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訪談丨故土是永恆的懷念和講述——訪作家胡楊

2020-07-09 蘭州日報

胡 楊

文化名人訪談丨故土是永恆的懷念和講述——訪作家胡楊
原名胡文平,甘肅敦煌人。現任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原甘肅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原甘肅省作家協會理事,甘肅省文學院榮譽作家、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委員會委員、甘肅詩歌八駿、甘肅省四個一批人才。著有詩集《西部詩選》《敦煌》,散文集《東方走廊》,西北地理歷史文化叢書《古道西風》《西北望》《走進羅布泊》等。曾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詩刊》等發表大量文學作品。作品曾多次入選《詩刊》社主編的年度詩歌精選、《甘肅文學二十年(詩歌卷)》《星星五十年詩選》《中學生閱讀教材》等。作品曾獲《飛天》十年文學獎、甘肅省黃河文學獎等。電視專題片《遙遠的城堡》《天界隨想》獲甘肅省「五個一」工程獎、敦煌文藝獎、甘肅省金鷹獎。

胡楊,維吾爾語稱「託乎拉克」,意為「美麗的樹」。胡楊對於生活在西北的人來說並不陌生,每年金秋時節,成片的胡楊林充斥於天地之間,其剛柔並濟的風骨震撼人心,營造了一種大美不言的壯美景色。日前,記者見到一位作家也叫「胡楊」,且此胡楊與彼胡楊有著根深蒂固、根盤蒂結的聯繫。

說起「胡楊」,作家胡楊娓娓道來:「我一直在西部大地上行走,也一直遇見形形色色的胡楊樹。事實上,胡楊這個樹種,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它生存於乾涸的大漠戈壁,民間傳說它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在死亡之海中,它頑強地播撒生命的種子。看見它們,總有一種親情般的熟稔,似乎它的骨子裡就帶著西北人的剛勁、柔美和執拗。我知道,這是一方水土滲入人的精神和血脈的結果。為了探索胡楊的美和文化價值,我曾多次深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和塔裡木河流域,對於胡楊生長區的文化背景亦是做了深入的走訪,一個樹種因而有了自己不可多得的自然屬性和文化性格,成為活生生的可感可觸摸的、有著強大靈魂的『生命之樹』,令人嘆服!」

文化名人訪談丨故土是永恆的懷念和講述——訪作家胡楊

胡楊出生在敦煌附近的新店臺,那裡是沙漠、戈壁、綠洲縱橫交錯的地帶,也給幼時的胡楊以豐富的文學土壤。胡楊說:「從小,我就沉靜在這奇妙的人文環境和自然奇蹟之中不能自拔,也從來沒想過要自拔。這些,基本上構成了我創作的基本素材。在我看來,這是一望無垠的處女地,充滿著無限的可能和無限的秘密,只有文學才能夠抵達。」

胡楊回憶,在他的家鄉附近,也就是在黨金果勒河與疏勒河的匯合之處,他常常徜徉在這裡流連忘返。荒蕪的戈壁和沙漠上,湧動著蘆葦的波濤和揭竿而起的紅高粱,這些詩意的畫面,永恆地刻印在了他的腦海裡。醉臥其間,自有詩意。「隔著一塊十公裡寬的戈壁帶,莫高窟就深藏在三危山的溝壑裡。記得每年的四月初八,村裡的四掛馬車就載著全村父老鄉親去莫高窟逛廟會,神秘的佛教文化本來就充滿了詩意的憧憬,對於我來說,更是一種美學的啟蒙教育。後來,我曾在莫高窟住了整整一個暑假。我經常沿著高高低低的迴廊,走進那神秘莫測的洞窟,與那些絢麗的壁畫和神色各異的雕塑神交,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無比的震撼。我覺得,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寫詩的人,如果他能夠與一塊土地合二為一,他是有福的。」胡楊動情地說。

