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生七種境界,最高的人才能真逍遙

2020-12-09 江徐的自留地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上學時,課本上有莊子《逍遙遊》的節選,還要求背誦,在早讀課的念念有詞、囫圇吞棗中,以為眼界最寬、境界最高的,是那隻從「北冥有魚」變化而來的大鵬鳥。

那些蜩、學鳩、斥鷃之類的小鳥,看到大鵬鳥「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都笑它傻——飛那麼高,飛那麼遠,那麼千辛萬苦去到遠方,何必呢!大鵬鳥沒法向它們描述南冥天池,它們也不能懂得大鵬鳥的心之所向。

莊子曰:夏蟲不可語冰。你跟生於夏天死於夏天的蟬蟲沒法談論冬天的冰雪。說的就是境界的差別產生的思想隔閡,這種隔閡難以用語言消除。

芸芸眾生,富人住高樓廣廈,流浪漢睡橋洞,漂亮的臉蛋一戰成名扶搖直上,更多的紅男綠女一輩子像蝸牛一樣沿著井壁一點點往上爬。所有人,借住在一個星球,卻活在千巖萬壑之中,你坐看雲起,他坐井觀天。

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種。四種境界,像四層高低不同的平臺,功利境界熙熙攘攘,道德境界冷冷清清,天地境界更是無言獨上西樓。站在上一層平臺,能夠看見下一層的人;下一層的人,未必能夠明白上一平臺的觀念。

在《逍遙遊》中,莊子將人生的境界分為七種。

哪七種呢?

他先用大鵬鳥其興,說了一個「大小之辯」的道理,也就是境界、認知不在同一層面的人,難以溝通。然後,他寫道:「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徽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這一句話寫了四種人才。

第一種人才,他頭腦靈活,辦事能力強,考上公務員,當了一官半職,所謂「知效一官」。

第二種人才,他的能力要比第一種人才更大些,能照顧到一鄉百姓,所謂「行比一鄉」。

第三種人才,他萬裡挑一,全省公務員考試第一名,被選拔到中央,所謂「德合一君」。

第四種人才,他是人中龍鳳,統領一國,他能夠制定方針,掌管全局,所謂「徽一國」。

這四種人才,一種比一種能力強,一種比一種級別高,一種比一種看得遠。可是,在隱士宋榮子眼裡,這四種人,根本就是一類人。對這四種人才,「宋榮之猶然笑之」。那麼,宋榮之又是何方高人呢?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這就是宋榮子之輩的人生境界。

別人吹捧他,他不膨脹;別人辱罵他,他也不生氣。他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種人,對人生和世間萬象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從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也不在乎名和利。這種人固然了不起,不過境界還不算最高。

比宋榮子更厲害的列子,他能夠「御風而行」,都修煉成仙了,可以像大鵬鳥那樣飛,飛十天半個月去往一個地方,都不用坐飛機乘高鐵。

夠牛逼吧?莊子卻說這還不算最厲害。他雖然會飛,不用像凡人藉助交通工具,但他還是依靠外物,沒有風,他也飛不起來。所以,莊子把御風而行的列子列為第六種境界,不算最高。比這更厲害的第七種境界,是何方神聖呢?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能夠順應天地自然的本性,駕馭六氣變化,邀遊於無窮境地的人,能夠按照天道規律辦事,心有浩然正氣的人,能夠忘我、忘功、忘名、的人,便是至人、神人、聖人,便是世間最高境界!

好,現在搞清了人生七種境界,莊子還要深化對最高境界的理解。他拿朋友惠子說事——

惠子家有一棵大樹,人稱樗樹。它的根部臃腫,它的枝幹彎曲,量不能量,裁不能裁,木匠都懶得看它。所以惠子認為,這棵樹雖然高大,但是一無所用。

莊子嘆道,哎呀,你笨啊!既然有這樣一棵,為何不把它栽在無何有之鄉,閒來往樹下一躺,有陽遮陽,有雨擋雨,沒有人來打樹的注意,連螞蟻臭蟲都不來侵擾,多自在,多逍遙啊!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這是《逍遙遊》的結尾,也是莊子關於人生最高境界的結論。從大鵬鳥的逍遙遊開始,兜兜轉轉一大圈,又銜接上了。

相比那些小打小鬧的小鳥,大鵬鳥志向高遠。但它辛辛苦苦,去往很遠的地方,並非真的逍遙遊。它的逍遙,是物理層面的逍遙。

塵世間,那些一官半職的人、掌權一方的人、乃至一國之君,不可能體會到何為逍遙。那些修煉成仙的人,技高一籌,飛來飛去,沒有風,他就掉了下來,所以也不是真逍遙。總之,對外界任何事物存在任何倚賴的人,都不可能知道何為逍遙遊。

莊子在整篇《逍遙遊》中,一會兒寫鳥,一會兒寫樹,但他真正表達的是鳥與樹背後的東西。我們要清楚一點,莊子所言,並非就是真理。他傾向從心出發,向內探求。大鵬鳥不畏艱險,一定要飛去南冥。南冥就是極樂世界嗎?

