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神秀的漸悟法門

2020-12-15 老一道人

禪宗五祖開始考慮接班人的事情。

一日,禪宗五祖召喚眾人,讓各自取本心之性,作偈呈給他看,如果有人領悟大意,就可以傳衣授法,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

這時,眾人都說不需要用心作偈,作偈也是枉費心力。神秀現在已經是寺內上座,還是教授師,祖位肯定是神秀所得,以後就跟隨神秀學習就可以了。

但神秀卻覺得進退兩難。眾人都因為神秀是教授師,所以都放棄呈上偈語,那麼他自己就不得不呈偈。如果他不呈偈的話,五祖也不知曉他領悟的深淺。可是如果呈偈的話,為了求得佛法則是好事,為了求得祖位則是惡事。不呈上偈語,終究得不到佛法。

神秀已經作完偈語,可多次想要呈上,卻又心中恍惚,渾身流汗,過了四天,過了十三次,都沒能呈送上去。後來神秀就想了個好辦法,就在壁廊上寫偈,如果和尚說好,就出來禮拜,說是自己作的。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原本五祖已經知道神秀沒有入禪門,未見自性。第二天五祖看到神秀所作的偈,覺得其實也很不錯。如果有人能誦持神秀的偈語,也能幫助避免墮入惡道。能夠依此偈語修行,也能有大的利益。並且五祖也讓門人燒香禮敬,盡數誦讀,也能見性。

五祖雖然稱讚神秀的偈語,但還是特意召見神秀,跟他提醒到,這首偈還沒有見本性,只是到了門外,還沒有入門內。這樣想要尋見無上菩提,是得不到的。無上菩提,需要在當下識見本心,而本性是不生不滅,念念自見,萬法無滯的。而只有找見本心,才能證見實相。

五祖讓神秀重新作偈,如果入門,就可以傳授衣法。但神秀過了幾天,還是沒能作偈。

五祖之所以稱讚神秀的偈語,是因為法門本身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因為不同的人悟性有差別,所以才有著適合自己的法門。對於那些難以直接領悟禪宗法門的人來說,能夠按照神秀的見解來修行,也是很有好處的,隨著他們不斷地擦拭心中的雜念,達到一定程度,最終也能見本性。

神秀的漸悟法門,可能前期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領悟本性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但隨著執著妄想越來越少,最終也可能明悟。

