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廈門11月6日電 2016首屆藝術產業園區發展論壇及中國廈門當代雕塑藝術展5日在廈門市集美兌山藝術區舉行,呂品昌、王春辰等國內知名藝術家,海內外各文創園、協會、企業、文藝自媒體負責人約百人參加活動。
央美藝術家展現當代雕塑的裂變發展
此次展覽以「至上之形--央美當代雕塑的裂變發展」為主題,由盧徵遠、金釹、楊心廣等10位中央美院畢業的新銳雕塑家展示雕塑裂變。
地上一堆陶瓷碎片,觀眾用鏟子從一處鏟到另一處。這個看似普通的動作,正是行為藝術,它不僅改變了陶瓷的空間結構,以碎片的來回移動詮釋雕塑的意義之一在於空間改變;也反映陶瓷本身由完美瓷瓶到碎塊,再到粉末的過程,闡釋生命的回歸。「我們都是藝術,人的行為變化,物的形態改變,就是雕塑。」
此次展覽策展人王春辰認為,中國當代雕塑是一個現代產物,不滿足保守雕塑的限制,理解雕塑,不單純是雕塑對象,還要有環境空間的考量。
王春辰是美術史學博士、美術批評家,擔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從事現代美術史及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研究。2012年被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布羅德美術館聘為特約策展人,策劃中國當代藝術展,美國《藝術雜誌》稱為「來自中國大陸第一個被美國美術館聘請的中國策展人」。
央美當代雕塑的裂變發展可謂是中國雕塑脈絡變化的縮影。此次王春辰與兌山美術館合作,將央美當代雕塑的發展作一個梳理研究。此次展覽計劃一共分為四期,每期王春辰博士會推薦十位央美具有當代性的雕塑藝術家參展。
「倒塌才是成立」當代雕塑尋求突破
桌子的抽屜打開著,高跟鞋、鍋、茶壺、衣架等各種物件肆意堆放著,靜止著,幾十秒後,這些物件轟然倒塌了。觀眾才意識到,以為靜止的一張照片,原來是一段視頻啊。這是劉亞洲《samsara》系列作品之一。 取材於身邊的現成品,以「平衡」為規則對日常做一次虛構,設想他們新的存在方式並反思物我之間的關係。「費盡周折也許能靜止幾個小時或幾十秒,一旦倒塌就回歸到一堆垃圾,和來時一樣,然而不破不立,倒塌反而才是成立。」 在解讀雕塑作品時,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表示,展覽中無論是《samsara》系列、陶瓷碎片展現的輪迴、突破,還是垃圾袋被風動的形態變化,這些作品的風格迥異,正是中國當代雕塑嘗試打破傳統、融合新元素、培養多元人才的體現。
藝術從業者為兌山藝術區發展把脈
藝術創作生產和社會文化供給之間如何形成更加有機聯繫?藝術產業園區如何依託城市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藝術如何融合最尖端的科技?2016首屆藝術產業園區發展論壇上,藝術家、文創園負責人等各抒己見,為兌山藝術產業園區發展出謀劃策。大家紛紛從內容、系統、生態和價值四個方面提出建議,認為藝術園區未來的應該是更多元的社區平臺、更國際的文化社區、更開闊的商業視野、更豐富的藝術活動、更核心的城市空間。
此次活動由廈門市集美區宣傳部指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兌山美術館、廈門當代雕塑研究中心主辦,廈門市群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林小芬 徐林)
相關連結
2016'兩岸當代藝術(廈門)年展開展
11月5日,2016'兩岸當代藝術(廈門)年展暨「兩岸美術」文化群落生態範式研究論壇在兌山藝術區舉行。
該年展以「兩岸美術」跨界化、生態化發展為主題,匯集了來自兩岸及海外地區的20多位(組)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參展作品包括繪畫(油畫、水彩、當代工筆等)、雕塑、攝影、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
論壇上,藝術家們就建設兩岸藝術互動文化交流長效機制,及打造兩岸美術文化群落生態範式進行交流研討。
該活動由廈門市社科聯、廈門市社科院、集美區委宣傳部指導,集美大學美術學院、廈門書畫院、臺灣高雄市文創產業設計聯盟學會主辦,集美兌山藝術區、集美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產業管理專業承辦。展覽持續至11月30日,供市民免費參觀。(林小芬 徐林)
(責編:姚璐瑩、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