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頲,字廷碩,京兆人氏(今天陝西長安人),唐朝著名的詩人,進士出身,歷任監察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等職務,青年時代在仕途上還是比較順心,只是到了公元723年(開元十一年),由於與唐玄宗政見不合,於是被外放到益州,直到公元725年才再次調回長安。在這兩年之中,也是詩人一生中最失落的時期,為此他寫下了很多極為傷感的詩作,其中的這首《汾上驚秋》,最具有影響力,可謂是廣為流傳。
雖然蘇頲忠心耿耿,可是也依舊還是遭受了打擊,由於是被外放,這對於他來說內心極為傷感,為此在這首詩中,也是寫得極為憂愁。這是很典型的詠史詩,通篇表現手法極為高明,採取了虛虛實實,若即若離,欲言而咽的表現手法,更多的還是寫出了內心複雜的心理變化,正是由於一個人獨自在外,身邊又沒有親人和朋友,這也使得詩人很是傷感。
《汾上驚秋》唐代:蘇頲北風吹白雲,萬裡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唐朝很多的詩人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並不如意,即使是像李白和杜甫這種偉大的詩人,那也是時常不受待見,以至於他們顛沛流離,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儘管李白看似好一些,但是同樣沒有受到重用,讓他也是極為傷感。那蘇頲早年間還是比較得意,但是後期還是遭受到了打壓,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人生經歷,使得他在這首詩中,把內心的無奈,還有骨子裡的孤獨,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這首詩處處充滿了憂愁。
雖然這首詩從字面上來看,它著實是很一般,可是我們稍稍了解了他的人生經歷,再來讀這首詩,那麼一定是能夠從中感受到那種人生的無奈,還有他骨子裡的憂愁之苦。原本是想要有所作為,但是現在卻被貶到了外地,這對於任何一個有著遠大志向的人來說,那都會是一種打擊,更何況還是詩人這種極為敏感,又希望有作為的青年。
第一二句就營造出了一種悽美之感,短短的兩句把北國的風光,還有當時內心的感傷之懷表現的淋漓盡致;那這兩句詩也是比較好理解,它大致的意思是,北風呼嘯,吹卷著白雲,使它在天空中不停地翻滾,我現在正要渡過汾河,要去到萬裡之外的地方,並且是孤身一人,這怎能不讓我感到悲傷。
第三四句又是表現出了欲言又止的感覺,正是由於要被貶到外地,這對於詩人來說,內心的悲痛,還有無奈還是無處向誰訴說,自然也使得他傷感不已,「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我現在心緒傷感,內心極為憂愁,又是在這麼一個秋天,樹上的葉子正在紛紛飄落,對於我來說只要聽到這蕭瑟的秋風,那自然而然地就會傷感,所以我不願意聽到這秋風。這兩句正是想要訴說痛苦,可是又無法明說,這使得詩人內心極為傷感。
蘇頲的名氣 儘管並不是很大,流傳下來的作品也並不是很多,不過這首《汾上驚秋》,卻又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意境悽美,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便把路上的所見所聞,還有所思所想,以一種很悲情的口吻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這首詩顯得與眾不同,處處也是流露出了無盡的憂愁。我們從這麼一首簡練的作品中,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的一片悲痛之苦,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