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裡的湖湘

2020-12-14 百家號

11月16日,市民在長沙簡牘博物館欣賞簡牘文物。 傅聰 龍文泱 攝影報導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管震 陳沐

望不見盡頭的歷史長河上遊,湖南的先祖怎樣生活?他們用簡牘做了記錄。

11月16日,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廣新局、長沙市文物局主辦的「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展,首次全面系統地展現了湖南簡牘文化史。

出土數量居全國之首,戰國到西晉無斷代

紙張被發明之前,簡牘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書寫材料之一。從先秦到魏晉,它肩負著記載和傳播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的歷史重任。

「目前,全國共出土簡牘30餘萬枚,其中湖南出土了近20萬枚,數量居全國之首。其中,以湘水流域的長沙市五一廣場出土簡牘最為集中。」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長沙簡牘博物館研究保管部副主任雷長巍介紹,湖南出土的簡牘種類齊全、年代序列完整,從戰國、秦漢到三國、西晉,在時代上沒有缺環。

本次展覽共展出文物503件套。其中,簡牘文物366件套。它們來自長沙簡牘博物館和全省相關文博機構,絕大部分都是首次展出的精品。

展覽以湖南簡牘的重大考古發現為主線、簡牘出土的歷史年代為序,分為「瀟湘弦歌」和「簡裡湖湘」兩大部分。「瀟湘弦歌」介紹了湘、資、沅、澧四大流域的重大考古發掘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出土文物;「簡裡湖湘」則展示了湖南地區出土的楚簡、秦簡、漢簡、三國吳簡和晉簡背後的豐富內涵。

本次展覽與「文明之路——長沙簡牘博物館專題陳列」同為長沙簡牘博物館基本陳列,免費向公眾展出。

多為「官文書」,記錄更加全面客觀

「湖南出土的簡牘在全國佔有重要的位置。不僅僅是它的數量最多、序列完整,而在於它所記錄的內容。它們多為『官文書』,即地方官府文書檔案。」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說,「因此,相較記錄墓葬物品清單的簡牘,官文書記錄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內容更加全面。相較史書,它更加客觀。」

他認為,作為當時人們記錄生活的第一手資料,簡牘為我們認識古代的人和事提供了另一種角度。這在本次展覽就有體現。

如秦二世胡亥在史書記載中以殘暴愚蠢聞名,並通過陰謀手段篡位。

不過,益陽兔子山2013年出土的《秦二世詔告》牘寫道:「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遺詔,今宗廟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當除定者畢矣。以元年與黔首更始,盡為解除流罪,今皆已下矣,朕將自撫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分縣賦援黔首,毋以細物苛劾縣吏,亟布。」

李鄂權說,文中強調了繼位的合法性,也含有改革以惠及民眾的意思。

秦統一六國後,將天下分為36個郡。有一個郡因洞庭湖得名「洞庭郡」,但它沒有被歷史典籍記載。直到裡耶秦簡出土,「洞庭郡」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秦朝公務員管得嚴,晉代郴州物產豐富

透過一枚枚簡牘,可以窺見先秦至魏晉人們的生活百態。

秦朝吏治嚴明。遷陵雖然遠離政治中心,但這裡的秦吏依然恪守「為吏之道」。

在嶽麓秦簡《為吏治官及黔首》篇(黔首為秦朝對百姓的稱呼)中,規定了為吏的「五失」「五善」。「視黔首渠(倨)驁(傲)」「安其家忘官府」等為「失」,「忠信敬上」「喜為善行」等是「善」。

刻漏是我國古代的漏水計時器。《刻漏今時對照表》記錄,遷陵官署集中辦公的時間為「水下二刻」至「水下九刻」。即今天的北京時間早上7時到下午6時。公文傳遞為全天候的狀態。

在全國範圍內,晉代簡牘出土數量甚少,最多的一批是2003年至2004年郴州蘇仙橋出土的西晉簡牘。

策展人雷長巍說:「郴州晉簡的主要內容是西晉桂陽郡的文書檔案,對郴州各項地方事物的記載比最早的傳世文獻《萬曆郴州志》的誕生時間早了約1000年。它所記錄的信息詳細到年月日,包括許多具體內容,極大地豐富了郴州的歷史記憶。」

