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訪談丨站在自己的文學草原上發聲——訪作家王小忠

2020-12-10 瀟湘晨報

人物介紹:

王小忠,藏族,甘肅甘南人,中國作協會員。出版詩集《甘南草原》等兩部、散文集《黃河源筆記》《浮生九記》等四部。中短篇小說集《五隻羊》入選 2020 年度 "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 "。曾獲甘肅少數民族文學獎、黃河文學獎,首屆《紅豆》年度文學小說獎,《莽原》年度 " 非虛構 " 文學獎等。作品入選《中國年度最佳散文》《2013 青春文學》《中國年度最佳詩歌》《少數民族文學年度精選》等十餘種選本,作品在《大家》《詩刊》《民族文學》《北京文學》《散文》《芳草》《長江文藝》《飛天》《安徽文學》《紅豆》《莽原》《散文選刊》《作家文摘》等刊物推薦及轉載。

每個人內心深處或多或少地對遼闊而自由的草原有著原始的嚮往。即使不能身處草原,但是通過描述草原的文學作品,也能讓人有身臨其境、心嚮往之的感覺,通過這些文學作品探索草原深處的美麗與哀傷。近日,記者採訪了一位來自草原的作家——王小忠,他跟記者分享了他與草原的不解之緣。

王小忠生於甘南州臨潭縣一偏遠的鄉下,兒時的遼闊草原是他文學之夢的搖籃。王小忠說:" 小時候只是天然地對文學有親近之感,但那時並沒有系統學習過,要說我的文學之夢真正開始的地方,那就是我的母校——合作民族師專,因為學校當時有兩位聞名遐邇的詩人:阿信和桑子,還有李繼宗、阿壠、瘦水、嘎代才讓等詩人和作家,我氤氳在那樣詩一般的氛圍中,他們的文字讓我對文學產生了莫名的悸動。"

大學畢業後,王小忠隻身去瑪曲草原支教,那裡天高地闊,草場豐美,人煙稀少,在支教的一年時間裡,他寫下了大量的草原詩。他說:" 草原的寂寞和空曠,給予了我無盡的靈感。一片一片無盡綿延的草原上我曾孤獨的行走,也曾在寒冷的夜晚裡抱著薄被徹夜和昏暗的燈光對視。一次次我在心靈裡寫下了孤獨和憂傷,青春時期的憂鬱和對時間的感嘆構成我早期詩歌的核心。後來我把所有的草原詩結集為第一本詩集《甘南草原》。"

2005 年,王小忠到冶力關小鎮任教,優美的風景和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繼續點燃他文學的熱情。除了本職工作之外,王小忠始終堅持文學創作。2013 年,王小忠調至甘南州文聯,編輯《格桑花》文學刊物。" 那份漫遊草原的情懷重新被點燃。作為對青春歲月的回報,離開小鎮前,我出了本詩集《小鎮上》。當我再次深入草原,見證它在時光下和時代裡的變化,我認識到多年來我的關於草原的詩歌寫作只是表層的抒情。因為,人一生都在尋找夢想中的幸福,更多的只是對那種想像的覬覦,而不為人知的另一種生存狀態呈現給我的也只是表象,所以,我想深入草地、深入了解真實的生存狀態。於是,我放棄了詩歌,開始了散文和小說的創作。" 王小忠告訴記者。

2013 年,王小忠的散文集《靜靜守望太陽神:行走甘南》與讀者見面。在這本散文集中,王小忠在敘述上刻意迴避了空泛的抒情,多了些悲天憫人的情懷,有甘南天空湖水般的純淨,有寬闊的草原、高聳的雪山,還有環繞村莊的溪水、美麗的格桑花、香甜的麥子和青稞,讀著這些文字,仿佛把人拉進了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作家黃恩鵬曾在序言這樣評價這部作品:" 這些甘南大地的符號,是心靈之思。這些符號所映現的,是一位作家在邊緣之地對所有人世的哲思與懷想。"

