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請魯迅改稿,修改後,青年卻對魯迅破口大罵,此人是誰?

2020-09-06 帝國的臉譜

中國歷史上文人的葬禮,無論人員多少、影響範圍、規模大小、參與者規格,估計沒有誰能與魯迅先生葬禮比肩的。


扶棺者

84年前的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學大師、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因病去世,山嶽震撼,舉國悲哀,他的葬禮在上海舉行,生前好友、各界名人、文壇巨匠胡風、茅盾、蔡元培、內山完造、宋慶齡、史沫萊特、沈鈞儒、蕭蔘、胡愈之、周作人、周建人等13人組成了治喪委員會,魯迅先生靈堂設萬國殯儀館,從魯迅去世到安葬前,自發前來悼念的人不絕於途。

22日,先生出殯時,從萬國殯儀館到萬國公墓的路途上,成千上萬的人們加入到送葬的隊伍中來,人們擁擠著,匯成一條巨龍,在路途上緩緩移動,前面的抬棺者16人,分別是先生的摯友、文壇巨擘胡風、先生的弟子黃源、日本作家鹿地亙、著名作家巴金、黎烈文、張天翼、吳朗西、陳白塵、歐陽山、曹白、蕭軍、周文、蕭乾、雜文家聶紺弩、翻譯家孟十還。


盛況空前的葬禮

魯迅先生在文壇和讀者中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如果套用唐德剛評價胡適之的話則可以說:

魯迅是近代中國沒有槍桿子做後盾而思想言論能風靡一時、文學作品能顛倒眾生的最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


青年胡適

因此,魯迅還被人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這是實至名歸的。

魯迅為什麼那麼受歡迎?影響那麼大?

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確實是中國當時最偉大的作家,是靈魂的導師,是黑夜的明燈,是思想者,是領路人……

另一方面,魯迅先生的骨頭是最硬的,是民族的脊梁,是最有骨氣的中國人,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骨頭最硬的魯迅

除此之外,魯迅先生還是最好的老師,對青年作家不但教其做人、寫作,還盡心耐煩、傾囊相助,蕭軍、蕭紅,就是魯迅全心帶出來、扶起來的,魯迅先生對這對文學戀人不僅在文學上支持,而且在生活上接濟,二蕭盛開成名之花,是先生傾心澆灌的結果。

先生不光對蕭軍、蕭紅如此,對其他有天賦、肯努力的青年作家一貫如此,在他的幫助下,很有一批青年才俊脫穎而出了,像茅盾、黃源、曹白、李霽野、許欽文等,都得到過先生很用心用力的幫助。


蕭軍、蕭紅

不過,幫助青年魯迅大多數時候是非常願意、且十分高興的,但也有例外。

魯迅去世後,鄭振鐸在懷念魯迅的紀念文章中,曾轉述過魯迅為扶持青年作家而有過苦惱的一事,魯迅曾對鄭振鐸說,有個未曾相識的青年作家,慕先生之名,將自己寫的一篇作品寄先生,請魯迅修改。魯迅很仔細地修改了,然後寄回作者,不久,收到魯迅改稿後的青年回了魯迅一信,破口大罵,說魯迅改得太多了,言語十分難聽,魯迅受了。

