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陶藝捏塑」遇上「垃圾分類」會有什麼火花?渝中區這場陶藝捏塑...

2020-11-27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13日18時56分訊(趙桂凱)13日上午,在渝中區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基地,一排排製作精美的陶藝捏塑作品整齊地擺放在展臺上。但和常規陶藝捏塑五花八門的構思不同的是,這一次展出的近600件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垃圾分類。

作品整齊排列 趙桂凱 攝

作品展示 趙桂凱 攝

渝中區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基地校長朱義介紹,此次舉行的第十五屆渝中區中小學生陶藝捏塑創意製作大賽以「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類新時尚」為主題,希望在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同時,正確引領全區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據了解,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初賽由各個學校組織進行,區級決賽的現場製作改為提交電子資料和實物作品。最終通過校級培訓、校級初賽、區級初評,來自區內29所小學、7所中學的近600件作品參加區級決賽。

陶藝捏塑作品融合垃圾分類理念 趙桂凱 攝

渝中區培智學校學生作品 趙桂凱 攝

作品提倡愛護環境 趙桂凱 攝

學生創意構思 趙桂凱 攝

融合多元素的作品展示 趙桂凱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現場看到,陶藝作品以「垃圾分類新時尚」為主線,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設計出了各式各樣展現垃圾分類、社會環保等內容的作品。作品設計新穎,顏色搭配豐富,採用揉、壓、捏等技法,製作精美,展示了渝中區中小學生素質教育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比賽的協辦單位,渝中區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基地為參賽學生提供了實踐探索和創新創造的綜合平臺,也讓比賽實現了區域內部更廣層次的覆蓋。

評委為作品打分 趙桂凱 攝

記者觀察到,參賽的作品當中,還出現了渝中區培智學校提交的學生作品。朱義表示,為了讓此次比賽的環保理念覆蓋全區中小學,特邀請了渝中區培智學校的孩子參加,以期讓孩子們在動手的同時,更好地融入社會。「很多孩子的作品質量都很高,這也說明可以通過此類方式讓他們更好地參與社會活動。」

此次比賽由重慶市渝中區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渝中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重慶市渝中區青少年創新學院、重慶市渝中區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承辦,重慶市渝中區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基地協辦。比賽將從主題、造型、色彩、工藝、輔材、難度、綜合效果等多方面對作品進行評判,並評選團體一、二、三等獎,學校組織工作獎,優秀輔導教師獎以及中小學生組個人一、二、三等獎等獎項。

