爭打響了!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壇經》。就在我們神秀大師作偈的這段時間,我們那位未來的小祖師又在哪裡呢?其實他一直還在五祖弘忍大師的道場發心作務,整日裡砍柴挑水,踏碓舂米,忙的不亦樂乎呢!有一天,有一位小童子路過碓房的時候,恰巧在唱誦神秀大師做的那篇偈子。因為五祖弘忍大師曾經要求所有的門下弟子要時常唱誦此偈,並強調「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所以五祖弘忍大師道場裡的小童子自然是會唱誦的。
  • 神秀大師與慧能大師「比偈」?五個質疑來了
    慧能與神秀的關係,從呈心偈與得法偈故事本身來看漏洞頗多,而且不同歷史文獻的記載也有矛盾。有關神秀與慧能包括「比偈」的故事,是禪宗地位得到提高和內部派別形成以後,內部派係為爭奪正統地位而虛構的;或是神會借批神秀來發動一場禪宗革命而編撰的故事。慧能獲得六祖地位,是歷史的選擇,與弘忍的安排無關。
  • 《壇經》中六祖「黑」他的師兄「神秀」,是「真」是「假」?
    佛教雖然不是中國本土成長出來的思想,但在唐朝時期,尤其是「六祖惠能」大師那個時候,他把佛教的思想更加平民化,去除了那些複雜難懂的成分,建立了一個大家都能夠理解且接受的思想體現,這樣一來大家只要能「自覺」便能「自悟」,完善自己這一生從而體現出自己本該有的價值。有本核心的經典名叫《六祖壇經》。但讀《六祖壇經》的朋友們,不感到疑惑嗎?
  • 六祖壇經|神秀的漸悟法門
    一日,禪宗五祖召喚眾人,讓各自取本心之性,作偈呈給他看,如果有人領悟大意,就可以傳衣授法,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這時,眾人都說不需要用心作偈,作偈也是枉費心力。神秀現在已經是寺內上座,還是教授師,祖位肯定是神秀所得,以後就跟隨神秀學習就可以了。但神秀卻覺得進退兩難。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師,一氣呵成,見性成佛
    讀過《壇經》的人都知道,五祖弘忍在還沒有<衣傳法之前,曾召集門徒各作一偈頌,以察看他們修行的深淺及開悟的程度。並從中找出繼承衣法的傳人。當時神秀是本寺的上座和尚,又本寺的教授師,沒辦法推辭,就做了一偈:「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二、關於《六祖壇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只有記述佛說的著述才被稱為「經」。然而在歷代由中國人撰述的汗牛充棟的佛教著述中,記述六祖慧能(638~713)生平事跡和語錄的《六祖壇經》卻被奉為「經」。《六祖壇經》是禪宗所依據的最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覺悟解脫。在禪宗長期流傳過程中,《六祖壇經》形成很多不同的寫本或版本。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金剛經》中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相都是有可壞,當屬虛妄的範疇。如我人所說空法,虛空本無相,但由於執著於有空的存在,那空就成為一種影像之相。惠能答日:「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貓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弘忍見惠能答語非凡,很器重他,便把他留下了。惠能先在弘忍門下隨眾作務,踏碓八月有餘。後弘忍為付衣法,命眾門人各作一偈以成見解。眾人皆言,我等不需澄心用意作偈,神秀上座是教授師,待他得法後,我等自可依止。
  • 六祖壇經第八:下下人有上上智,惠能教導神秀首座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聊《六祖壇經》,上一篇說到神秀法師悄悄的做了一首偈言,五祖看到後當著眾弟子們大加讚賞,讓大家依此修行,甚至連原本要畫的禪宗祖師血脈圖都推辭掉了,專門用來供奉神秀的偈言。
  • 六祖慧能和神秀大師的偈有什麼不一樣?