後來,那青年又寄了一篇文章請魯迅修改,先生又改了,並再次自貼郵資寄回作者,誰知對方收到後,又來信將魯迅罵了一頓,說魯迅改得太少了。

魯迅後來因此事對鄭振鐸感嘆道:「現在做事真難極了!」


魯迅與青年作家交流

鄭振鐸在文章中,並沒有說這個文學青年是誰,估計魯迅先生對他說的時候,也沒有指名道姓,我當然更不知道此人是誰,我也想知道。

請問有誰知道這位青年作者是誰嗎?你如果知道,請不吝賜教,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魯迅幫助過哪些作家成名?有一個曾讓魯迅感嘆:現在做事真難極了
    魯迅去世後,鄭振鐸在懷念魯迅的紀念文章中,曾轉述過魯迅為扶持青年作家而有過苦惱的一事,魯迅曾對鄭振鐸說,有個未曾相識的青年作家,慕先生之名,將自己寫的一篇作品寄先生,請魯迅修改。魯迅很仔細地修改了,然後寄回作者,不久,收到魯迅改稿後的青年回了魯迅一信,破口大罵,說魯迅改得太多了,言語十分難聽,魯迅受了。
  • 魯迅名言,致青年!
    ——魯迅07、用秕谷來養青年,是決不會壯大的,將來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魯迅08、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魯迅25、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敲打。——魯迅26、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魯迅27、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28、力成文學:凡事以理想為因,實行為果。——魯迅29、在人生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樂。
  • 上海魯迅紀念館年度特展 重溫魯迅與青年故事
    魯迅給予了這些青年積極的引導和真切的關懷,而青年亦同樣以實際行動贏得了魯迅的肯定,走出自己的生命之路。」一旁,張充仁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的油畫作品《魯迅像》凝視著往來參觀者。這是畫家根據魯迅先生1933年5月26日的留影所作的,魯迅生前曾評價這是自己「最精神飽滿的一幀」相片。畫像中,魯迅的眼神平靜中見深沉,就像數十年前那樣注視著今天的青年。  青年,是這次展覽的關鍵詞。
  • "身內青春與身外青春":魯迅的青年觀
    魯迅魯迅去世後,廣大讀者為魯迅舉行了盛大的不少青少年在魯迅墓前宣誓:「先生,沒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謝,種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腦海。」一個魯迅去世了,一代接一代的青年看著魯迅的精神背影奮然前行。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又如何劃分?這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變化而在不斷調整。1985年,聯合國曾將15歲至24歲的人劃分為青年範疇;而到了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卻把「青年」的上線劃定在44歲。魯迅是1881年9月25日出生的,他44歲時是1925年。魯迅的青年時期,給我們留下了多少文化遺產呢?
  • 「身內青春與身外青春」:魯迅的青年觀
    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去世後,廣大讀者為魯迅舉行了盛大的「民眾祭不少青少年在魯迅墓前宣誓:「先生,沒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謝,種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腦海。」一個魯迅去世了,一代接一代的青年看著魯迅的精神背影奮然前行。一個人有兩個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是可以量化的,心理年齡則因人而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又如何劃分?這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變化而在不斷調整。
  • 「青年之聲」《館長說》走進北京魯迅博物館感悟魯迅生平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向青年網友講述魯迅先生生平。,邀請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向青年網友講述魯迅先生生平,解讀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歷史文化。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喬昕攝   直播現場,黃喬生向青年網友介紹了魯迅先生生平,講述了魯迅出生、魯迅父母和家庭教育、魯迅幼時故事等,以及魯迅十三四歲家庭變故、走上外出求學之路、從醫、最終棄醫從文等人生經歷
  • 119年前青年魯迅的致青春
    "這是魯迅自述21歲時作《自題小像》是青年魯迅立志言志明志的宣言,是青年魯迅的"致青春",也是「民族魂"魯 迅初心不改的印證。「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把自己整個生命獻了出來,為我們民族的生存和進步勇敢奮鬥,至死不屈」,用生命將自己的青春誓言寫進了歷史。
  • 青年時期的魯迅先生為什麼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出國留學和後來棄醫從文,目的都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魯迅早在故鄉紹興的青年時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南京求學時期的他,和許多先進的中國人一樣在思考、探索國家和民族的出路。