相關焦點

  • 《壇經》中六祖「黑」他的師兄「神秀」,是「真」是「假」?
    佛教雖然不是中國本土成長出來的思想,但在唐朝時期,尤其是「六祖惠能」大師那個時候,他把佛教的思想更加平民化,去除了那些複雜難懂的成分,建立了一個大家都能夠理解且接受的思想體現,這樣一來大家只要能「自覺」便能「自悟」,完善自己這一生從而體現出自己本該有的價值。有本核心的經典名叫《六祖壇經》。但讀《六祖壇經》的朋友們,不感到疑惑嗎?
  • 從六祖《壇經》記錄看,六祖惠能與神秀大師並非有「頓漸」之爭
    從六祖《壇經》記錄看,六祖惠能與神秀大師並非有「頓漸」之爭歷史上禪宗的南北「頓漸」之爭,一直是佛學愛好者爭論的問題。而大茶經認為,南北頓漸之分覺得應該是兩位大師的後人弟子給擴大化了,而當年兩位大師應該不至於被許多敘述者說的嫉惡如仇一般,我們來看看《壇經》歷史記錄。本文內容通過《壇經》的部分經文來探討與分析,只做參考!
  • 《六祖壇經》:神秀所作的偈,到底差在哪裡?
    《六祖壇經》:神秀所作的偈,到底差在哪裡?這裡是悅讀國學。話說自從弘忍大師和慧能簡單交談之後,已經知道他悟性極高,根性大利,有意把衣缽傳與慧能,但是又恐眾人猜忌加害,為了保護他,故意讓他劈柴淘米幹雜活,這樣過了八個月弘忍大師雖有意傳衣缽給慧能,也不想埋沒了別人,為了公平起見,弘忍大師召集所有門人,對他們說:你們回去,各自憑本心自性做四句偈語,不需多想,當下所悟即成,遲疑思量則無益,寫好拿來我看,誰能了悟佛法大意,便將衣缽傳他,為第六祖
  • 六祖壇經第五:作為襯託六祖的背景,神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今天咱們繼續來分享《六祖壇經》,上一篇說到惠能和五祖弘忍見面之後都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具各歡喜。這一點從咱們最開始的「法會因由」時候就提到過了,六祖說法也是韶州韋大人帶了一群官員恭敬的請到城裡的,後期皇帝武則天也曾派人來請六祖赴京,甚至連差了一籌的神秀法師也被請為國師,可見當時禪宗的地位。所以五祖就算再器重惠能,也不可能悄悄摸摸的隨便說一句——我看你骨骼清奇,將來繼承禪宗,拯救眾生的重任就交給你了好不好?
  • 《壇經》:當神秀遇到了慧能,一場不爭的戰爭打響了!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壇經》。就在我們神秀大師作偈的這段時間,我們那位未來的小祖師又在哪裡呢?其實他一直還在五祖弘忍大師的道場發心作務,整日裡砍柴挑水,踏碓舂米,忙的不亦樂乎呢!有一天,有一位小童子路過碓房的時候,恰巧在唱誦神秀大師做的那篇偈子。因為五祖弘忍大師曾經要求所有的門下弟子要時常唱誦此偈,並強調「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所以五祖弘忍大師道場裡的小童子自然是會唱誦的。
  • 六祖壇經|無汙無染
    懷讓禪師,是金州杜氏人,最初是拜訪嵩山的安國師,安國師讓他前來曹溪參見六祖。於是懷讓前來禮拜六祖惠能。六祖問,你從哪裡來?懷讓回答,來自嵩山。六祖再問,前來所為何物?懷讓回答,如果說似一物就不對。六祖繼續問,可修證否?懷讓回答,若修證即是不無,若汙染即是不得。六祖惠能說,只此不汙染,是諸佛所護念的。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
  • 《六祖壇經》與禪宗 一
    六祖弘法主要是在韶關地區,這一帶的大小寺院都有他講法的記載。但他一直未到北方去弘法。因為北方有他的師兄神秀大師,為避免衝突,他始終未涉足北方。乃至後來武則天幾下昭書請他北上講法,他都一再推辭而力薦師兄神秀。過去有師父在,弟子傳法都是打著師父的招牌,不會另立門戶。乃至有師兄在,師弟也不會出來講法,而要把師兄推上去。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師,一氣呵成,見性成佛
    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壇經在佛教史上,「南能北秀」代表的是當時弘化於南、北二方禪法的派系。南方主要是以慧能為代表的「頓悟」禪法,弘化於北方的主要是以神秀為代表的「漸修」禪法。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壇經惠能是力主「頓悟說」的。他認為「佛性人人自足:它不是知識,不像學生念書,不需「十年寒窗」式的啃書本,不需要讀死書。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眾人皆言,我等不需澄心用意作偈,神秀上座是教授師,待他得法後,我等自可依止。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原標題: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此後,弘忍弟子神秀在北方弘傳北宗禪法,慧能在南方佛傳南宗禪宗,形成南北二宗對峙的局面。然而在唐經歷「安史之亂」(755~763)之後,依託朝廷的北宗衰微,而南宗通過走山林佛教的道路逐漸興盛,乃至在宋代發展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影響深遠。那麼,禪宗的宗旨、特色是什麼呢?關於禪宗的史書、語錄很多,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通過讀《六祖壇經》來了解。
  • 《六祖壇經》:六祖的一個決定,改變了他一生,也改變了禪宗歷史
    五祖把門徒召集起來說了這番話,沒說六祖到沒到場。那麼,六祖到沒到場呢?我們接著往下看,也許在後面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眾弟子從五祖那裡回來,湊在一起議論。有人說:我們這些人,沒有必要耗費心力做什麼偈子,做了又有什麼用?神秀上座,是我們的教授師,這個六祖的位置,肯定是給他留的。很可能早就內定了,我們只是白費力氣而已。
  • 六祖壇經講,明心見性立地成佛
