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內青春與身外青春":魯迅的青年觀

2020-08-04 團結出版社
"身內青春與身外青春":魯迅的青年觀

魯迅

魯迅去世後,廣大讀者為魯迅舉行了盛大的「民眾祭」,並為他敬獻了題有「民族魂」三字的錦旗。不少青少年在魯迅墓前宣誓:「先生,沒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謝,種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腦海。」一個魯迅去世了,一代接一代的青年看著魯迅的精神背影奮然前行。

"身內青春與身外青春":魯迅的青年觀

北京魯迅博物館

一個人有兩個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是可以量化的,心理年齡則因人而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又如何劃分?這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變化而在不斷調整。

1985年,聯合國曾將15歲至24歲的人劃分為青年範疇;而到了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卻把「青年」的上線劃定在44歲。魯迅是1881年9月25日出生的,他44歲時是1925年。

魯迅的青年時期,給我們留下了多少文化遺產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撰的《魯迅著譯系年》,從17歲撰寫《戛劍生雜記》算起,魯迅青年時期留下的或長或短的不同體裁作品約有400餘篇,其中有他31歲時撰寫的文言小說《懷舊》,38歲發表的《狂人日記》,41歲發表的《阿Q正傳》。

魯迅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和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中的不少經典之作都是在他的青年時代創作的。也就是說,魯迅的青年時期,已經奠定了他作為中國現代新文化運動旗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前驅的歷史地位。40歲那年魯迅登上北京大學的講壇,他的講稿《中國小說史略》成為了中國小說研究史的開山之作。

一個人能擁有幾個青春?讀魯迅的散文詩《希望》,感到任何人都會擁有兩個青春:一個是身內的青春,這純屬於自己,都會遵循體質由弱而壯、由盛而衰的自然規律;另一個是身外的青春,這屬於同時代的青年人。魯迅寫道:「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逝去了?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的蝴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詳之言,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翱舞。」他希望青年人朝氣勃勃,而不能暮氣沉沉;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而不必等待炬火。如果青年人都寂寞了,那他覺得自己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了。魯迅摯愛青年,寄希望於青年。「俯首甘為孺子牛」,「孺子」可以寬泛地理解為民眾,但準確地講指的首先是青年。

魯迅14歲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翌年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魯迅切身感受到了作為弱國子民的屈辱。為了振興中華,推翻帝制,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並於1912年建立了中華民國。

魯迅希望新的政治制度能給中國帶來希望,感到民國初年的氛圍的確比腐敗的清王朝光明得多,從此可以「紓自由之言論,盡各人之天權,促共和之進行,尺政治之得失,發社會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然而魯迅不久就發現,中國社會招牌雖換,骨子依舊,於是接連出現了袁世凱稱帝、張勳復闢等。逆流滾滾,讓魯迅「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

任何人在奮鬥的過程中,都可能經歷一時的苦悶、短暫的彷徨,由希望而絕望,由積極而頹唐……難能可貴的是,魯迅經過嚴格的自省、靈魂的搏鬥、艱辛的求索,能夠用光明搏擊暗夜,用希望戰勝絕望。他就像《秋夜》中的那株棗樹,即使受到皮傷,僅存樹幹,仍然會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像《過客》中的那位行者,黑須亂發,衣衫破碎,腳早已走破,有許多傷,流了許多血,仍然要在似乎沒有路的荊棘叢中走出一條路;像《這樣的戰士》中的那位投槍手,面對無物之體,面對披著各式偽裝、扛著各種漂亮旗幟的敵人,一直舉起了投槍,寧願在無物之陣之中老衰、壽終。

促使魯迅上下求索、永不休戰的動力是什麼?一言以蔽之: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表現為對祖國有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表現為對民族有自尊心、自信心。23歲的魯迅在《中國地質略論》中發自肺腑地讚嘆:「吾廣漠美麗最可愛的中國兮,而實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中國者,中國之中國。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檢;可容外族之讚嘆,不容外族之覬覦也。」他當時嘗試探尋一條科學救國的道路,力圖將「科學」與「愛國」結合在一起。在日俄戰爭期間,他通過對中國國民性的考察,深感「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終於「棄醫從文」,以「精神界之戰士」現身。所以,魯迅無論選擇「科學救國」的道路,抑或選擇「精神救國」的道路,引導他不斷攀登真理高峰的始終是愛國主義這把梯子。

