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與禪宗 一
為什麼我說六祖惠能堪稱東方如來呢?六祖39歲時,步行十多天從翁源到廣州的光孝寺,請印宗長老為他落髮,正趕上印宗大師在為大眾說法。當時印宗長老相當於現在廣東省佛協會長,堪稱長老。當長老講到「法身如如不動,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法身」時,六祖惠能說了一句:「請問長老,法身無相處處為相,那化身又是以何為相呢?」印宗長老回答說:「以眾生相為相。眾生需要什麼相,就以什麼相去度。」六祖笑了笑,印宗長老即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心想:莫非此人即是拿到五祖所傳衣缽之人?於是便問六祖是「何許人」。六祖毫不掩飾地說:「我就是拿到五祖衣缽的惠能。」長老心頭一驚:果是此人!難怪對我一笑。
印宗慧眼已開,看到六祖氣宇不凡:眉骨高起,天庭飽滿,額頭寬高(大富大貴之相),地廓方圓(有人擁護之相),下巴翹上(無礙辯才之相)。打量一番之後,趕緊從法壇上下來,右手抓住六祖的左手,高舉起來對大眾說道:「這就是當初拿到五祖傳承衣缽,大徹大悟,我們盼望已久的六祖惠能!」當時幾千人像炸了鍋似的喧譁起來。大家見六祖終於露面了,就請他升壇講法。
那時候講法不像現在這樣,講法者與聽法者都是坐在同一個高度,那時法師是坐在一丈高的法臺上,雖然沒有麥克風,但幾千人幾萬人都聽得到,被喻為「獅子吼」,可見底氣足。
六祖當時還是個居士,不好意思坐在法壇上面對四眾弟子,就要求印宗長老為他落髮。長老滿了他的願。六祖出山的第一步就得到了印宗長老的認證,確認他為大徹大悟的六祖。他拿著衣缽,又有長老的認證,所以沒有人不相信他。六祖落髮後,當即升壇為大眾說法。因此,六祖以後的弘法事業非常順利。
六祖弘法主要是在韶關地區,這一帶的大小寺院都有他講法的記載。但他一直未到北方去弘法。因為北方有他的師兄神秀大師,為避免衝突,他始終未涉足北方。乃至後來武則天幾下昭書請他北上講法,他都一再推辭而力薦師兄神秀。過去有師父在,弟子傳法都是打著師父的招牌,不會另立門戶。乃至有師兄在,師弟也不會出來講法,而要把師兄推上去。直到最後武則天要懲罰他,他在聖旨下達的前兩天圓寂了。
因為六祖不識字,通常說法都是用日常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事情來比喻,所以人們很愛聽。後人說《六祖壇經》是「農民的經」,所談的禪是「農民的禪」。毛澤東、蔣介石、蔡元培三人非常推崇《壇經》。正因為《壇經》步步到位,深入淺出,所以人見人愛,後人幾乎熟讀能誦。
當年,六祖原打算在此弘法,結果因緣轉到了曲江寶林寺。據說當時因追隨六祖而開悟的有數千人,立門戶的就有上百人。後來對佛教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分為五大宗派,即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法眼宗。其中出人才最多的是臨濟宗。
《六祖壇經》影響了整個中國佛教1300年,直到現在佛教還在受其影響。中國佛教從宋朝開始衰落,在此之前經歷了200年的鼎盛時期。在《壇經》未出現之前,大家都是走小乘路線,老老實實地打坐修止觀。《壇經》出現以後,大家都在其中斷章取義,尤其是其中的「自性本自圓滿,本自清淨」和「無持戒,無犯戒,無禪定,無散亂」。《壇經》句句是精華,很多人會背《壇經》後,不知不覺便走入了誤區,落入了「口頭禪」,從此就不再讀禪宗的書,不老老實實地用功了。
《壇經》講的是六祖的境界,而且是六祖在57歲時所講,由他的大弟子法海禪師整理出版的。六祖是在實相般若上達到了頂峰,法海是在文字般若上達到了頂峰,師徒合二為一,才有了這部空前絕後的《壇經》。
《壇經》面世後,給他幾個大弟子的弘法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因為他的徒孫們都拿著《壇經》與他的徒子們辯論。所以後來才有了「臨濟喝」「德山棒」「趙州茶」「雲門餅」的教法與宗風。祖師們心中清楚:未開悟的人拿著大開悟的人的東西,不去實修,以為佛法只要明理就可以了事,這種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剛開始祖師們還為這些人詳細耐心地解釋,後來實在拿他們沒辦法,就呵斥他們,拿棒子打他們,或者不理睬他們。趙州是擺擺手:吃茶去,吃茶去。雲門是:吃餅去,吃餅去。
這種情況(口頭禪),在現在這個時代就更多了,很多人背上幾句經中的語句就去跟人辯論,實際上經中的境界他連做夢都沒有夢到過。六祖的弟子神會最擅長言論,六祖曾給他授記:「你將來只能算是一個知解和尚。」最後,神會確實在北方開闢了一個道場,也成為一方長老和一代宗師。禪修 心理學 宇宙 吸引力法則 冥想 靈修 打坐 佛學 國學 哲學
本文節選於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著作《降伏其心》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7年閉關、17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萬多場開示、千萬餘字著述、17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000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