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申遺成功,世界從此太極!發源地陳家溝拉開太極拳傳承發展...

2020-12-21 河南日報農村版

河南日報農村版訊(記者 馮佳志)

作為人類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彰顯著一個民族的智慧魅力。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20:3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令人歡欣鼓舞的一刻,讓陳家溝成了歡樂的海洋,匯聚在這裡的來自全國各個流派的拳師們歡呼雀躍,熱烈慶祝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刻,也讓「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拉開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活動的帷幕。市領導劉濤、宮松奇、王付舉,縣領導毛文明、李培華、李備戰、胡義勝、鄭愛珍、朱保平、陳寧、孫啟衛、王詠生、任紅星、史玉龍等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一起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的舉行恰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項會議正式公布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時。這場盛會,是在文化和旅遊部指導下,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聯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太極拳7大社區所在省級文化和旅遊部門,共同謀劃組織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宣傳推廣活動。

當晚的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流光溢彩、驚豔炫目,古樸厚重中更添氣勢恢宏。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之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活動在這裡舉行。在大樹參天、綠水幽幽的東溝創拳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小旺為大家講述了陳家溝和太極拳的故事,並進行了行雲流水的太極拳表演;在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武學社,人們探尋了楊露禪學拳的傳奇故事……隨後大家共同觀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結果宣布現場的實時畫面,欣賞了深邃凝重,古樸典雅,粗獷豪放,氣勢磅礴的得勝鼓表演。在太極拳祖祠內,宏偉壯觀、威武雄壯的鼓樂和美輪美奐的千人太極拳交相輝映,更具一種震天動地的力量;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國》唱出了太極人的歡欣鼓舞和對祖國的深切祝福。最後,精彩的無人機表演拼出「太極拳好」等字樣更是將活動再次推向高潮。

系列活動將持續到25日,包括太極拳七彩花車巡演活動,太極拳傳承發展新聞發布會,陳氏太極拳展演暨開幕式,和氏太極拳展演,楊氏太極拳展演,武氏、吳氏太極拳展演,太極拳保護傳承發展座談會,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李氏太極拳、王其和太極拳展演,太極拳「六進」活動開幕式,太極拳「六進」活動頒獎儀式等。屆時,融「四海同賀」「天人合一」「和諧共生」三個篇章、結合聲光電等現代舞美打造的太極拳的視聽盛宴將在陳家溝上演。

據悉,太極拳是我省第一個牽頭申報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在陳家溝村由陳王廷創編以來,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現有80多套拳術、器械套路和20多種推手方法,其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得到不斷豐富,傳遍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人數達到數億,成為一項國際化健身形式。文化和旅遊部將太極拳列入2019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工作中,委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組織的太極拳申遺相關材料進行完善修改,並按時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河南省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在太極拳的挖掘保護、文化傳播、對外交流、文旅融合、傳承培訓、理論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卓有成效:紮實開展調查及建檔工作,對太極拳相關歷史文獻和珍貴史料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了太極拳資料庫;多渠道推動傳承教學,目前太極拳已成為焦作市中招考試必考科目,並納入溫縣中小學教育必修課程;注重整體保護,認定溫縣太極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開展整體性保護工作;多渠道宣傳推廣,「一賽一節」「一帶一路太極行」等推廣活動叫響了「太極功夫」;加強協同合作,與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共同行動,保護該遺產項目。

