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與禪宗 一

2020-12-18 東華禪寺

《六祖壇經》與禪宗 一

為什麼我說六祖惠能堪稱東方如來呢?六祖39歲時,步行十多天從翁源到廣州的光孝寺,請印宗長老為他落髮,正趕上印宗大師在為大眾說法。當時印宗長老相當於現在廣東省佛協會長,堪稱長老。當長老講到「法身如如不動,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法身」時,六祖惠能說了一句:「請問長老,法身無相處處為相,那化身又是以何為相呢?」印宗長老回答說:「以眾生相為相。眾生需要什麼相,就以什麼相去度。」六祖笑了笑,印宗長老即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心想:莫非此人即是拿到五祖所傳衣缽之人?於是便問六祖是「何許人」。六祖毫不掩飾地說:「我就是拿到五祖衣缽的惠能。」長老心頭一驚:果是此人!難怪對我一笑。

印宗慧眼已開,看到六祖氣宇不凡:眉骨高起,天庭飽滿,額頭寬高(大富大貴之相),地廓方圓(有人擁護之相),下巴翹上(無礙辯才之相)。打量一番之後,趕緊從法壇上下來,右手抓住六祖的左手,高舉起來對大眾說道:「這就是當初拿到五祖傳承衣缽,大徹大悟,我們盼望已久的六祖惠能!」當時幾千人像炸了鍋似的喧譁起來。大家見六祖終於露面了,就請他升壇講法。

那時候講法不像現在這樣,講法者與聽法者都是坐在同一個高度,那時法師是坐在一丈高的法臺上,雖然沒有麥克風,但幾千人幾萬人都聽得到,被喻為「獅子吼」,可見底氣足。

六祖當時還是個居士,不好意思坐在法壇上面對四眾弟子,就要求印宗長老為他落髮。長老滿了他的願。六祖出山的第一步就得到了印宗長老的認證,確認他為大徹大悟的六祖。他拿著衣缽,又有長老的認證,所以沒有人不相信他。六祖落髮後,當即升壇為大眾說法。因此,六祖以後的弘法事業非常順利。

六祖弘法主要是在韶關地區,這一帶的大小寺院都有他講法的記載。但他一直未到北方去弘法。因為北方有他的師兄神秀大師,為避免衝突,他始終未涉足北方。乃至後來武則天幾下昭書請他北上講法,他都一再推辭而力薦師兄神秀。過去有師父在,弟子傳法都是打著師父的招牌,不會另立門戶。乃至有師兄在,師弟也不會出來講法,而要把師兄推上去。直到最後武則天要懲罰他,他在聖旨下達的前兩天圓寂了。

因為六祖不識字,通常說法都是用日常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事情來比喻,所以人們很愛聽。後人說《六祖壇經》是「農民的經」,所談的禪是「農民的禪」。毛澤東、蔣介石、蔡元培三人非常推崇《壇經》。正因為《壇經》步步到位,深入淺出,所以人見人愛,後人幾乎熟讀能誦。

當年,六祖原打算在此弘法,結果因緣轉到了曲江寶林寺。據說當時因追隨六祖而開悟的有數千人,立門戶的就有上百人。後來對佛教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分為五大宗派,即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法眼宗。其中出人才最多的是臨濟宗。

《六祖壇經》影響了整個中國佛教1300年,直到現在佛教還在受其影響。中國佛教從宋朝開始衰落,在此之前經歷了200年的鼎盛時期。在《壇經》未出現之前,大家都是走小乘路線,老老實實地打坐修止觀。《壇經》出現以後,大家都在其中斷章取義,尤其是其中的「自性本自圓滿,本自清淨」和「無持戒,無犯戒,無禪定,無散亂」。《壇經》句句是精華,很多人會背《壇經》後,不知不覺便走入了誤區,落入了「口頭禪」,從此就不再讀禪宗的書,不老老實實地用功了。

《壇經》講的是六祖的境界,而且是六祖在57歲時所講,由他的大弟子法海禪師整理出版的。六祖是在實相般若上達到了頂峰,法海是在文字般若上達到了頂峰,師徒合二為一,才有了這部空前絕後的《壇經》。

