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省衡陽市把「活態傳承」作為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中之重,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師傳藝支持計劃。為加強非遺傳承和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衡陽市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進校園,進行傳統文化授課和培訓,讓未成年人學習掌握非遺技藝,親身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價值,幫助未成年人開拓眼界、提高道德素養和人文情懷,激發未成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豐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祁劇」走進祁東縣船山學校
為弘揚傳統文化,展示戲曲魅力,10月21日,祁東縣「戲曲進校園」展演活動走進祁東縣船山學校。當天下午,學校操場人頭攢動,伴著秋日暖陽,全校師生集聚在一起近距離觀看祁劇《花木蘭》,看到花木蘭替父從軍上前線時,學生們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
《齊天大聖美猴王》劇照。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祁東縣開展常規性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已經有兩年了。該活動由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縣文旅廣體局主辦,縣文化遺產事務中心、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祁東縣祁劇演藝公司承辦。此次開展戲曲進校園目的就是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戲曲文化,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營造師生廣泛學唱、愛唱、會唱、唱響戲曲的濃厚氛圍。同時,希望學生在觀賞傳統戲曲節目,感受戲曲文化中蘊藏的「仁義禮智信」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滋養,激發愛國之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繼承下來。
《花木蘭》劇照。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船山學校,得到師生喜愛。據悉,祁東祁劇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非遺傳承人彭紅利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鄒耀生及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小平、周豔琳等都在現場演出。當天,他們除了表演《花木蘭》,還表演了戲曲音樂合奏《夜沉香》《齊天大聖美猴王》《懷玉山突圍》四個節目,在現場,看到精彩處,莘莘學子不斷地鼓掌。據了解,自今年10月25日起,祁東祁劇還將在船山學校定於每周五開展二個課時,為期一個學期的祁劇進課堂活動。
「衡州花鼓戲」走進雁峰區廣場小學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戲曲文化,培養學生興趣愛好,10月18日下午,衡陽市雁峰區廣場小學開設了戲曲興趣班,邀請《衡州花鼓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小蘭老師現場授課,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傳承。
楊小蘭老師向學生們展示花鼓戲的亮相。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授課現場,學生們全神貫注地聆聽《衡州花鼓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小蘭老師講解花鼓戲傳承歷程,在楊小蘭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演唱《劉海砍樵》經典劇段,隨後,楊小蘭老師向學生們展示花鼓戲的亮相,手把手教學生花鼓戲中是如何行禮的。課間,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詢問楊小蘭老師有關花鼓戲相關問題。
楊小蘭老師手把手教學生花鼓戲中是如何行禮的。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衡陽市「活態傳承」系列活動之「非遺」進校園,給學生們搭建了解、體驗花鼓戲的平臺,將花鼓戲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傳遞和普及,更好地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進一步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衡南漁鼓」非遺走進石鼓區都司街小學
10月18日下午,衡陽市石鼓區都司街小學教室裡傳來陣陣漁鼓和歌聲,20多名學生在衡南漁鼓代表性傳承人聶晶平老師手把手悉心指導下,打起漁鼓唱起歌。