說起自己最滿意的一部散文作品,王小忠思考片刻說:"《黃河源筆記》是我介入散文創作以後自己喜歡的一本散文集,它以獨特的生活體驗與生命感悟,傳遞了從草原『內部』向世界言說的聲音,突破了固有的『詩意想像』與『旅遊美學』視角,對草原上原住民真實生存狀態的遮蔽,還原了一個現實的草原,呈現了在現代化背景下草原的自然生態、經濟模式、生活方式、觀念思維系統所發生的變異、衝突與面臨的困境,表達了一種迫在眉睫的憂思。之所以喜歡這部作品,就是因為它反應了真實的草原生活。"

在《洮河源筆記》中,王小忠的目光從草原牧區漸漸轉向了農牧區結合地。王小忠說:" 故土養育我幾十年,可我對它的理解有了越來越多的偏差,甚至有了遠離和逃避的心。洮河沿岸生活著的我的親人們,或耕種,或放牧,或於青藏高海拔的天地裡放牧自我,或在黃土堆中躬身勞作。千百年來,他們堅守著理想信念,不折不扣地守護著河流,使自己的人生世界在無盡廣大的天宇之下不斷地完善自新。他們堅守理想、守護河流的同時,也朝著連自己都不可預知的方向前進著。牧業因為草場地不斷縮小而收入銳減,農業收入微薄,傳統的種植被人們放棄,手工業更是萎縮,甚至消失,土地變得複雜起來——其實,根本上和土地無關,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變得複雜起來。"

在行走洮河沿岸的那些日子裡,王小忠對自己文學草原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他說:" 我在洮河沿岸行走的過程中,也糾纏在散文的真實與虛構之中。或許跟現實貼得太緊,作品反而表現出更多假的成分來。作為藝術,怎麼離開虛構呢?我不否定我所有有關洮河源的真實性,但也沒有放棄有些情節的虛構。我不想糾結,我認為散文的真實並不一定就是作者所經歷的真實,只要寫出真情、真誠、真實;只要寫出人情味、世俗味、煙火味,我想就夠了。" 於是,王小忠的散文集《浮生九記》帶著他的思考誕生了。" 在上述的藝術上有所突破,也是我所看重和喜歡的。《浮生九記》裡,有我對鄉村生活的不舍與悲傷,有對牧區發展的思考和構想,有對少年時代的回憶和眷戀,有對旅遊業帶來的盲目的追求和擔憂,有對故鄉傳奇人物的演繹和虛構,有對信仰的理解和認識。" 王小忠說。

今年,王小忠的中短篇小說集《五隻羊》入選了 "2020 年少數民族文學之星 "。王小忠認為,《五隻羊》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黃河源筆記》《洮河源筆記》,乃至《浮生九記》的不足。《五隻羊》是王小忠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這些小說曾先後發表於《紅豆》《青年文學》《湖南文學》《芳草》《廣州文藝》《民族文學》《青年作家》等刊物。記者翻看這部小說集,這些故事主要是以藏地甘南草原為背景,以當下農牧交匯地的生活為素材,試圖集中反映藏、漢與農、牧兩種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帶來的交匯與反思。同時,對新時期以來,生活在甘南草原上的農牧民生活狀態和思想變化給予儘量貼近的關注和描述。王小忠說:" 在這部集子裡,我寫到銀匠、皮匠、鐵匠等。無論銀匠、鐵匠,還是皮匠,這些手藝人實際上在農牧結合地的甘南已經很少了,然而我想寫他們。因為每一個小說都要有典型人物,這些人物要完成他的歷程,要完全成熟,要站起來,同我交流、對話,甚至是衝突 ……"

