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五祖開始考慮接班人的事情。
一日,禪宗五祖召喚眾人,讓各自取本心之性,作偈呈給他看,如果有人領悟大意,就可以傳衣授法,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
這時,眾人都說不需要用心作偈,作偈也是枉費心力。神秀現在已經是寺內上座,還是教授師,祖位肯定是神秀所得,以後就跟隨神秀學習就可以了。
但神秀卻覺得進退兩難。眾人都因為神秀是教授師,所以都放棄呈上偈語,那麼他自己就不得不呈偈。如果他不呈偈的話,五祖也不知曉他領悟的深淺。可是如果呈偈的話,為了求得佛法則是好事,為了求得祖位則是惡事。不呈上偈語,終究得不到佛法。
神秀已經作完偈語,可多次想要呈上,卻又心中恍惚,渾身流汗,過了四天,過了十三次,都沒能呈送上去。後來神秀就想了個好辦法,就在壁廊上寫偈,如果和尚說好,就出來禮拜,說是自己作的。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原本五祖已經知道神秀沒有入禪門,未見自性。第二天五祖看到神秀所作的偈,覺得其實也很不錯。如果有人能誦持神秀的偈語,也能幫助避免墮入惡道。能夠依此偈語修行,也能有大的利益。並且五祖也讓門人燒香禮敬,盡數誦讀,也能見性。
五祖雖然稱讚神秀的偈語,但還是特意召見神秀,跟他提醒到,這首偈還沒有見本性,只是到了門外,還沒有入門內。這樣想要尋見無上菩提,是得不到的。無上菩提,需要在當下識見本心,而本性是不生不滅,念念自見,萬法無滯的。而只有找見本心,才能證見實相。
五祖讓神秀重新作偈,如果入門,就可以傳授衣法。但神秀過了幾天,還是沒能作偈。
五祖之所以稱讚神秀的偈語,是因為法門本身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因為不同的人悟性有差別,所以才有著適合自己的法門。對於那些難以直接領悟禪宗法門的人來說,能夠按照神秀的見解來修行,也是很有好處的,隨著他們不斷地擦拭心中的雜念,達到一定程度,最終也能見本性。
神秀的漸悟法門,可能前期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領悟本性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但隨著執著妄想越來越少,最終也可能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