「衡南漁鼓」傳承人聶晶平教孩子們打漁鼓。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衡南漁鼓是一種用衡陽方言說唱故事的曲藝形式,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瞧,他們正一句一句、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全神貫注地跟聶老師學習邊打漁鼓邊說唱,儼然一個個小藝術家。
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都司街小學負責人表示,作為全國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我們有傳承和發揚非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希望孩子們通過一個階段「漁鼓」學習,能夠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上家鄉的戲曲藝術,真正達到傳承和發揚「非遺」的目的。
「南嶽剪紙」走進南嶽區金月完小
「哇!真神奇,真好玩!這麼一折一剪,就是一朵漂亮的團花。」10月17日下午,衡陽市南嶽區金月完小的非遺剪紙課堂裡孩子們驚喜不斷,「南嶽剪紙」非遺傳承人肖煥正饒有趣味地講解如何設計、摺紙及畫圖,手把手教孩子們剪出自己喜愛的花樣。據了解,該校每周三下午的南嶽剪紙課堂深受孩子們歡迎。
「南嶽剪紙」非遺傳承人肖煥手把手教孩子們剪出自己喜愛的花樣。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據悉,衡陽「非遺進校園」南嶽剪紙進課堂活動,從2015年至今,已持續開展了5年。通過「非遺進校園」知識大講堂、「南嶽剪紙」作品展進校園、校園剪紙大賽、學生剪紙作品展等多種方式,走進金月完小、南嶽完小等學校進行活態傳承,深受廣大師生、家長歡迎。
據不完全統計,「非遺進校園」南嶽剪紙活動在金月完小累計授課達320課時,傳承師生達4400餘人;從2013年至今,南嶽完小的「名師名家進校園」——南嶽剪紙大課堂共舉辦了14次,惠及師生達上萬人次;還在松麓街開展了「南嶽剪紙」專題研學活動,培訓了來自全市各中小學生達四、五萬人次。
孩子們展示自己的作品。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近年來,金月完小多次舉辦「南嶽剪紙」學生作品展,學生剪紙作品曾獲省級三等獎;在2019年「美美南嶽美美年」手工作品(剪紙燈籠)獲全區一等獎。
衡陽市「活態傳承」系列活動走進南嶽校園,不但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開拓了視野,深入推進了衡陽市非遺「三進」工作(進校園、進市場、進演出),真正做到了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實現活態傳承、活力再現。
「祁劇」走進衡陽市實驗中學
10月17日下午,衡陽市實驗中學二樓會議室裡曲韻繚繞,掌聲雷動,原來這裡正在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劇進校園」活動。祁歌《梨園春秋話祁劇》拉開了此次文化活動的序幕,臺上演員們惟妙惟肖的表演,贏得了臺下小觀眾陣陣掌聲。
祁劇優秀折子戲《訪鼠測字》。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活動中,衡陽祁劇藝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費建楚為孩子們生動地講解了祁劇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然後演出了祁劇優秀折子戲《訪鼠測字》、戲曲樂器演奏《賽馬》。孩子們聽得認真,看得細緻,在接下來的互動環節中,大家紛紛舉手踴躍參加。專業老師親身示範教男生如何拿紅纓槍和單刀,教女生如何甩水袖,一招一式孩子們都模仿得有模有樣。
孩子們模仿得有模有樣。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最後的祁劇課本劇《晏子使楚》妙趣橫生的表演,生動接地氣的臺詞讓孩子們看得是捧腹大笑。通過戲曲的講述,是與非、善與惡,忠與奸在孩子們的心靈中種下了種子,給大家帶來了一場耳目一新的視覺文化盛宴。
整場活動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為主線,《訪鼠測字》主要體現懲惡揚善,為國為民的正確思想。《晏子使楚》主要反映榮辱不驚,捍衛國家尊嚴的民族大義,旨在教育祖國未來的花朵「知·忠孝仁義、明·家國情懷」。此次活動的順利開展,將祁劇藝術和校園文化有機融合,讓更多的學生領略到了戲曲藝術魅力,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擴大了戲曲受眾面,促進了戲曲藝術的薪火相傳。
「衡陽面人」走進雁峰區雁城路小學
為全面深入推進衡陽市非遺「三進」工作,做到非遺傳承與學校教學相結合,切實把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的戰略目標落到實處,10月16日下午,衡陽市雁城路小學聯手衡陽市文化館開展了「衡陽面人」為主題的手工課堂活動。
雁城路小學聯手衡陽市文化館開展了「衡陽面人」為主題的手工課堂活動。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活動中,「衡陽面人」代表性傳承人張綠林老師通過作品的展示、動手實操等方式詳細講解捏麵人手工製作細節,同學們認真聽講、動手實踐。面對同學們不斷反覆提出的問題,張綠林老師耐心解答、反覆指導,直到同學能獨立製作為止。
「衡陽面人」傳承人張綠林詳細講解捏麵人手工製作細節。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通過此次活動,讓小朋友們了解到面人作品色彩鮮明、精微細緻、情景交融,具有傳統繪畫的風採和神韻,又不失民間藝術的純樸氣息。
「衡南剪紙」走進高新區蒸水小學