文化名人訪談丨故土是永恆的懷念和講述——訪作家胡楊

胡楊從小就迷戀寫詩,為了寫好一組詩,他模仿古人的方式在敦煌大地上行走,東到瓜州,西至肅北、阿克塞,行程跨度在200公裡以上,這對於當時不到20歲的胡楊來說,確實是一種挑戰。在無垠的寂寞中,酷烈的陽光曬焦了他的皮膚;累了,就在古烽火臺的陰涼下睡一陣;渴了,就喝戈壁山泉中的鹹水。「記得有一眼鹹苦無比的泉,竟然叫『甜水井』,只有走在戈壁上,走在絕望之境,你才會真正感受『甜水井』的含義。在我的家鄉新店臺有一個風俗, 就是男子在成年的時候一定要去一趟一百四戈壁,那是距離村莊很遠的一塊戈壁,你要趕著毛驢車幾天幾夜,風雪兼程,打一車柴火拉運回來 ,期間所遭的困難一件接一件:寒冷、難行的道路、翻車等,有了那一趟經歷,一個男人就算立起來了,這種如朝覲般充滿儀式感的『成年禮』,讓我明白了要用詩意的態度面對生活,去經歷、去磨鍊,才能觸發無限的激情與生命力。」胡楊告訴記者。

胡楊的文學之路是靠自己一步一步丈量出來的,多年長途跋涉的經歷讓他以足代筆,以蒼茫的大地為紙,恣意沉浸在大自然之中,丈量生活、揮毫書寫。「我發現往往在綠洲的外部,大都有儲備可觀的鹽湖,我還饒有興致地觀察過鹽湖中鹽的結晶過程:泉水或者雪水擁擠在一起,附近沙石、鹼灘上鹽的成分自然而然地溶解於水裡,水有了苦澀的滋味,只有品嘗才能知道,水中的苦澀摻雜了萬千滋味,不僅僅是鹽的鹹味。可後來,在酷烈的陽光的熬煮下,水不斷蒸發,水中的鹽,互相尋找,抱為一團,它們終於跳出水的束縛,人們才看清晶瑩剔透的鹽。但那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鹽,人們把它從淺水中撈出,再次暴曬,直至乾裂,使它的表面析出白白的粉末,那些粉末是鹽裡的雜質——鹽硝,風吹掉它們,才是可以食用的鹽。」胡楊感悟道:「我想,文學的孕育和產生,大致如此。是一個不斷吸收和萃取的過程……」

文化名人訪談丨故土是永恆的懷念和講述——訪作家胡楊

在工作之餘,胡楊仍然沿襲著小時候的習慣,總是騎上自行車在嘉峪關周邊遊蕩,一身塵土、一臉汗水、春夏秋冬、 從不間斷,慢慢下來,說起嘉峪關,竟能夠如數家珍,有朋自遠方來,胡楊也能帶著他們獨闢蹊徑,看到更有價值的古蹟和景致。胡楊說:「從石窟到長城,從沙漠到綠洲,從關內到關外,在嘉峪關,就像鳥兒築巢,我鑄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是我文學的搖籃,是我文學夢的開端,充斥了令我神魂顛倒的文學夢。」

樓蘭、可可西裡、羅布泊、阿爾金山等地,是很多文學家、探險家、考古學家的精神聖殿。從21世紀初開始,胡楊帶著一直以來對樓蘭的精神嚮往,穿越了羅布泊,走進了千年古城——樓蘭;他也曾踏上了可可西裡的無人區,看見了成群的藏羚羊;爬上了穹隆銀城的廢墟,探訪了古格文化的魅力;深入傲倫布拉格峽谷,親近神秘的遊牧文化之根;沿著塔裡木河,尋訪胡楊林的分布……尤其是2008年10月,胡楊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行走了10多天,因為缺氧幾度昏死過去,最終到達了後崑崙所在的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那裡的風景絕美,動物純潔而美好,一群群雪兔簇擁在我們身旁,它們的絨毛如白色的大氅,精靈一般散落在凡間;野犛牛列陣觀望我們,藏野驢搔首弄姿讓我們盡情拍攝……」

人們常說:「破萬卷書、行萬裡路」。那麼,文學與自然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呢?胡楊說:「大自然的美以無言而震撼的方式衝擊著我的視覺和心靈,此中自有詩意,欲辯已忘言。如同許多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他們一生都在不斷地遷徙中完成生活的全部,他們在尋找詩意的同時,也在詮釋自己的生命。都市生活中,人世的複雜總會遮蔽詩性的光澤,而自然的薰陶則會像淙淙溪流,注入焦躁的心田,療愈我的精神世界。」

