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報導!太極拳成功申遺:從陳家溝到全世界

2020-12-26 焦作文旅


《河南日報》12月22日08版


  2020年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加上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項目也經評審通過,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太極拳也因此成為我省第一個牽頭申報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從陳家溝到全世界,太極拳的申遺成功更加堅定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對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具有重要作用,對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對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深刻啟示。


太極拳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華優秀文化


太極拳是什麼?


打開「百度百科」,是這樣描述太極拳的: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而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全球太極人匯聚陳家溝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


談到太極拳就不得不說太極。「太極」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周易·繫辭》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作為中國傳統哲學裡一個重要的概念與範疇,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哲學思想和理念,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神。


因太極源起,17世紀中葉,太極拳在溫縣陳家溝村由陳王廷創編以來,傳承至今已有近400多年歷史,現已傳播到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近4億人,是風靡全球的「世界第一健身運動」。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目前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現有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是獨具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魅力的「國家名片」。


今年10月份在焦作發布的《世界太極拳藍皮書》對太極拳進行了定義:太極拳及其文化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多元文化之大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蘊聚著東方文化的精髓。太極拳蘊含浸潤的「道法自然」「天地一體」「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形神一體」「心物一源」「陰陽和諧」等中國特有的深厚凝重的哲理,都是中國哲學深刻理念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豐厚底蘊的直接體現。


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入選標準中有這樣一個條件:入選項目應獨一無二或至少是非常特別地代表了一種文化傳統或是一種現存或已經滅絕的文明。


行雲流水般的太極拳表演。


按此標準對照,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徵,作為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太極拳當之無愧。


「太極拳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是因為它植根於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而且還能促進社會生態與人類發展進步。」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主任李閩榕說。從歷史長河中走來的太極拳,正在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中華優秀文化之一。


太極拳成功申遺是上下同欲的非凡成果


成功沒有捷徑,唯有努力不可辜負。太極拳申遺也是如此。


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將太極拳作為中國唯一項目列入2019年新一輪申報工作,並把河南作為牽頭申報省份。申報工作涉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地區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河南焦作陳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河北邯鄲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河北任縣王其和太極拳,北京吳氏太極拳,天津李氏太極拳),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組織太極拳申遺相關材料撰寫、視頻製作等工作。


我省高度重視太極拳申遺工作,迅速成立了申報工作領導小組,抽調強有力的專業人員撰寫文本、拍攝申報視頻,並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議對申遺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屏幕直播太極拳申遺成功宣布瞬間。


文化和旅遊部對申遺工作也給予很多指導。2018年下半年以來,文化和旅遊部委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北京組織相關專家多次召開評審會,對申報文本、照片、視頻及相關材料進行完善修改。


2019年3月26日申報文件定稿,並由文化和旅遊部按時順利上報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太極拳列入代表作名錄,並非一早一夕之功。


國家有關協會給予了大力支持。2005年,中國武術協會授予焦作市「太極聖地」稱號;2006年,國務院公布陳式太極拳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武術協會先後命名溫縣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


我省在太極拳的挖掘保護、文化傳播、對外交流、文旅融合、傳承培訓、理論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推動太極拳成功申遺上起到了牽頭申報和至關重要的作用。


太極拳申遺成功後的現場表演。


「焦作一直致力於推廣太極拳,從成立研究會到設立武術段位考評點,從主辦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到與鄭州大學合辦太極拳學院,特別是近年來著力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太極拳的普及也走上了快車道,太極拳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太極拳發源地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焦作市委書記王小平說。


出席12月19日舉辦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的文化和旅遊部有關領導表示,「太極拳」項目申遺成功,是文化和旅遊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太極拳7個社區通力協作的結果,是廣大太極拳傳承人萬眾一心的結果,是各位太極拳研究專家辛勤耕耘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人士全面支持的結果。


增進人民福祉是太極拳發展的初心使命


太極拳申遺成功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太極拳七大社區傳承人點亮「共享太極共享健康」主題儀式。


