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幽韻(高山流水覓知音)

2020-12-17 明月照人間

古琴幽韻

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對於琴、棋、書、畫等雅好,視作修身養性的最佳方法而必修之,古琴首當為先。傳說古琴為神農氏所創,但遠古的傳說,卻難為憑證,不過當代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琴,卻已距今有二千四百多年了,由此可見其久遠的歷史。古琴曲調高雅,意境幽遠,所以幾千年來才能生生不息的留傳於世。「高山流水」、「陽春白雪」、「漁舟唱晚」、「陽關三疊」、「漢宮秋月」、「平沙落雁」等,千百年前的古曲,在今天依舊彈奏著,先不曾聞古琴之音的曼妙,但見古琴的曲名,就能強烈地感受到古琴之曲的高雅與意境,而且每首傳世的古曲後面,都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西漢時期的才子司馬相如,曾用一曲」鳳求凰」,打動了一代佳人卓文君的芳心,而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也被傳為千百年來的愛情經典。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期的著名才子,並且精通音律、善彈琴曲,一日司馬相如到卓府做客,偶然間遇到了卓文君,當時年饉十七歲的卓文君,原本許配給漢室的某一皇孫,不料那皇孫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辭世,所以當時卓文君,算是孀居在娘家。「眉色遠望如山,臉際常若芙蓉,皮膚柔滑如脂。」見到了既美貌,又有文採的卓文君, 司馬相如的心中,便生出愛慕之情,酒席間,司馬相如向卓府借來了古琴,即興彈奏了一曲「鳳求凰」,此時躲在帷帳之後的卓文君,已聽出了曲中之意。其實孀居在娘家的卓文君,早已知道司馬相如的才學人品,只是一直無緣相見,今日相見,讓卓文君感到了相見恨晚,後來司馬相如向卓府提親,卻沒想到遭到了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的堅決反對,因為此時的司馬相如雖有名氣,但卻無官無爵,一介白丁而已,無奈之下,兩情相悅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便雙雙私奔來到了成都,因為生活上的窘迫,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就在成都開了一家小酒店,每日裡卓文君當街買酒,而司馬相如則為客人彈琴助興,後來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聽到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境遇後,感到事情即已成為事實,便時常的接濟他倆。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將才華橫溢的司馬相如詔到了長安,並委以重用,此時,在享受著高官厚祿的司馬相如的眼裡,卓文君已是人老珠黃,風情不在了,司馬相如遂起納妾之意,後來卓文君以一到萬的數字為開頭,寫詩一首寄予司馬相如:「一別之後,二地相思,只說三、四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不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裡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般無聊,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焚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色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司馬相如看後,既感動又愧疚不已,便放棄了納妾之意,從此以後,以琴曲為媒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便一生相守、恩愛白頭了。「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中國人常拿這兩句話,來評判一個人成功後的道德水準,可古往今來,能共患難者比比皆是,而能夠同榮華的卻廖若星辰,司馬相如雖然曾要移情別戀,但經過卓文君的感召和自己的反思,卻能迷途之返,也算難能可貴了。

中國歷史上琴曲的典故很多,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上大夫俞伯牙,一日在山間彈琴,當曲音高揚時,一邊負柴聽琴的樵夫鍾子期便脫口而出:「此君志在高山」,當曲調婉轉時,子其又感嘆到:「此君又意在流水」,一曲「高山流水」,造就了伯牙與子期的千古知音,後來鍾子期不幸病故,伯牙傷心至極,知音已去,從此何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遂將琴摔碎,發誓平生不再撫琴。

古人常用「劍膽琴心」,來稱頌文武兼備的高潔之士。在明月當空之時,沐浴薰香之後,隨手彈奏古琴幾曲,素雅的琴聲,從你纖塵不染的內心流出,可以讓自己寧靜淡泊的心境近了,名利虛榮之心遠了,正是這份清逸與優雅的心境,才能使你品味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的一份淡然與從容,所以君心,亦當如琴心也。