文化名人訪談丨故土是永恆的懷念和講述——訪作家胡楊文化名人訪談丨故土是永恆的懷念和講述——訪作家胡楊

2015年上半年,胡楊的兩本書出版了,它們是《大地上的敦煌》《胡楊——生命輪迴在大漠》。胡楊說:「雖然在近十多年的歲月裡,我出版過不少的書,但對於這兩本書,卻有著特別的意義。《大地上的敦煌》是我對故鄉的真情書寫,亦是我此生獻給故鄉的小小禮物。敦煌是我的出生地。一個人埋下胎衣的地方,那地方的風俗、風氣、風尚一點點滲入骨髓、血液,你怎麼都擺脫不掉,就像你的皮膚。久而久之,你行走的方向,怎麼都偏離不了它的指針,何況是敦煌。」

「《胡楊——生命輪迴在大漠》這部書是我迄今為止出版的版式最豪華的一本著作,它配得上胡楊桀驁的風骨,旖旎蒼絕之美。這本書點點滴滴記錄了十多年來我的旅程,對胡楊的見證,也就是對自己的期待。」記者翻看這本書,既有關於胡楊精神的追溯,又有密集的知識點,更有引人入勝的胡楊故事,大漠長河、戈壁落日,瑰麗的西部風光,輝煌的胡楊秋色……把人們帶入了一個奇異美妙的世界。看過這本書的讀者不用出門,就可以置身於廣袤的胡楊之中,感受生命之美。胡楊說:「鍾情於胡楊,因為垂憐於它的那種深處逆境而奮勇抗爭的性情。無論是誰,走到沙漠和戈壁的盡頭,在自己一籌莫展的時刻遇見胡楊,你說,這是多麼震撼而醉心的一件事。這麼美的樹,這麼古老的樹,它們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幾百年,盤根錯節,枝杈勾連,胤祐一方,人的生命激情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

從胡楊在《星星》詩刊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以來,陸續發表的各類文學作品數以千計,而他的視野也從來沒有離開過敦煌和嘉峪關,還曾以《敦煌沙漠上》《嘉峪關下》為題,發表了數百首大型組詩。胡楊說:「當時曾有編輯無不擔心我這樣寫下去會不會重複,我堅定地認為不會,且永遠不會,因為這兩處熱土,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標誌性重鎮,亦是生我養我的故土。落葉歸根,故土,就是每一個人的根。無論開枝散葉、還是逐本溯源,本土文化是融入骨血、根深蒂固的。故土,對於每個人來說,是永恆的懷念與講述。隨著年齡的增加,對土地的情感日漸濃厚,就像一壇老酒,日久彌醇。」

文化名人訪談丨故土是永恆的懷念和講述——訪作家胡楊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靜 文/圖

