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弘一法師才是真正懂得愛的那個李叔同

2020-12-17 一切境緣當隨其心

千秋功罪公評在,我本紅羊刧外身。

自分聰明原有限,羞將事後論旁人。

弘一法師是何許人也?

他是中國佛教第十一代南山律宗之祖。法名:演音,號:弘一和晚晴老人。弘一法師一生的言行舉止都嚴守戒律,在中國佛教的律宗工作期間,他日中一食,通宵達旦的翻譯了佛教的四大律:《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借祗律》、《五分律》。他晚年又精心編撰了《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和《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兩部名著。太虛法師曾經寫給他一首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老先生評價他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李叔同是何許人也?

李叔同可能有很多種樣子,有著名音樂家的李叔同,有美術教育家的李叔同,有書法家的李叔同,戲劇家的李叔同,引領中國話劇開創者的李叔同,還有後來剃度出家被後人尊稱為弘一法師的李叔同!

弘一法師和李叔同,往往被大眾世俗的觀念看作是同一個人。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弘一和李叔同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一個是淌洋在十裡洋場,紅塵俗世裡的翩翩風流佳公子,一個是在佛門戒律精嚴,恍若一輪明月的律宗一代高僧。

可能在人們世俗的觀念裡,往往是用主觀判斷的人多,用客觀判斷的人少;無理的人多,講理的人少。這也造成了很多人對李叔同的出家之事褒貶不一,百年以來爭議不斷。我想後輩人還會繼續討論下去,爭論下去一千年,甚至一萬年!弘一法師無疑是擁有大智慧之人,在他開始思考出家的想法時,他怎能不知自己的俗事會被後人長期爭論?爭論未必不是好事,一件事如果沒有了爭論,就永遠不會真正地被人了解。也許就在那爭論不休之間,就有人突然間懂得了李叔同,懂得了到底什麼是愛,懂得了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所寫的一首《送別》,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些悽美的填詞,配上悠揚婉轉的曲調,已經廣泛的流行了百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今千裡,酒一杯,聲聲喋喋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曾記得看過的電影《一輪明月》裡的經典片段,當李叔同下定決心皈依佛門之時,他的日本妻子「誠子」問他:「何為愛」?他答:「愛,便是慈悲!」李叔同已死,請稱呼我為弘一!語罷,便乘一葉扁舟消失於那水光氤氳之中!後來也就有了誠子那句流傳至今之句:「慈悲對世人,何以獨傷我?」因為他倆早已是兩個境界的人了!

誠子所理解的愛是世俗的愛,這種愛是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顯然這種愛是有條件的愛,與其說是愛,倒不如說是「欲」!對「物」對「人」的「佔有欲」「控制欲」。只要是自己貪戀的東西一定要歸自己所佔有!

弘一法師認為真正的愛是慈悲,也就是否定了李叔同的愛不過是一念欲望而已。那請問慈悲的真正奧義是什麼呢?也許用佛家裡的話就是道不盡,說不明,不可說,無法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那無欲之愛?無求之愛?或是無條件之愛?或許又都不是?

弘一法師在圓寂之時留給了我們最後四個大字「悲欣交集」!當後人在欣賞他那超凡寧靜的書法之時,也許能在那些歸於平淡的「弘一體」中領悟到「慈悲」的含義吧!

