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啟功:古代執筆法,有如今天我們拿鋼筆寫字的樣式!

2020-12-10 晨之論史

書法家啟功曾說:「古代沒有高桌,人都席地而坐,左手執紙卷,右手執筆,這時只能用前三指去執筆,古代沒有高桌,人有如今天我們拿鋼筆寫字的樣式,這在敦煌發現的唐代繪畫中見到很多。」這句話告訴我們,古代執毛筆往往是「三指執筆法」。

但是,今天人們在使用毛筆時多用「五指執筆法」,跟使用鋼筆時的「三字執筆法」並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今天,人們在使用毛筆時,為什麼會採用與鋼筆不同的執筆法呢?

一 毛筆:「五指執筆法」

今天,毛筆多用五指執筆法。「五指執筆法」也叫「五字指筆法」(因使用時五指分別要做五個動作——「擫、押、鉤、格、抵」而得名)、「撥鐙法」等。它在使用時有三個特點:第一,食指、中指雙鉤;筆桿垂直紙面;五指相互配合,共執筆管。

具體的執筆動作為:大拇指「擫」:上節指肚緊貼筆管內側,略斜而仰,起按壓作用;食指「壓」:第一指節斜而俯地貼住筆管的外側,和拇指內外相當,配合約束住筆管;中指「鉤」:第一、第二兩個指節彎曲如鉤,鉤住筆管外側;無名指「揭」或「格」:指甲肉連際緊貼筆管,用力將中指鉤向內的筆管擋住外推;小指「抵」:附託在無名指之下,給它加勁,聯合相抵中指之力。

二 鋼筆:「三指執筆法」

人們在使用鋼筆時,多採用「三指執筆法」。具體的執筆方法是:拇指、食指的指肚和中指第一節左側面適當用力捏住筆桿,距離筆頭約一寸左右;筆桿傾斜的靠入虎口,筆桿和書斜面的傾斜角為45度左右;拇指和食指相對彎曲,指節外凸形成「龍眼」;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彎曲與中指併攏。

實際書寫時又分為枕指法和墊指法。前者指書寫時小指第一節右側輕輕地枕在紙上;後者指小指自然伸直,右側面墊在書寫紙上,左側面頂在無名指第一節和第二節關節處。

三 毛筆執筆法變化的原因

唐書法家韓方明說「世俗皆以單指苞之」,這指出了晉唐小字盛行時時,三指「單苞」執筆的流行盛況。待到宋以後,中、大號字盛行,書寫方式變為高桌高座,於是「雙鉤懸腕」的五指執筆法逐漸盛行。書法家啟功結合敦煌的繪畫,在《論書札記》中指出,「古代沒有高桌,人都席地而坐,左手執紙卷,右手執筆,這時只能用前三指去執筆,有如今天我們拿鋼筆寫字的樣式。」

啟功的話交待了毛筆執筆姿勢由五指變為三指的原因。不過,他概括的仍略有不足:唐代執毛筆的三指單鉤執筆法與今天的鋼筆執筆法仍有所不同,倒是更像我們拿筷子的姿勢。這主要體現在:第一,拿鋼筆的筆桿靠在虎口,筷子執筆法筆桿靠在食指第一關節;第二,鋼筆的三指執筆是枕腕書寫的,毛筆的三指執筆多懸腕書寫。

四 毛筆與鋼筆的執筆法相異的原因

那麼,今天的毛筆與鋼筆的執筆法,為什麼會有區別呢?這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鋼筆字小,適合三指執筆。

毛筆字大,鋼筆字小。所以寫小字的鋼筆執筆,用三指法較好,這因為:第一,寫小字對用筆的精準度要求高,手指離筆尖近,能更好地控筆;第二,寫小字手指與手腕的活動範圍小,無須運肘懸腕;第三,寫小字,筆鋒活動範圍小,筆桿也無須垂直於紙面。

反之,如果用五指執筆法寫鋼筆字,手握住筆桿、垂直紙面、微微凌空,不僅握筆無力、書寫不便,還影響視線。

第二,毛筆字大,適合五指執筆。

用毛筆寫中號、大號字,用五指執筆法較好。這因為:第一,五指執筆,毛筆垂直紙面,有利於中鋒行筆、可以四面出鋒,進退、趨避都相當便利;第二,五指執筆,環環抵扣,對筆桿的控制較好;第三,虛掌(手掌中空)、懸腕(手執筆距離紙面凌空),活動範圍大,有利於提按頓挫、逆折絞轉等多種筆法的使用,對毛筆的表現效果有益。

反之,寫中、大號字時,如果使用三指執筆法,筆鋒易倒偃,形成偏鋒,不利用使用另外的鋒面動筆。

第三,毛筆寫小字時,適合三指執筆。

毛筆寫小字時,適合三指執筆,原因與鋼筆同。由於魏晉之際的書法家多寫小字,所謂「(字)寸以內,法在掌指……魏晉間帖,掌指字也。」(元代鄭杓《衍極》)所以,魏晉書法家,多三指單苞、舉腕斜勢執筆,書寫時多「運指」不「運腕」。

