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2020-11-25 好玩的國學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莊子是中國文化中最意味深長的一個哲學家,他高蹈獨立與眾不同,他是生於那個時代但又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哲學家。在當時眾多的哲學家看來,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帶著鐐銬跳舞的過程。生命壯美舞姿翩躚,但也無非是在一個無法擺脫的環境中起舞而已。我們就像是水箱裡的金魚,看似自由活潑,其實那只是看起來很美。人生天地間,我們就像是一場大火中的野草,無處遁形無處可逃。儒家強調仁和禮義,其實禮義就是我們人生的界限,你不能脫離人生和社會的規則而生活,就像魚兒離不開水、花朵離不開陽光。這似乎是哲學家的通識。

而莊子就大不同。莊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擺脫那些路徑依賴,擺脫環境的束縛,掙開那些人性的枷鎖,脫離人世間的所有對靈魂的羈絆,如他的《逍遙遊》中的鯤鵬一般,扶搖直上九萬裡,最後走向無所待的逍遙的境界。

莊子是追求逍遙境界的思想家,他的理想不是君子不是賢人更不是帝王,哪怕是上古的帝王,也不在他的眼裡。他的理想是高蹈於逍遙之境,超越我執之境,超越功利,達到審美之境、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至人、神人和聖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是超越了整個時代,他是站在雲端的智者,是俯瞰眾生的至人,是追求無所待終極逍遙的探索者和布道者。

為何《莊子》的開篇,就是逍遙遊?因為逍遙遊中寄託了莊子的人生理想——無所待。因為無論是誰,有所待的話,你的人生就無法達到真正的自由。讓我們來看看莊子那篇充滿奇妙幻想但又有深刻的哲學思考的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 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 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 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遙遠北方,不見太陽,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有魚。名鯤,從頭到尾幾千裡長,沒法丈量。鯤變成鳥,名鵬,背脊幾千裡長,沒法丈量。鵬努力飛起來,翅膀 好像天際的雲,鵬這種鳥,平時浮遊海上,每到海水徊 流成大漩之年,便要憑藉水勢升空,遷飛到南冥去。南冥在遙遠南方,不見太陽,天黑水暗,同北冥一樣的是海洋。

齊國有人,名諧,專門搜集怪事。諧先生是這樣說 的:「鵬遷飛到南冥去喲;必須憑藉水勢,努力拍打翅膀,划水三千裡,才可能升空。升空脫離海面以後,還得一 圈圈的盤旋,攪動大氣成一柱龍捲風,把自己抬升到九萬裡的高空,才可能啟程向南方飛去。南飛航程遙遠,又得藉助於夏季颱風的推送喲。」

看那列子,修得風仙之術,乘風飛翔,享受空中旅遊,活得自由自在。列子每次乘風旅遊,玩他個十五天,列子不用兩腳走路,也不用馬用車用船,完全解決了行路的問題。但是,列子還有所待。待什麼呢?待風。乘風飛翔,必須待風,無風便不能升空飛翔了。這個困難情況,列子與鵬相同。可見列子也不是想飛便能飛的。凡是有所待的,就不能說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就不能說是真正的逍遙。

誰能夠做到絕對的無所待呢?若有人能洞察宇宙萬物的真相與本質,依靠著大自然的規律,掌握了天地間的陰氣、陽氣、風氣、雨氣、晦 氣、明氣這六氣的變化,從而利用這六氣、獲得無窮的生命力,長存不死,那麼他還需要等什麼呢,他是絕對的無所待了。

他到底是怎樣的人?就本體而言,他是至人,遺棄了自身的至人。就功用而言,他是神人,混滅了業績的神人。就聲名而言,他是聖人,消亡了稱號的聖人。他是三位一體的。

莊子在逍遙遊中為我們虛構了一個神奇無比的鯤鵬的形象。鯤鵬等風來、乘風起逆風行,到最後如果能夠取消對風的依賴,就能實現逍遙的境界。這深刻地揭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我們往往有所待,這個待,其實就是我們的欲望,但欲望既是讓你起飛的風,又是束縛你的靈魂的枷鎖,為了實現人生的大逍遙,我們必須放棄一些東西,因為用黃金打造的翅膀,註定無法飛翔。

