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裡的蘇東坡,參透了生命的無常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這一連串眼花繚亂的變化,都與蘇東坡無關。那時的他,沒有文件可看,沒有奏摺可寫,也不用去受皇帝的窩囊氣,他的眼裡,只有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他的每一個日子都是具體的、細微的。

本文摘自《在故宮尋找蘇東坡》,祝勇 著,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7年07月

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制訂規則的人,不是遵從規則的人。

公元1082 年四月初四,黃州的那場雨,是一場進入書法史的雨。

詩人對雨往往格外敏感,這不僅因為雨本身就有奇幻性和音樂性,還因為雨把許多原本在一起的事物分開了,讓人與人、人與事物拉開了距離。所以,當一個詩人面對煙雨迷茫,他一方面會驚嘆於世界的寬大背景,另一方面又會感到脆弱和孤獨。我的朋友張銳鋒說:「雨使人觀察事物有了一個傷心的捷徑。」一個真正的詩人,絕不會對雨無動於衷。多年前我翻開詩人聶魯達的回憶錄,看到的一場南美洲的豪雨,自合恩角到邊疆的天空,像是從南極潑灑下來的瀑布。聶魯達說:「我就在這樣的邊疆——我的祖國蠻荒的西部——降生到世上,開始面對大地,面對詩歌和雨水。」

四月初四這天是寒食節,在唐宋,一年的節氣中,人們最重視寒食與重陽,不像我們今天,重視端陽與中秋。像許多傳統節日一樣,寒食節也是一個與歷史相聯的日子,這個日子,會讓許多文人士子萌生思古之幽情。更何況,公元1082 年的寒食節,有雨。

在唐代,顏真卿曾寫下一紙《寒食帖》:

天氣殊未佳,

汝定成行否?

寒食只數日間,

得且住,為佳耳。

這碑帖,蘇東坡想必是見過的,顏字的肆意揮灑,也一定讓蘇東坡心懷感動。不知道蘇東坡的《寒食帖》,與記憶中那幅古老的《寒食帖》是否有關係。

宋神宗元豐年間,一場機構改革浪潮正在大宋王朝如火如荼地展開。朝廷試圖以此扭轉政府部門機構重疊、職責不明、人浮於事的現象。至元豐五年,大宋朝廷已經仿照唐六典所載官制,頒三省、樞密院、六曹條制,任命了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實行了新官制,史稱「元豐改制」。

借著朝廷改革的東風,蔡確被宋神宗任命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相當於右丞相,也就是次相,王珪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相當於左丞相,也就是首相。

朝廷的新班子雖已塵埃落定,但宋神宗似乎並不滿意,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政治事務的熱衷,迫不及待地走到了大宋政治前臺,事無巨細,都由他親自拍板。他以「手詔」的形式凸顯自己的存在感,以帝王的強勢政治回應文官們的制衡。而王珪和蔡確兩位宰相,主要工作只是傳達和貫徹皇帝的指示精神。王珪戲稱自己為「三旨宰相」,意思是上殿「取聖旨」,皇帝下指示之後「領聖旨」,退朝後對稟事者說「已得聖旨」。宋神宗從不把這兩位宰相放在眼裡,認為他們只要做到平庸就足夠了,有沒有才能無所謂,因為自信他自己是帝國最卓越的領導人。他不止一次地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處罰他們,每次受罰都要求他們到宮門謝罪,以此來羞辱他們。在中國古代王朝政治中,這樣的先例,還不曾見過。

這一連串眼花繚亂的變化,都與蘇東坡無關。那時的他,沒有文件可看,沒有奏摺可寫,也不用去受皇帝的窩囊氣,他的眼裡,只有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他的每一個日子都是具體的、細微的。公元1082 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東坡來到黃州的第三個寒食節,一場雨下了很久。西風一枕,夢裡衾寒,蘇東坡在宿醉中醒來,凝望著窗外顫抖的雨絲,突然間有了寫字的衝動,拿起筆,伏在案頭,寫下了今天我們最熟悉的行書——《寒食帖》。

《寒食帖》(局部)

九個多世紀過去了,在臺北故宮,我們讀出他的字跡:

自我來黃州,

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

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

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

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

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

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

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

破灶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

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

墳墓在萬裡。

也擬哭途窮,

死灰吹不起。

每年都惋惜著春天殘落,卻無奈春光離去,並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綿綿不絕,接連兩個月如同秋天蕭瑟的春寒,令人心生鬱悶。在愁臥中聽說海棠花謝了,雨後凋落的花瓣落在汙泥上,顯得殘紅狼藉。美麗的花在雨中凋謝,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負而去,叫人無計可施。這和患病的少年,病後起來頭髮已經衰白,又有什麼區別呢?