相關焦點

  • 渝中區中小學生陶藝捏塑大賽:動手動腦創新創造 傳遞綠色環保理念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劉侃昨(13)日,第十五屆渝中區中小學生「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類新時尚」陶藝捏塑創意製作大賽決賽,在渝中區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基地(以下簡稱渝中區勞技基地)舉行。此次比賽由渝中區教委、區科協主辦,區青少年創新學院、區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承辦,旨在鼓勵全區廣大學生動手動腦、創新創造,培養同學們的生活垃圾分類意識。大賽吸引超過2000名中小學生報名參加,經過校級培訓、校級初賽、區級初評,最終近600名學生晉級決賽。
  • 渝中區舉行第十三屆中小學生陶藝捏塑大賽 近千名學生巧手賽陶藝
    >參賽小選手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 廖鳳 攝參賽選手用工具輔助做陶藝廖鳳 攝陶藝捏塑大賽開始,全區近千名學生參賽 廖鳳 攝小選手正在用心製作作品 廖鳳 攝    華龍網5月28日11時40分訊(廖鳳)5月27日,重慶市渝中區第十三屆中小學生陶藝捏塑大賽在渝中區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基地舉行。
  • 渝中區中小學生陶藝捏塑大賽圓滿結束
    華龍網6月11日15時17分訊 記者從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網獲悉,近日,由渝中區科協、區教委聯合主辦,區青少年創新學院承辦,渝中區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渝中區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基地協辦的渝中區第十三屆中小學生陶藝捏塑大賽在渝中區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基地舉行。
  • 第十二屆全區中小學生陶藝捏塑大賽舉行
    本報訊 (記者 劉侃)5月6日,由區教委、區科協、團區委主辦,區青少年創新學院承辦的第十二屆全區中小學生陶藝捏塑大賽在區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基地舉行,共有來自28所小學、8所中學的870多名學生參加。
  • 陶瓷微雕捏塑匠人曲俊蒙:指尖上的精微世界
    「陶瓷微雕捏塑的魅力在於,能夠用最小的面積,講述最複雜的故事。」這組七十二道陶序圖作品,是目前曲俊蒙最滿意的作品之一。他從去年7月起開始創作,耗時半年之久,於今年年初完成。   與傳統的陶藝作品不同,陶瓷微雕捏塑融合了陶的工藝與瓷的形態。用指尖捏塑出不同造型,放置在千餘度的高溫下燒製成瓷,可流傳百載千年。
  • 東莞粘土捏塑工藝師 用雙手「捏」出未來
    方鎮彬 攝  人物  祖籍梅州的曾靜文,目前是東莞一名粘土捏塑工藝師。由於從小對美術、手工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畢業後在東莞開辦了自己的粘土捏塑工作坊。在她的眼裡,通過手工藝術的介入培養,對小朋友的創意開發、興趣培養都將帶來極大好處。
  • 首屆非遺捏塑作品大賽來了!面向全城招募小小非遺傳承人,免費學捏塑
    手藝道上,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裡。還記得馮驥才《俗世奇人》裡的泥人張嗎?三下五除二就捏出個海張五,這門手藝令人拍案叫絕。對於提交上來的作品,非遺專家們將進行初步海選,挑選出20名學員在杭州市海塘遺址博物館跟隨非遺傳承人進行三節免費的捏塑課培訓,提高捏塑技藝,培訓時間定在9月份的周末,每次課兩個小時。
  • 身殘志堅林聖傑傾心捏陶 區公所舉辦《陶藝.淘意》特展
    華夏經緯網8月19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患有先天腦性麻痺、雙手變形嚴重的林聖傑,利用教師為他訂做的小錘子,用敲敲打打的方式雕塑陶藝,運用比別人更多耐心、毅力完成美麗陶藝品;八裡教養院身障生即日起至9月18日,在八裡區公所展出近百件《陶藝.淘意》特展,民眾到公所洽公,便能欣賞到充滿生命力作品。
  • 廈門:樂趣陶藝
    臺海網11月15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曾藝軒/文陸軍航/圖)一塊陶藝粗土,經過小朋友們雙手揉捏、小刀刻畫、自然晾乾後,再經過一天時間的電燒,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鯨魚花盆就誕生了。翔安區內厝鎮黃厝村的蔚藍山陶藝工作室內,一撥可愛的小朋友們在老師鄭偉財的指導下,製作著小巧玲瓏的鯨魚花盆。大家圍坐在桌邊,認真觀看老師的捏塑示範,掌握了基本的製作技法後,小朋友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陶土開始創作。