省政府有關領導在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說,當前,我省正在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省,太極拳成功申遺,對於打造雲臺山、嵩山、太極拳、少林拳「兩山兩拳」區域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帶,促進我省文化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做好「太極拳+」,焦作人民一直在認真「答卷」。


推動「太極拳+文化」創新突破。把文化作為太極拳發展的靈魂,創作了「太極傳奇」「中華太極拳」等多部文藝作品,紮實推進太極拳祖祠祖林、陳王廷等名人名師故居項目建設,建成太極拳主題博物館,打造了太極拳文化IP新高地。


美輪美奐的東溝夜景。


促進「太極拳+旅遊」蓬勃興起。站位區域融合發展、聯動發展、協調發展大局,推動「雲臺山、嵩山」聯動、「太極拳、少林拳」聯手,啟動實施「兩山兩拳」區域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帶並上升為省級重大布局,太極拳研學、體驗、演藝等文旅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陳家溝太極產業新城、溫縣黃河生態與太極文化融合新區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打造了全域旅遊新亮點。


助力「太極拳+體育」加快發展。充分發揮體育賽事的綜合效應和拉動作用,成功舉辦全國武術之鄉武術套路、太極拳精英大獎賽等一系列重大體育賽事,定期舉辦陳家溝太極拳全國邀請賽等活動,帶動了太極服飾、器械、道具等體育關聯產業發展。


堅持「太極拳+教育」紮實推進。以教興拳、以拳促教,建設河南太極拳學院等院校,成功爭取中國體育教育從業培訓中心太極拳測評基地落戶焦作,建設規模館校30多家、成立協會40多家,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太極拳武校集群,有力推動了太極拳教育集群集聚、規模發展。


萬人演練太極拳。


著重「太極拳+康養」提質增效。注重發揮太極拳獨特的健身養生功能,推出了以太極拳為主題的保健、醫藥、醫養、休閒等一系列特色養生產品,建成投用太極拳文化國際旅遊養生基地等一批康養項目,逐步構建了綜合康養服務體系,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個性化的健康需求。


在12月18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焦作市市長徐衣顯表示,將繼續認真做好「太極拳+」文化、旅遊、體育、教育、康養等文章,努力把太極拳申遺成功的巨大榮譽和品牌效應,轉化為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動力和具體行動。


繼前人之智,成當世之功,開未來之局。堅持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不斷傳承創新、加強推廣普及、挖掘深刻內涵、拓寬發展空間,「太極拳+」在焦作,在河南,在中國,在全世界將「+」出無限可能。


太極拳的「歷史性時刻」


▶2005年,中國武術協會授予焦作市「太極聖地」稱號。


▶2006年,國務院公布陳式太極拳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中國民協、中國武協先後命名溫縣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


▶2008年,太極拳被文化部正式推薦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2016年,G20杭州峰會文藝晚會上,白衣翩翩的太極拳舞者在夜幕下涉水而來。


▶2017年,世界百城千萬人太極拳展演活動從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點燃」,國內外600多個城市共1000多萬人參與其中。