五 結論

執筆法往往因書寫工具、字體大小等書寫情況的不同而改變。在今天,毛筆多以五指執筆法為佳,硬筆多以三指執筆法為宜,這是由字體大小、書寫面變化等書寫條件決定的,是人們在上千年的用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五指執筆法」之所以流傳千古,實在是因為它是在水平面書寫中、大號字體時,「積累歷代祖先經驗……的一種比較妥善的形式。」(沙孟海《古代書法執筆初探》)

總而言之,書法執筆法因時而易,不同場合、不同的創作形式下,對執筆法的要求是不同的。又如寫擘窠大字,適合於二三指提筆法或五指握管法,因為需要活動的範圍更大,需要運力的方式也不同;在面向牆壁、畫板上書寫時,二三指鉤筆法或「撮管法」(五指抓筆頭)較方便。

撮管法

今天,一些書法家或研究者看到晉唐出土文物上古人三指單苞或二指捏管的執筆法,就將之奉為「晉唐古法」,盲目尊崇,生搬硬套,這可謂刻舟求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演。對這種現象,啟功在《論書札記》中說得好:「後人只聽說古人用三指握管,於是坐在高桌前,從肘至腕一節與桌面平行,筆桿與桌面垂直,然後三指尖捏著筆桿來寫,號稱古法,實屬誤解。」

