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流言,青年魯迅也抵擋不住,只能出走

2020-10-12 光源語文課

這裡是光源語文課

在這裡可以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

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

魯迅先生曾經說道:我這一生中,給我最大損害的並非是書賈,並非是官匪,更不是小人 ,乃是所謂的流言。在魯迅的人生中,又一次流言對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那時候他還年輕。

魯迅先生漫畫

面對流言,青年魯迅只能用出走這種方法來避開。是什麼樣的流言威力如此之大呢?

這要從衍太太說起。

這個人物出現在魯迅先生的散文《瑣記》一文中。

衍太太

衍太太在17歲的時候加入周家,她的丈夫是魯迅先生的叔祖周子傳。但是周子傳瘦弱多病,又喜歡吸食鴉片,所以剛剛過了40歲就去世了。丈夫去世之後的衍太太竟然和小一輩的族人周衍住在了一起,所以魯迅先生才會稱呼她為衍太太。

衍太太這個人對自己的兒子很嚴格,但是對別人家的孩子卻很好。無論是鬧出了什麼亂子來,也絕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因此孩子們都喜歡到她家或者在她家四周玩耍。雖然衍太太會在我們打旋子的時候說假話,但是孩子們總是喜歡到她那裡去。

又比如當孩子們碰到了頭腫一塊的時候,如果被母親知道了少不了被罵或者被打一頓,但是在衍太太這裡卻可以得到用燒酒調的水粉,塗在疙瘩上面,不僅可以止痛還不會留下疤痕。

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衍太太去卻使得青年的魯迅先生很難堪,甚至於只能出走到南京去求學。

衍太太的教唆和流言

父親故去之後,青年魯迅到衍太太家中和衍太太或者他的丈夫談閒事,說起自己有很多的東西要買,只是沒有錢。衍太太就教唆他問母親拿錢,當青年的魯迅回答母親也沒有錢的時候,衍太太卻教唆他去拿母親的首飾去變賣,還提醒要留心大廚的抽屜和角角落落。

當然青年魯迅並沒有聽從她的建議,而且覺得她說的有一些異樣,從此不再去她那裡。如果從青年魯迅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我們也會贊同他的做法。因為父親的病,魯迅家中的錢已經沒有了,衍太太不建議魯迅先生打消要買東西的念頭也就罷了,卻還要教唆他去變賣家中的財物。這種做法不應該是一個成年人所應該做的,也是一種很不齒的。不過衍太太的話還是起了一些作用的,青年魯迅有時候真的想要去打開大廚,仔細地找一找,看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變賣的。他並沒有那麼做,他猶豫了。

但是即便他沒有那麼做過,但是還是有一種流言——說他已經偷家裡的東西去變賣了。不用多想就知道,發出這個流言的人就是衍太太。

這個流言來得實在是突然,給了青年魯迅當頭一棒,覺得自己掉進了冷水之中,覺得自己犯了罪,害怕看到了別人的眼睛,害怕受到母親的責罵。從此改變了他對衍太太的看法。

衍太太的真實面目

如果說教唆他變賣家中的財物只是讓魯迅先生懷疑衍太太的為人,那麼這一流言就是讓他徹底地認清了衍太太的真實面目——這是一個愛搬弄是非,用心險惡的女人。自己對她的看法變成了厭惡、憤怒。

當認清這個女人的真面目之後,我們再回頭去看衍太太對孩子們的「好」就會發現她對孩子們的「好」不過是一種虛情假意而已。比如:她看到孩子們在冬天吃冰並不會像神似太太一樣大喊著不要吃冰,而是笑著讓孩子們多吃幾塊。這種對孩子們的好是一種假象——不如神似太太那一句「要肚子疼的呢!」來得真實,更有真意。

衍太太鼓勵吃冰

而她的虛情假意之中還包含著一種惡趣味,比如:將孩子不該看的書塞給孩子看;當孩子打旋子摔倒了不說真話,用假話將自己的責任一把推開。用這種做法來取笑、捉弄孩子,來滿足自己的趣味和不說真話甚至混淆視聽的行為是她「病態」靈魂的一種體現。

對於這種病態,成年之後的魯迅主主張「揭開病苦,引起療效的注意。」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得治!