▶2019年,「一帶一路」太極行活動從陳家溝邁開「武」步,隨後國內200個城市和國外36個城市的太極拳愛好者共同演繹太極拳的精彩。


▶2020年12月17日晚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太極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來源:河南日報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申遺成功!
    太極神拳,婦孺皆鹹;流派紛呈,蔚為大觀;風靡全球,海北天南......太極拳源於溫縣陳家溝,距今有三百多年歷史。它以太極陰陽學說、中醫經絡學說、道家導引吐納術為依據,結合武術眾家之長而創製,又被稱為哲拳、文化拳。目前太極拳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有4億多人,被公認為21世紀人類最佳健身運動方式。
  • 太極拳申遺成功前後:陳家溝陳氏太極拳「400年簡史」
    太極拳從誕生到成為人類「非遺」,中間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又經歷了怎樣綿延曲折的歷程?2020年12月25日,記者來到陳家溝,尋找陳家溝的故事,感受申遺成功後陳家溝的變化。    陳家溝位於焦作溫縣城東,原名常陽村。明朝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遷到這裡,陳氏人丁漸多,佔據了村裡的絕大多數。而村裡又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因此改名叫了「陳家溝」。
  • 尋找陳家溝的故事①|太極拳申遺成功之後,又有「神仙」挑起紛爭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錘子從抬起到落下,僅用了幾秒的時間,但是對河南陳家溝而言,為了這記錘響走了12年,而太極拳則發展了幾百年。太極拳從誕生到成為人類「非遺」,中間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又經歷了怎樣綿延曲折的歷程?12月25日,記者來到陳家溝,尋找陳家溝的故事,感受申遺成功後陳家溝的變化。
  • 太極拳申遺成功!河南又多一張世界級名片!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 太極拳申遺成功的消息, 從牙買加首都金斯敦傳來。 自上世紀80年代起,走出國門傳拳的陳家溝拳師將太極拳傳播到了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如今的河南焦作,習練太極拳早已蔚然成風:
  • 太極拳成功申遺
    12月17日晚,溫縣陳家溝,人們歡慶太極拳申遺成功。徐宏星攝   外國太極拳愛好者表演太極拳本報資料圖片   激動人心的消息從萬裡之外的加勒比海傳來,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   太極拳是由我省牽頭申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推動,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太極神拳,婦孺皆宜;流派紛呈,蔚為大觀;風靡全球,海北天南……太極拳源於溫縣陳家溝,距今有300多年歷史。
  • 太極拳申遺成功了,金元太極才是康莊大道
    位於河南焦作的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當晚同步舉行了歡樂行活動。太極拳發源地這個金字招牌就夠養活陳家溝裡的人。據媒體報導,如今3000多人的陳家溝,有太極拳學校3個,家庭拳館40多個,拳師800多名。每年僅算來到陳家溝學拳的學員收益,就有5000萬以上,60多家商鋪的年銷售額超3000萬。以陳家溝太極拳為產業中心,擴散在全國各地的拳館達到了4000多家。
  • 太極拳,從陳家溝到全世界!
    太極功夫,從陳家溝到全世界。現在,焦作已有3所高校設立太極拳學院。2019年,溫縣與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合作建設的國內第一所專業太極拳本科院校——「河南太極拳學院」,更是填補了國內太極拳武術類全日制本科院校空白。產業築基——打造「太極聖地」助力「品質溫縣」太極拳傳承呈星火燎原之勢,與太極拳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息息相關。
  • 太極拳申遺成功 申遺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熱愛太極拳
    太極拳申遺成功,新京報對話太極拳發源地申遺人和陳氏太極拳傳人申遺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熱愛太極拳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關注。2008年9月,我接到通知,被抽調到焦作市參加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工作。當時時間很緊,河南省文化廳也派出專家幫助我們分析研判、填寫申報文本、準備收集申遺資料。我們又到北京去接受文化部專家的指導。新京報:當時,申遺的方案是如何準備的?嚴雙軍:方案修改完善的次數太多了。
  • 太極拳,從焦作陳家溝到全世界
    2016年G20杭州峰會晚會上,白衣翩翩的太極舞者在夜幕下涉水而來;2017年,世界百城千萬人太極拳展演活動從溫縣陳家溝「點燃」,國內外600多個城市共1000多萬人參與其中;2019年,「一帶一路」太極行活動從陳家溝邁開「武」步,隨後國內200個城市和國外36個城市的太極拳愛好者共同演繹太極拳的精彩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世界從此太極!發源地陳家溝拉開太極拳傳承發展...
