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古稱「桃林場」,建場時間有多種說法,多集中在隋唐時期,大約是五代十國的時候,改名叫「桃源」。如今,永春縣城還叫作「桃城鎮」。真的算是歷史悠久。宋朝的時候,織紙畫就開始往境外賣了,就算是清朝,海禁,也有少量的茶葉,瓷碗遠銷海外。說起來,在歷史上永春雖然沒有三皇五帝,但也是繁華之所。
永春白鶴拳
對於永春,不熟悉的人的第一反應永遠是永春特產詠春拳?對不起大家,其實永春真的沒有詠春拳,但是永春實際上有個拳法是「白鶴拳」。
對於永春白鶴拳,相傳創始人是方七娘——浙江少林拳師的獨生女。唔.......本來方七娘是婚姻不如意,所以去白練寺當尼姑的。有一天,她在寺廟中織布,看見一隻仙鶴棲息在梁上,姿態奇妙。藍後,她就拿手上的梭盒,緯尺投向白鶴。發現白鶴還挺伶俐,一顰一動之間就避開了攻擊。 方七娘甚是訝異,於是將白鶴的姿勢揉合到少林寺拳法之中,「白鶴拳」由此產生。
白鶴拳真正和永春扯上關係的時候,是因為有個拳師的徒弟曾四,不服七娘的武藝,提出要與七娘比武,和故事的老套路一樣,比武失敗,拜七娘為師。後來學藝中漸生情愫,結為連理。由於曾四是永春人,方七娘也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
大約是康熙年間,夫妻回到永春後,曾四夫婦開始在永春西門外後廟開館教授武藝。永春白鶴拳由此傳開來。在清朝海戰的時候,新中國成立以後,民間文藝多處進行交流,白鶴拳總算沒有失傳。據《桃源拳術》記載,方七娘和曾四後來門下有「二十四英俊」。
織紙畫
泉州永春織紙畫,作畫方式是,先將畫作於紙上,再裁剪成條狀。然後在專門的織機上製作。《永春縣誌》記載,織紙畫是永春縣歷史悠久的工藝品,從唐朝初期開始,永春就有織紙畫的製作,並且一度與杭州絲織畫、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齊名。清朝光緒年間,織紙畫已經遠銷南洋各地,走出了國門。可惜文革時期,織紙畫被扣上了「低級趣味」的帽子,大量作品被毀於一旦。
我的天誒,永春除了四大名醋竟然還有四大名畫,永春到底佔了幾個排行榜。
永春養脾散
參桂養脾散,清代道光年間,中醫李和元於漢祖傳秘製藥散。由黨參,肉桂,砂仁等幾十種重要配製而成。藥性平和,養脾健胃,開鬱消積,老幼皆宜。1954年,公私合營,註冊為「鷺牌」商標,暢銷八閩,東南亞等地。
養脾散對於兒童厭食有良好的效果。坐月子的人吃了永春養脾散,對媽媽和孩子的脾胃都有輔助作用。有時候吃養脾散的量沒把握好,常常能看見這樣一幕——曾經厭食的小朋友,吃了養脾散以後,拿著碗還要繼續吃飯,而大人不給吃呢。而養脾散之所以在永春流行,大約是由於永春夏季天氣炎熱,小兒不思飯食的情況較多,所以才研發出這一藥吧。
寫在最後
唔,還有工藝品岵(音戶)山瓦片,篾香,漆籃等本文沒有寫到,以後有機會再寫吧。泉州永春作為僑鄉,加之巨大的貿易往來,有許多文化都廣泛傳播在東南亞甚至世界各地,沒有理由我們自己不能認真保護這些非遺文化。之前評論區有網友覺得惋惜又力不從心,其實大家至少可以教授給下兩代的小輩們關於永春的傳統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