總結

流言是可怕的,而惡意發出流言的人是可恨的、可憎的。

我們應該從這可恨、可憎的流言和流言發出者身上看到發出流言者內心中的病態來,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病態。

相關焦點

  • 魯迅:在流言傷害中挺立不屈
    這些流言並沒有使魯迅的歷史價值稍有減損,相反,更使後人看到魯迅的偉大。檢點歷史,是對魯迅最好的紀念。   魯迅為何離家,搬家?   從青年時代起,魯迅就遭受流言的傷害。1898年春,他離家去南京求學,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流言的刺激。他回憶起,父親逝世後,有一次同衍太太閒談,她慫恿他在家裡「到大櫥的抽屜裡」尋出首飾珠子一類東西「去變賣」。魯迅十分反感。
  • 魯迅作品對當代青年成長的教育意義,值得一看,漲知識!
    魯迅是文學家,更是思想家。中學課本選了不少魯迅的作品,當代青年沒有接觸魯迅作品的很少。絕大多數青年,學習了不少魯迅的作品,魯迅作品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長。  當前中學課本收錄的魯迅作品有《一件小事》《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記念劉和珍君》《藥》《祝福》《阿Q正傳》等作品。有的到了大學,接觸到的魯迅的作品更多了。這些作品其中的每一篇,學生學習過後都會終生難忘。當代青年從魯迅作品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魯迅作品也啟迪著青年的成長。粗略分析,魯迅作品從以下幾方面對當代青年成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 18歲,魯迅來到了南京求學,卻因不滿學校,退學重考
    這裡是光源語文課在這裡,遇見語文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在魯迅的人生有一些重大事情對他的意義非常大,其中的一件事情就是青年的他因為衍太太的流言而出走連環畫《魯迅在南京》但是即便是在這樣,青年的魯迅,也不去管這些事情還是執意要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的理由有一大部分是和流言有關的
  • 蕭紅與魯迅,有「不正常關係」?50年後,知情者陸續澄清流言
    現今百度輸入「蕭紅與魯迅不正常關係」字樣,檢索結果竟達3880000個之巨,委實觸目驚心。更有甚者,比如當代某作家,還抬出蕭紅的最後一任丈夫、已故的端木蕻良繼續熱炒。「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逝者只能任人欺辱了。
  • 魯迅:倘是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來
    《瑣記》是魯迅衍太太還讓很小的魯迅看春宮圖,讓他感到受了極大的侮辱一般,十多天不去那裡。魯迅父親病故後,家裡已經很窮了,連上學都成困難,只能選擇公費的洋學堂,那是沒有辦法的選擇。再去衍太太家找她閒談,衍太太便慫恿魯迅去拿他媽媽的錢,她還說道:「母親的錢,還不就是你的錢麼?」魯迅說母親也沒有錢,她卻說:「首飾也可變賣,大廚抽屜角角落落去尋找,總會找出一點珠子這類東西……。」懵懂的魯迅也聽出了些異樣來,便不到她那裡去了。
  • 豆瓣評分8.8,魯迅的愛情小說《傷逝》,揭露細思極恐的愛情真相
    在魯迅先生的眾多故事中,有一個故事,因為一次選擇,成就了一次愛情,也因為一次選擇,斷送了一個生命,它就是魯迅先生唯一一部與愛情有關的小說《傷逝》。即使知道,她也只能默默承受,「愛情」給了她力量,愛情也摧毀了她的信念,因為出走後的她只能依附涓生而活,她最終亦被涓生拋棄,被迫回到了曾經離開的家庭。子君歸家了,最後用死亡為人生劃上了句號。
  • 現代文學史上一樁公案:魯迅與高長虹的論爭究竟為何
    他激動於在"無聲的中國"出現了這麼一個大膽說話的青年,他誠懇而熱切寄希望於高長虹,他們談文學,談社會,談中國大地。當然,欣喜於這樣一個激流勇進的青年的出現,魯迅前期與高長虹相處之和睦,交往之密切都是有史為證的,尤其是在魯迅的日記與書信中,高長虹大約是"高頻青年"了。僅1925年上半年間,魯迅就四次提及高長虹。重要的是,每一次魯迅都對高長虹表示了讚賞。
  • "身內青春與身外青春":魯迅的青年觀
    不少青少年在魯迅墓前宣誓:「先生,沒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謝,種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腦海。」一個魯迅去世了,一代接一代的青年看著魯迅的精神背影奮然前行。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又如何劃分?這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變化而在不斷調整。1985年,聯合國曾將15歲至24歲的人劃分為青年範疇;而到了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卻把「青年」的上線劃定在44歲。魯迅是1881年9月25日出生的,他44歲時是1925年。魯迅的青年時期,給我們留下了多少文化遺產呢?
  • 「身內青春與身外青春」:魯迅的青年觀
    不少青少年在魯迅墓前宣誓:「先生,沒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謝,種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腦海。」一個魯迅去世了,一代接一代的青年看著魯迅的精神背影奮然前行。一個人有兩個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是可以量化的,心理年齡則因人而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又如何劃分?這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變化而在不斷調整。