莊子的逍遙遊,講的不是鯤鵬的故事,而是人生境界的故事,狡猾的莊子,把人生的四種境界藏在鯤鵬扶搖而起的故事中,讓我們去細細品味。

人生的第一種境界是等風來。小魚化成鯤鵬是需要條件的,當風起來的時候,浪湧來的時候,小魚順勢而化,成為鯤鵬,乘風而起,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飛躍。人生亦是如此。在生命的旅程中,出發前,你要帶好行囊,你需要很多條件。你需要自我鍛造,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你需要父母朋友的關心與鼓勵,你需要一顆蓬勃的野心,需要一種毅然前行的勇力。這樣才能讓你走得更遠飛得更高。所以,在人生的第一個階段,你需要耐心等待,等風來,等雨來,等著那個在正確的時間來的正確的人。因為,不是所有的風都能讓你起飛。吹面不寒楊柳風,也許會讓你流連在春風沉醉的晚上而樂不思蜀,暴雨狂風也許會讓你折斷翅膀,所以,人生的道路,等待很重要,努力很重要,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的第二個境界是乘風而起。就像是鯤鵬一般,風起的時候,鯤鵬乘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裡,這時候,鯤鵬實現了他的第二次飛躍,從一隻魚兒成為遨遊天際的鯤鵬了。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啊,當機會來臨的時候,緊緊抓住它,這樣就有可能實現人生的飛躍。但這時候的你,是自由的嗎?顯然你已經陷入了更大的欲望之中。此時的你,只是風的運動的產物,你就是風的奴隸,你就是你野心的奴隸,一旦風停雨住,大鵬將會墜落,一旦你的機遇喪失,你將被摔得屍骨無存,這就是人生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所以,要想成為強者,就必須學會逆風飛翔。

人生的第三個境界是逆風飛翔。在莊子的逍遙遊中,鯤鵬成為風的奴隸,風往哪兒吹,大鵬就必須往哪兒飛。看似逍遙自由,其實鯤鵬只是風手中的風箏和提線木偶而已。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只能逆風飛翔。但這仍然是不自由,不逍遙的,因為,我們仍然必須依靠風,依靠這個社會,依靠我們的欲望和野心,而過多的欲望和野心,就像是毒品,它讓我們興奮、抓狂最後瘋狂。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無所待。在逍遙遊中,莊子說,大鵬沒有風不行,就是那個學會了乘風飛翔的仙人列子,也只能在天上飛翔十五天,十五天之後,他還是要落到地面上來。所以,鯤鵬是不自由的,列子也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們有所待。真正的逍遙和自由,是取消了依賴,我不再等待什麼,不去依賴什麼,我的身體和靈魂是完全自由的,我超越了人世間一切的欲望,超越了人世間一切的功利,我的手段就是目的,目的就是手段,我已經化為宇宙中的一切,實現了人生的超越,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無所待的逍遙境界。達到這種至高無上境界的,只有至人、神人和聖人,因為在莊子看來,至人忘記自己,神人忘記功利,聖人消亡了稱號。

這只是人生的一種理想,事實上,生而為人,沒有人能擺脫世界,沒有人能擺脫欲望。但在我們的人生之路上,行囊裝的太滿,你無法走得太遠,欲望過多,你的靈魂就無法起飛。所以,放手也是一種前行的姿勢,是一種行穩致遠的更佳策略,放棄也是一種進取。

莊子告訴我們,年輕時候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人到中年時,是該放棄一些東西,因為,有所待就不自由,無所待就很逍遙。