作為太極拳的「娘家」,早在2007年,溫縣就分別被中國民協和中國武協命名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近年來,圍繞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這一戰略目標,溫縣在太極拳傳承保護、推廣普及、產業發展、人才振興等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探索:以傳承保護為靈魂,通過舉辦太極拳研討論壇、開展太極拳文藝創作、加強太極拳展館建設、強化太極拳項目支撐,深挖了太極拳內涵;以推廣普及為抓手,通過聚焦賽事、加大推廣力度,聚焦名師、發揚傳統文化,聚焦六進、夯實群眾基礎,擴大了太極拳影響;以文化產業為支撐,通過大力實施「太極拳+」戰略,積極發展「太極拳+文化」,積極發展「太極拳+旅遊」,積極發展「太極拳+康養」,以「武太極」引爆「文太極」,築牢了太極拳基礎;以人才振興為保障,通過構建系統化、標準化、規模化的太極拳武術培訓產業體系,實施「大師回歸」工程,制定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培養制度和計劃,為太極拳的發展壯大儲備了人才力量,推動了太極拳振興。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申遺成功!這一晚,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驚豔了世界
    這一刻,也讓「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拉開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活動的帷幕。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之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活動在這裡舉行。」「一帶一路太極行」等推廣活動叫響了「太極功夫」;加強協同合作,與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共同行動,保護該遺產項目。
  • 太極創始人是武俠張三丰?申遺證據靠陳家溝 太極拳發源塵埃落定
    申遺晚會現場因為太極拳是從封建社會中生長和發展起來的,所以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了一層封建的塵垢。不可否認,太極拳發源地是個熱門而又敏感的話題,但客觀來說,陳家溝的陳氏太極拳的歷史傳承還是留下了一條相對清晰的脈絡。誠然,每一項技藝不是一蹴而就,都有緩慢的發展過程,由基礎而高深,由簡單而複雜,也許太極拳最初也不是這個名字,可能拳最初就幾個招式或7、或13式。心法理論系統也是漸悟的過程。我們討論,也不能僅限於這些字眼而否定其全部。
  • 太極拳申遺成功前後:陳家溝陳氏太極拳「400年簡史」
    太極拳從誕生到成為人類「非遺」,中間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又經歷了怎樣綿延曲折的歷程?2020年12月25日,記者來到陳家溝,尋找陳家溝的故事,感受申遺成功後陳家溝的變化。    陳家溝位於焦作溫縣城東,原名常陽村。明朝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遷到這裡,陳氏人丁漸多,佔據了村裡的絕大多數。而村裡又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因此改名叫了「陳家溝」。
  • 專訪太極拳發源地申遺人:希望做好太極拳術語翻譯 助其走向世界
    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世界關注。公開資料顯示,太極拳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距今有300多年歷史。太極拳申遺是如何準備的?作為太極拳的發源地,溫縣未來如何繼續發展太極拳?
  • 太極拳成功申遺:從陳家溝到全世界
    從陳家溝到全世界,太極拳的申遺成功更加堅定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對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具有重要作用,對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對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深刻啟示。
  • 太極拳申遺成功!
    沉浸在《春江花月夜》曼妙音樂中的,太極聖地溫縣陳家溝豁然甦醒,當地群眾擂響12面喜慶的得勝大鼓,創拳地東溝現場沸騰成一片歡樂的海洋。來自全國太極拳七大社區不同流派的太極拳傳承人和上千名太極拳研習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瞬間。「這是自太極拳創立以來,最值得慶賀的一件大喜事。」
  • 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太極功夫從陳家溝走向世界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從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在線會議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太極拳成功申遺!被正式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據了解,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20:3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將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40 ,將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尋找陳家溝的故事①|太極拳申遺成功之後,又有「神仙」挑起紛爭
    「世界,從此太極。」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錘子從抬起到落下,僅用了幾秒的時間,但是對河南陳家溝而言,為了這記錘響走了12年,而太極拳則發展了幾百年。太極拳從誕生到成為人類「非遺」,中間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又經歷了怎樣綿延曲折的歷程?12月25日,記者來到陳家溝,尋找陳家溝的故事,感受申遺成功後陳家溝的變化。
  • 太極拳成功申遺
    12月17日晚,溫縣陳家溝,人們歡慶太極拳申遺成功。徐宏星攝 它以太極陰陽學說、中醫經絡學說、道家導引吐納術為依據,結合武術眾家之長而創製,又被稱為哲拳、文化拳。目前太極拳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有4億多人,被公認為21世紀人類最佳健身運動方式。   在溫縣陳家溝,當地群眾擂響12面喜慶的得勝大鼓,創拳地東溝現場沸騰成一片歡樂的海洋。來自全國太極拳七大社區不同流派的太極拳傳承人和上千名太極拳研習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瞬間。