春天江水高漲,就要浸入門內,雨勢沒有停止的跡象,小屋子像一葉漁舟, 漂流在蒼茫煙水中。廚房裡空蕩蕩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裡用溼蘆葦燒著。山中無日月,時間早就被遺忘了,對於寒食節的到來,更恍然無知,直看到烏鴉銜著墳間燒剩的紙灰,悄然飛過,才想到今天是寒食節。想回去報效朝廷,無奈朝廷門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回故鄉,祖墳卻遠隔萬裡;或者,像阮籍那樣,作途窮之哭,但卻心如死灰,不能復燃。

人間一世,如花開一季。春去春回花開花落的記憶,季季相類,宛如老樹年輪,於無知覺處靜靜疊加。唯在某一動念間,那些似曾相識的亙古哀愁,藉由特別場景或辭章,暗夜潮水般奔波襲來,猝不及防。靈犀觸動時,心,遂痛到不能自已。

看海棠花凋謝,墜落泥汙之中,蘇東坡把一個流放詩人的沮喪與憔悴寫到了極致。

這紙《寒食帖》,詩意苦澀,雖也蒼勁沉鬱、幽咽迴旋,但放在蘇東坡三千多首詩詞中,算不上是傑作。然而作為書法作品,那淋漓多姿、意蘊豐厚的書法意象,卻力透紙背,使它成為千古名作。

這張帖,乍看上去,字型並不漂亮,很隨意,但隨意,正是蘇東坡書法的特點。

通篇看去,《寒食帖》起伏跌宕,錯落多姿,一氣呵成,迅疾而穩健。蘇東坡將詩句中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連,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我們細看,「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兩句中的「花」與「泥」兩字,是彼此牽動,一氣呵成的。而由美豔的「花」轉入泥土,正映照著蘇東坡由高貴轉入卑微的生命歷程。眼前的海棠花,紅如胭脂,白如雪,讓蘇東坡想起自己青年時代的春風得意,但轉眼之間,風雨忽至,把鮮花打入泥土。而在此時的蘇東坡看來,那泥土也不再骯髒和卑微,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花變成泥土,再變成養分,去滋養花的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說,貌似樸素的泥土,也是不凡的。從這兩句裡,可以看出蘇東坡的內心已經從痛苦的掙扎中解脫出來,走向寬闊與平靜。

飽經憂患的蘇東坡,在46 歲上忽然了悟——藝術之美的極境,竟是紛華剝蝕淨盡以後,那毫無偽飾的一個赤裸裸的自己。藝術之難,不是難在技巧,而是難在不粉飾,不賣弄,難在能夠自由而準確地表達一個人的內心處境。在蘇東坡這裡,中國書法與強調法度的唐代書法絕然兩途。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是後人對唐宋書法風格的總結。蔣勳先生在《漢字書法之美》中說:「『楷書』的『楷』,本來就有『楷模』『典範』的意思,歐陽詢的《九成宮》更是『楷模』中的『楷模』。家家戶戶,所有幼兒習字,大多都從《九成宮》開始入手,學習結構的規矩,學習橫平豎直的謹嚴。」

然而需要指明的是,唐代以前使用「楷書」一詞,並不是指今天我們所說的楷書一體,而是指所有寫得規矩、整齊的字。比如漢隸規矩方正,也被稱作「楷書」,也可以成為「楷模」,只是後來為了避免混淆,把漢隸稱為「古隸」,把今天所說的「楷書」稱為「今隸」而已。六朝至唐,又把「古隸」(今天所說的「隸書」)和「今隸」(今天所說的「楷書」)分別稱作「真書」和「正書」。到了蘇東坡的時代,人們更多地使用「正書」一詞,而很少說「楷書」。宋徽宗編《宣和書譜》,仍然使用「正書」一詞。

但不論怎樣,唐代強調法度是不錯的。「楷」是一個形容詞,指的就是法度、典範、約束。唐代張懷瓘《書斷》中說:「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蔣勳先生把初唐的歐陽詢當作這種法度的代表,也是不錯的,只不過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正書中兼有隸書的筆意。碑文用筆方整,字畫勻稱,中宮收縮,外展逶迤,高華渾樸,法度森嚴,一點一划都成為後世模範。蔣勳說:「歐陽詢書法森嚴法度中的規矩,建立在一絲不苟的理性中。嚴格的中軸線,嚴格的起筆與收筆,嚴格的橫平與豎直。」這很像唐詩中對格律與平仄的追求,規則清晰而嚴格,紀律性十足。