王小忠說:" 我覺得寫作最有意思的是在寫作時,我覺得自己是個萬能的指揮者,可是到了半途,他們就不大聽我指揮了,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能任由我差遣。這些人和事都不是偶然間遇到的,每個故事,也不是陌生的,所有一切都是我在甘南大地上生活了這麼多年來的真實表達,也是我對農牧區結合地的生存思考。我的作品中似乎沒有好人,也似乎沒有絕對的壞人,他們的好與壞都是隨著事件的走向而變換著的,他們工作的細節我也是參與其中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的作品或多或少代表了他們在不同環境和不同地域的所作所為。然而小說作為藝術,反應生活的大概也只是一個截面。於是我一直在探索著、冒失地去揣摸他們的心思,讓許多消失的和正在消失的故事重返塵世。"

所謂逝者如斯。王小忠說:" 其實消失的並不是河流,河流浩浩蕩蕩,一如既往,不斷消失地卻是住在河流邊的我們的先民們創造的文化與傳統,失去的只是我們不斷縮小了的眼光和奮鬥的目標。因此,我努力在故事中補缺,在農牧區結合地的各色人物身上,以及各種事件中,還原出他們的勞動工具、生活方式,還有生存過程中所再現的苦難與溫暖。更為重要的是,我還要在堅守中找到一個作家的尊嚴,讓生存的艱難煥發出溫暖,讓沉重的生活煥發出溫情 ……"

近期,王小忠的最新作品《車巴河筆記》即將面世。談起這部作品的創作初衷,王小忠說:"2019 年,我去卓尼縣一牧區駐村幫扶,一年多的時間裡,這部紀實散文《車巴河筆記》逐漸成形,這部散文主要寫牧區的變化和發展,表達共同富裕的願望。" 我覺得文學終究不是喊不平、抱怨、仇恨、厭世的,而是讓人在自由、平等、包容、理解中更加熱愛生活。沒有人主張文學的模式與方向必須相同,反而是我們自身不夠強大,一不小心,就掉進了同一的模式之中去了。在這樣的模式下寫作,終究是無法寫出真正令人心動的文章來。所以,我想站在自己的文學草原上發出真實的聲音,這也是我作為一個筆者的職責。"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靜 文 / 圖