  • 太極拳申遺成功了,金元太極才是康莊大道
    太極拳發源地這個金字招牌就夠養活陳家溝裡的人。據媒體報導,如今3000多人的陳家溝,有太極拳學校3個,家庭拳館40多個,拳師800多名。每年僅算來到陳家溝學拳的學員收益,就有5000萬以上,60多家商鋪的年銷售額超3000萬。以陳家溝太極拳為產業中心,擴散在全國各地的拳館達到了4000多家。
  • 太極拳申遺成功 申遺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熱愛太極拳
    太極拳申遺成功,新京報對話太極拳發源地申遺人和陳氏太極拳傳人申遺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熱愛太極拳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關注。嚴雙軍:最明顯的是能促進文旅業發展。另外,太極服、練習太極拳使用的刀槍劍戟等拳械器材的生產,也能帶動服裝等產業發展。新京報:申遺成功後,你們如何繼續發展太極拳?嚴雙軍:溫縣正在建設太極拳的專業本科學校、專科學校,培養高質量的太極拳教練,傳拳人才,我們已經做好這方面準備。
  • 太極拳申遺成功,你知道它發源地在哪兒嗎?
    太極拳申遺成功,你知道它發源地在哪兒嗎? 原標題:太極拳申遺成功,你知道它發源地在哪兒嗎?
  • 太極拳向世界邁出「武步」——寫在太極拳「申遺」成功之際
    太極拳成為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的項目。太極拳是基於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徵的傳統體育實踐。經過數百年的傳承和發展,太極拳已成為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窗口。世界的遺產,人類的財富。如今,太極拳正不斷向世界邁出「武步」,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彰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 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這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12月17日,隨著一聲錘響,太極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舉國歡慶,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更是熱鬧非凡,然而,對於參與太極拳非遺申報的工作者來說,這一刻他們等了太久。溫縣政協副主席 嚴雙軍 申遺不是列入就是目的,而是讓人們認可,讓太極拳得到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更多的國家認同學習應用,讓它服務於人類社會的發展。申遺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弘揚、傳承、發展太極拳的一個過程。
  • 太極拳申遺成功,有一個人功不可沒 …
    愛太極 尚自然 樂健康 享生活 說到太極拳,大家可能首先想到河南陳家溝發源的陳氏太極、河北永年發源的楊氏太極、湖北武當山發源的武當太極……其實早期時太極拳並不叫太極拳,而是叫長拳、綿拳、十三勢、陳家拳…… 「太極拳」名字的由來
  • 一個村 一部史——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的百年滄桑
    這是12月17日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拍攝的太極拳申遺成功慶祝儀式現場(無人機照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該遺產項目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人人都知道,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張蔚珍,陳家溝在任時間最長的村支書,說起陳家溝往事,神採奕奕,聲音格外洪亮。
  • 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這太極第一村火了,遊客:其他的也抓緊申遺
    對於全球各地的太極拳愛好者來說,最近真的可以說是一個大日子了,畢竟太極拳的項目成功在聯合國申請的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就一下子火了,這個「太極第一村」一下子備受矚目。別看你這個村子人口不是很多,但是這裡的故事卻比你想像中要豐富很多,如今不管是建設還是旅遊文化,都非常出眾。
  • 太極拳走向世界 陳家溝華麗轉身
    全球習練太極拳者約有3億人,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少外國人專程來中國學習太極拳……改革開放以來,習練太極拳的熱潮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從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湧向全世界。在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裡,太極拳以其和諧、健康、共享的時代特徵和內在魅力讓更多人愛上了它。
  • 向世界邁出「武步」!太極拳申遺成功後,這些系列活動帶你領略「頂...
    12月18日,河南商報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河南已謀劃組織了以「共享太極,共享健康」為主題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宣傳推廣活動。【全球習練者近4億人,太極拳成功申遺】12月17日晚,傳承至今已有近400多年歷史,現已傳播到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近4億人,被稱為風靡全球的「世界第一健身運動」的太極拳成功申遺,太極拳也因此成為我省第一個牽頭申報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 太極拳發源地 |中國傳統保護村落——陳家溝
    因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直至建國後陳家溝所用的婚喪嫁娶用幃上寫著「古常陽」的字號。明末清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博採眾家之長,匯集《易經》太極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說、道家導引吐納等,創編了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拳術——陳式太極拳。經300餘年傳承,形成了陳、楊、武、吳、孫、和等太極拳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