所以,「歐陽詢的墨跡本特別看得出筆勢夾緊的張力,而他每一筆到結尾,筆鋒都沒有絲毫隨意,不向外放,卻常向內收。看來瀟灑的字形,細看時卻筆筆都是控制中的線條,沒有王羲之的自在隨興、雲淡風輕」。

這樣拘謹的理性,在張旭的狂草中固然得到了釋放,但它的叛逆色彩強烈,反而顯得誇張。不過張旭、顏真卿草書的飛轉流動,虛實變幻,依舊是一種大美,與大唐王朝的汪洋恣肆相匹配。

唐代的這份執守與叛逆,在宋代都化解了。藝術由唐入宋,迎來了一場突變。在繪畫上,濃得化不開的色彩,被山水清音稀釋,變得恬淡平遠;文學上,節奏錯落的詞取代了規整嚴格的詩,讓文學有了更強的音樂性;書法上,平淡隨意、素淨空靈的手札書簡,取代了楷書紀念碑般的端正莊嚴。

端詳《寒食帖》,我發現它並不像唐代書法,無論楷書草書,都有一種先聲奪人的力量,它卻有些近乎平淡,但它經得起反覆看。《寒食帖》裡,蘇東坡的個性,揮灑得那麼酣暢淋漓,無拘無束。

蘇東坡說:「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快也。」

即使寫錯字,他也並不在意。「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這裡他寫錯了一個字,就點上四點,告訴大家,寫錯字了。

他既隨性,又嚴正,有人來求字,他常一字不賜,後來在元祐年間返京,在禮部任職,興之所至,見到案上有紙,不論精粗,隨手成書。還說他好酒,又酒力不逮,常常幾龠之後,就已爛醉,不與人打個招呼,就酣然入睡,鼻鼾如雷。沒過多久,他會醒來,落筆如風雨,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

面對世人的譏諷,黃庭堅曾為他打抱不平:

今俗子喜譏評東坡,彼蓋用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是豈知法之意哉!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鬱芋芋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

意思是說,當今那些凡夫俗子們譏諷蘇東坡的字,用書寫官方文件的所謂規範來要求他,他們只知道筆墨有法,卻哪裡知道法由人立,有法而無法,方是大智慧之所在。所謂「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不過文章之一法而已,豈能束縛像蘇東坡這樣偉大的藝術家。他們以此來責備蘇東坡的書法,不是蘇東坡的恥辱,而是他們的無知。

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制訂規則的人,不是遵從規則的人。

當然這規則,不是憑空產生,而是有著深刻的精神根基。

在《寒食帖》裡,蘇東坡宣示著自己的規則。比如「但見烏銜紙」的那個「紙」字,「氏」下的「巾」字,豎筆拉得很長,仿佛音樂中突然拉長的音符,或者一聲幽長的嘆息,這顯然受到顏體字橫輕豎重的影響,但蘇東坡表現得那麼隨性誇張,毫無顧忌。

但在那嘆息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風雨裡的平靜面孔。

這樣的困厄中的平靜,曾讓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深感驚愕。他在《宋詩概論》裡說,正是以蘇東坡為代表的宋代藝術家,改變了唐詩中的悲觀色彩,創造出淡泊自然的宋詩風格。

這字,不是為紀念碑而寫的,不見偉大的野心,卻正因這份興之所至、文心剔透而偉大。

在蘇東坡看來,自己只是個普通人,一個平凡無奇的小人物,在季節的無常裡,體驗著命運的無常。

只有參透這份無常,生命才能更持久、更堅韌。

作品簡介

《在故宮尋找蘇東坡》,祝勇 著,浦睿文化·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7年07月

本書從十個側面——入仕、求生、書法、繪畫、文學、交友、文人集團、家庭、為政、嶺南, 書寫了蘇東坡一生的生命經歷。在作者筆下,蘇東坡是屬於人間的。他是石,是竹,也是塵,是土,是他《寒食帖》所寫的「泥汙燕支雪」。他的文學藝術,牽動著人世間最凡俗的慾念,同時又代表著中國文化最堅定的價值。蘇東坡既是草根的,又是精英的。