    各位善知識,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六祖壇經,何謂六祖壇經呢,禪宗從初祖,達摩祖師,傳到六祖慧能,共有六位高僧,這六位高僧大德奠定了中國禪宗的基礎,而六祖是集大成者,把禪宗發揚光大,其一生說法三十餘年,有名的弟子有四十三個,其餘的弟子也不計其數。
  • 六祖壇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六祖慧能,大智慧
    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佛《壇經》中,六祖惠能曾為無盡藏比丘尼宣說《大般涅槃經》妙旨,後在廣州法性寺聽聞印宗法師講《大涅槃經》。又如聖嚴法師所述:「壇經的思想系統,雖用般若經,實則是沿襲如來藏的觀點,用般若的空慧,實 證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見性。 」《壇經》中,六祖慧能,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說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連同罪根深重的一闡提也能成佛。
  • 《六祖壇經》「神秀」寫千古名偈—「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讀《六祖壇經》禪機|神秀偈—時時勤拂拭《六祖壇經》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 佛學:武則天行跪拜大禮的神秀大師,因衣缽之爭被誤解千年
    慧能和神秀同為五祖弟子,但所悟的心法卻截然不同,神秀大師的漸悟法門是五祖宏忍的嫡傳,但五祖宏忍卻把衣缽傳給了頓悟法門的慧能,那是因為慧能的頓悟法門是嫡傳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法。其實當時所有僧眾都認為六祖衣缽非神秀莫屬,相信神秀也是這樣認為的,只不過不能表露出來罷了,因我這樣做有大逆不道的嫌疑。誰知初來乍到的慧能大師,在無意間針對神秀的偈言附上了自己的一偈,並且有很大的駁斥意思在裡面, 這就導致了後來衣缽之爭的坐實。
  • 佛學:武則天行跪拜大禮的神秀大師,因衣缽之爭被誤解千年
    慧能和神秀同為五祖弟子,但所悟的心法卻截然不同,神秀大師的漸悟法門是五祖宏忍的嫡傳,但五祖宏忍卻把衣缽傳給了頓悟法門的慧能,那是因為慧能的頓悟法門是嫡傳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法。其實當時所有僧眾都認為六祖衣缽非神秀莫屬,相信神秀也是這樣認為的,只不過不能表露出來罷了,因我這樣做有大逆不道的嫌疑。誰知初來乍到的慧能大師,在無意間針對神秀的偈言附上了自己的一偈,並且有很大的駁斥意思在裡面, 這就導致了後來衣缽之爭的坐實。
  • 揭秘毛澤東外出為何必帶《六祖壇經》?
    揭秘毛澤東外出為何必帶《六祖壇經》?(圖片來源:資料圖)毛澤東逝世以後,在他的床上找到一本《六祖壇經》。建國後,代表中國幾個佛教宗派的經典,《金剛經》、《六祖壇經》、《華嚴經》等,以及研究這些經典的著述,毛澤東都讀過一些。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他指名要帶走的書籍中,便有《六祖壇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華經》、《大涅經》等。最後由於毛主席建議,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的十本哲學著作中列入了《金剛經》和《六祖壇經》。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來對待這兩本經,應該說毛主席是最有遠見的。
  •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一日,五祖傳令門下弟子每人做一偈,以察看這些弟子們悟道深淺程度,擇其優者而傳以衣缽,是為六祖。這時,神秀上座便作了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段偈子,總的來說還是沒有達到禪宗所主張的「自性光明」的境界,因此五祖直言只是到了門外,還未入門。而這個時候,惠能站了出來。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敦煌版緣起《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一的語錄, 由他的門人法海結集而成, 為研究惠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在通行整理本中,郭朋的《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來自斯本,楊曾文的敦煌新本《六祖壇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來自敦博本,郭富純、王振芬的《敦煌本六祖壇經》(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來自旅博本。
  • 六祖慧能與《壇經》
    □文/王學信  神秀大師圓寂六年後,大唐睿宗延和元年七月,六祖命門人前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並令加緊趕工。次年夏末,塔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說:「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接著,六祖為徒眾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並說:「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