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珍貴的思想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愛祖國,首先要摯愛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老百姓。魯迅在作品當中,習慣將人分為兩類:治者與被治者,上等人與下等人,闊人與窮人,聰明人與愚人……他的情感明顯傾向於後者,總是用後者的是非判斷是非,以後者的利益決定取捨。畢其一生,他都是在為現代中國人的生存、溫飽與發展而吶喊。他補充說,「我之所謂生存,並是苟活;所謂溫飽並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魯迅身上值得青少年學習的地方很多,但歸根結底,首先應該弘揚的還是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魯迅之所以摯愛青年,寄希望於青年,這跟他炙熱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一脈相承的。因為青年是國家民族的希望和未來。魯迅認為,中國改革決不可緩,否則中國就會失去了世界,「中國人」就會從「世界人」被排出,這是使他感到「大恐懼」的事情。改革的成敗終究取決於青年,中國的明天終究取決於青年。

魯迅對青少年有什麼期盼?1919年10月,39歲的魯迅雖然還未成為父親,但他卻寫出了一篇著名的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希望青少年能「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這一句話中,包含了對廣大青少年德、智、體三方面的期待。

道德是立人之本。在魯迅看來,道德是分層次的。低層次是損人不利己,如強盜防火。強盜燒了老百姓的茅草房,但自己卻一無所得。損人利己是古往今來一切剝削者和壓迫者奉行的道德,相當於魯迅筆下的白蟻和蛀蟲,一路吃過去,留下的只是一條排洩的糞。新文化運動中提倡「人我兩利」「自利利他」的新倫理、新道德,但在「人」和「我」這盞天平上,兩端必然會向一邊傾斜,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均衡。

魯迅崇尚的道德境界就是「損己利人」,就像《為了忘卻的記念》中的柔士烈士那樣,「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我先前何嘗不出於志願,在生活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這就是「損己利人」的生動體現。當然,這並非對一切人的要求,也不是人人都能通達的境界,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應該是一切有上進心的青少年都可以做到的。

「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魯迅倡導的「拿來主義」精神。青少年要容納新潮,就必須與時俱進,立足於中國國情,對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振興中華的知識廣採博覽,就像蜂蜜釀蜜之前,必須要採集百花,而不能只叮在一朵花上。容納新潮,當然必須進行獨立思考,比較鑑別,咀嚼消化,化為自己的血肉,不能讓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的跑馬場。魯迅借《狂人日記》中「狂人」之口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聲音。這裡提倡的就是一種科學的懷疑精神,既不迷信盲從,也不懷疑一切。

「耐勞作的體力」指的是體質。身體是從事一切精神活動、物質活動的物質基礎。魯迅希望中國的青少年能夠朝氣蓬勃,軒昂活潑,而不是低眉順眼,目光呆滯,鉤頭聳背,面肌固定,一副死板板的臉相,一種未老先衰的模樣。魯迅在南京求學期間經常騎馬,留學日本時期也學過柔道。但可能是先天不足,後天又過於操勞,所以體質並不好;又加上熬夜時抽菸過度,缺乏戒菸的毅力,導致肺部病情加劇,56歲就過早地辭世,給中國現代文化事業造成了無可比擬的重大損失。

1936年6月5日,宋慶齡在一封敦促魯迅就醫的信中誠懇地寫道:「你的生命,並不是你個人的,而是屬於中國和中國革命的!!!為著中國和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體的必要,因為中國需要你,革命需要你!!!」廣大青少年應該將自己的體質跟國家興衰聯繫起來,也應該從魯迅身上吸取應有的教訓。(來源:團結報)