在呈現蘇東坡人生脈絡和生命際遇的同時,作者選取故宮收藏的宋元明三個主要朝代的藝術藏品,由書、畫及人,把蘇東坡的精神世界和藝術史聯繫起來,由蘇東坡個體的人生去反觀他所處的時代。不單是蘇東坡的個人傳記,更書寫了整個宋代的精神文化風貌。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清明品帖:《寒食帖》裡的東坡感懷
    ——蘇軾《寒食帖》清明來臨,不妨品一品《寒食帖》,看看東坡筆下不一樣的人生感懷……清明品帖:《寒食帖》裡的東坡感懷寒食帖歷史上,寒食節與清明節有著極大關聯從《寒食帖》中,人們可以窺得「千古文豪」蘇東坡背井離鄉的蒼涼苦楚,以及貶謫黃州的抑鬱不得志。蘇東坡筆下的清明,究竟是怎樣一番愁苦滋味?黃州又是怎樣成為他人生轉折點的呢?
  • 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高清圖,蘇東坡這幅字簡直就是神來之筆!
    蘇東坡蘇東坡的《寒食帖》被稱作「天下第三行書」,它前面的是《蘭亭序》和《祭侄稿》,這三件作品被稱作「天下三大行書」。黃州寒食帖《寒食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寒食帖》局部《寒食帖》是蘇東浦在他45歲那年,因為牽連「烏臺詩案」而被貶謫到了黃州,在黃州的第三年寒食節時寫的這麼一幅字。
  • 蘇東坡《寒食帖》賞讀:詩似李太白 書難復為之
    在作者筆下,蘇東坡是屬於人間的。他是石,是竹,也是塵,是土,是他《寒食帖》所寫的「泥汙燕支雪」。他的文學藝術,牽動著人世間最凡俗的慾念,同時又代表著中國文化最堅定的價值。作者將蘇東坡的精神世界和藝術史結合起來,由蘇東坡個體的人生去反映他所處的時代,從而書寫了整個宋代的精神文化風貌。   宋神宗元豐年間,一場機構改革浪潮正在大宋王朝如火如荼地展開。
  • 蘇東坡,《寒食帖》中的「泥汙燕支雪」
    祝勇,曾花十餘年時間,沿蘇東坡的足跡去追尋這位宋代大文豪,試圖靠近蘇東坡浩瀚無邊的精神世界。在他眼裡,蘇東坡到底什麼樣?[元]趙孟頫《蘇軾小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祝勇 供圖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肖姍姍)11月20日,第八屆(眉山)東坡文化節暨首屆四川音樂周,在蘇東坡老家眉山市拉開序幕。
  • 蘇東坡《寒食帖》首藏地在哪?成都崇州這場活動告訴你
    4月2日,成都崇州市江源街道,一場《寒食帖》紀念活動以古風古韻的方式上演。原來,「中國三大行書」之一、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所書《寒食帖》的首藏地竟在成都崇州市。《寒食帖》是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岡(今湖北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時,在動情的抒寫中凝結而成的書法珍品,通篇共計一百二十九字,筆勢奔放,起伏跌宕,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並稱為「中國三大行書」,價值連城。二戰時期,《寒食帖》真跡流落海外,後被尋回,目前被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 蘇東坡《黃州寒食帖》被評為天下第三行書,如何評價他的書法?
    有網友問我,蘇東坡《黃州寒食帖》被評為天下第三行書,如何評價他的書法?蘇東坡學識淵博,才識豪邁,是宋代著名的大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同時他的書法也開一代「尚意」書風,並成為「宋四家」之一。
  • 寒食帖
    寒食帖 2013-04-17 13:22 作者:王晶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5期
  • 蘇東坡人生低谷 留下《寒食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一、蘇東坡人生低谷 留下《寒食帖》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受誣告以詩諷政,讓他入獄一百多天,險遭斬頭,成為蘇東坡生涯的轉折點。後來他在弟弟蘇轍、曹太后和其他大員力保下,改謫任黃州團練副使。險瀕鬼門關,讓蘇東坡留下人生無常的深刻感嘆:「此身聚散何窮已,未忍悲歌學楚囚。」
  • 傳奇,時空,《寒食帖》和崇州的故事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想報效朝廷,那朝廷的門又九重太深,想回老家,四川眉山老家離湖北黃州千萬裡路。也擬哭窮途,死灰吹不起,想學竹林七賢的阮籍的作窮途末路之哭,那又心如死灰不能復燃。   這是一個人的最低谷……   蘇東坡寫了寒食帖,繼續在無望中一天一天等待,一天一天熬,一天一天捱……