《壇經》面世後,給他幾個大弟子的弘法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因為他的徒孫們都拿著《壇經》與他的徒子們辯論。所以後來才有了「臨濟喝」「德山棒」「趙州茶」「雲門餅」的教法與宗風。祖師們心中清楚:未開悟的人拿著大開悟的人的東西,不去實修,以為佛法只要明理就可以了事,這種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剛開始祖師們還為這些人詳細耐心地解釋,後來實在拿他們沒辦法,就呵斥他們,拿棒子打他們,或者不理睬他們。趙州是擺擺手:吃茶去,吃茶去。雲門是:吃餅去,吃餅去。

這種情況(口頭禪),在現在這個時代就更多了,很多人背上幾句經中的語句就去跟人辯論,實際上經中的境界他連做夢都沒有夢到過。六祖的弟子神會最擅長言論,六祖曾給他授記:「你將來只能算是一個知解和尚。」最後,神會確實在北方開闢了一個道場,也成為一方長老和一代宗師。禪修 心理學 宇宙 吸引力法則 冥想 靈修 打坐 佛學 國學 哲學

本文節選於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著作《降伏其心》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7年閉關、17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萬多場開示、千萬餘字著述、17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000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文化的傑出代表,禪宗,壇經,六祖慧能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壇經,禪宗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這裡所指的禪,是指由六祖慧能創立的禪宗。為什麼六祖創立的禪宗能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呢?這跟六祖的創新精神不無關係。《嶺南禪文化》一書中說:「中國第一個著名佛教學者牟子是嶺南人,中國禪的實際創立者慧能也是嶺南人,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慧能,只有通過慧能的《壇經》,禪文化才真正變梵入華,通凡入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壇經校釋-序言》裡說:慧能以前,只有禪學,並無禪宗。
  •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不唯對佛教,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亦受禪宗之影響,而形成儒教禪、道教禪。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禪對於文人墨客來說,是閒情詩意的文化情感;對藝術家來說,是創造作品的靈感源泉;對思想家來說是無限超越的形上學
  • 壇經,自性,六祖慧能,禪宗,以心傳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壇經》,教內大德依之為後學講授,引領修學,也多是借用此經。學界有識之士,也皆於此經上下功夫,探討禪宗<要,考其歷史淵源,並延伸及方方面面,皆為依其為據,來表明自家觀點。所以,禪宗由不可說,而直接轉成非得說的角度,因此說不說之說,已經成為了教界學界公認的話題。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的這一旗幟,在中國佛教徒中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所以,在六祖之後短短百餘年間,禪宗不僅承受了唐武宗滅佛運動的打擊,而且迅速形成了五宗競榮的局面,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大家已經知道,在《壇經》中,不論六祖千說萬說,實際上只說了一句話,這就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什麼是如「此心」,就是我們大家人人都有的這個心,對這個心,你不能把它推到一邊,也不能把它推到未來。
  • 《六祖壇經》與禪宗 二
    《六祖壇經》與禪宗 二世間上有這樣一個規律:凡是開山祖師創業時就興旺起來的道場或宗派,第二代還會興旺,到第三代就會衰落。所以世間人講:「窮,窮不過三代;富,富不過三代。」在生活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這種現象。禪宗被六祖惠能推到了頂峰,弟子們又將他推向了世界,徒孫們則拿著祖師爺的招牌喊:「祖師賣佛,徒弟賣祖師,佛賣法。」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眾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眾。壇經,六祖,慧能,佛有的人一說修行,總想找個清淨地方,化募點錢,帶點油鹽醬醋,要去閉關了。
  • 六祖壇經
    **內容簡介** 在中國佛教中,禪宗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之一。慧能(638—713)被禪宗奉為直承弘忍之後的六祖,記述慧能的生平事跡和語靈的《六祖壇經》,是中國人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為「經」的文獻,是禪宗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解脫,所謂「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開示,佛祖到禪宗六祖一共傳承了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得以傳承和弘揚,禪宗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原因主要能適應於時代的變遷,適應於社會的思想文化改革,以愛國愛教的思想逐步滲透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那麼禪宗到至今一共傳承了幾代呢?是否是從達摩初祖到六祖惠能呢?根據六祖《壇經》記載,禪宗法脈傳承有不一樣的說法。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師,一氣呵成,見性成佛
