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光源語文課
在這裡可以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
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
魯迅先生曾經說道:我這一生中,給我最大損害的並非是書賈,並非是官匪,更不是小人 ,乃是所謂的流言。在魯迅的人生中,又一次流言對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那時候他還年輕。
魯迅先生漫畫
面對流言,青年魯迅只能用出走這種方法來避開。是什麼樣的流言威力如此之大呢?
這要從衍太太說起。
這個人物出現在魯迅先生的散文《瑣記》一文中。
衍太太在17歲的時候加入周家,她的丈夫是魯迅先生的叔祖周子傳。但是周子傳瘦弱多病,又喜歡吸食鴉片,所以剛剛過了40歲就去世了。丈夫去世之後的衍太太竟然和小一輩的族人周衍住在了一起,所以魯迅先生才會稱呼她為衍太太。
衍太太這個人對自己的兒子很嚴格,但是對別人家的孩子卻很好。無論是鬧出了什麼亂子來,也絕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因此孩子們都喜歡到她家或者在她家四周玩耍。雖然衍太太會在我們打旋子的時候說假話,但是孩子們總是喜歡到她那裡去。
又比如當孩子們碰到了頭腫一塊的時候,如果被母親知道了少不了被罵或者被打一頓,但是在衍太太這裡卻可以得到用燒酒調的水粉,塗在疙瘩上面,不僅可以止痛還不會留下疤痕。
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衍太太去卻使得青年的魯迅先生很難堪,甚至於只能出走到南京去求學。
父親故去之後,青年魯迅到衍太太家中和衍太太或者他的丈夫談閒事,說起自己有很多的東西要買,只是沒有錢。衍太太就教唆他問母親拿錢,當青年的魯迅回答母親也沒有錢的時候,衍太太卻教唆他去拿母親的首飾去變賣,還提醒要留心大廚的抽屜和角角落落。
當然青年魯迅並沒有聽從她的建議,而且覺得她說的有一些異樣,從此不再去她那裡。如果從青年魯迅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我們也會贊同他的做法。因為父親的病,魯迅家中的錢已經沒有了,衍太太不建議魯迅先生打消要買東西的念頭也就罷了,卻還要教唆他去變賣家中的財物。這種做法不應該是一個成年人所應該做的,也是一種很不齒的。不過衍太太的話還是起了一些作用的,青年魯迅有時候真的想要去打開大廚,仔細地找一找,看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變賣的。他並沒有那麼做,他猶豫了。
但是即便他沒有那麼做過,但是還是有一種流言——說他已經偷家裡的東西去變賣了。不用多想就知道,發出這個流言的人就是衍太太。
這個流言來得實在是突然,給了青年魯迅當頭一棒,覺得自己掉進了冷水之中,覺得自己犯了罪,害怕看到了別人的眼睛,害怕受到母親的責罵。從此改變了他對衍太太的看法。
如果說教唆他變賣家中的財物只是讓魯迅先生懷疑衍太太的為人,那麼這一流言就是讓他徹底地認清了衍太太的真實面目——這是一個愛搬弄是非,用心險惡的女人。自己對她的看法變成了厭惡、憤怒。
當認清這個女人的真面目之後,我們再回頭去看衍太太對孩子們的「好」就會發現她對孩子們的「好」不過是一種虛情假意而已。比如:她看到孩子們在冬天吃冰並不會像神似太太一樣大喊著不要吃冰,而是笑著讓孩子們多吃幾塊。這種對孩子們的好是一種假象——不如神似太太那一句「要肚子疼的呢!」來得真實,更有真意。
衍太太鼓勵吃冰
而她的虛情假意之中還包含著一種惡趣味,比如:將孩子不該看的書塞給孩子看;當孩子打旋子摔倒了不說真話,用假話將自己的責任一把推開。用這種做法來取笑、捉弄孩子,來滿足自己的趣味和不說真話甚至混淆視聽的行為是她「病態」靈魂的一種體現。
對於這種病態,成年之後的魯迅主主張「揭開病苦,引起療效的注意。」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得治!
流言是可怕的,而惡意發出流言的人是可恨的、可憎的。
我們應該從這可恨、可憎的流言和流言發出者身上看到發出流言者內心中的病態來,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