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017年2月,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一個書香四溢、從容淡定的上海姑娘,以一段「飛花令」一戰成名。
在場的評委拍案叫絕:「這一定是童子功,從小積累到現在。」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她叫武亦姝,當時16歲,是復旦附中的一名高一生。
今年6月23日,上海高考成績揭曉,這位國民才女又一次被推上熱搜——
高考成績613分(總分660),被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錄取。
隨之而來的也是一個熱議的話題:多優秀的家庭可以培養出武亦姝這樣優秀的人?
很多網友都說是因為武亦姝家境足夠殷實,所以才會有這樣優秀的孩子。
但是,壹壹想說呢,家境這點確實不容忽視,但家庭環境也只是促成武亦姝成為這樣優秀的人的原因之一。
武亦姝的父母曾在一次採訪中談起過對她的教育方式:在武亦姝放學回家後,爸爸會主動拿起書陪她一起閱讀,在講述書中的情節時,鍛鍊了她的語言組織能力,也開發了想像力。
武媽媽也經常陪女兒讀書作畫,和武亦姝玩成語接龍的遊戲,誰輸了誰做家務。
在這樣耳濡目染的薰陶感染下,武亦姝也逐漸愛上了詩詞,愛上了學習,父母也實現了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美國作家鮑德溫曾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有時侯說一萬遍「你應該這樣做」,不如親身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得到薰陶、有所體會,這樣的親子教育才是深入且有效的。
其實這個道理不僅在像武亦姝家庭這樣的高知家庭中受用,也適用於大部分的普通家庭。
之前,泰國的一部公益廣告《一個母親、女兒和菠蘿的故事》火熱一時。
「當我想教她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我只會示範給她看。」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這個溫情的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編。影片中的小女孩名叫Achara Poonsawat,如今她已長大成人,上了泰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博仁大學(相當於我國的清華北大)。
這對母女以販賣現切水果維生。媽媽沒有上過學,在教導孩子時,不知道該如何用言語表達,而是直接示範給女兒。
片中女兒對切菠蘿無從下手,媽媽沒有多說,自己拿過一個菠蘿切給孩子看,女兒很容易就學會了怎樣完美切一個菠蘿。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女兒想出要賣菠蘿冰激凌的想法時,這個母親表示了支持並讓她自己去看集市上的小販們如何叫賣,女兒很快地學會了怎樣畫自製的海報以及怎樣叫賣吸引路人。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短片最後媽媽說的一句話:「哪天要是我不在她身邊,我相信,她也會過得很好。」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能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家庭,父母沒有多麼高的學識,但這絲毫不影響父母對我們的優質教育。
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教育方式和處世方式,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為有著長期、深遠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父母的言傳身教、浸入式的成長環境,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所以,壹壹建議呢,父母要以身作則,在教育孩子時,把想說的話轉化為要做的事,可能效果會更好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