剪紙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被列為「十大國粹之一」,併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全面深入推進非遺「三進」工作,做到非遺傳承與學校教學相結合,切實把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的戰略目標落到實處,實現活態傳承、活力再現,豐富完善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載體,培育非遺文化的受眾群體,10月16日下午,衡陽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蒸水小學開展了縣級非遺項目「衡南剪紙」進校園活動。
90後湖湘民間藝術文化傳人,衡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剪紙研究會會員,衡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譚琴。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本次活動由衡陽市文化館策劃,90後湖湘民間藝術文化傳人,衡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剪紙研究會會員,衡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譚琴負責授課。
課堂上,譚琴老師給孩子們帶來了她所創作的表情各異、栩栩如生的百子圖,隨後譚琴老師一把剪刀、一柄刻刀、一張大紅紙,紙屑隨著雕、鏤、刻等動作飛舞著,一個優美創意的「囍」字很快躍動在指尖。「哇!哇!哇!」坐在座位上的孩子們不停地發出驚嘆聲。接下來,譚琴老師便教導孩子們進行創意「囍」字的剪裁。
孩子們在譚琴老師引導下拿出剪刀進行脫稿剪紙。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在講到創意「囍」字創作的方法和步驟時,譚琴老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結合範作給孩子展示如何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靈感來進行創作。孩子們在譚琴老師引導下,拿出剪刀,進行脫稿剪紙。
作業精彩展示時,同學們創造出造型各異、活潑生動「囍」字形象。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作業精彩展示時,同學們創造出造型各異、活潑生動「囍」字形象,濃烈的課堂氣氛一時到了頂點。一把剪刀,剪出中華古韻今風;非遺千載,賡續民族文脈藝萃。非遺剪紙進校園活動促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感知和欣賞能力,培養了學生熱愛民間傳統文化的熱情。
「稻草龍」走進衡陽縣臺源鎮瑞基學校
為踐行2019年「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主題,倡導「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0月17日,衡陽縣文化志願者一行來到臺源鎮瑞基學校,開展「我們的節日·非遺進校園」活動。
臺源鎮九市稻草龍傳承人肖建求指導學生用竹篾扎圈,麻繩做筋,稻草織鱗。圖片來源:掌上衡陽客戶端
臺源鎮九市稻草龍傳承人肖建求一家三代人帶來珍藏的上好稻草,認真細緻地指導學生用竹篾扎圈,麻繩做筋,稻草織鱗。孩子們在操場上歡快地舞起威武昂揚的龍頭、健碩的龍身,親身感受並傳承這一傳統文化。
孩子們在操場上歡快地舞起威武昂揚的龍頭、健碩的龍身。圖片來源:掌上衡陽客戶端
據悉,九市稻草龍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每逢喜慶節日,村民都要編織稻草龍歡舞一番。其製作工藝及傳承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名錄。據了解,本次活動旨在豐富校園文化,開拓學生視野,真正做到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實現「活態傳承、活力再現」,讓非遺薪火代代相傳。
「皮影戲」走進衡山縣新世紀實驗幼兒園
10月14日至15日,衡山縣新世紀實驗幼兒園開展了「皮影戲進校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此次活動讓孩子們了解衡山本土文化,感受非遺的魅力,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皮影藝人不辭辛勞連軸演出,分為小班組、中班組、大班組三場。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為了讓每位師生都能看到,皮影藝人不辭辛勞連軸演出,分為小班組、中班組、大班組三場。皮影藝人為老師和小朋友們表演了皮影戲《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耳熟能詳的故事。皮影戲中,誇張、幽默、神奇變幻的表演手段,鏗鏘的鑼鼓、滄桑的唱腔以及活靈活現的人物表演,讓全體老師和小朋友們切切實實地領略了一番「一口道盡千年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皮影藝術。
皮影藝人表演皮影戲《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耳熟能詳的故事。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非物質文化遺產源自民間,傳承要接地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皮影引童心,影人戲人生,文脈傳中華!(來源:衡陽文明網 通訊員 左笑 付姣龍 鄒勤儉 鄒敏 何佳橙 劉嬋 周沭源 周苡 尹湘萍 王晶晶 王虹飛 婁岸 王玉平 趙豔 掌上衡陽客戶端 通訊員 夏振宇 歐陽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