  • 面對流言,青年魯迅也抵擋不住,只能出走
    又比如當孩子們碰到了頭腫一塊的時候,如果被母親知道了少不了被罵或者被打一頓,但是在衍太太這裡卻可以得到用燒酒調的水粉,塗在疙瘩上面,不僅可以止痛還不會留下疤痕。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衍太太去卻使得青年的魯迅先生很難堪,甚至於只能出走到南京去求學。
  • 你了解魯迅這個人嗎?魯迅的戰鬥
    魯迅在中山大學時,正值國民党進行「清黨」,時常有學生來探查魯迅的思想動向。魯迅一個人值班時,有學生來威脅他,還有人對魯迅動武,結果魯迅將此人痛打一頓,嚇得這個學生趕緊逃走了。   魯迅很孝順,但他卻反對孝道,尤其憎惡二十四孝,他常說:「母親死了是孩子的幸福。」錢玄同對此語極為贊同。
  • 三味魯迅:70年後的民間留存——誰還在讀魯迅?
    要梳理中國「被現代化」的歷程中最富魅力的因子,魯迅與胡適的互補性是重要的。或許,國民精神重塑的新途,他們是真正的奠基人。   70年後的民間留存  時隔70年,這個被不斷解讀不斷誤讀並不斷引起爭議的名字及其作品,還有誰在讀?  一碟茴香豆、一碟炸豆乾、一瓶黃酒,8元錢。
  • 逢五四青年節,為什麼必須要提起魯迅,原因:魯迅背後有秘密任務
    引言1919年5月4日,近代中國爆發了一場思想求解放,精神求獨立的青年文化運動。在這場運動裡,作為主將的魯迅也扛起了大旗,為青年謀得一點光亮。他的筆成為了他手中的匕首,刺向了敵人,也刺向了國民的劣性。魯迅的初衷不再文學名堂青年魯迅在民國時期,也在當今社會,魯迅的身份被冠名了各種家
  • 「讀不完的書,看不盡的畫」,魯迅與青年不能不說的故事
    這是畫家根據魯迅先生1933年5月26日的留影所作的,魯迅先生生前曾評價這是自己「最精神飽滿的一幀」相片。畫像中,魯迅的眼神在平靜中見深沉,仿佛一如數十年前那樣注視著今天的青年。畫面以魯迅為中心,採用逆光畫法,明暗配置和反差鮮明清晰,人物層次豐富。魯迅手執香菸站在黑板前,旁邊座椅上放著他的一杯茶。作為發言者,魯迅與認真聆聽的青年們距離極為親近。
  • 青年必看!《一本好書》給你一個你不了解的魯迅
    第十期《一本好書》將首次挑戰魯迅的雜文,帶領當代青年重溫文學經典,回望這個時代的鬥士曾經發出過的呼喊。魯迅雜文的閱讀史,本身就是一部內容豐厚的中國故事,它構成了今天我們民族價值觀的重要來源。了解我們從哪兒來,才能知道我們應該往哪兒去。1、為什麼要重讀魯迅?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永志難忘!藤野先生反問:魯迅是誰?
    魯迅一九三五年,東瀛巖波書店出版了一本來自中國的詩文集《魯迅選集》,而作者就是魯迅。魯迅選集藤野恆彌回家後,將那篇文章翻給了他父親看,並且問道:「父親您知道魯迅這個人嗎?」藤野嚴九郎接過書並問道:「魯迅是誰?」
  • 魯迅: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192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魯迅寫下了《希望》,這「新年寄語」的標題下,卻是另外一番風景。「虛妄」就是《希望》要表達的核心。「不明不暗」是虛妄的基本狀態,它是正文對標題的懸置,是魂靈的衝擊處於臨界點的緊張,是兩種對立情緒、多種交錯意念的對衝。魯迅說:「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 魯迅作品對當代青年成長的教育意義,值得一看,漲知識!
    魯迅是文學家,更是思想家。中學課本選了不少魯迅的作品,當代青年沒有接觸魯迅作品的很少。絕大多數青年,學習了不少魯迅的作品,魯迅作品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長。  當前中學課本收錄的魯迅作品有《一件小事》《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記念劉和珍君》《藥》《祝福》《阿Q正傳》等作品。有的到了大學,接觸到的魯迅的作品更多了。這些作品其中的每一篇,學生學習過後都會終生難忘。當代青年從魯迅作品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魯迅作品也啟迪著青年的成長。粗略分析,魯迅作品從以下幾方面對當代青年成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 魯迅:「願中國青年都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年少時不懂魯迅,再讀時卻又滿眼淚花。成年人的最大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魯迅先生給我們每位中國青年都樹立了一個標尺、一個榜樣。正如魯迅在《熱風》裡寫道: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 錢玄同邀魯迅為《新青年》寫稿 贊其翻譯忠實
    他印象很深,魯迅為使翻譯的文章更符合漢字的訓釋,特意向章太炎先生討教,「以期用字妥帖。」這樣,「《域外小說集》不僅文筆雅訓,且多古言古字,與林紓所譯之小說絕異。」  回國後,魯迅在教育部供職,錢玄同則執鞭教學。1917年1月,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將《新青年》由上海帶至北平,使它成為北大文科的同人刊物。陳獨秀慕魯迅的大名,很想讓他加入《新青年》行列,寫寫文章,以壯聲色。
  • 現代文學大師魯迅,去世後竟被一女子狂罵半個世紀!
    近日,臺灣作家李敖剛剛過世,梨花詩人趙女士就撰文大罵李敖為人渣,讓人不禁想起當年一位女士在魯迅先生去世後,寫了一本《致蔡子民先生論魯迅書》,專門攻擊魯迅。兩位中國近代著名的「罵將」死後均被女子所罵,真可謂「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有驚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