  • 傳統手工陶藝成型方式
    傳統手工藝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結晶,陶瓷藝術不僅僅給人類生活和生產來了巨大發展和便利,陶藝也是一門持續以恆的手藝,陶瓷製作方式主要有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拉坯成型、泥條盤築、捏塑等等。泥塑成型的特點是能夠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創作痕跡,造型也不用考慮翻模對造型的影響,比較隨意,具有較強的原始藝術表現力,與雕塑有異曲同工之感。
  • 今天我是「小小陶藝家」
    本報訊 日前,梧州市博物館舉行「我行我塑,樂玩陶藝」系列宣教活動。梧州日報社的20多名小記者應邀參加,跟隨陶藝老師學習手工陶瓷拉胚,製作陶泥製品,當一名「小小陶藝家」。參觀學習陶瓷知識12月28日上午9點,小記者們走進位於梧州市博物館三樓的《吉州名窯古陶瓷展》。
  • 紫砂壺—紫先生和你聊聊捏塑
    其中花器的捏塑手法一直為人津津樂道,有這麼一個詞說的就是這種工藝手法,「捏築為胎」。、趣味橫生的捏塑工藝。有人會覺得捏塑看起來挺簡單的,不就是捏捏形狀嗎?雖然捏塑看上去簡單,但是有時候越簡單的東西,他就越難以掌握。
  • 青銅永鑄:先秦齊國捏塑藝術
    圖1其中捏塑是雕塑成型技法中最簡潔常用的技法之一,多表現於製作一些小型製品。捏塑也是一種延續時間最長的手工雕塑形式,在中國古代,捏塑藝術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自裴李崗文化起就出現了小型的動物或人物捏塑偶像(圖1)捏塑的產生就如恩格斯說的「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
  • 非遺捏塑第二課:「泰迪」誕生
    商報記者 夏瑩 攝影報導 繼Q版乾隆之後,日前,20位「小小非遺傳承人」迎來捏塑第二課,任務是捏一隻「泰迪」。如果說第一次的Q版乾隆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捏揉上,那麼這次難度加大了,得藉助捏塑工具來讓作品整體升級。 事實上,傳統手工藝在材料、工具上都在進行更新迭代,看到一件捏塑作品,能夠馬上明白是如何做出來的,這就需要經過訓練和引導,鑑別的方法正是丁老師要交給孩子們的,這也是第二課選擇做小動物的原因。
  • 用線塑給陶泥以生命
    1989年,黃志偉考入廣州美院雕塑專業,在這裡,他受中國畫傳統線條啟發,開始對「線塑」進行鑽研和探索。他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揉搓、捏塑、繪製中。無數個漫漫長夜,陪伴他的除了一個個不會說話的泥像,就是一具懸掛在牆壁上用作教具的人體骨架……在這裡,黃志偉成功地把中國畫線描「十八法」技法融匯到了陶藝創作中,他將筆墨線條技法轉化成陶藝的手搓泥條手法,以泥條速塑的手法創作了多款線塑陶藝作品。
  • 河北千名小學生操場上捏陶藝慶六一
    河北千名小學生操場上捏陶藝慶六一6月1日,國際兒童節,河北石家莊盛世長安小學千名小學生同時陶藝創作慶「六一」。河北千名小學生操場上捏陶藝慶六一圖為活動現場。 河北千名小學生操場上捏陶藝慶六一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文增、範有祥等10餘位專家到場,並與孩子們互動。
  • 走進陶藝世界 讓殘疾人感受藝術魅力
    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是一門既古老又現代的藝術,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5月27日下午,洛舍鎮殘疾人之家的社工帶領著殘疾人來到陶藝體驗館,走進陶藝這個大家庭,感受非物質文化的絢麗多彩,了解不同的藝術,了解不同的美。清禾公益社工邀請專業的陶藝老師進行授課。
  • 廣東青年陶藝技能大賽:發掘青年匠心 傳承陶藝文化
    廣東青年陶藝技能大賽:發掘青年匠心 傳承陶藝文化 2017年11月23日 14:45   來源:佛山日報
  • 鈞瓷的胚子徒手捏塑成型是怎麼回事
    徒手捏塑成型就是不依託模具,用泥條、泥片或者雕塑直接做成的胚子。一般有盤泥條、貼泥片、鑲泥片、敷小泥塊兒、雕塑等多種方法。今天我們重點講講雕塑手法。採用雕塑手法做鈞瓷胚子是一種常見的方法。雕是指在製作過程中把胚體上多餘的部分去掉;塑是指把胚體上不足的地方用塑性泥給添加上去。
  • 「泥邦陶藝 與泥共舞」 成都龍泉驛西平小學提高學子藝術素養
    中國網12月15日訊(鍾傳亮)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讓更多的未成年人了解博物館,學習陶藝文化,親身感受陶藝製作過程,豐富未成年人的課餘生活以及培養文化底蘊和藝術素養。近日,成都市龍泉驛區西平小學校開展了「泥邦陶藝,與泥共舞」泥邦陶藝博物館走進校園專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