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共12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11次蟬聯冠軍,我認為這正是天府文化對成都影響的集中體現。」8月12日上午,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譚平在成都博物館進行了一場關於「天府文化的新時代表達」的講座,以當下熱點和生動實例,全面展現天府文化的當代價值和傳承發展。
為推動全社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成都市委宣傳部於6月至8月,在成都博物館舉行了天府文化傳承發展系列講座。隨著此次講座結束,該系列講座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充滿仁愛的城市 女性生活與創業福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2年來,成都人民詮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儒家精神。」近兩個小時的講座中,譚平從儒化成都、道化成都、佛化成都、詩化成都、樂化成都、水化成都、群化成都這七個方面論述了天府文化的內涵和特性。他認為,儒家、道教、佛教思想滋潤了天府文化,同時,成都人民及天府文化又反過來豐富了它們的內涵。
譚平還特別提到:天府成都是女性生活和創業的一塊少有的福地。成都女性自古地位較高,受到了良好的養育,普遍受到尊重。女性在家庭、職場充滿自信,揮灑自如,是天府文化的一種別樣風情,這也是這座城市「創新創業、時尚優雅」的特殊動力。同時,人際溫和、友善的城鄉風貌,在困難面前互助公益的悠久傳統,使成都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充滿仁愛、互助的城市。「近代以來,成都在友善公益方面,尤其有卓越的表現。」
譚平在講座現場
文化浸潤百姓生活,提升城市競爭力
在譚平眼中,天府文化的新時代內涵表現在:它是天府成都的都市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高端部分,是立足於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應該具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使命,所進行的與時俱進的詮釋與表達。
譚平認為,成都已形成了天府文化獨特的建設路徑。成都堅持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不斷彰顯天府文化,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全面開展天府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等「九進」系列活動,不斷提升天府文化影響力,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潤城,以文化的浸潤力凝聚社會的向心力。大力推進「三城三都」建設,推動天府文化創新發展,讓天府文化真正浸潤百姓生活,最終走向世界,提升成都在全球範圍內的城市競爭力。
講座結束前,譚平還分享了漢代「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蜀錦護臂的考古故事。他說,製作護臂的匠人懷著濃烈的家國情懷去完成這件藝術珍品。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持有這種態度,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積少成多,早日將成都建設成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講座現場
講座音視頻上網 收聽收看人數超百萬
從6月17日開始,天府文化傳承發展系列講座在成都博物館陸續舉行。該系列講座共計三講,分別邀請段玉明、劉興全、譚平三位嘉賓,從起源、發展及新時代表達三方面,向市民展示天府文化的魅力和底蘊。
系列活動還設置了互動環節,市民紛紛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向嘉賓提問。現場觀眾馬小玲表示:「嘉賓們講的乾貨很多,沒想到天府文化和我們生活、工作這麼息息相關,也讓我們對天府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她希望以後能多舉辦類似的活動,一方面能豐富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能提升天府文化的影響力。「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有益的。」
為了滿足市民的觀看、收聽需求,系列講座的音視頻被上傳至騰訊、愛奇藝、喜馬拉雅等多個平臺。市民在家即可收聽收看講座,感受天府文化魅力。數據顯示,前兩期講座的視頻、音頻資料,全網收聽收看人數累計超100萬人次。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攝影報導 編輯 喬雪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