非也。

只有覺悟得道的人,證到了宇宙的本體,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的那個道,放下了,解脫了,最終超越時空與生死,無悲無喜,無來無去,無生無死,才能大自在,且逍遙。

這樣的人,不是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偶像,往往是平平常常的凡人。《菜根譚》中有一句寫得好: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

莊子生在戰國時期。戰國亂世,民生凋敝,為保全生命,做回自己,他選擇出世。他的逍遙遊,是從悲觀泥土中孕育出的樂觀花朵。

世人往往對老莊的「無為」理解存在偏差,認為教世人不要作為。「無為」的真正意思,應該是無心之為,你不要妄想,不要奢求,從本心而行。這種狀態,和尼採的「駱駝、獅子、嬰兒」三種人生境界中的嬰兒異曲同工。

不論老莊的樗樹,還是尼採的嬰兒,都意在提醒世人,要返璞歸真。這個真,是一個人真誠的內心。

世上最逍遙,並非大鵬鳥。依照莊子之意,極樂世界,也就是「無何有之鄉」,不在遠方,不在別處,就在當下,就在你自己的心裡。

就像一句佛偈:「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我心頭。」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莊子:世上最逍遙,並非大鵬鳥
    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種。四種境界,像四層高低不同的平臺,功利境界熙熙攘攘,道德境界冷冷清清,天地境界更是無言獨上西樓。站在上一層平臺,能夠看見下一層的人;下一層的人,未必能夠明白上一平臺的觀念。 在《逍遙遊》中,莊子將人生的境界分為七種。 哪七種呢?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如何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莊子所說的「逍遙遊」是什麼境界?
    這是一種最高理想,因為,這世間哪有什麼絕對的自由,哪有什麼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仙人,哪有老子說的絕聖去智的人,哪有莊子所說的取消了一切依賴的聖人神人和至人?所以,莊子逍遙遊的境界,是人類的終極幻想,就像是佛教中的成佛一樣,永遠可遇而不可求。但是,人總是要追求最高境界的,否則哲學就失去了意義。
  • 道家人生最高境界什麼樣?老子想成嬰兒,莊子追求大逍遙
    中國文化是追求人生道德境界的哲學。儒家希望達到堯舜禹那樣的人生境界;道家的老子很天真,他人生最高境界是成為嬰兒;莊子是個追求精神絕對逍遙自由的哲學家,他想成為至人、神人和聖人,因為只有他們才達到了逍遙境界;佛家則是希望能夠成為實現涅槃的佛。
  • 《逍遙遊》:莊子的人生境界,大多數人都不懂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這句話是《莊子·逍遙遊》的第一句,由於文言文的難以理解,以及不少的生僻字,很多人對《逍遙遊》的認知也只是停留在這一句話上。大部分人之所以對這句話印象深刻,其一是因為簡單易懂,其二是因為它描寫了一個天高海闊、超越日常的宏大境界。
  • 《莊子》:「真人」的「逍遙」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他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本篇宗旨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己」,「無己」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喪我」,《天地》所說的「忘己」。
  • 品讀《逍遙遊》,看莊子的人生境界
    同時湧現了很多著名的人物,如莊子。莊子者,蒙人也,名周。莊周曾經做過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是道家思想傑出的代表,有《莊子》一書,此書共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逍遙遊》是其中最重要篇目,指出人生的最高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從「逍遙」出發,讀懂莊子《逍遙遊》中「無待」的人生境界
    ——《逍遙遊》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說:「如果人能夠超越事物之間的差別,就能夠享受像《莊子》第一篇《逍遙遊》中提出的絕對自由和絕對快樂。」最近重溫了莊子的《逍遙遊》,短短幾百個字,卻淋漓盡致的表達了一種絕對的自由觀。
  • 「逍遙遊」是最高精神境界
    徐水生教授「名家論壇」漫談莊子人生智慧「逍遙遊」是最高精神境界 莊子是一個曠世奇才,《莊子》是一部「千古絕唱」,莊子用他的人生和寓言詮釋了一種獨到的人生觀,既會「莊周夢蝶」,又胸懷「鴻鵠之志」,散淡中是常人不能理解的理想境界。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人生的三種境界——《逍遙遊》