桂陽郡便縣、晉寧縣縣令的姓名,郡內山川河流的走向,有多少人,他們從事什麼職業……在簡牘上都有記載。

這裡物產豐富,有松、楊、楠、櫸等樹木,牛、馬、羊、豬、狗、熊、虎、豹等野生或被馴化的動物,人們培育了瓜果蔬菜和草藥。

這些日常化的信息,打破了時空的屏障,讓我們覺得,古代先人仿佛就是身邊的親朋好友,甚至就是自己。

相關焦點

  • 「雲春遊」走進長沙簡牘博物館,解讀歷史推廣傳統文化
    「我是接班人·雲春遊」 以「探索千年前的簡裡湖湘」為主題,走近千年前的簡牘世界,探尋簡牘裡的湖湘文化及其背後蘊藏的古人智慧。本期「我是接班人·雲春遊」愛國主義教育課堂來到位於長沙市天心區的長沙簡牘博物館,通過直播一起探索千年以前的文字載體——簡牘,揭示其背後蘊含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和承載的古人智慧。湖湘大地,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從1952年至今,已陸續出土近20萬枚簡牘。古城長沙,已成為中國出土簡牘最多的城市。
  • 芒果TV"雲春遊"走進長沙簡牘博物館 解讀歷史推廣傳統文化
    3月20日,由湖南省教育廳指導、芒果TV主辦的"我是接班人·雲春遊"愛國主義教育課堂來到長沙簡牘博物館,並在芒果TV、湖南省IPTV、芒果網際網路電視以及湖南教育電視臺開啟同步直播。"我是接班人·雲春遊" 以"探索千年前的簡裡湖湘"為主題,走近千年前的簡牘世界,探尋簡牘裡的湖湘文化及其背後蘊藏的古人智慧。
  • 一枚枚簡牘,一段段湖湘史
    」在長沙簡牘博物館正式展出,展覽以湖南簡牘的重大考古發現為線索,全面介紹了各個時代的簡牘以及相關文物的出土情況,展示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物資源。  1  首個全面系統展現湖南簡牘文化史的展覽  簡牘是我國古代紙張發明之前最重要的書寫材料,據統計,全國至今共出土簡牘30餘萬枚,其中有近20萬枚出土於湖南,湖南出土並得到保存的簡牘佔全國出土簡牘總數的三分之二。湖南出土簡牘不僅數量是全國之最,而且種類齊全、序列完整,從戰國,歷秦漢三國至西晉,在時代上沒有缺環。
  • 朝夕在勤惟硯作田 雷運華谷山硯「湖湘文化」系列作品展出
    9月19日,雷運華谷山硯「湖湘文化」系列創作作品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舉行。(雷運華谷山硯「湖湘文化」系列創作作品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舉行。圖片由通訊員 提供)「湖湘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相對穩定並有傳承關係的歷史文化形態。谷山硯為湖湘四大名硯,原石產自長沙谷山山脈。
  • ​雷運華谷山硯「湖湘文化」系列作品展開幕
    來源:華聲在線華聲在線9月20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婷婷)9月19日,雷運華谷山硯「湖湘文化」系列創作作品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展。展覽現場,50件谷山硯作品,以立體雕、高浮雕、淺浮雕等多種藝術形式,讓極具特徵性的湖湘文化及谷山硯文化得到活態傳承與展現。
  • 長沙簡牘博物館獲評「長沙市文化旅遊示範基地」
    會上,長沙簡牘博物館榮獲長沙市旅遊局、長沙市文廣新局聯合授予的「長沙市文化旅遊示範基地」稱號。紅網時刻12月26日訊(記者 湯紅輝 通訊員 管震)12月25日,長沙市推進旅遊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工作會議在長沙舉行。
  • 徐暢:往復長沙——「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觀展記
    但與西北地區簡牘發現情況相比,湖南簡牘的大規模發現大部分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而尤其以1996年近14萬枚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的發掘為契機,湖湘地區簡牘的出土開始呈現加速度,且大量湧現於古代遺址的井窖之中,成為新時期我國簡牘發現的一種突出類型。李均明先生曾風趣地將這種趨勢稱之為「井噴」。
  • 366件簡牘訪古瀟湘 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幕
    全國至今共出土簡牘30餘萬枚,其中有近20萬枚出土於湖南,佔全國出土簡牘總數的三分之二。」李鄂權介紹說,湖南出土簡牘不僅數量是全國之最,而且種類齊全、序列完整,從戰國,歷秦漢三國至西晉,在時代上沒有缺環。   如李鄂權所說,湖南被學界公認為「簡牘大省」。而湖南省簡牘出土又以湘水流域最為集中,特別是省會長沙,出土的簡牘批次和數量最多。
  • 今年「十一」,去廟街領略東漢簡牘文化魅力
    三湘都市報記者 張浩 通訊員 王敏「除了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外,還將打造具有廟街文化特色的傳統戲臺文化。」近日,記者從廟街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獲悉,目前正在升級改造的廟街五一門店將在十一期間恢復營業。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長沙五一廣場相繼挖掘出兩漢時期的簡牘,其數量之巨,內容之豐富,世所罕見。廟街負責人表示,基於五一廣場獨特的區位優勢,廟街五一門店經過反覆論證,決定打造東漢名店文化、美食文化的盛況,即在美食廣場內通過打造東漢簡牘歷史文化博物館,再現當年東漢文物挖掘時的震撼場景。
  • 湖南最大規模簡牘展長沙開幕 大部分展品首次展出
