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19時,為紀念川派古琴家顧梅羹先生誕辰120周年,遼寧省非遺保護中心、中國樂器協會古琴學術委員會在瀋陽盛京大劇院舉行「清泉閣『瀚樂無疆——紀念川派古琴家顧梅羹先生誕辰120周年音樂會』」。
中國古琴最高級別音樂會
顧梅羹(1899年-1990年),名燾,字梅羹,祖籍四川華陽,是中國近現代古琴史中裡程碑式的代表人物。顧梅羹一生致力於古琴教學與琴學研究,其中包含琴樂的演奏技法、琴學理論、樂律學、古譜的發掘整理等多個研究方向。1959年,他受聘於瀋陽音樂學院,將古琴藝術帶到遼瀋地區,使古琴文化在瀋水之畔遍地開花、碩果纍纍。1984年,他成為中國第一位古琴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至此將古琴專業教學提升到碩士研究生的高度。
本次音樂會就是為了紀念顧梅羹先生而舉行的,特邀「中國琴會」首任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吳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梅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副會長劉善教,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浙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會長徐君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馬維衡等中國古琴著名藝術家。
主辦方的負責人說:「瀋陽觀眾太熱情了,太懂琴了,本次演出是中國古琴最高級別音樂會,來的都是大家。」
30人共同演奏《高山流水》震撼全場
現場演出的高潮是來自,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瀋陽音樂學院教授朱默涵與她的學生,30人一起表演《高山流水》。
朱默涵教授說:「 1959年,瀋陽音樂學院開設古琴專業,時任瀋陽音樂學院院長的著名音樂家李劫夫派民樂系主任朱鬱之先生,前往北京將顧梅羹先生聘請到民樂系,專門從事古琴專業的教學工作。從此,顧梅羹先生成為了東北地區音樂院校古琴專業第一人。我們 瀋陽音樂學院的古琴專業,有著顧梅羹先生的心血。課餘,顧梅羹先生不論白天晚上,或是寒暑假期,他總是辛勤工作著。其中除傳承川派琴曲外,還發掘整理了《陽春》、《白雪》、《烏夜啼》、《雉朝飛》、《石上流泉》、《龍翔操》、《長門怨》等14曲 。顧梅羹先生的《琴學備要》是最全面、最細緻的分析古琴學著作,稱得上『中國現代古琴教育史中的第一本最全面的古琴教科書』。我們希望通過這次音樂會,向顧梅羹先生致敬。 」
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名琴登臺演奏
名家、名琴、名曲是這場音樂的三大亮點。
本次音樂會中各位古琴藝術家將攜家傳、所藏的名琴都拿了出來,來自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名琴登臺演奏,讓多張千年前的古代名琴一會千年後的沈城知音。
主辦方的負責人說:「本次音樂會的古琴,價值超過千萬人民幣。有唐代的雲泉琴、宋代的林泉嘉器琴、元代的崐玉琴、明代的松蔭玉罄琴、清代的無名琴。每張琴的背後,都是一個傳奇故事。這5張名琴出現在一場演出中,這也是首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梅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樂器協會古琴研究會副會長劉善教說:「這次音樂會我帶來的是唐代雲泉琴,該琴下方有方印『久御不厭』。腹內納音兩側分別刻有『伏虎寺鐘梁』和『成都雷霄斲』,琴音溫勁而雅,極富底蘊。收入《中國古琴珍萃》大型畫冊。2001年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組曾經專門錄製過雲泉琴。中國古代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琴文明,琴人、琴曲、琴譜、琴論數不勝數。2003年,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古琴。本音樂以古琴文化為主題,以先秦到明清為歷史脈絡,帶領大家走近古琴,聆聽綿延千古的雅樂之聲。」
帥正、沈報融媒記者 楊博/文、李浩/攝
帥正、沈報融媒編輯侯佳音、時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