相關焦點

  • 文化名人訪談丨站在自己的文學草原上發聲——訪作家王小忠
    在這本散文集中,王小忠在敘述上刻意迴避了空泛的抒情,多了些悲天憫人的情懷,有甘南天空湖水般的純淨,有寬闊的草原、高聳的雪山,還有環繞村莊的溪水、美麗的格桑花、香甜的麥子和青稞,讀著這些文字,仿佛把人拉進了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作家黃恩鵬曾在序言這樣評價這部作品:" 這些甘南大地的符號,是心靈之思。這些符號所映現的,是一位作家在邊緣之地對所有人世的哲思與懷想。"
  • 文化名人訪談丨我像一株長在黃河邊的「糖蔓菁」——訪作家向春
    我夾在中間有些不置可否,但我及時調整了自己的心態,當我調整好自己的寫作心態後,這種『前不著村、後不著地』的狀態反而成為一種優勢,因為我首先是一個女人,其次,才是一個作家。我愛生活大於愛寫作,愛美大於愛小說,所以我的創作都是攫取生活果實,且自然醞釀發酵成醇酒的誠心之作,沒有揠苗助長、沒有投機取巧,沒有神魂顛倒和廢寢忘食。"
  • 周尊聖作品《不朽的胡楊》欣賞_價值_所蘊精神
    浦君藝術創始人於周尊聖合影在周尊聖的畫作,胡楊是一種精神,它蘊藏的豐富歷史信息和文化情感,通過畫家的畫筆穿越時空,直達人的心靈。胡楊,是讓他崇尚的生命。他一面聽維族老漢講述胡楊的故事,一面撫摸著胡楊樹那沒有皮膚包裹的古樹,一面沿著胡楊樹數不清是血管還是經絡,枝條的粗壯紋理。在與胡楊目不轉睛的觀察和夜不能寐的冥思苦索中,他有了對生命和藝術驚人相似的理解。
  • 文化名人訪談丨以詩的名義讓普通的文字開出神性的花朵——訪作家梁積林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理事、張掖市作家協會主席。甘肅省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甘肅詩歌八駿」之一。參加過詩刊社第二十一屆青春詩會和第九屆青春回眸詩會。著有多部詩歌、小說作品集。長篇小說《付樓鎮》入選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夢」主題重點扶持項目。長詩集《河西走廊詩篇》入選「一帶一路」作品百部精品圖書。
  •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2》:從E. M. 福斯特到大江健三郎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2》中譯本由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授權國內出版方出版的《巴黎評論·作家訪談2》,收錄訪談的作家共有十六位,分別是E.和第一輯相似,此書仍以美國(英語)作家佔多,但也有幾位拉美作家(第一輯中有馬爾克斯,第四輯中則有略薩),包括兩位阿根廷最負盛名的文豪和智利最偉大的詩人。博爾赫斯受訪時是國家圖書館館長,此時已雙目失明。他對逐漸失明眼睛所能看見的顏色在《博爾赫斯談話錄》中也略有提及。
  • 【同心文】作家眼中的四川歷史名人都是什麼樣?
    著名詩人、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為該書寫序,點讚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力薦該書「沉溺與升華,挖掘和發現,作家們以四川當代作家的人文擔當,著力呈現復原歷史、闡釋歷史的使命感」。在未來近十年的時間裡,四川省將圍繞評選出的歷史名人開展學術研究、文化傳習、品牌打造、文藝創作、文創產業等一系列工作。 如何挖掘歷史名人文化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名單發布後,省內媒體就以專家訪談、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講述名人故事,傳播名人影響。
  • 《文化名人訪》嘉賓介紹:夏海峰
    夏海峰做客《文化名人訪》 中國經濟網記者裴小閣/攝       夏海峰做客《文化名人訪》 中國經濟網記者裴小閣/攝     夏海峰,北京北奧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作為北奧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他積極通過資產劃撥、併購兼併、引入戰略合作者、成立新公司等方式,調整和優化現有業務結構,加大對新業務領域的研究和投資,實現資源合理配置、企業分級管理,業態串聯有效,效益整體發展的新業務格局,所投資企業從「十一五」末的8家增加到17家,業務涉及文化演出、影視製作、體育賽事、大型活動、會展、旅遊、廣告、賽演票務、藝術品經營、旅遊投資、文化傳媒、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
  • 作家的文字是長在故土裡的
    每個人都有故鄉情結,對作家而言,這樣的情結更重,要伴隨作家一生。沒有哪個作家在寫作中能逃得開自己的故鄉,故鄉是貫穿作家一生的,哪怕你到了大都市,到了異國,你的每一個字,每一次激動與忘懷,或是憂傷,都連著故鄉。你的嘆息,是從故鄉的某一棵樹上長出來的,你的悲喜,是從故鄉的雲彩中生出來的,你的每一滴淚,都跟故鄉的泉水有脫不開的關係。
  • 《楊瀾訪談錄》|6位受訪作者,劉震雲、席慕蓉和李敖是純文學作家
    電視名欄《楊瀾訪談錄》中,楊瀾是一位智慧的提問者,從事寫作的劉震雲、黃永玉等6位受訪者是如實作答的人。馬未都是名列中國大陸「作家富豪榜」(2007、2008)的作者,不是因為他的小說,而是因為他在央視《百家講壇》講收藏的講稿。
  • 文化名人訪談丨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訪作家張軍山