相關焦點

  • 「身內青春與身外青春」:魯迅的青年觀
    不少青少年在魯迅墓前宣誓:「先生,沒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謝,種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腦海。」一個魯迅去世了,一代接一代的青年看著魯迅的精神背影奮然前行。一個人有兩個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是可以量化的,心理年齡則因人而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又如何劃分?這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變化而在不斷調整。
  • 119年前青年魯迅的致青春
    "這是魯迅自述21歲時作《自題小像》是青年魯迅立志言志明志的宣言,是青年魯迅的"致青春",也是「民族魂"魯 迅初心不改的印證。「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把自己整個生命獻了出來,為我們民族的生存和進步勇敢奮鬥,至死不屈」,用生命將自己的青春誓言寫進了歷史。
  • 魯迅: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192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魯迅寫下了《希望》,這「新年寄語」的標題下,卻是另外一番風景。「虛妄」就是《希望》要表達的核心。「不明不暗」是虛妄的基本狀態,它是正文對標題的懸置,是魂靈的衝擊處於臨界點的緊張,是兩種對立情緒、多種交錯意念的對衝。魯迅說:「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 魯迅的方言觀
    □ 霍無非魯迅這一生,日常最離不開的工具,就是語言。在家鄉紹興,魯迅從小說的是紹興話。青年時期留學東瀛,學會了日語、德語等。1912年魯迅「北漂」,到民國政府教育部任職,操起了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官話——當然是夾雜紹興口音的「藍青官話」,伴隨一生。
  • 關於魯迅先生的經典語句,你未曾讀過的這些?
    魯迅先生的大名,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從小學一直到大學課本上,都會收錄魯迅先生的文章。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已》、《阿Q正傳》、《傷逝》等等,無論是雜文、散文還是小說,我們都學習過。魯迅先生文章中的很多語句都成了經典名言,有的還將它們作為人生的座右銘,激勵自己成長。
  • 一青年請魯迅改稿,修改後,青年卻對魯迅破口大罵,此人是誰?
    先生不光對蕭軍、蕭紅如此,對其他有天賦、肯努力的青年作家一貫如此,在他的幫助下,很有一批青年才俊脫穎而出了,像茅盾、黃源、曹白、李霽野、許欽文等,都得到過先生很用心用力的幫助。魯迅去世後,鄭振鐸在懷念魯迅的紀念文章中,曾轉述過魯迅為扶持青年作家而有過苦惱的一事,魯迅曾對鄭振鐸說,有個未曾相識的青年作家,慕先生之名,將自己寫的一篇作品寄先生,請魯迅修改。魯迅很仔細地修改了,然後寄回作者,不久,收到魯迅改稿後的青年回了魯迅一信,破口大罵,說魯迅改得太多了,言語十分難聽,魯迅受了。
  • 【師說文學】魯迅--希望《野草集》
    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逝去?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的蝴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祥之言,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翔舞。……雖然是悲涼漂渺的青春罷,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現在何以如此寂寞?難道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麼?
  • 魯迅名言,致青年!
    ——魯迅07、用秕谷來養青年,是決不會壯大的,將來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魯迅08、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魯迅10、教育植根於愛。——魯迅11、不能「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魯迅12、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 五四青年節:青春是一種精神,不止於年齡
    五四青年節源於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 聚焦丨今天是五四青年節,致敬青春,為青春加油喝彩!
    聚焦丨今天是五四青年節,致敬青春,為青春加油喝彩!青春,不僅僅代表著年輕,更意味著希望、勇氣、奮鬥和夢想。「自古英雄出少年」、「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今天,青年節,向青春致敬,為奮鬥點讚,為你加油喝彩!青春·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人類社會青年英雄輩出,中華民族青年英雄輩出。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更是青年英雄輩出。