責任編輯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來源:蘭州日報·ZAKER蘭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文化名人訪談丨詩歌是我的精神家園——訪詩人妥清德
    1989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肅州區黃泥堡裕固族鄉學校、肅州區廣播電視局、中共肅州區委宣傳部、肅州區文化體育局、酒泉市政協工作,現任中共酒泉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酒泉市文聯副主席(兼職)、酒泉市作家協會主席,酒泉市領軍人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曾獲酒泉市飛天文藝獎、河南省駐馬店市《長鳴》文學獎、甘肅省少數民族文學銅奔馬獎、甘肅黃河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等。
  • 文化名人訪談丨故土是永恆的懷念和講述——訪作家胡楊
    現任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原甘肅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原甘肅省作家協會理事,甘肅省文學院榮譽作家、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委員會委員、甘肅詩歌八駿、甘肅省四個一批人才。著有詩集《西部詩選》《敦煌》,散文集《東方走廊》,西北地理歷史文化叢書《古道西風》《西北望》《走進羅布泊》等。曾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詩刊》等發表大量文學作品。
  • 馳騁在自己的文學原野上——訪作家王新軍
    入選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 " 四個一批 " 人才,酒泉市(2017 — 2019)領軍人才(第一層次)。1988 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先後在《綠洲》《小說界》《中國作家》《人民文學》等國內 50 多家報刊發表長、中、短篇小說和散文詩歌 300 多萬字。中短篇小說《文化專幹》《農民》等先後被《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等雜誌轉載。
  • 文化名人訪談 | 王新軍——馳騁在自己的文學原野上
    作家朱斌曾在文章指出,「甘肅作家的寫作是沉重的,甘肅文學的翅膀是沉重的,無法自由飛翔。對故土苦難的深沉憂患和對故土愚昧的理性批判成為這種沉重的直接表徵。」但在這有些「一邊倒」的文學創作氛圍中,王新軍的小說無疑是個例外。
  • 文化名人訪談丨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訪作家張軍山
    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酒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現供職於酒泉市文聯。在《飛天》《北方作家》《小小說大世界》等雜誌發表散文、詩歌;發表《師三爺》《夢想》《生生不息》《雪落除夕》《莫高窟》《植物人》《李魁的問題》《琴聲何去》等中短篇小說。參編《酒泉市志》《酒泉通史》《酒泉年鑑》《酒泉歷史文化概覽》等。出版歷史著作《酒泉文學史》(合作)。
  • 文化名人訪談丨我像一株長在黃河邊的「糖蔓菁」——訪作家向春
    但是萬事開頭難,最初拿起筆時,向春遇到過每個寫作者都會遇到的問題,有些猶猶豫豫的心虛,被某些龐然大物一般存在著的 " 範本 " 所規約,同時也被自己一己的細碎感受所綁架。向春說:" 那時,我已年近不惑。一開始讓我有些迷茫,因為很多同齡人在文學的徵程中已經遙遙領先,而身後又有無數更年輕的文學新銳蜂擁而至。
  • 文化名人訪談丨以詩的名義讓普通的文字開出神性的花朵——訪作家梁積林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理事、張掖市作家協會主席。甘肅省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甘肅詩歌八駿」之一。參加過詩刊社第二十一屆青春詩會和第九屆青春回眸詩會。著有多部詩歌、小說作品集。長篇小說《付樓鎮》入選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夢」主題重點扶持項目。長詩集《河西走廊詩篇》入選「一帶一路」作品百部精品圖書。
  • 文化名人訪談丨打造清新雋永的詩歌天地——訪詩人阿壠
    個人簡介阿壠,原名王衛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祖籍河南尉氏,現居甘肅甘南。著有詩集《甘南書簡》《麝香》等。曾獲中華寶石文學獎、敦煌文藝獎、黃河文學獎。作品被《詩刊》《上海文學》《長江文藝》《中國詩歌》等文學刊物推薦及轉載,及入選各種年度詩歌選本。看到阿壠這個名字,我們首先想到的或許是中國新詩發展史上的一位重要的詩人、評論家阿壠。而記者採訪的詩人阿壠,他來自甘南大草原,談起自己的筆名,阿壠說:「剛開始寫詩時,與一起的詩友都喜歡起一個別具一格的筆名。
  • 文化名人訪談丨用文字塑造故鄉的「語法空間」——訪詩人扎西才讓
    扎西才讓藏族作家,甘肅甘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曾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散文選刊》《詩收穫》等轉載併入選多部年度作品選本。作品獲敦煌文藝獎、黃河文學獎、海子詩歌獎、三毛散文獎、梁斌小說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等獎項。