    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酒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現供職於酒泉市文聯。在《飛天》《北方作家》《小小說大世界》等雜誌發表散文、詩歌;發表《師三爺》《夢想》《生生不息》《雪落除夕》《莫高窟》《植物人》《李魁的問題》《琴聲何去》等中短篇小說。參編《酒泉市志》《酒泉通史》《酒泉年鑑》《酒泉歷史文化概覽》等。出版歷史著作《酒泉文學史》(合作)。
  • 汝州市檔案館為著名作家、洛陽文化名人張文欣建立音像檔案
    張文欣9月23日,汝州市檔案局局長胡海偉、副局長趙芳芳,汝州市作協名譽主席彭忠彥,汝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陳素貞等前往洛陽市採訪原洛陽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牡丹》主編張文欣,並為其建立「名人音像檔案
  • 《文化名人訪》16位嘉賓解讀「文化消費是什麼?」(二)
    文化旅遊要以文化做靈魂 旅遊為載體  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在《文化名人訪》中談到文化傳承中文化旅遊中的文化消費問題時表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的旅遊是沒有內涵的
  • 桂林市中華文化促進會舉辦「桂林文化大家談」文化專題系列訪談
    聚焦廣西桂林消息:(龍 媛)7月19日,由桂林市中華文化促進會、桂林行於道文化·講古堂主辦的「桂林文化大家談」文化專題系列訪談籤約暨啟動儀式在東西巷講古堂舉行。籤約儀式後進行了專題訪談及精彩的節目表演。
  • 文化名人訪談丨詩歌是我的精神家園——訪詩人妥清德
    1989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肅州區黃泥堡裕固族鄉學校、肅州區廣播電視局、中共肅州區委宣傳部、肅州區文化體育局、酒泉市政協工作,現任中共酒泉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酒泉市文聯副主席(兼職)、酒泉市作家協會主席,酒泉市領軍人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曾獲酒泉市飛天文藝獎、河南省駐馬店市《長鳴》文學獎、甘肅省少數民族文學銅奔馬獎、甘肅黃河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等。
  • 「協會活動」詩人胡楊贈書暨文學分享會在敦煌舉行
    6月21日,由酒泉市作家協會、敦煌市圖書館等聯合主辦的詩人胡楊贈書暨文學分享交流會在敦煌市舉行來自青海油田、敦煌市、阿克塞縣約30餘名作家和讀者參加了活動。酒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方建榮主持活動。、阿爾金自然保護區、後崑崙、西藏阿里穹窿銀城、內蒙古敖倫布拉格等地考察探險,為多家自然地理文化報刊特約撰稿人。
  • 《有理想就有疼痛》 :中國當代文化名人訪談錄
    基本資料:    書名:《有理想就有疼痛:中國當代文化名人訪談錄》   作者:高曉春   類別:傳記、文化   ISBN:978-7-212-05893-7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定價:29.00元   上市日期:2013年1月   作者簡介:   高曉春,從事記者、編輯工作二十多年,採訪中國當代文化名人一百多名。
  • 懷念家鄉的錦江與藥湖,眷戀故土的田園和老屋
    然而,我對家鄉的懷念之意、對故土的眷戀之情又一直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鞭策著我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拼盡了全身力氣,累出了滿頭大汗,幾經修改,數易其稿,終於勉強寫成了此文。我的家鄉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松湖鎮禮坊村,村子前面是一口很大的池塘,池塘前面是一片農田和菜園,農田盡頭便是國家溼地公園:藥湖。村子後面是圩堤,圩堤外圍就是灘涂之地,灘涂之地過去,便是錦江。
  • 杜仲華新書《畫裡畫外》出版 記述本土文化名人藝術理念與追求
    資深媒體人、作家杜仲華新書《畫裡畫外》近日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最近十年來作者對55位天津本土作家、學者、書畫家和演藝人士的深度訪談文章,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和較強的可讀性。    在作者從業三十年採訪的文化名人中,本土人物佔有重要位置。
  • 《走進張凌超藝術館 感悟胡楊精神》
    張凌超的胡楊畫藝術已然形成鮮明的個性風格,其雄渾大氣、昂揚剛健,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他的畫是體現了時代精神的藝術佳作,有永恆的審美和收藏價值!本文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委員、著名美術史學家、美術評論家。
  • 《文化名人訪》嘉賓介紹:趙旭
    趙旭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        趙旭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   趙旭,1969現任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裁,藝典文化投資有限公司主席。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民生銀行藝術品俱樂部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