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區從幼兒園到中小學都要推行國學教育。 資料圖片
天河區對經典教育的達標要求
幼兒園要誦讀《弟子規》、《三字經》、《唐詩》等,在老師的指引下初步學會感受語言韻律美,初步欣賞經典音樂、美術;
小學一年級要全本背誦《弟子規》、《三字經》;
二年級至六年級則分別要求全文或部分背誦《千家詩》、《大學》、《論語》、《中庸》、《古文觀止》等。
近年來,「讀經熱」、「國學熱」在全國多地重新上演,不過與以往都不同的是,這次不再一味追求讀和背,而是將經典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和教學中,因此也贏得了眾多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天河區是廣州市首個將經典教育在幼兒園和中小學全面鋪開的區域,該區教育局局長柳恩銘表示,他們所推行的經典教育「尊重現代教育理念,發展全人格教育和素質教育,意在培養孩子們健全的人格」。
4齡童用《弟子規》教育爸爸不可打人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每天傍晚放學回家,4歲的童童就變身小老師,教爸爸媽媽學《三字經》,經常引來不少街坊四鄰的圍觀。
據了解,童童所讀的幼兒園年初開始增設《三字經》和《弟子規》課程,短短半年多時間裡,不少孩子已經因此產生了變化。童童的爸爸舉例說:「有一次因為他不聽話,我正舉手嚇唬要打他,結果他脫口而出《弟子規》裡面一段不可打人的話,把我和他媽媽都震驚了。我們覺得,雖然孩子還這麼小,但以後在他面前也要注意禮儀形象。」
近年來,全國多個城市都再次掀起了「讀經熱」、「國學熱」,廣州雖沒有其它一些城市瘋狂,但也出現了不少以傳授經典文化為主的教學培訓機構。而這些機構往往生源爆滿,有的家長甚至要動用關係走後門才能讓孩子進去讀。
今年2月24日上午,天河區實施中華文化經典教育工程啟動大會在天河中學召開,標誌著天河區在全市率先把中華文化經典教育工程全面鋪開。
「我們推廣的經典教育必將成功。」天河區教育局局長柳恩銘充滿信心地說,「因為我們尊重現代教育理念,發展全人格教育和素質教育,意在培養孩子們健全的人格。」
外國語學校培養「和雅君子」
作為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區,天河區的國際化程度在全市可以說是最高的,在這樣一個地區大力提倡經典文化,是否與其本身的發展方向有矛盾呢?這能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嗎?
記者了解到,經過半年多的教育實踐,天河區20多萬中小學師生對經典文化教育欣然接受。「全區校長、教師、學生乃至家長對經典教育工程的參與度令我深感欣慰!」柳恩銘認為,這項工程之所以得到廣泛的支持,是因為從一開始就讓全區的校長和教師認識到經典教育的意義、原則和方法,讓師生和家長認識到經典教育的重要價值。
即便在天河外國語學校,經典教育也是深入人心。這是一所今年剛成立的學校,9月份首屆新生才剛剛入學。記者了解到,儘管是一所主打國際化的學校,但卻以「和雅君子,世界公民」為辦學理念,意在培養具有君子風範、有健全人格的世界公民。「當看到我的孩子真正懂得謙讓、給予、孝順,我感覺比學會幾個外語單詞更有意義。」天河外國語學校新生家長範先生如是說。
據介紹,天河區所實施的經典教育工程實現了廣州市乃至全國經典教育的四個「第一」:第一個將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推廣的經典誦讀上升為經典教育工程;第一個將經典教育工程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管理,並配備了專門的隊伍和經費;第一個將經典教育作為區域性教育特色推廣實施;第一個以行政區為單位開展經典教育的全員培訓。
不考試不評估但會調研和抽測
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天河區石東小學舉辦經典詩歌藝術節系列活動,各年級學生紛紛登臺,以歌舞、朗誦、快板、吟誦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匯報他們學習經典文化的成果。據該校校長譚智華介紹,這些活動從頭到尾完全由學生主導策劃,「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就怎麼去演繹,老師只充當助手的角色」。之所以要這麼做,「就是為了檢測孩子們對經典教育的受納程度,是真的理解了?還是僅僅背上了?」
為給孩子們營造濃鬱的中華文化經典教育環境,石東小學還在校內每條走廊牆壁上都懸掛了古代文化先賢名言貼板,每個班級都建有文化牆,將學生作品展展示在牆上。家長們表示,中華經典文化中有許多精華,值得孩子們去汲取,家長也會大力支持。至於會否增加孩子學習負擔,許多家長都提到一點:「不考試就沒關係!」
據了解,天河區今年只是試行經典教育工程;明年在誦讀的基礎上,逐步拓展至包括音樂、書畫、武術等多元素的文化經典教育;後年逐步拓展至世界文化經典教育。雖然不作為考試科目,也不進行評估,只是會階段性調研和抽測,但天河區對經典教育的達標要求還是很高:幼兒園要誦讀《弟子規》、《三字經》、《唐詩》等,在老師的指引下初步學會感受語言韻律美,初步欣賞經典音樂、美術;小學一年級要全本背誦《弟子規》、《三字經》,二年級至六年級則分別要求全文或部分背誦《千家詩》、《大學》、《論語》、《中庸》、《古文觀止》等。
經典教育可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靈魂
天河區教育局局長柳恩銘博士:
天河區為何要推行經典教育?天河區教育局局長柳恩銘博士認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地球變暖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變冷。我們面臨著教師獨生子女、學生獨生子女、家長獨生子女的獨特教育局面,面臨著求同教育、應試教育超凡自信和全人格教育、素質教育沒有市場的尷尬,面臨著學校文化無法抵禦世俗文化侵蝕的無奈。我們必須認識到:經典教育是重建文化信仰的需要,是重塑文化靈魂的需要,是重構文化場域的需要。
「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經歷了多次自我否定,比如洋務運動、五四運動、改革開放等。經歷了100多年的向國外學習,可我們學到了什麼?美國人的熱情、直率、民主、創新,還是英國人的紳士,德國人的嚴謹,法國人的浪漫?事實是好的東西我們幾乎都沒學會。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忘了自己是誰。我們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其實是世界上一種有生命力、創新力的文化。原生態的儒家思想體系產生於人類文化原點時期,他的思想是精深的、博大的、開放的!」
我國著名的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大師生前提出一個疑問:中國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對此眾說紛紜,柳恩銘認為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缺少人文關懷,也就是缺少對人的靈魂關懷。而用什麼去養護人的靈魂?他認為可以依靠傳統文化,依靠儒家經典。經典教育可以傳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為公的民族精神;可以傳承忠、孝、仁、信、禮、義、廉、恥的倫理精神;可以傳承「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
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柳恩銘認為:只有通過廣泛推廣經典教育,重新建立對自己文化的自信,重新塑造中華文化的靈魂,重新優化大眾文化場域,用優秀的傳統文化養護國人的靈魂!(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