相關焦點

  • 莊子人生三重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隨風去!細細品味,看透人生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家都讀過莊子的《逍遙遊》吧。「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 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在逍遙遊中為我們虛構了一個神奇無比的鯤鵬的形象。
  • 【國學講壇】人生三重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隨風去!
    莊子在逍遙遊中為我們虛構了一個神奇無比的鯤鵬的形象。鯤鵬等風來、乘風起逆風行,到最後如果能夠取消對風的依賴,就能實現逍遙的境界。 人生其實也是這樣,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為何《莊子》的開篇,就是逍遙遊?
  • 莊子的逍遙遊告訴我們 要懂得等待風來 乘風而起 逆風飛揚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典籍中關於鯤鵬的記載,最早應該出自莊子的《逍遙遊》。文章的開篇,就描述了這種巨大無比的神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逍遙遊》:莊子的人生境界,大多數人都不懂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這句話是《莊子·逍遙遊》的第一句,由於文言文的難以理解,以及不少的生僻字,很多人對《逍遙遊》的認知也只是停留在這一句話上。大部分人之所以對這句話印象深刻,其一是因為簡單易懂,其二是因為它描寫了一個天高海闊、超越日常的宏大境界。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高中階段,其代表作《逍遙遊》和《庖丁解牛》被選入教材,成為學生學習和背誦的經典古文篇目。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學鳩」「鯤鵬」「逍遙」三個境界;而在《庖丁解牛》中,莊子又提出了「全牛」「非牛」「無牛」三個境界。這幾個「境界」是什麼含義?有何關聯?今天我們就來重讀經典,講解一下莊子的所謂「三個境界」吧!
  • 從「逍遙」出發,讀懂莊子《逍遙遊》中「無待」的人生境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說:「如果人能夠超越事物之間的差別,就能夠享受像《莊子》第一篇《逍遙遊》中提出的絕對自由和絕對快樂。」
  • 莊子:無情無心無所待,才是通向逍遙的正確道路
    在道家哲學家莊子看來,逍遙是人的心靈所能實現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了與天地合一的境界,是無所依賴的境界,是無心無情的境界,是只有那些聖人、神人和至人才能達到的境界。要懂得如何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我們要先看看莊子的名篇逍遙遊。在逍遙遊中,莊子講了三段,基本上是三個故事。
  • 莊子名篇《逍遙遊》:講述人生的3大格局,領悟之後受用一生
    眾所周知莊子名篇《逍遙遊》,何為逍遙?沒有約束,無需憑藉,自由通透,來去自如,這種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就是逍遙遊。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數千年人無數人試圖去達到這樣的人生,卻奈何悟不透"逍遙"二字,究竟作何解。
  • 逍遙遊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如何達到逍遙的境界?
    事實證明,這確實不失為一種好的閱讀方法,今天我們就將這種方法運用到莊子的首篇《逍遙遊》的文本上去,理解莊子這一篇充滿快樂浪漫主義精神和深刻的哲學思索的偉大作品。莊子認為,人生不應該沉溺於俗世的種種誘惑之中,應該有跳出來的心態,用超越的姿態,過一種無拘無束遊心自適的生活。而此處的「遊」字,並非指人的身體如同魚兒遊泳的動作,而是指心靈的遨遊,莊子把這種狀態叫做「乘物以遊心」,人只有用心「遊乎塵垢之外」,然後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就是說,人心要超越俗世的一切,才能達到至樂至美的境界。
  • 莊子追求的自由逍遙境界究竟是怎樣的?
    《逍遙遊》作為《莊子》一書的開篇,包含了莊子對「道」的領悟,寄託了莊子對於人生追求的深刻寓意。 要讀懂莊子對「道」的領悟,要讀懂莊子的人生追求,不可不讀《逍遙遊》。
  • 莊子名著《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徒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誇張描寫。創寫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
  • 人生的三種境界——《逍遙遊》
    比起王國維的充滿現實智慧的境界,莊子的「境界」思想似乎更加超然、無我,也更顯得曠達、逍遙。誦讀《逍遙遊》,感其神韻,不自覺的會發現,莊周是一個熱愛自由到近乎成痴的神人。他要的自由,不是一般的自由。他要在有限的人生中達到無限的境界,在精神的王國裡無限地遨遊,超脫生死尋常。大鵬振翅而飛,借海風之力,一躍而起,直奔向心中理想的聖地,再無其他,一心逍遙。我以為,大鵬是自由的,可是莊子要的不僅像大鵬一般,飛向天池,還要無所憑藉,真正的自由,無拘無束,無所牽絆。
  • 《逍遙遊》中的人生境界
    所以筆者單論《逍遙遊》一篇,以《逍遙遊》為例來看莊子的價值觀的現實意義,《莊子》的首篇就是著名的《逍遙遊》,在《逍遙遊》中集中表達了莊子對人生不同格局的看法,通過「逍遙一遊」來展現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人生態度。筆者認為,莊子在《逍遙遊》一篇中所展現的思想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類是現實層面,也就是他的入世思想,另一類是精神層面,亦或稱之為他的出世思想,即稱之為「道」的層面的思想。
  • 品讀《逍遙遊》,看莊子的人生境界
    同時湧現了很多著名的人物,如莊子。莊子者,蒙人也,名周。莊周曾經做過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是道家思想傑出的代表,有《莊子》一書,此書共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逍遙遊》是其中最重要篇目,指出人生的最高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莊子所說的「逍遙遊」是什麼境界?
    這是一種最高理想,因為,這世間哪有什麼絕對的自由,哪有什麼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仙人,哪有老子說的絕聖去智的人,哪有莊子所說的取消了一切依賴的聖人神人和至人?所以,莊子逍遙遊的境界,是人類的終極幻想,就像是佛教中的成佛一樣,永遠可遇而不可求。但是,人總是要追求最高境界的,否則哲學就失去了意義。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在《天下篇》中曾經評論過他的思想,莊子說宋榮子的學說是「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寢兵,救世之戰」,意思是說,宋榮子受到了欺侮時,並不以為是恥辱;他們一心要制止民眾之間的爭鬥,阻止國與國之間的攻伐,平息暴力,制止世上一切戰爭。可見,宋榮子的思想與道家、墨家相近,這是一個不為物累,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的人。因此,莊子說宋榮子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 【賞析】莊子《逍遙遊》
    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 人生的軌跡與境界:從莊子《逍遙遊》的鯤鵬說起
    每個人在看《莊子》時,首先都會被開篇的《逍遙遊》中所描述的具有魔幻主義色彩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逍遙遊》作為《莊子》的開篇之作,無疑對這部宏偉巨著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開宗明義地闡明了《莊子》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同時也以其魔幻的故事和優美的文字對莊子思想的推廣和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莊子是如何用《逍遙遊》成功地吸引到讀者了呢?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如何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