  • 上海魯迅紀念館年度特展 重溫魯迅與青年故事
    青年是展覽關鍵詞  站在入口處,一位年輕男士讀著展板上的文字:「生命的路——魯迅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當時的一批革命青年、仁人志士不滿於統治者的腐朽,通過自己的行動抨擊社會黑暗,甚至用生命抗爭。
  • 90年前的文藝青年,是如何激蕩青春的?
    近日,「眾說周知——作家眼中的紅色起點周周談」系列直播活動第五場,「文學•激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先驅的血」開播,聚焦這場波瀾壯闊的左翼文藝運動,回望90年前的文藝青年如何激蕩青春。王錫榮是研究魯迅和左翼文學的權威專家,他從歷史學的角度講述了魯迅先生對於左翼文學和左聯運動做出的貢獻。他說道,如果說左聯是一面旗幟,那麼魯迅先生就是握住這面旗幟的旗手。魯迅樹立了中華民族脊梁的象徵,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黑暗性格的象徵,他號召和督促左聯培養了大批的新戰士,為粉碎國民黨文化圍剿做好了組織準備和人才準備。
  • 國際青年日:不負韶華 奮鬥無悔青春
    所有人都知道五四青年節但你知道青年日嗎?沒錯今天就是國際青年日8.12國際青年日國際青年日是全世界革命青年反帝國主義、反軍國主義、反世界大戰的紀念日。1999年12月17日,在第54/120號決議中,聯合國大會贊同主管青年事物部長世界會議提出的建議,決定將每年的8月12日定為「國際青年日」,大會還建議組織宣傳活動支持青年日,提高人們對大會1995年通過的《到2000年及其後世界青年行動綱領》的認識。並於當日,宣布將8月12日作為國際青年日。
  • 所謂「佛系青年」是徹底的青春悲劇
    佛系生活方式,如果說是時尚品,那也是舶來品,青年在敞開胸懷擁抱之前,還得明白它是否適合中國,特別是自己。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中給出日本經濟進入衰退的人為因素。意思是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
  • 魯迅《野草》的字句,有如離弦之箭
    魯迅說,「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但很明顯,這也不過是強調《希望》的寫作緣起和出發點,並不能認為就是全部的主題。《希望》裡充滿了「正」「反」碰撞、對衝,有如湍急而下的河流,不知道在何時就會形成旋渦。河流的水勢,空中的風勢,河床的地勢,都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希望》裡到處都是轉折,8處「然而」和5處「但」的使用就是佐證。這是明顯的轉折,還不說語義邏輯上的隱性轉折。
  • 「青年之聲」《館長說》走進北京魯迅博物館感悟魯迅生平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向青年網友講述魯迅先生生平。,邀請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向青年網友講述魯迅先生生平,解讀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歷史文化。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喬昕攝   直播現場,黃喬生向青年網友介紹了魯迅先生生平,講述了魯迅出生、魯迅父母和家庭教育、魯迅幼時故事等,以及魯迅十三四歲家庭變故、走上外出求學之路、從醫、最終棄醫從文等人生經歷
  • 大江健三郎:我一生都在思考魯迅
    我在東京大學的報紙上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叫做《奇妙的工作》。  在這篇小說裡,我把自己描寫成一個生活在痛苦中的年輕人—從外地來到東京,學習法語,將來卻沒有一點希望能找到一份固定工作。而且,我一直都在看母親教我的小說家魯迅的短篇小說,所以,在魯迅作品的直接影響下,我虛構了這個青年的內心世界。
  • 魯迅青年時代也曾「星際穿越」
    兩本譯作出版的時間是1903年,那是魯迅還是一位籍籍無名的留學生,卻作了我國科幻接受史的拓荒工作!插播一句,青年魯迅翻譯《月界旅行》同一年,在歐洲大陸,比魯迅年長20歲的法國導演喬治·梅裡愛,把這部小說拍成了電影。這就是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
  • 正青春 觀世界|@海外留學生,我們在尋找這樣的你
    年輕的一代才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主角他們最能感知當下的不同去接受新鮮的事物去用行動證明每個人都獨一無二@海外留學的青年遊子們正青春,觀世界 你們可以來「正觀青年派」的舞臺上show出自己的風採在「正觀青年派」的平臺上每個年輕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
  • 【青春·百年迴響】觀天探極,不老沙鷗
    編者按:鄧中夏,25歲;朱自清,21歲;梁思成,18歲;周培源,17歲……100年前,在劃時代的「五四」運動中,一群先進青年知識分子高張「民主與科學」大旗,成為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先鋒。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回望百年,青年的使命和擔當薪火相傳。在五四運動10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青春·百年迴響》。今天推出第三篇《觀天探極,不老沙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