    (向一鵬 管震)16日,湖南史上最大規模簡牘展—「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幕。簡牘作為中國古代紙張發明之前最重要的書寫材料,從先秦到魏晉,成為中華文明寶庫中重要的瑰寶。二十世紀初葉以來,簡牘文物大量出土。據統計,中國至今共出土簡牘30餘萬枚,其中有近20萬枚出土於湖南。該省出土簡牘不僅種類齊全、序列完整,從戰國,歷秦漢三國至西晉,在時代上沒有缺環。此次展覽的展陳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503件套,其中簡牘文物366件套。
  • 長沙簡牘博物館與湖南大學共建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
    12月18日,由長沙簡牘博物館與湖南大學共建的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籤約揭牌儀式在長沙簡牘博物館舉行。籤約揭牌儀式現場 張玲 攝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胡邦建 攝長沙簡牘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簡牘文物資源佔全國簡牘總量的近三分之一。千年學府湖南大學人才薈萃。
  • 長沙市一中雨花新華都學校1810班參觀簡牘博物館寒假社會實踐活動
    今天,長沙市一中雨花新華都學校C1810班參觀了長沙簡牘博物館—— 感悟時代變遷。根據博物館介紹,中國出土的簡牘,三分之二來自湖南。為了充分挖掘和發揮這些文物的文化功能,長沙設立了國內首個簡牘博物館。秦漢以前,簡牘是使用最廣泛的文書形式。
  • 長沙簡牘博物館與湖南大學共建「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
    12月18日上午,「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研究中心」籤約揭牌儀式在長沙簡牘博物館舉行。簡牘具有巨大的書法藝術價值,從戰國古文至篆、隸、真、行、草都有墨跡存在,是研究書體演變發展、創新書法路徑的第一手材料;而且這些墨跡本身,往往就是傑出的藝術作品,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各種書體的簡牘,因為材料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和書寫者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也是書家研習、臨摹和欣賞的重要書法資料。
  • 簡說「簡牘」
    可見,古人們使用簡牘的歷史大概有三千多年。從出土簡牘實物可知,簡牘的形制並不單一,而是根據需要被製做成各種形狀,以滿足古人們書寫記錄的不同需求。西北漢簡出土時狀況真空玻璃管裡的西北漢簡建立甘肅簡牘博物館勢在必行。甘肅簡牘雖然數量眾多,文物價值極高,但長期「養在深閨」不被民眾所知,其社會職能更是沒有得到發揮。要想讓甘肅簡牘「活起來」「火起來」就得讓簡牘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成為大眾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新窗口。
  • 長沙簡牘博物館舉辦八千湘女上天山歷史文物展
    《中國夢,軍墾情——紀念「八千湘女上天山66周年」歷史文物展》在長沙簡牘博物館開幕。圖為湘女唐士若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和長沙簡牘博物館贈畫。   長沙簡牘博物館館長李鄂權表示:「舉辦這次展覽主要是為了弘揚湘女精神,她們不怕困難,勇於犧牲;對祖國,對黨的事業的忠貞不渝;無怨無悔,扎紮實實建設邊疆的精神。湘女精神是一座不朽的豐碑,這對於進一步弘揚湖湘精神、增進民族團結、促進湘疆合作意義重大而深遠。」
  • 「繪織蘭心」畫展長沙展出 感受湖湘女畫家的柔美與知性
    (原標題:「繪織蘭心」畫展長沙展出 感受湖湘女畫家的柔美與知性)
  • 簡牘『重生』
    簡牘本體糟朽,稍有不慎就可能損毀。從提取到清洗,就如同呵護剛剛出生的嬰兒一樣。」8月8日,修復師黃仁芳將簡牘泡在蒸餾水中,用軟毛筆輕輕地清洗。    7月31日,修復師小心翼翼地給存放在保鮮盒裡的簡牘換水,以免破壞簡牘上的墨跡。
  • 故宮博物院「湘約」長沙簡牘博物館設簡牘研究中心!
    今後,長沙將一如既往地珍惜歷史的饋贈,秉承「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深入挖掘簡牘文物的內涵,努力把長沙簡牘博物館建設成簡牘保護、研究、傳播、交流的基地,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全面建設現代化長沙貢獻更多文化力量。
  • 雲上閱讀公開課:簡牘與簡牘文化+閱讀是最好的傳家寶
    簡牘與簡牘文化 當天下午3點到4點,北京閱讀季「書香家庭」、中國書協會員、清華大學簡牘書法高研班導師孫敦秀做客「雲上閱讀」公開課直播間,跟讀者朋友們分享了「簡牘和簡牘文化」。簡牘書法和殷商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
  • 給甘肅簡牘一個完美的家——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現場見聞
    甘肅簡牘博物館現收藏有各類文物50129件(組),其中放馬灘秦簡、居延新簡、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懸泉漢簡及魏晉簡牘等總計39465多枚,漢代帛書、懸泉西漢紙、漢代毛筆、屯戍用品及其它文物10664餘件。但由於受收藏保護場所限制,甘肅簡牘博物館一直存在著「有館無舍、館展分離」的發展瓶頸。2019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順利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