相關焦點

  • 啟功最憎惡的一種執筆法,卻被他歪打正著,創新古隸,雄冠清代
    只要不影響寫字,什麼樣的執筆法都是可以的。由於我們的手指結構一樣,所以執筆法無非就那麼幾種。比如常用的五指共執,斜執筆(如同拿鋼筆)等等。啟功講書法時,最憎惡古代的一種執筆法——龍睛回腕法。啟功直接給它起了一個外號——大豬蹄。
  • 《書法問集》453、為什麼有些書法家採用「三指執筆法」?
    【我們現在普遍推廣和推崇「五指執筆法」,既然是書法家還「三指執筆」肯定是故意的。蘇軾說過:執筆無定法。三指或者五指都沒問題,作為書法家字好不好才是關鍵。】蘇軾《論書》: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可是我們現在推廣和推崇「五指執筆法」,如下圖。也會有學習書法的人,為了是不是「五指執筆」爭論。有些更說連握筆都不會還什麼字,他的意思都不「五指執筆」怎麼寫字。其實自古執筆法有很多種,各式各樣不是只有「五指執筆」和「三指執筆」。
  • 書法家鄧散木:「龍眼」「鳳眼」執筆法,實際上最要不得!
    「(《廣藝舟雙楫》)執筆方法多種多樣,有單苞、又苞、撥鐙、握管、撮管等。以用指數量分,常用的有三指執筆法和五指執筆法;以虎口形狀分,有龍眼、鳳眼等。那麼,什麼是「龍眼、鳳眼」執筆法?書法家鄧散木為何對其痛批?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一 什麼是「龍眼」執筆法?
  • 執筆時「食指像高昂的鵝頭」,是王羲之流下的執筆法嗎?
    書法史上關於筆法,有很多比喻,王羲之說「鵝划水」,張旭說「擔夫爭路」,蘇東坡說「逆水撐船」,黃庭堅說「船搖櫓」……這等說法,生動形象,然而卻令人費解。蘇東坡諷刺那種食古不化者說:「世人見古有桃花司道者,爭頌桃花,便將桃花作飯吃。吃此飯五十年,轉沒交涉。正如張長史見擔夫與公主爭路,而得草書之法。欲學長史書,日就擔夫求之,豈可得哉?」
  • 啟功:包世臣說劉墉寫字把筆頭都轉掉了,這不是唬人是什麼?
    至於後來一些人又由王氏父子這段故事派生出什麼「指實掌虛」的「執筆法」,更沒什麼神秘可言:「指不實,拿不起筆來。……『實』不等於用大力、死捏筆;掌的「虛』,只為表明無名指和小指不要摳到掌心處。為什麼?如果後二指摳入掌心窩內,就妨礙了筆的靈活運動。這個道理本極淺顯。
  • 史上最全執筆法,看傻眼了
    使用筷子是為了把飯菜夾到嘴裡,執筆是為了有利於寫字。一桌人圍在一起吃飯,「執筷」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夾得利落。我們認為執筆的確「無定法」。民國書家中有「江南大儒」之譽的錢振鍠(1875 -1944) 《名山書論》中所言「大抵古人執筆只求其便,今人執筆只求其難,吾不能不傷今人之愚矣」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語時,不能不佩服其見識之高遠。
  • 握筆的正確姿勢有多麼重要?來自書法大家啟功先生的告誡
    關於握筆的正確姿勢,是我們練書法的人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書法分硬筆書法、軟筆書法兩種。所以握筆的正確姿勢也是分兩種的。很多家長很關心自己孩子,害怕自己的孩子寫字姿勢不對。畢竟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很多家長總怕孩子養成壞習慣不好改。
  • 不同時期各書法大家的執筆法,看傻眼了
    使用筷子是為了把飯菜夾到嘴裡,執筆是為了有利於寫字。一桌人圍在一起吃飯,「執筷」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夾得利落。我們認為執筆的確「無定法」。民國書家中有「江南大儒」之譽的錢振鍠(1875 -1944) 《名山書論》中所言「大抵古人執筆只求其便,今人執筆只求其難,吾不能不傷今人之愚矣」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語時,不能不佩服其見識之高遠。
  • 初學書法的你,有沒有經過這幾個坑?
    正是因為這些特點,才使得諸如射墨的邵巖、盲書的張強等等「大師」們有了市場,更有甚者,竟以私處運筆寫字,還自稱「性書」!恐怕每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的見解。我所知道的就有好多種說法。現在談談其中的三種。一種說法是先學楷書。我上小學的時候,有個精於書法的語文老師就和我說,學寫字要從楷書學起,所謂先學走,後學跑。他說,楷、行、草三種書體,楷書是最易學的,草書最難,所以要先從容易的學起。但是,真正拿起字帖練起來,楷書真的容易學嗎?答案是否定的。
  • 啟功的鋼筆行書字帖《赤壁賦》欣賞,墨韻淋漓層色明透,真書法也
    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
  • 執筆法究竟需要幾指?
    另一種是三指單鉤,直接接觸筆桿的手指有三隻,用大拇指和食指夾持筆桿,同時用中指抵住筆桿,與我們現在使用鋼筆的執筆方式相同。二指單鉤執筆法又稱為「撥鐙法」。如圖所示,撥燈動作清晰明白,大拇指與食指執燈挑,其餘三指閒置不用。
  • 王羲之是用兩個指頭捏著毛筆寫字嗎?為何專家這樣說?
    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前所長莊天明,在他的研究課題——《執筆的流變—歷代執筆圖像匯考》一書中,認為王羲「王羲之寫書法只用兩根手指」,是用兩個指頭捏著毛筆寫字的。莊天明說:「在晉代至宋代之間普遍流行的二指單鉤之法,其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執筆方法……二指執筆法是最科學與理想的執筆方法。」對於今天最流行的五指執筆法,莊天明持著激烈的反對態度,認為它最不科學。
  • 罕見啟功鋼筆行書《赤壁賦》鑑賞,剛勁有力雋秀挺拔,可做法帖用
    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聲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
  • 古代執筆方法那麼多哪一種對寫好字最管用
    何紹基用回腕執筆法。即虎口向上,掌心向胸,五指對胸,指端執管,腕肘俱懸。被啟功嘲笑為「豬蹄法」。這些執筆法,跟我們今天的「五指執筆法」還都不太一樣。看看雖然都叫五指執筆法。但是也是因人而異,各有各的使用方法。
  • 著名書法家啟功:《啟功行書技法》專業書法課程,練字理論精講
    啟功先生是當代傑出的教育家、學者、書法大家。他治學嚴謹,為人謙和,藝德高尚,是一位成就斐然、享譽中外,受人尊敬的大家他的書法精謹秀勁,直追晉唐,是我們學習的典範為便於學習和掌握啟功書法的技法和藝術特色,《 啟功行書技法 》是為了普及推廣啟功書法藝術,弘揚啟功書學精神,表達時啟功先生的深深緬懷啟功先生的學識、人品、藝德垂範後世,將激勵著我們不斷探索、追求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 沒有最正確的執筆姿勢,這種方式被大部分書法家使用
    書法臨摹或創作時,第一步便是執筆,那筆應該怎麼拿對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關於執筆方式很多書法家的意見也不統一,今天我們學習一下啟功老師推薦的,也是大多數書法家普遍使用的一種方式「五字撥鐙(deng)法」,下文簡稱「撥鐙法」。
  • 清朝書生握毛筆 咋像握鋼筆?
    N海都見習記 者喻蘭 文/圖 海都訊「清朝書生,怎麼會像現代人握鋼筆一樣握毛筆呢?」上周末,晉江的謝先生到泉州參觀閩臺緣博物館時,被一尊塑像的握筆姿勢搞糊塗了。是塑像犯了常識性錯誤,還是我們對古人超前的執筆方式孤陋寡聞了?
  • 這位唐朝書法家與其日本弟子的論爭,影響了中日書法的千年格局!
    所以,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原所長莊天明說自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與日本青少年或書法家作過幾次書法交流,發現「他們的執筆與我們不同,是一種類同於我國執硬筆的執筆方式」時,曾感到好奇。說人們寫字執筆方式始終如一,有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