相關焦點

  • 《送別》我們的弘一法師——李叔同
    弘一法師那個時候年紀很小,從來沒關注過詞曲作者是誰,只是覺得好聽,詞好、曲好、童聲演唱的好。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娛樂活動,除了收音機便是學校的大喇叭廣播裡能聽到歌曲,不過大多數以革命歌曲為主,即使是兒歌也大多是與少先隊員有關的比如《讓我們蕩起雙槳》。聽到好聽的歌,我們便會第一時間記住它的旋律,自己學著哼唱,然後到處借別人的歌詞本搜集歌詞。以至於早些年我一直誤以為《送別》也是革命歌曲,甚至還寫過一篇作文用《送別》來表達革命戰友分別時的情感。
  • 弘一法師李叔同:前半生愛,後半生慈悲
    他叫李叔同,又稱弘一法師。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於天津河北區地藏前故居李宅。據說,李叔同降生之日,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大家都認為這是佛賜祥瑞。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李叔同:「愛,就是慈悲。」
  • 漫畫說弘一法師李叔同
    夏丏尊概括而言:「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每每讀到與法師相關的文章,總是禁不住心生佩服之情。今天我們為大家以漫畫的形式介紹這位傳奇的民國大師——弘一法師!
  • 李叔同|弘一法師: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從風流才子李叔同到佛門高僧弘一法師,從風花雪月,到清修苦行,他抵達了常人所無法抵達的境界。一言一行,都值得我們肅然虔敬,領悟一生。他的前半生,繁華旖旎,是風流富貴的翩翩公子,是無所不精的留洋才子,是戲劇演員、是藝術家……萬眾矚目、享盡風光。
  •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起,萬般舍
    弘一法師圓寂之前,曾囑咐弟子在火化自己的遺體之後,記得在骨灰罈的架子下面放一缽清水,以免將路過的螞蟻蟲子燙死。出家之人向來以慈悲為懷,但還顧慮自己死後會傷及無辜螻蟻的性命,也是弘一法師的慈悲心細如髮絲了。
  • 弘一法師李叔同:真正之名譽 在虛榮之外
    夢參法師奉住持談虛法師之函趕到了廈門,表示要請弘一大師前往青島弘法。1937年,應青島湛山寺談虛法師之請到該寺講律在弘一大師看來,名利皆是虛浮之事,人那些庸俗淺薄之人卻認為這是生命之本唯有把榮華富貴當做身外之物,不受金錢的奴役,我們才更加清醒地看待人生,更加充實地享受人生。
  • 弘一法師李叔同悲欣交集的傳奇人生
    弘一法師弘一法師(1880年10月——1942年10月),原名叫做李叔同,字息霜,別號漱筒、演音等,祖籍是浙江省平湖。直到這名戲子被賣到官家以後,他才悻悻作罷。為了讓李叔同能早日定性,母親安排他與門第相當的茶商之女俞氏成婚。婚後,他和妻子之間雖談不上比翼齊飛,舉案齊眉,但總歸算得上是相敬如賓,很快就生育了兩子。戊戌變法失敗後,頑固派開始瘋狂追捕維新黨人。之前,對維新派大力支持的李叔同,擔心受到此事的牽連,只得攜家南下避禍,來到了上海。
  •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傳記《一輪明月》
    一輪明月 弘一法師(李叔同)1921年到溫州慶福寺,拜見寂山長老一輪明月 弘一法師(李叔同)1916年在杭州虎跑寺斷食一輪明月 弘一法師(李叔同)與馬一浮談佛論道:一聲入耳裡 萬事心中空一輪明月 弘一法師(李叔同)填詞做的《滿江紅》:一輪明月……有人長嘯
  •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在偶然的情況下,李叔同認定佛教才是自己的心靈皈依之所,決定出家。弘一法師國畫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李叔同:「愛,就是慈悲。」而唯有這樣,人生才得從容。
  • 《讀書》專稿|弘一法師李叔同與他的「悲欣交集」
    在俗時的弘一法師,是否也曾有過這番感慨?但是,他在三十九歲送別了自己「在世間累積的聲名與財富」,「勝願終成苦行僧」。李叔同弘一是李叔同的法號,法名演音,晚號晚晴老人,世人尊稱弘一法師。他的身世,柳亞子《懷弘一上人》寫道:「弘一俗姓李,名廣侯,字息霜。家世浙西巨族,官籍天津。父筱樓,以名進士官吏部,精陽明學,晚耽禪悅。
  • 62載文化先行者李叔同,一代佛學大師弘一法師,波瀾壯闊的人生
    同年八月,弘一法師在杭州尋隱寺,受戒正式成為一名真正的僧人,自此開啟了持戒謹嚴,篤志苦行,弘法利生,慈悲為懷,廣行接生的人生。要想活的明白清澈,就必須要先參透生死,然而塵世間又有幾人能參透生死,也許聖賢能明白,不然他們的思想如何能跨越千年,李叔同當屬聖賢一類,他對生死的開悟,竟然是才25歲時,在母親的葬禮上就達到了圓滿。弘一法師的這種境界,一般人是無法企及的,佛教講求一個緣字,想來這與弘一法師與佛家的特殊緣分有關吧,,更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弘一法師是經歷過大的失落,大的繁華,然後從繁華中離開的。