    河南日報農村版訊(記者 馮佳志)作為人類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彰顯著一個民族的智慧魅力。這場盛會,是在文化和旅遊部指導下,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聯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太極拳7大社區所在省級文化和旅遊部門,共同謀劃組織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宣傳推廣活動。當晚的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流光溢彩、驚豔炫目,古樸厚重中更添氣勢恢宏。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之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活動在這裡舉行。
  • 尋找陳家溝的故事丨四省市聯合申遺,為何河南當上「帶頭大哥」
    「2014年,河南率先在全國兩會上提了建議,應該加快世界申遺的步伐,也是為了防止中國的傳統文化被其他國家搶走」嚴雙軍回憶,在中國的太極拳申遺同時,韓國、日本也已經著手太極拳申遺。尤其是韓國,已把端午節和拔河都申遺成功了。如今又散布「太極拳創始人是張三丰,張三丰是遼東濟州島人,濟州島屬於韓國」的虛假言論。如果被他們惡意申請成功,後果不堪設想。
  • 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這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2020年末,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絕對是河南乃至國家的大喜事。你對太極拳的印象是什麼?是《太極宗師》中的武功絕學,還是公園裡老人們緩緩出拳的健身項目?2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被列入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時間,太極拳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那到底什麼是太極拳?申遺背後又有哪些故事,讓我們走進太極之鄉——溫縣,聊聊太極拳。
  • 太極拳申遺成功後,這些系列活動帶你領略「頂...
    河南商報記者 崔文成功申遺後,太極拳成為了焦點,如何以此為契機宣傳推廣太極拳?12月18日,河南商報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河南已謀劃組織了以「共享太極,共享健康」為主題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宣傳推廣活動。
  • 太極拳申遺成功 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央廣網焦作12月18日消息(記者趙飛 河南臺記者程冰冰 付豔波)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間,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太極拳申遺成功,太極拳七大門派齊聚——陳家溝
    太極聖地陳家溝隆重舉行了「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慶祝活動,太極拳六大門派齊聚「光明頂」——陳家溝。太極拳式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極拳是由河南省牽頭申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推動,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 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太極功夫從陳家溝走向世界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從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在線會議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太極拳成功申遺!被正式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又一次突破,是中國文化的又一個世界紀錄,這也是太極拳走向世界的又一個標誌!
  • 申遺證據靠陳家溝 太極拳發源塵埃落定
    而到今天,陳氏太極分成了兩路,每路都有70-80個拳架組成。說明其經過了歷代師傅不斷努力,花了不少心血修煉定下了拳架。不得不說,經過一系列的歷史考證和對材料的實地核對之後,初步證實太極拳創始於陳王廷。有人說,學拳於陳家溝的楊露禪在學成之後都說太極拳的創始人是張三丰,讓世人更加相信了這種說法,認為楊露禪在陳家溝18年,長期與陳長興相處而得之的,應該楊露禪的說法比較可信。
  • 圈粉4億的頂流IP:12年等待 太極拳申遺成功
    太極拳是由我省牽頭申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推動,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太極拳源於溫縣陳家溝,距今有三百多年歷史。目前太極拳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有4億多人,被公認為21世紀人類最佳健身運動方式。
  • 12年長跑太極拳申遺成功,將高標準打造世界級全新IP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了解到,太極拳自2008年第一次申遺失敗之後,一直堅持不懈,最終在2020年12月17日申遺成功。前後共經歷了12年時間。發源於焦作溫縣的太極拳,擁有數億名習練者,遍布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陳家溝也已成為眾多愛好者心中的太極聖地。
  • 太極拳向世界邁出「武步」——寫在太極拳「申遺」成功之際
    陳紹傑所在的陳家溝,是河南焦作市溫縣清風嶺上一個不大的村莊,也是太極拳的發源地。17世紀中葉,陳家溝人陳王廷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創編成太極拳,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形成多個流派,數億習練者遍布世界各地。太極拳申遺成功的消息,讓這個黃河北岸的小村沸騰起來,也讓陳紹傑覺得「腰板兒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