相關焦點

  • 古琴名師李祥霆來莞 高山流水覓知音
    古琴名師李祥霆來莞 高山流水覓知音 2014年09月28日 14:12 曾在1989年赴英國劍橋大學作古琴即興兗州研究並在倫敦大學亞非音樂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員,教授古琴和洞簫。
  • 泠泠七弦上,高山流水覓知音
    泠泠七弦上,高山流水覓知音古琴是我國的傳統樂器靜是其聲音的最大特點
  • 致敬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友誼:高山流水覓知音
    都說知音難尋,想找到興趣相投,彼此相知的朋友,確實不太容易。但是,今天小編就要跟分享一個大家知音故事,這個故事在我國流傳可是非常廣泛。高山流水覓知音,想必這個故事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兩位的主角便是俞伯牙和鍾子期。關於兩人的故事,更是流傳下來的一曲名為《高山流水》古琴名曲,對於很多古琴、古箏考級的人和喜歡民樂的人來說,小編想她們對這首曲子會是非常熟悉。
  • 古琴十大名曲之《高山》:似人間仙境,以曲覓知音
    古琴十大名曲之《高山》:似人間仙境,以曲覓知音 《高山流水
  • 我有玉琴溫如許,高山流水覓知音
    「某音樂學院2020年古琴專業只招到了一個新生」,這樣的事情置頂在新聞頭條上,大家哈哈一笑,笑過後卻又品出一絲悲涼。三千年歷史的古琴何時成了小眾和無人問津?此時再縱觀四周,何時從高高的樂壇上到隔壁有小孩的人家裡,傳出的只有鋼琴、吉他這些西洋樂器的聲音?
  • 湖北武漢 古琴臺高山流水覓知音
    古琴臺(GuQinTai)又名俞伯牙臺,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清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腳下的月湖之濱,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是中國音樂文化古蹟、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市文物旅遊景觀之一,與黃鶴樓、晴川閣並稱武漢三大名勝,有「天下知音第一臺」之稱。
  • 有夢花居——高山流水覓知音
    ——《列子·湯問》 《高山流水》,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在唐朝以前本為一曲,在唐朝期間分為《高山》、《流水》二曲,皆不分段。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高山流水》的樂譜最早見於明朝朱權《神奇秘譜》,歸入《太古神品》中,其解題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
  • 「高山流水」覓知音 古琴文化進曼谷
    古琴藝術家王鵬為泰國民眾講解古琴知識古琴與崑曲的完美演繹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敏):6月9日和10日,《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分別在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和朱拉隆功大學上演。來自「鈞天雲和」古琴樂團的藝術家們將古琴藝術、傳統文化和當代美學設計相結合,為泰國觀眾呈現了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精彩演出。古琴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琴演奏是歷史悠久、審美情趣高雅的中國古典樂器演奏形式。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高山流水」瀋陽覓知音 一曲《高山流水》滿堂彩
    1959年,他受聘於瀋陽音樂學院,將古琴藝術帶到遼瀋地區,使古琴文化在瀋水之畔遍地開花、碩果纍纍。1984年,他成為中國第一位古琴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至此將古琴專業教學提升到碩士研究生的高度。本次音樂會就是為了紀念顧梅羹先生而舉行的,特邀「中國琴會」首任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吳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梅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副會長劉善教,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浙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會長徐君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馬維衡等中國古琴著名藝術家
  • 踏秋秀美的漢陽月湖公園,重溫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
    此地最不能讓人忘懷的是那「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一段流傳千古的友情佳話。武漢月湖公園位於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腳下的月湖畔。月湖因古代卻月城而得名。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其主流經龜山北部匯入長江後留下月湖。 古時,月湖"長約八裡許,寬以一裡計",水面不下200萬平方米。
