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和」和「利」長相近似,鄭州市汽車北站附近一家涉嫌「山寨」阿利的阿和茄汁面,阿利向媒體投訴此事被媒體報導後,阿和的生意「一落千丈」,昨日雙方達成協議,阿利收購阿和。
■商報記者 謝朝紅
總背「黑鍋」
阿利茄汁面上門維權
一周前還在為自己店鋪被別人「山寨」而苦惱的盧廣利,昨日又興奮地向媒體透露了一個消息:他意外地開了第十九家阿利茄汁面直營店。
「沒想讓他們轉讓,當初去店裡的目的就是想讓他們改回自己的名字,規規矩矩叫阿和,不要在門頭上把『和』字不封口,讓人誤認是阿利茄汁面。」作為阿利茄汁面這個品牌的總裁,盧廣利說,鄭州市花園路與畜牧路交叉口的阿和茄汁面,讓他背了很久的「黑鍋」。
上周五,盧廣利接到投訴,市民張小姐衝著這家「阿利茄汁面」進去了,吃時才發現這是一家「阿和茄汁面」。感覺被欺騙,張小姐當場要店家退6元面錢,遭到拒絕後她向媒體投訴,後來盧廣利聞訊趕到阿和茄汁麵店內,並當場賠了她一碗茄汁面錢。
「這不知道是多少個人上當了?你們看店裡照片都是用我們店裡的,我接到很多朋友打電話,都把這家阿和茄汁面當成阿利茄汁面。」盧廣利說,門頭上無論是顏色還是字體,都很像「阿利」,「連整個店裡的裝修風格都是『克隆』我們的。」
這家店剛開業時,盧廣利說他都知道了,「聽說是一個給我們裝修過店的人,來這裡開的店。」誰都可以賣茄汁面,他本來想讓這家店「自生自滅」,「一個在附近的朋友,吃了半年『阿利茄汁面』,後來終於忍不住給我打電話,說我北環這家店面不好吃,我告訴他這家是『阿和』,不是『阿利』。」
為告訴消費者誰才是正宗的阿利茄汁面,盧廣利說,他來這一片考察過了,「裡面倒是有地方可開店,除了房租和轉租費高昂外,位置也沒人家阿和店好,所以就放棄了。」
其實阿和不侵權
但受報導影響收入減半
自己的店鋪正在紅火經營中,突然被消費者投訴,還招來阿利茄汁面上門賠了一碗6元茄汁面錢,阿和茄汁麵店老闆劉先生有些「惱火」。
「原來我在這家店打工,後來老闆說想轉讓,我就從老家江西籌集了20萬元,接了這家店,幹了一個月,就碰到了這檔事。」劉先生說,盧廣利突然來店裡,第二天媒體還報導了,「感覺像扔了一個炸彈一樣,我店的生意這一周受到明顯影響,原來一天營業2000多元,這幾天只賣1000多元。」
雙方經過幾次協商,昨日最終達成協議,阿利以15萬元價格收購阿和店鋪。盧廣利說:「我們接手後店鋪要改頭換面,打造成我們的阿利茄汁面直營店,這家店也將是我們的第十九家直營店,算是意外收穫。」
但阿和茄汁面目前老闆劉先生對此事頗有怨言,「如果認為我的店侵權了,為什麼事先沒有告知我,就突然襲擊來店裡讓媒體報導。」他說自己受經濟限制,只好把店鋪拱手相讓,「如果我也有很多連鎖店,究竟是不是侵權了,我肯定要鬥到底。」
阿利人公司的法律顧問秦三寬認為,阿和茄汁面門頭跟阿利的很近似,容易誤導消費者,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阿利茄汁面可以向工商部門投訴,或者通過法院制止這種侵權行為,要求賠付名譽損失和經濟損失。
據了解,目前盧廣利已拿到註冊商標是阿利人的圖形,而「阿利人」這三個字商標註冊剛剛遞上去,目前還僅是「TM」商標註冊受理中。
阿和茄汁面所在的金水區柳林工商所所長裴之友說,阿利方註冊的是「阿利人」圖形,而文字僅僅是商標受理中,所以阿和茄汁面的門頭及店裡經營行為構不成商標侵權,工商部門接到投訴也只能去店裡對店主以說服教育為主,無執法和處罰依據,也構不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商家有維權意識是對的,但必須要提前把功課做好了,這樣才不會遭遇維權尷尬。」裴之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