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先春:持之以恆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

2020-12-06 中國紀檢監察雜誌

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衰成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高度重視並持之以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寶貴經驗,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就在敵人重重包圍、物質條件緊缺的環境下開始了局部執政、建設革命根據地的實踐。黨在開展武裝鬥爭的同時,在根據地內創造性地加強生產、發展經濟和保障供給,加強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破除封建陋習和迷信活動,加強政權機關的廉政建設和幹部隊伍作風建設,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創辦各級各類軍政學校培養人才,掀起大規模生產運動,實行精兵簡政,開展「整風」運動等集中性教育,都體現了黨在局部執政條件下提升執政能力的探索。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充分估計革命勝利以後國內外鬥爭的新形勢,要求全黨同志牢記「兩個務必」,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進攻。毛澤東同志把執掌全國政權比作「進京趕考」,要求各級幹部學習新中國建設所需要的各種經濟本領、管理本領。

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開展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等重大鬥爭,保障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打破了敵對勢力「共產黨軍事上一百分,經濟上零分」的夢囈。緊接著,黨又經受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的考驗,開展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建設,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充分顯示出我們黨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已經基本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執政成效的集中體現,開闢了中國走向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光輝道路。黨的八大以後,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既注重生產力發展,又注重思想文化建設,注重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的滿足。

回顧這段歷程可以看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探索實踐是以局部執政為起點的,不同時期的局部執政雖然面臨不同環境和任務,但都豐富了黨的執政經驗,為黨在全國執政奠定了堅實實踐基礎。黨不僅經受了由局部執政到掌握全國政權的重大考驗,而且還經受了在外部封鎖狀態下創造性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大考驗。這種探索實踐的成果集中體現為: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成功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性成就,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物質基礎。注重思想理論建設、加強作風建設、切實維護人民利益、大力發展生產、學習經濟建設和管理知識等,是這一時期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留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新環境中開始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新探索。鄧小平同志向全黨發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勇敢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牢牢把握髮展這個硬道理加快發展經濟,有步驟地開展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創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大力懲治腐敗現象等,都是黨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舉措。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取得了豐碩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集中體現為:我們黨形成了鄧小平理論,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成功穩住了改革和發展大局。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給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實行依法治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以整風精神開展「三講」教育等,都體現了黨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提升執政能力的探索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準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進程大力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等,都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提升執政能力的重大部署。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強調要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我們黨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成功在新的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回顧這段歷程可以看出,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複雜而嚴峻,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我們從容應對一系列關係國家主權和安全的突發事件,戰勝在政治、經濟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風險,經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驗,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科學判斷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圍繞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著力從思想和作風、體制和機制、方式和方法、素質和本領等方面提升能力,是這一時期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留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也相應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鄭重提出了「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全面增強執政本領」的重大戰略任務。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注重製度和治理能力建設,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等等。這些重大方針政策,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成效的集中體現。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牢記初心使命、推動自我革命等,成為新時代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鮮明特徵。

2020年初,我們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檢驗和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強大的治國理政能力。

我國即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我們要聚焦這一要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要科學把握我們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切實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做實做細做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各項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本文刊載於《中國紀檢監察》雜誌2020年第23期,作者: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許先春)

相關焦點

  • 觀點|人民日報評論員: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鮮明特徵
    我們堅定不移從嚴管黨治黨,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堅定不移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推進學習教育制度化常態化;堅定不移維護黨中央權威,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堅決懲治腐敗、糾治不正之風,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各項制度。
  • 「學習黨史」王文: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
    王文: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學習黨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方式。」新中國成立以來,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時間跨越近70年,對於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國史講堂: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
    根據我的研究,我把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驗總體上概括為十條,下面我和大家共同來分享這些經驗。 一、堅持科學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這是一條認識路線問題。回顧新中國走過的70年路程,能不能堅持這樣的思想路線,能不能堅持實事求是,至關緊要。
  • 葛洪澤:民主與法治是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
    2、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社會主義民主的價值引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四個全面」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思想,系統地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面臨的重大問題,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 關於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的總結概述
    在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是近二十年來我們黨最可寶貴的經驗,是我們事業勝利前進最可靠的保證。」  (六)黨的十六大對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的建設基本經驗的總結。
  • 周新民:習近平治國理政核心能力內涵的四大方面
    原標題:習近平治國理政核心能力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胸懷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鼎故革新,厲行新政,以大氣魄治黨治國治軍,以大手筆運籌國內國際大局,以大布局推動改革發展進程,開啟了共和國繁榮昌盛的新航程,開創了黨的事業繼往開來的新局面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
    此外,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體系還形成了對「三大規律」即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這也是在規律範疇內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  二是提出並破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課題。這是歷史發展和偉大事業賦予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使命,因而也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引人注目的亮點。
  •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全面從嚴治黨是治國理政的根本保證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 人民日報5月9日署名文章:全面從嚴治黨是治國理政的根本保證  李洪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按照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基本思路,堅決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使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從嚴治黨
  • 深刻理解把握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戰略部署
    我們黨歷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運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指導中國具體實踐。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與時俱進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科學指明了新時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調整優化生產關係、夯實提升經濟基礎和改革完善上層建築的有效路徑,明確了新時代治國理政的中心工作、制度支撐和根本保證。
  • 標註治國理政新高度
    去年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與今年兩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都寫入了這樣一段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 李君如: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顯著特點
    在治黨問題上,敢於下「先手棋」,形成強大的震懾力,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一大特點 ●我們正在以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有針對性地破解國家治理中的種種難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今天的治國理政方式和治國理政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
  • 【黨建學習】習近平治國理政借鑑了哪些歷史經驗
    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善於「從前人留下的思想寶庫中吸取治國理政的珍貴滋養」,借古警今,開創未來。他在主持政治局學習時,曾一口氣列舉了「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古人十個方面的治國名言,言簡意賅,思想深刻,發人深省。
  • 韓振峰:治國理政的傳統文化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其鮮明的文化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受到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廣泛讚譽,彰顯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 十九大引領依法治國新時代
    原標題:十九大引領依法治國新時代 在習近平同志內含豐富、大氣磅礴的報告中,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繁榮歷史規律、新中國七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啟示、改革開放四十年重要歷史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經驗總結、「兩個十五年」新徵程清晰擘畫,宏偉藍圖一紙揮就,經始大業斷鰲立極。
  •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堅持依...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新形勢下,我們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
  • 新華社評論員: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學習貫徹習近平...
    新華社北京8月10日電 題: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重要論述  新華社評論員  法治,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艱辛探索,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習總書記深刻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深入剖析法治和人治的成敗優劣,得出「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的結論,提出「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這一重大命題。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寶貴經驗(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內容提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們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立足國情,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成為全面依法治國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時代意義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順應歷史和時代要求,深刻總結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精闢分析我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發表了一系列講話和文章,在進一步深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認識的同時,探索和回答了怎樣治理國家、建設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的重大問題,形成了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集中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
  • 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心得體會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實現脫貧致富全面小康、開啟現代化新徵程、實現偉大夢想的理論集成,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最新教材,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理想信念、樹牢以人民為中心宗旨意識的實踐總結,是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 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時代特徵
    原標題: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時代特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集中展現於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的決議及其他一些重要文件之中,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