  • 62載文化先行者李叔同,一代佛學大師弘一法師,波瀾壯闊的人生
    李叔同出家後,妻子百思不解追到杭州,幾次求見李叔同,終於得見。淑子滿臉憂傷淚流不止喚:叔同李叔同對妻子說:請叫我弘一法師妻子說:弘一法師,你告訴我什麼是愛?弘一法師回答:愛是慈悲可能因為我是俗人,在杭州靈隱寺想起這一段的時候,我悲從中來,熱淚盈眶。六、弘一法師一騎絕塵,終歸圓滿,尋得了生命的真諦。
  • 弘一法師李叔同精彩絕倫的書法和悲欣交集的人生
    由於缺乏父親的約束和管教,李叔同還迷戀上了戲曲。甚至於,他開始流連往返於梨園之地和煙花場所,對一個女戲子完全不能自拔,公開揚言非她不娶,直到這名戲子被賣到官家後他才無奈地悻悻作罷。看到李叔同這般不知輕重,母親非常的擔心。為了讓兒子早日定性成熟,李家通過媒妁之言與當地的茶商俞家定親,也算是門當戶對的姻緣。
  • 《送別》——弘一法師(李叔同)
    《送別》詞: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想起《送別》,就會想起李叔同,想起這位弘一大師。李叔同在出家前創作了許多音樂作品,在他創作的歌曲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送別》,同時他也是一名著名書法家,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
  • 從風流才子到絕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前世今生
    從風流才子到絕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前世今生1918年8月,風流倜儻、上海名士李叔同悄然遁入空門化名弘一大師。李叔同後半生青燈古佛成為一代宗師,前半生卻是出入情場的富家浪子。但是就算看慣了風月,他心裡也住進了一個最愛的人——伶人楊翠喜。年少的愛總是衝動純粹的,愛戀起來簡單濃烈,花前月下,賞月談心,李叔同對楊翠喜一見鍾情。只是造化弄人,這段初戀最終以楊翠喜無奈嫁作商人婦的悲劇結束。
  • 弘一法師李叔同為何出家?
    《送別》的詞作者是近代有名的弘一法師,真名李叔同。李叔同是近代一個很特殊的人,他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受到良好教育,年輕時有家室,也曾到日本留學,在文化圈是個有名的人,但在39歲那年突然出家,拋棄紅塵糾纏,之後成為一代大德高僧:弘一法師。至於其原因是什麼?很多年後人們才能大概看出來。
  • 《一輪明月》,近代文化藝術先驅,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師
    影片的主人公——李叔同先生,也就是弘一法師是近代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在日本留學,回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後因為小時候受到佛法的薰陶,有了出家的念頭,於是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人尊稱他為弘一法師。李叔同家境殷實,父親李世珍為津門巨富。
  • 李叔同到弘一法師:慈悲對世人,卻獨傷女人
    李叔同,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奉母時,是曲襟背心時代的翩翩公子;留學日本時,剪去長辮,是洋裝時代的留學生;回國後當了教師,卻是布衣布鞋的李先生;出家後,成了慈悲眾生的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一生中,大概出現過四個女人,真正和他生活過的女人有兩個,一個是中國妻子俞蓉兒,一個是日本妻子福基。但弘一法師對眾生慈悲,卻獨傷了女人心。
  • 愛就是慈悲——弘一法師
    但直到很久以後,才知道《送別》是李叔同填詞,約翰·p·奧德威作曲。這首李叔同1915年作詞的《送別》,在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中數次出現,如今已成傳世經典。李叔同即弘一法師,出身津門望族,由富家子弟而翩翩濁世佳公子,由翩翩濁世佳公子而才藝絕世的大名士,由才藝絕世的大名士而一代律宗高僧。其在俗時即聲名隆盛,在詩詞、書法、美術、音樂、戲劇上都取得非凡建樹,為世所重。
  •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誰的?
    李叔同自幼沉迷佛經,母親王鳳玲為了割斷兒子這個癖好,就帶他去梨園聽戲,希望他能從戲裡看到外面的世界。誰知,他很快又迷戀上了聽戲,情竇初開的他,對天仙園的姑娘楊翠喜心生了愛慕,兩人愛得熾熱。李叔同自然是不願意,母親就騙他說,先娶俞家姑娘,然後再把楊翠喜接進李家。李叔同還是不願意,拖著結婚的日子,索性去參加科考,文章一篇一篇寫完,完了,還是沒能逃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