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評《李叔同評傳》

2020-12-11 騰訊網

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

1

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評《李叔同評傳》

文 / 劉濤

人雖去,書常留,味長存

《李叔同評傳》是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書畫研究中心組織撰寫的「中國歷代書法家評傳」系列叢書之一。該書於2018年6月由太白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並隆重推出。

在中國近代文學藝術史上,李叔同先生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無論在俗界還是在僧界都是一位頗具個人魅力與傳奇色彩的奇男子、偉丈夫,在書法、繪畫、文學、戲劇、教育諸多領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可謂是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人物。他的終生「藝事」——書法,更是達到極高的境界,被譽為20世紀中國十大書法家之一。作者何炳武多年來一直從事近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工作,故而很早就對李叔同相關事跡及其成就感興趣。在撰寫《李叔同評傳》前,他曾多次赴杭州及廈門,遍訪李叔同行跡,在虎跑寺、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等地探訪這些曾經的幽僻所在,想要了解是什麼讓李叔同能夠淡然處之、一心向佛,並最終成為一代高僧的。實地考察給作者精神與思想上帶來了很大的觸動。如今這些地方雖已變得喧譁熱鬧,但從中似乎仍能看到弘一法師曾經留下的那堅毅和寵辱不驚的身影。剎那間,流動的仿佛只是時間,而弘一法師的精神與風度卻仍駐留在他曾經停留過的地方,讓我們回味無窮並感慨不已!

《李叔同評傳》一書如同一幅歷史畫卷,描畫了李叔同先生不同凡響的一生和成就。隨著這幅畫卷徐徐展開,我們看到了那個早年留學日本學習油畫、排演話劇的翩翩公子,那位回國後在三尺講臺上慷慨激昂的風流名士,以及晚年在禪院中潛修佛法、淡泊處世的弘一法師。

作為《李叔同評傳》的責任編輯,今天我想同大家一起翻開本書,撥開盛名和歷史煙雨的層層面紗,走近那位佇立在「長亭外、古道邊」的寂寞才子,賞評他那獨具特色的書法風格 ——「弘一體」。

李叔同前半生在俗,是風流少年郎;後半生在佛,是一代律宗高僧。也正是因為這無比傳奇的一生,才使得李叔同的書法風格有了多次變化。對於李叔同不同時期的書法風格變化,柯文輝先生認為:「李叔同先生書法作品的第一階段在出家之前。」這是李叔同形成自己書法風格的前期。

李叔同早年認真研習多種字體,且均有一定的成就,但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他對於魏碑字體的研究。書中詳細地介紹了這其中的緣由:「康有為先生曾對魏碑極為讚賞,青年李叔同受維新思想影響,對康有為先生更是推崇。」此時李叔同先生的書法特徵為:「由碑學演變而來,體式較矮,肉較多,筆鋒銳利,用筆多鋒翻轉,點畫凝重厚實,方折勁健,逸宕沉穩,總體舒展而不誇張,展示出來的字跡亦是如同行雲流水一般,且富有質感。」這充分反映了青年李叔同過人的才華。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這讓我們看到了先生曾是朝氣蓬勃的少年郎的影子。

李叔同十五歲那年作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是「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意思是說,人生就像是西山上的太陽,終究會落下;富貴就像草上的霜一樣,終究會消去。在最應該享受物質生活的時候,他就已經隱隱做好了告別的準備。在很多作品中,我們所能了解的都是一個如何絕情的李叔同,都是李叔同先生突然之間就頓悟了。但其實並非如此,我們應當更加客觀地去思考李叔同也是一位「特殊」的普通人。《李叔同評傳》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李叔同,而並不是被加上想像和定義、被神化過的李叔同。

1918年,李叔同先生皈依佛門,成了弘一法師。

先生在出家之後,一心向佛,才藝荒廢了許多,只堅持練習書法。長期的臨摹和研習使他迎來了他書法風格變化的第二個階段。《李叔同評傳》寫到「弘一法師五十歲左右的書法創作是其風格的變化的中期」,這與我們一般的認知是相同的。我們一般認為此時期較前期而言,他的書法風格總體上是體肉逐漸削減,氣勢也更加收斂,從字體的結構來看反而變得更加嚴謹方正,筆畫上也從厚重變得瘦硬,但是卻更具有其自身特點,頗具風骨,很有一種骨質的美感,又不過分冷硬,透露出書寫者的虔誠。他的清苦修行的日常恍若是流於筆端了。

李叔同先生中期的作品內容多是佛家經典。在遁入空門之後,他曾寫過《地藏本原經》並赴普陀山向印光法師求教。也正是印光法師的一席話讓他對書法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悟,使他的書法風格脫胎換骨。他之後撰寫的《大悲咒》,字跡高古清秀,表現出了一種不著人間煙火之氣的禪意,「弘一體」有了大體的框架。

晚年時期,李叔同先生認為任何藝術都是無相的,書法的本質是和天地萬物渾然一體的,是無相的藝術。

李叔同先生書法作品的晚期也是其書法事業的大成時期。此時的作品全無早年習得魏碑的厚重之感,沒有了中期殘存的最後一些人間煙火,全然成了一幅「天然去雕飾」的模樣。字體也給人一種和顏悅色的感覺,書寫沒有稜角,也沒有波挑,更沒有收筆出鋒。

1942年10月2日13日晚,弘一法師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人雖去,書常留,味長存。

目前該書已正式出版,其效果如何還有待於檢驗,但我還是真誠地希望讀者朋友翻開此書的時候,能夠有一點點感悟與收穫。倘能如此,那麼對於我而言,便是「幸甚至哉」!