  • 關於「娜拉」出走問題,張愛玲和魯迅先生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娜拉」的出走,魯迅先生給出的答案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1923年,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發表了「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他說易卜生的這部話劇使「娜拉出走」這個話題成為當時人們討論的社會問題,但易卜生並未給出答案。
  • 卻塵:徐公恐懼流言日
    在國內諸多媒體缺乏「費厄潑賴」精神,在實德「落水」之際紛紛痛打的時候;在賽前「都是當年造足協反的『革命』同志,肯定得獻愛心伸手拉兄弟一把」流言甚囂塵上的時候,徐明先生放棄「日理萬機」坐著大奔從瀋陽殺奔金州(這功夫能談多少大生意啊),親臨沒幾個球迷的體育場,向外界諸多猜測和攻擊狠狠甩了一巴掌。
  • 魯迅: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192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魯迅寫下了《希望》,這「新年寄語」的標題下,卻是另外一番風景。「虛妄」就是《希望》要表達的核心。「不明不暗」是虛妄的基本狀態,它是正文對標題的懸置,是魂靈的衝擊處於臨界點的緊張,是兩種對立情緒、多種交錯意念的對衝。魯迅說:「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 「五花馬,千金裘」,抵擋不住「萬古愁」
    by 李白「五花馬,千金裘」,抵擋不住「萬古愁」從來都是個悶頭的人,故此閱讀張大春,灣灣小說是繞不開他的,「又好看又賣座」的小說,作家太熱鬧了未必是好事,尤其是對作家本人而言,保持內心的寂寞,有時候比光鮮慌慌張張地碼字更為重要。
  • 《三十而已》結局扎心,魯迅一百年前就說:女人出走的結局是墮落
    作家魯迅曾在文章中這樣詰問道:「娜拉出走了,但她又能去哪裡?」「娜拉出走」的問題曾經是困擾束縛著數代女性的牢籠,因為出走也無處可去,最終不是選擇墮落就是選擇回到家庭。但不管是顧佳捎尖腦殼擠太太圈還是王漫妮脫衣甩渣男,都是熱血沸騰的名場面,可是,放到結局,這竟然是場娜拉出走的故事。
  • 世人只關注許廣平和魯迅的愛情,但真實的許廣平,你了解多少?
      但我們只要深入了解一些許廣平的生平,就可得知這個女子並非只有「魯迅心上人」這一稱呼,她的先進思想、鬥爭熱情在當時也完全是個新青年。這一舉動像是許多現代小說描寫的那樣,女性受不了封建家庭的束縛,從家庭出走,走向社會,走向革命。大家熟知的楊沫小說《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是如此,許廣平亦是如此。而且從家庭出走入了學後,許廣平就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中去了。
  • 一青年請魯迅改稿,修改後,青年卻對魯迅破口大罵,此人是誰?
    先生不光對蕭軍、蕭紅如此,對其他有天賦、肯努力的青年作家一貫如此,在他的幫助下,很有一批青年才俊脫穎而出了,像茅盾、黃源、曹白、李霽野、許欽文等,都得到過先生很用心用力的幫助。魯迅去世後,鄭振鐸在懷念魯迅的紀念文章中,曾轉述過魯迅為扶持青年作家而有過苦惱的一事,魯迅曾對鄭振鐸說,有個未曾相識的青年作家,慕先生之名,將自己寫的一篇作品寄先生,請魯迅修改。魯迅很仔細地修改了,然後寄回作者,不久,收到魯迅改稿後的青年回了魯迅一信,破口大罵,說魯迅改得太多了,言語十分難聽,魯迅受了。
  • 魯迅與胡適:文人骨氣的比較
    翻看《魯迅全集》,最能接近這樣交鋒的是《記念劉和珍君》中對執政府段祺瑞的描寫: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其中的「段政府」就是段祺瑞。正因為這幾句話,段祺瑞也被魯迅定為「三一八事件」的罪魁禍首。
  • 或許再深的兄弟情義也抵擋不住那一張張紅紙的紅色誘惑
    回想此半生,渾渾噩噩,兜兜轉轉,從這裡到那裡畫了一個圈圈又回到了原點,從當初理想轟轟烈烈不復今生,生而為贏的誓言,到如今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讓人很失望,再深的兄弟情,或許在那一張張紅紙前什麼都不是,或許再深的兄弟情義也抵擋不住那一張張紅紙的紅色誘惑……,我很累!
  • 魯迅名言,致青年!
    ——魯迅07、用秕谷來養青年,是決不會壯大的,將來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魯迅08、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魯迅10、教育植根於愛。——魯迅11、不能「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魯迅12、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 如果活在今天,魯迅與閏土會是什麼關係?
    舊家族壓抑人性的一面,魯迅在不少作品中有深刻的揭示。在《瑣記》一文中他還講到,在老家那個看似親密,實質封閉,相互間連心肝也瞭然的熟人圈子中,年少的自己曾怎樣為陰險的流言所傷。所以,「好,那麼,走罷!」   「走出去」,擺脫那片祖祖輩輩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的束縛,這是多少年青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