    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壇經惠能大師見他遠遠追來,心裡想:他是來搶衣缽的,和他爭執沒有意義,反正現在我已經開悟證得了本來無一物的境界,況且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我,只是一種證據,是表法用的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壇經惠能是力主「頓悟說」的。他認為「佛性人人自足:它不是知識,不像學生念書,不需「十年寒窗」式的啃書本,不需要讀死書。
  • 六祖壇經,禪宗但重於以心傳心,而並非在文字上著眼,佛法入門
    禪宗但重於以心傳心,而並非在文字上著眼。然佛法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尤其是禪宗的典籍,諸如燈錄,公案、語錄等卻在此中佔了大部分的篇幅。特別是作為禪門重要經典的《六祖壇經》,教內大德依之為後學講授,引領修學,也多是借用此經。
  • 六祖壇經:五祖的這一句話,讓六祖慧能大徹大悟,改變了禪宗歷史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這就是六祖惠能那首石破天驚、傳頌千古的偈子。
  • 《六祖壇經》:六祖的一個決定,改變了他一生,也改變了禪宗歷史
    《金剛經》是禪宗極為重視的經典,而重視《金剛經》的傳統,正是從五祖弘忍開始的。從初祖達摩以來,早年禪宗習慣以《楞伽經》為開示的經典。這一傳統,到五祖時發生了轉變,而且從此一直延續下來。六祖從客人那裡聽到這裡,他做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決定。
  • 《六祖壇經》的文化影響
    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二月八日,六祖慧能大師即在此壇受具足戒,並在這棵菩提樹下開始傳佛心印,因此弟子們將六祖前後語錄的匯集統稱為「壇經」。 六祖大師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方式,使來源於印度的佛法徹底中國化,令佛陀的智慧與中國本土三玄(易、老、莊)的智慧水乳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國化佛教——禪宗,促成了佛教在中華文明土壤下的輝煌發展。可以說佛教發源於印度,但光大於中國,這一輝煌燦爛局面的開拓者正是六祖慧能大師。
  • 再讀《六祖壇經》
    禪宗,又稱佛心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壇經》,佛教禪宗典籍,禪宗代表著作之一,亦稱《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而禪宗呢?則只談明心見性這一著,不論涉及到哪一個領域,禪宗都是這麼一著。六祖大師亦如孔孟出身貧微,採樵自給。偶聞經句而赴黃梅求道。證悟本來面目後,攜信物衣缽遁隱數載。觀因緣時至,至法性道場,解「風幡之辯」,語「仁者心動」,釋「涅槃妙義」,啟「東山法門」;時為住持之印宗法師心開意會此為忍祖之真傳,於丙子年初菩提樹下,普會四眾為薙髮,集諸名德乃授具。
  • 六祖壇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六祖慧能,大智慧
    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佛《壇經》中,六祖惠能曾為無盡藏比丘尼宣說《大般涅槃經》妙旨,後在廣州法性寺聽聞印宗法師講《大涅槃經》。又如聖嚴法師所述:「壇經的思想系統,雖用般若經,實則是沿襲如來藏的觀點,用般若的空慧,實 證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見性。 」《壇經》中,六祖慧能,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說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連同罪根深重的一闡提也能成佛。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說:「諸佛出現,猶示湼槃;有來有去,理亦常然。」徒眾問:「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六祖回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眾又問:「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六祖說:「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眾又問:「後莫有難否?」六祖說:「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又說:「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惠能大師在答五祖的時候,直接就從「無相」一門契入,洃相而作出反問,從性上作答,引起五祖的刮目相看。《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
  • 關於《六祖壇經》諸多異本的幾點說明
    中國禪宗的開創者實際上是被稱為六祖的曹溪大鑑禪師慧能(638—713)。從初祖達摩到慧能,六代的禪的傳統實際上是由慧能及其門下所確立的。把這種初期的禪宗史事與六祖慧能本人的佛學思想傳到今天的,就是《六祖壇經》。壇是戒壇的意思,經是表示效仿佛經、親自總結的自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