  • 一首記錄蘇東坡黃州心路歷程的七律,尾聯被廣為引用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誰也不敢斷定明天將會發生什麼,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在無常的人生中適應無常。蘇東坡就是一個在無常中適應無常的高手,他的一生顛沛流離,所到一處就會樂在其中,環境再險惡他也能從中活出歡樂來,既使破灶燒溼葦他也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宋時嶺南尚屬蠻夷之地,他到之後卻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寒食節到了,如何讀懂《寒食帖》這個著名的帖子?
    《寒食帖》中寫道: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
  • 《黃州寒食帖》高清二玄本(建議收藏)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蘇東坡的《寒食帖》被稱作「天下第三行書」,它與前面的《蘭亭序》和《祭侄稿》兩件作品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
  • 臨摹、誦讀……《寒食帖》首藏地崇州舉行紀念活動
    寒食帖4月2日,在寒食節即將到來之際,崇州市第三屆《寒食帖》紀念活動回到《寒食帖》首藏地—
  • 蘇東坡一字一血《寒食帖》
    事實是這樣,「烏臺詩案」後的日子,傾扎仍然沒有結束,蘇東坡的安定日子沒有幾天,又再次被貶廣東、海南。那時的廣東、海南算得上是生命的絕地。看得出來蘇東坡的對手是下了死手。因為貶到廣東、海南這些山遙路遠的地方,活著回京城的概率等於零。蘇東坡的人生就這樣不停地在王朝的大地上奔走,顛沛流離。歐陽修說蘇東坡「文章獨步天下」,蘇東坡的命運卻低到了塵埃。
  • 蘇軾《黃州寒食帖》高清圖已快遞送到!
    在黃州的四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雖是人生的低谷,卻是其詩詞、文賦、書畫藝術創作的巔峰期,他在這裡共寫下了753篇膾炙人口的好作品,包括《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也為我們留下一批優秀的書法作品,前一段時間已發過一篇文章《到黃岡,蘇軾成蘇東坡了》,今天,再把他最傑出的《黃州寒食帖》高清圖推送給大家
  • 蘇東坡黃庭堅:如何把無常的日子活成詩?看他們曠達詞就知道了!
    在宋代詞人中,能把難過的日子過成詩,把無常的生活活出精彩的,要算是蘇東坡和黃庭堅了。蘇東坡和黃庭堅都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大師級的人物,是師徒,人生軌跡相似,精神境界相似,都是屬於那種願賭服輸打不死的小強,是在無常的生活和命運中,活出了真滋味大境界的人,好玩的國學精選他們曠達人生況味的詩詞,奉獻給朋友們。蘇東坡: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 「蘇迷」盛宴 300多種蘇東坡精品圖書 還有《寒食帖》高清還原版
    「高仿」《寒食帖》高清再現東坡真跡。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蘇軾《寒食帖》詩句蒼涼多情,書法起伏跌宕,震懾人心,被公認「天下第三行書」。這幅寬36.3釐米、長560釐米的千古書法傑作,館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在故宮尋找蘇東坡》:帶你讀懂蘇東坡與他的時代
    》作者:祝勇恰逢紫禁城600歲之際,備受矚目的蘇東坡大展如約而至。此次故宮大展以文物為載體,通過78件(套)文物精品,全面展現文學家、書法家、文人典範的蘇東坡形象,帶領觀眾回到那個文化昌盛的時代。書籍簡介本書從十個側面——入仕、求生、書法、繪畫、文學、交友、文人集團、家庭、為政、嶺南,書寫了蘇東坡一生的生命經歷
  • 蘇東坡書法為什麼是宋朝第一?
    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東坡先生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
  • 終於讀完祝勇著的《在故宮尋找蘇東坡》
    作者 |書桓78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讀書偶得# 終於讀完祝勇著的《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書的封面,有一行耀眼的提示:不理解蘇東坡,就無法真正理解宋代。祝勇用多個側面解讀蘇東坡的生命歷程:從入仕、求生、書法、繪畫、文學,到交友和文人集團,嶺南,此心安處是吾鄉…祝勇的筆下蘇東坡是屬於人間的。他是石,是竹,也是塵,也是土;是他《寒食帖》所寫的「泥汙燕支雪」。他的文學藝術,牽動著人世間凡俗的慾念,同時又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價值。用現代時尚說法,蘇東坡既是草根的,又是精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