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作家評傳突出作家創作成就,把評述其文學作品置於中心地位,以作品為評價依據,深入細緻地評析和解讀作品,應該是撰寫作家評傳真正的支撐點。最近出版的20世紀外國經典作家評傳叢書——《薩特評傳》一書,就是這種創作思路的典範。
這本書的作者楊昌龍教授是薩特研究的專家,現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
薩特是當代國際知名人物,法國存在主義的首倡者。如何把握、寫好薩特評傳確實很難,而且薩特不僅是著名的存在主義文學家,也是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他把深奧的存在主義哲學融貫其文學創作之中,他的文學作品中,無不滲透著他的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人學主張。
評傳作者在把薩特文學作品置於評述中心位置時,為了準確把握人學哲理的靈魂,對作品中的情節和人物,作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和評介。《蒼蠅》是薩特成功的劇作,是一部關於人類自由的頌歌。情節取材於希臘神話,它的現實意義在於抨擊法西斯的恐怖獨裁統治,否定的是希特勒的反動獨裁。作者介紹了薩特通過情節演變,利用人物間種種衝突,展開了對立雙方的尖銳論辯,顯示了濃烈的哲理色彩。通過劇中王子俄瑞斯忒斯之口,以簡潔有力的語言,道出了薩特的存在主義人學的根本主張:人,是生而自由的,自由的權力就藏在每個人的心中。王子俄瑞斯忒斯的這一大段關於「人的自由」的宏論,就是薩特的名作《蒼蠅》的劇魂所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薩特選擇王子作為代言人,正是法國人民消除這一心頭疾患採取的特殊手段。也正是為了在德軍佔領下,掩蓋其「自由思想」的鬥爭策略。
介紹薩特的全部創作歷史,從整體上把握一個作家。如果只是習以為常、想當然地從事評論,必然會出錯。正如薩特自己講的:「小說、劇本、論文,我的每一作品都是一個整體的一個方面,只有當我結束這個整體的工作時,人們才能真正評價出某一作品的含義。」作者從小薩特8歲時的習作——第一部小說《為了一隻蝴蝶》,到宣告老薩特文學終點的《詞語》,幾乎對有關薩特一生的所有作品都做了介紹,並對所有重要作品做了重點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