  • 漢陽古琴臺:高山流水覓知音,知音不在誰堪聽?
    古琴臺入口古琴臺位於武漢市漢陽區的月湖邊,相傳這裡是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偶遇鍾子期的地方,當時彈奏的那曲《高山流水》也成為傳世名作。知音故事蠟像館根據《呂氏春秋》和《列子》等歷史文獻的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琴師俞伯牙在此處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當時砍柴回家的樵夫鍾子期恰巧從此路過,聽出了其琴聲中的意境,兩人因此一見如故,視彼此為知音。
  • 真實版「高山流水遇知音」,四城古琴聲匯聚江城
    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15日訊(記者萬旭明)4個人,從4座城市來,聚集在武漢琴臺音樂廳,帶來一場古琴演奏會。10月19日,《江城之秋——合真琴社古琴演奏會》堪稱一場真實版「高山流水遇知音」。俞秦琴來自成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蜀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蜀派名家俞伯蓀先生之女。葛瀚聰來自臺北,同為古琴名家。1992年,他們在上海的一次古琴交流會上相遇,這是俞秦琴第一次聽葛瀚聰彈琴,聽完覺得很美,從此兩人相知,雖身在不同的城市,仍互為知音。如今他們都在成都生活,以合真琴社傳播古琴藝術。
  • 高山流水覓知音《獵天》休閒玩法首曝
    此次《獵天》資料片開啟的同時,特別推出一系列輕鬆有趣、老少鹹宜的休閒玩法,讓你在緊張激情的PK之餘,享受「琴瑟和鳴尋佳偶,高山流水覓知音」的閒情樂趣!琴瑟共鳴 尋覓知音創佳話琴瑟和鳴尋佳偶,高山流水覓知音。
  • 高山流水覓知音,閒來敲句步秋庭;兩組軲轆詩,柔腸百轉君可知?
    高山流水覓知音,聲聲夜撫琴。柔腸百轉君可知?——皛玊題記當繁華落盡,落敗的殘花前看見了一地憂傷,皆是殘缺。誰為誰守望天涯?誰為誰望斷歸路,又是誰為誰繁錦成花,散落成雨?高山流水覓知音,聲聲夜撫琴。是否有人用一分鐘的等待,換得我一生的期許?
  • 琴棋書畫詩酒茶 太平街古琴社覓知音
    2月2日,蘇恭本在太平街「亦本琴角」跟古琴愛好者分享古琴故事和知識。   紅網時刻2月2日訊(記者 劉璇)大家對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一定不陌生。春秋時期的音樂家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
  • 名家展示古琴文化 正乙祠邀您高山流水覓知音
    聞曲亦聞心,而後為知音。5月4-5日,一場集古琴演奏、琴曲演唱、琴學講解於一體,全面展現古琴文化精髓的古琴雅集《怡心琴韻·知音》將亮相正乙祠古戲樓,作為「正乙華年」春季演出季的重點演出,為古琴尋找知音,讓觀眾讀懂古琴。
  • 人文縉雲丨高山流水覓知音
    他說:在很久以前,有個叫俞伯牙的人,在林中彈琴,遇到了一個叫鍾子期的樵夫,他讀懂了伯牙的琴聲,兩人結為好友,後來,子期死了,伯牙在他的墳前彈了一曲《高山流水》,然後將琴摔下山涯。從此知音斷絕,不復彈琴。我被這個故事驚住了。
  • 高山流水覓知音——友頌
    昔年,一曲高山流水滌蕩了幾許心魂,清彈了些許心音,幽然唱響了那絕美傳說,驀然成就了那悽美的佳話。古有俞伯牙善鼓琴,且鍾子期善聽音,伯牙彈之,子期必附之,彈得高山,其訴巍峨,彈得流水,其述洶湧,伯牙感念,與其結為知音摯友,從此知音美酒佳樂為伴,高山流水在側,何其美哉!然如此好景卻終有一散,子期死,伯牙拒彈琴,只覺世上已無知己者,便決意終生不復鼓瑟。知己少,弦斷誰人聽,自此伯牙絕弦只為子期,只為不負子期,只為不負自己。
  • 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傳奇古琴臺
    伯牙大喜,遇知音,結為摯友,相約來年再聚。當伯牙再到龜山時,得知子期病故,悲痛萬分,到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悲痛萬分,失去知音,更感孤獨,便扯斷琴弦,摔碎琴身,發誓永不鼓琴。:古琴作為世界非物質遺產,古琴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古琴臺作為中國古琴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即是知音文化的載體,也是展示古琴文化的舞臺,全世界僅有這麼一個「伯牙子期」琴臺。
  • 以琴會友,武漢一高校上演「高山流水遇知音」
    楚天都市報5月17日訊(記者 賀俊 通訊員李穩 尹林月)5月16日下午,在文華學院的武漢大學生古琴文化節上,來自武漢多個高校的古琴愛好者,與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一起,上演了一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雅聚。據悉,這是文華學院的湖北省非遺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二屆武漢大學生古琴文化節」,5月16日是閉幕式。越南籍古琴演奏家阮延俊、武漢愷元堂古琴社社長陶健被邀請來作為演出嘉賓,武漢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的古琴愛好者們也來到了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