    誦讀《逍遙遊》,感其神韻,不自覺的會發現,莊周是一個熱愛自由到近乎成痴的神人。他要的自由,不是一般的自由。他要在有限的人生中達到無限的境界,在精神的王國裡無限地遨遊,超脫生死尋常。大鵬振翅而飛,借海風之力,一躍而起,直奔向心中理想的聖地,再無其他,一心逍遙。我以為,大鵬是自由的,可是莊子要的不僅像大鵬一般,飛向天池,還要無所憑藉,真正的自由,無拘無束,無所牽絆。
  • 人生如何才能逍遙?莊子:做個快樂的傻子!
    而莊子與老子屬於彼岸的哲學家,彼岸即超脫即無為、清靜自然、即審美,是一種超越塵世、脫離文明、最好擺脫包括身體在內一切物役、行役的枷鎖,心靈徹底自由無依無靠,走向逍遙之境。從某種意義上說,儒家屬於道德和倫理的學問,它教人如何治理人生,而道家是治理心靈的學問,它教人如何治理那茫然無措,狼奔豕突的心靈。
  • 何謂真正的「逍遙」?莊子真的達到這樣的境界了嗎?
    莊子是我國戰國時期宋國人,但是他卻留著蒙古人的血,就像現在的華裔的稱號一樣,不在自己國家生存並且加入其它國籍的人一樣。列子也必須藉助外力才能御風飛行,這些都是藉助外力才能飛行的例子,無論從任何方面說起,最他們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莊子認為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 何謂真正的「逍遙」?莊子真的達到這樣的境界了嗎?
    莊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作為文學家的莊子,他不僅認為人在理論是可以達到逍遙的,而在實際上是無法達到絕對的逍遙的,因為他在自己編寫的《逍遙遊》一書中寫到,任何事物想要達到逍遙,沒有束縛,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事物想到達到逍遙必須要有所依靠,並且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才能達到逍遙,而且並不是絕對的逍遙。
  • 莊子境界:宏大逍遙寧靜
    莊子之學源於老子,均為悲觀遁世歸隱之說,故有「老莊哲學」之稱。然莊子比之老子,卻是更加生動鮮活,灑脫不拘,他才思敏捷,風趣幽默,超凡脫俗。他將「逍遙」作為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內心的寧靜與閒適。何謂逍遙?《莊子·天運》曰:「逍遙,無為也」。莊子留給世人的形象,就是一副逍遙自在的樣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笑對人生,詩意棲居。
  • 在莊子眼中,什麼樣的人才能做逍遙遊?
    與嘲笑大鵬鳥的蜩蟬、學鳩、斥安鳥相比,大鵬鳥飛在九天之上,俯仰九州,傲視天下,完全擺脫了地球引力的牽累,稱得上是逍遙遊了,但是莊子眼更高於九天之上,在他眼裡,大鵬鳥也並非是對他境界的最高肯定。決起而飛九萬裡的大鵬鳥並不算逍遙,因為它「決起」之時,依然要藉助曠闊的水面拍擊翅膀,在低空飛行時要依賴大風的浮力。
  • 人生的軌跡與境界:從莊子《逍遙遊》的鯤鵬說起
    每個人在看《莊子》時,首先都會被開篇的《逍遙遊》中所描述的具有魔幻主義色彩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逍遙遊》作為《莊子》的開篇之作,無疑對這部宏偉巨著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開宗明義地闡明了《莊子》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同時也以其魔幻的故事和優美的文字對莊子思想的推廣和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莊子是如何用《逍遙遊》成功地吸引到讀者了呢?
  • 人生真逍遙
    道家「遊心太虛,馳情入幻,振翮衝霄,橫絕滄溟,直造乎『寥天一』之高處,而灑落太清,洗盡凡塵,復挾吾人富有才情膽識者與之具遊,縱橫馳騁,放曠流眄,居高臨下,超人觀照層層下界人世之悲歡離合……」對於逍遙境界的描述,自先秦來,可謂汗牛充棟且美不勝收。不過,也許更誘人的話題不在於心靈境界的描述,而在於此「逍遙」的心靈境界是如何獲得的。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 莊子的逍遙境界,什麼是人生的灑脫快樂
    出品|九龍文化傳媒莊子是道家思想體系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在道家也是被尊敬為神明等級的南華真人。莊子提倡逍遙之道,他的思想體系具備灑脫,超越世俗的功名利祿。莊子非常見素抱撲,他不熱衷於功名利祿,喜歡無拘無束的灑脫,快樂於貧賤,與天地相臥,莊子的思想境界非常高超,他的思想是玄虛而智慧的,這不是一般的世俗思想能夠理解的,道家玄虛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