    五祖弘忍有一次讓門下弟子根據自己所悟做一首偈,以此決定衣缽的傳承者。神秀大師做了一首大家都知道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後來六祖慧能也做了一首著名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人看了六祖慧能的偈,認為比神秀大師有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六祖慧能能夠明心見性,而神秀大師沒能做到。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 敦煌寫本」 《壇經》當真就是惠能所說、法海所記的《壇經》「 最古」 、「 最初」 的範本嗎?》問世的五百七八十年間, 《壇經》的發展演變並不像,許多學者所指出的是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 即敦煌本—惠聽本—契篙本—宗寶本。
  • 禪宗六祖惠能與神秀大師,泰鬥們惺惺相惜,而徒眾互相譏諷和爭鬥
    當時神秀已經跟了五祖弘忍多年,並且當了上座的教授師。所謂教授師,是當有新弟子進來,先由神秀給他們上課,弟子有了一定水平之後,才能夠接受五祖弘忍授課。等到弘忍打算傳衣缽時,他讓弟子們上呈一首偈,以此來衡量他們的的覺悟程度。只有兩人上呈了偈,就是神秀和惠能。神秀到底要不要上呈這個偈呢?
  • 揭秘毛澤東外出為何必帶《六祖壇經》?
    揭秘毛澤東外出為何必帶《六祖壇經》?(圖片來源:資料圖)毛澤東逝世以後,在他的床上找到一本《六祖壇經》。建國後,代表中國幾個佛教宗派的經典,《金剛經》、《六祖壇經》、《華嚴經》等,以及研究這些經典的著述,毛澤東都讀過一些。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他指名要帶走的書籍中,便有《六祖壇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華經》、《大涅經》等。最後由於毛主席建議,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的十本哲學著作中列入了《金剛經》和《六祖壇經》。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來對待這兩本經,應該說毛主席是最有遠見的。
  •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在談及這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就六祖惠能的生平作一簡要介紹。一日,五祖傳令門下弟子每人做一偈,以察看這些弟子們悟道深淺程度,擇其優者而傳以衣缽,是為六祖。這時,神秀上座便作了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段偈子,總的來說還是沒有達到禪宗所主張的「自性光明」的境界,因此五祖直言只是到了門外,還未入門。而這個時候,惠能站了出來。
  • 《六祖壇經》:六祖的一個決定,改變了他一生,也改變了禪宗歷史
    五祖把門徒召集起來說了這番話,沒說六祖到沒到場。那麼,六祖到沒到場呢?我們接著往下看,也許在後面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眾弟子從五祖那裡回來,湊在一起議論。有人說:我們這些人,沒有必要耗費心力做什麼偈子,做了又有什麼用?神秀上座,是我們的教授師,這個六祖的位置,肯定是給他留的。很可能早就內定了,我們只是白費力氣而已。
  • 從六祖《壇經》記錄看,六祖惠能與神秀大師並非有「頓漸」之爭
    從六祖《壇經》記錄看,六祖惠能與神秀大師並非有「頓漸」之爭歷史上禪宗的南北「頓漸」之爭,一直是佛學愛好者爭論的問題。而大茶經認為,南北頓漸之分覺得應該是兩位大師的後人弟子給擴大化了,而當年兩位大師應該不至於被許多敘述者說的嫉惡如仇一般,我們來看看《壇經》歷史記錄。本文內容通過《壇經》的部分經文來探討與分析,只做參考!
  • 【生命之悟】 人生必看的經典《六祖壇經》
    慧能,中國禪宗六祖,俗性盧。慧能祖籍河北範陽(涿縣),因其父到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東)作官,所以遷居新州。弘忍令眾弟子各作一偈,以明所悟時,神秀作「身是菩提樹」一偈。慧能見偈後,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眾見偈都驚嘆不已。弘忍見偈後,則在半夜召慧能入室,講解《金剛經》。慧能終得大悟,得傳弘忍的衣缽。慧能得傳衣缽後,回到廣東曹溪,隱修十餘年。
  • 「神秀、惠能」二偈文的真義如何?繼承那派的「思想體系」?
    神秀、惠能偈頌辦解《六祖壇經》所載神秀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依敦煌本),史論家說為奠定北禪宗漸修法門的基礎,而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一偈(依敦煌本),論者以為開啟南禪宗頓悟法門的端緒。
  • 六祖壇經:五祖的這一句話,讓六祖慧能大徹大悟,改變了禪宗歷史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這就是六祖惠能那首石破天驚、傳頌千古的偈子。   永明延壽禪師曾有一個著名的四料簡,講了四種修行方式,從最差的「無禪無淨土」,到最高的「有禪有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