  •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走出海外 反思類作品或受追捧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4日訊(記者 張晶雪)近兩年,隨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越來越多的中國現當代作家開始走出國門,受到了世界的關注。那麼,什麼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能夠受到海外市場的歡迎與追捧呢?近日,三位參加2014年中國當代作品譯介研修對接計劃的嘉賓做客中國經濟網品牌視頻訪談節目《文化名人訪》時表示,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進入歐美圖書市場需要符合西方讀者的審美情趣。
  • 詩歌選讀 | 甘肅甘南詩人王小忠,每次呼吸 都會和真實的靈魂相遇
    王小忠,男,藏族,甘肅甘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詩集《甘南草原》等兩部;散文集《黃河源筆記》《浮生九記》等三部。曾獲得甘肅省少數民族文學獎,黃河文學獎,首屆《紅豆》年度文學小說獎,《莽原》年度「非虛構」文學獎等。作品見《大家》《北京文學》《山花》《散文》《青年文學》《飛天》《莽原》《長江文藝》《芒種》《飛天》《紅豆》等刊。
  • 講好草原故事,讓更多人了解草原
    圖丨海倫納由蒙古族作家海倫納創作的長篇小說《青色蒙古》近日獲得了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長篇小說獎海倫納說通過雙語創作講好草原故事讓更多人了解草原一直是他的心願《青色蒙古》是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創作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作品以草原近百年的滄桑歷史為背景,講述了科爾沁草原上「潮爾沁」世家孟克巴圖一家人的故事。
  • 《草原》文學期刊:一份時代的備忘錄
    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瑪拉沁夫的長篇小說《在茫茫的草原上》(後更名《茫茫的草原》)首發於1956年《內蒙古文藝》第9期,此後在《草原》連載數期。《茫茫的草原》系內蒙古「草原文學」的開山之作,發表後在全國引起了轟動。《草原》還發表了青年作家敖德斯爾的短篇小說《撒滿珍珠的草原》(1962.3)、《水晶宮》(1961.11)等作品。這些作品發表後,受到茅盾先生的高度讚揚。
  • 追憶巴金:一個超越文學的作家
    我們就要研究,要懂得那些讀者,擴大自己的眼睛。巴金的電影《家》演出時,下雨還滿場,全是青年男女,而且看了還哭。這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正如著名作家丁玲上個世紀50年代在給中央文學研究所學員講課時說的,巴金及巴金的作品為什麼有那麼大的魅力,這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陳喜儒,巴金的日語翻譯秘書,多次隨同巴金訪問日本,參與中國作家團訪問日本以及日本作家與巴金先生的書信往來和訪談、交往的記錄。
  • 研究:多元文化視域下獨特草原文學的審美價值
    雖然,當代草原文學已引起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密切關注,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有很多閱讀和評論者是懷著「獵奇」、「隱秘」的心態來審視、定位、評價草原文學創作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摘掉有色眼鏡,理清文化傳統、時代精神、審美意蘊之間的關係,正視多元文化中的草原文學的弱勢失語地位,還原草原文學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的獨特審美價值,就顯得尤其迫切而重要了。
  • 文化名人訪談丨詩歌是一種取捨的藝術——訪詩人包苞
    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二十屆高研班學員、甘肅省第二、三屆「詩歌八駿」之一。自1992年在《飛天》發表詩歌作品以來,先後在《詩刊》《人民文學》《中華散文》《綠風詩刊》《中國詩人》《詩林》《北方文學》、美國《新大陸詩刊》等多家純文學刊物發表詩歌散文作品。2007年參加詩刊社第二十三屆齋堂青春詩會。
  • 文化名人訪談|渴望擁有暴風雪般的嗓子歌唱西北——訪作家堆雪
    此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藝術地表達了作者一腔報國疆場的熱忱。近日,記者採訪了軍旅作家堆雪,談起自己的筆名,他說:「作為軍人,我喜歡這首詞裡大氣磅礴的情景和氣勢,但若取名『千堆雪』未免過滿,於是就去『千』字而留『堆雪』。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西北乾旱少雨,大雪蒞臨,總是好的,正好滋潤滋潤我們這乾渴已久的心田。」
  • 《楊瀾訪談錄》|6位受訪作者,劉震雲、席慕蓉和李敖是純文學作家
    劉震雲答:不認為自己是「新寫實主義」作者。就像一隻蝴蝶,一巴掌把它打到牆上,成了標本,供人研究,說它這說它那。「我是一隻活的蝴蝶,我喜歡自由地飛翔在田野裡。」劉震雲不贊同文學評論家的一些說法。早年,他在中國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學》雜誌當編輯,幹了10年,和王朔等作者相交甚深。「我曾經認為自己這一生都會以文學為業。」後來,當「文學的光環」完全褪去,他離開《青年文學》,與友人海巖等人另組「海馬工作室」,搞影視劇創作。再後來,進入收藏界,創辦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 專訪: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如何受海外市場追捧?
    近日,三位參加2014年中國當代作品譯介研修對接計劃的嘉賓做客中國經濟網品牌視頻訪談節目《文化名人訪》時表示,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進入歐美圖書市場需要符合西方讀者的審美情趣。 >>>>>>>>>點擊進入訪談專題三位嘉賓做客中國經濟網品牌視頻訪談節目《文化名人訪》  西方讀者更偏好反思批判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