作者簡介

劉濤,陝西藍田人,太白文藝出版社第五編輯事業部編輯。

編輯 張榮

校對 葛曉帥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半世風流半世僧,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流年60餘載,在俗39年,在佛24年,他就是李叔同,號「弘一法師」。1、弘一法師生平簡歷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 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明月耀天心
    原標題: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明月耀天心   ■吳浩然  要了解弘一大師,《護生畫集》是繞不過的。要研究《護生畫集》,弘一大師信札是必讀的。因此,讀大師信札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護生畫集》。  在我國,護生惜物的思想源遠流長,從目前流傳下來的古詩詞中可見一斑。如「桓山之鳥生四子,羽翼即成,將分於四海。
  • 弘一法師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你知道他就是李叔同嗎?
    弘一法師紀念館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開元寺內尊勝院,陳列有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後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寶。弘一法師圓寂後遺骨葬於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
  • 李叔同:是風流才子也是一代高僧,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他的父親是位樂善好施的人,他設立義塾、賑恤貧寒孤寡的人,施捨衣食棺木,晚年喜好佛經,頗愛談禪,常有僧人來家中誦經和拜懺,這對李叔同也有一定的影響,李叔同從六歲開始接受教育,讀《孝經》《毛詩》《唐詩》《古文觀止》《漢史精華錄》等。
  • 遇見弘一丨送別•世間再無李叔同
    七十八年前的今天(1942年的農曆九月初四),李叔同弘一法師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結束了他六十三年不平常的人生然而世事變遷,李叔同在杭州教書時,許幻園卻家道中落,不得不離開上海,舉家北上。是年冬天,大雪紛飛,許幻園前往拜訪李叔同,站在門外喊他出門,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進去。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目送了許久。隨後,他返身回到屋內,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原來弘一法師才是真正懂得愛的那個李叔同
    趙樸初老先生評價他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李叔同是何許人也?李叔同可能有很多種樣子,有著名音樂家的李叔同,有美術教育家的李叔同,有書法家的李叔同,戲劇家的李叔同,引領中國話劇開創者的李叔同,還有後來剃度出家被後人尊稱為弘一法師的李叔同!
  • 弘一法師李叔同臨終時留下「四個字」,至今無人能解!
    談到民國的才子有一位不得不提,這位就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所有」的李叔同,李叔同早年家境很好,家是津門首富,後來家道中落了,他也選擇了出家,當然關於他出家的傳聞有很多,一說是因為家道中落使他看破紅塵,一說是因為感情問題看淡人生,還有一說是人生境界所導致,不管怎樣他完成了從才子到高僧的轉變
  • 夢裡西湖:再見李叔同
    從此,世俗中的李叔同一去不復返了。這位翩翩之佳公子,激昂之志士,多才之藝人,嚴肅之教育者,又變成了戒律精嚴之頭陀 。世俗中的李叔同, 「二十文章驚海內」 ,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是百年來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魯迅、郭沫若等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榮耀。
  • 首屆雪峰禪文化節開幕 話劇《天心月圓》首演
    39年間,李叔同把中國文化推向極致,以無盡奇珍供世眼;24年間,弘一大師嚴持戒律,廣弘律法,似一輪圓月耀天心。2013年3月30日上午,以紀念這位中國近代文化界、佛教界最偉大的傳奇、律宗第十一代祖師弘一大師飛錫雪峰85周年以及雪峰禪寺建寺1120周年為主題的首屆「雪峰禪文化節」,在禪宗聖地千年古剎南安雪峰禪寺隆重開幕,雪峰禪寺肇始於唐代高僧雪峰義存禪師,自建寺以來以禪名冠天下。
  • 李叔同《送別》,樸樹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場我死那兒都可以
    《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是李叔同1914年(甲寅民國三年)在上海,送別摯友許幻園所作。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赴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此歌送別許幻園。
  • 李叔同:一輪圓月耀天心
    他的詞作者就是李叔同,也即後來的弘一法師。  近日,李叔同的嫡孫女李莉娟女士來到濟南,進行了一場《我的祖父李叔同》的演講,公開了許多珍貴照片,對祖父出家一事亦做了深刻解讀。壹青年時期:二十文章驚海內  在19世紀末的天津,位於三岔河口東糧店后街的李家是個大家族。1880年,李叔同就出生在這座大宅院裡。
  • 李叔同:不負如來不負卿
    好友許幻園離去的背景,讓李叔同傷感不已,含淚寫下這首《送別》。李叔同出身富商之家,父親李世珍是清同治時進士,曾任吏部主事,後辭官繼承家業做起錢鋪生意。李叔同自幼天資聰慧,六歲開始接受教育,飽讀詩書,自幼受佛教薰染。
  • 李叔同的人生軌跡與藝術成就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這是弘一法師臨終時寫給好友夏丏尊和學生劉質平的兩則偈語。「華枝春滿」可以解釋為弘一大師前身的李叔同在文學藝術上取得的豐碩成果:「天心月圓」可以解釋為李叔同的後身弘一法師在弘法上的功德圓滿。藝術嫻熟而成就高超者,大多是「絢爛至極,歸於平淡」,而在李叔同的藝術造詣和人生經歷上,就表現得更加突出。
  • 從多情才子到高僧弘一大師,李叔同留下絕筆:悲欣交集丨百家故事
    開元寺除了聞名世界的百年石塔之外,還有一個供世人參觀的弘一大師紀念館。在這裡,人們看到了弘一大師從一個多情才子到一代高僧不平凡的一生歷程和卓越成就。在展出的珍貴文物中,最顯眼的就是大師的絕筆:悲欣交集。短短四字,看盡人間世事。深含人生哲理,又蘊藏著禪意。
  • 半世風流半世空,世間再無李叔同。
    弘一法師在俗時,「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有年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悽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仿佛也沒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