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社交是無用社交?心理學家認為,不愛發朋友圈的人分這幾種

2021-01-10 木易機械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際網路技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網絡設備也逐漸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當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的「體外器官」。無論是男女老少基本上每個人手中都有一部智慧型手機,大家對於智慧型手機的喜愛程度也很高。

隨著網際網路資訊時代的到來,即時通訊產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微信,QQ等社交軟體幾乎已經取代了傳統的通訊方式成為了人們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新型的網絡社交方式相比於傳統的社交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新型的社交模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在社交過程中的緊張感。

社交網絡日益發展,直至如今朋友圈,微博,空間等發帖平臺成為了很多人記錄日常美好生活平臺。有人在朋友圈曬美美的自拍,有的人曬美食,曬娃,分享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的作品。這種簡單的分享模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不喜歡發朋友圈,也不喜歡在他人發的朋友圈下發表自己的見解。

有些人認為朋友圈社交是無用社交,因為他們覺得刷朋友圈是一件既耗費時間和精力又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的事情。其實但從表面意義上來看發朋友圈、刷朋友圈相互點讚評論,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彼此之間的友誼和感情更加深厚。但實際上有些人會認為朋友圈社交不過是「無意義社交」罷了。

所謂的無意義社交是指無法在精神上給自己帶來滿足感的社交活動,雖然短暫的關注朋友圈動態在一定程度上會給人帶來心理滿足感,但時間一長,人們就會對刷朋友圈上癮,無論生活當中有什麼事都想發朋友圈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毫無意義的。人類進行社交的本質就是人與人之間有目的的往來,互相交流想法,傳遞信息,平等互利。而無意義社交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無意義的消耗,既耗費我們的時間精力有耗費我們的情緒。

在心理學上心理學家認為不愛發朋友圈的人大概分為以下幾種:對自己的保護欲很強,擁有掩飾性;性格特立獨行;偽裝自己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也都有各自的性格取向,愛不愛發朋友圈也都是個人自由。目前來社會的生活壓力非常大,人們也很容易變得十分暴躁,缺乏耐心。是否愛發朋友圈也不過是一種性格的體現而已,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都是怎麼想的?心理學家:十分可怕
    在現代社會中存在著這樣一類人,他們使用著各種社交軟體,卻從沒發過一條朋友圈狀態,在大家眼裡,這些人都有些高冷,也隱隱有些好奇他們的心理,但心理學家卻表示,這樣的人相當可怕。其一是這個人的內心非常自卑,他不願意將自己的內心展現出來,擔心被別人看不起;其二是這個人習慣了掩飾自己的內心,所以不會主動發朋友圈,這樣的人往往城府極深。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人的性格都有些缺陷,尤其是後者,在人際交往中遇見他們是很可怕的,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把你坑了。
  • 從不發朋友圈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敬佩?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還有一部分人是從來都不發朋友圈的,心理學家認為,這些人是值得敬佩的。因為這類人活得真實又獨立,不需要虛假的繁榮來裝飾自己,他們的內心足夠充實。那麼這樣的人都有什麼特點呢?這樣的人相對於每天發朋友圈的人更容易得到社會認可。
  • 微信用戶突破11億,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基本屬於這三類
    而隨著微信人數的增長,朋友圈也變得熱鬧非凡。不過,也有一些人從不發朋友圈。那麼這些不發朋友圈的人究竟是什麼心態?有心理學家總結髮現通常不發朋友圈的人基本是以下三類。在這部分人不跟隨潮流,不關注周圍人生活的同時,他們也不會與別人有太多的交集,不喜歡被別人議論和評價。二、無意義社交從表面上看,在朋友圈點讚、評論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但實際上對部分人來說,這完全是「無意義社交」。通常這部分人認為刷朋友圈是一種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
  • 心理學家:我們要遠離那些,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你身邊有嗎?準!
    微信作為一款最重要的社交軟體,幾乎成為了人們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變得繁花似錦,有人曬自拍,有人宣傳自己的畫作,這樣簡單的分享模式,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滿足感。 當有一些人在朋友圈中活躍時,還有一些人他們從來不發朋友圈,這背後是什麼心理呢?
  • 君子和而不同:發不發朋友圈與你何幹?
    文/季龍妹心理學家的過度分析,往往會使簡單問題複雜化。比如,關於發不發微信朋友圈,先前有文章稱,那些從不發朋友圈的人十分可怕,建議遠離。日前又看到心理分析文章,說要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認為其自信而耐得住寂寞,人格比較獨立,讓喜歡聽從心理學家建議的網友左右為難,無所適從。科技的進步給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巨大便利。自從有了微信這樣一個強大的一個社交工具,人們可以方便而迅速地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並成為許多人展現自我的平臺。人們通過發表文字和圖片,同時可通過其他軟體將文章或者音樂分享到朋友圈。
  • 從來沒有發過朋友圈的人都是什麼心理?心理學家:這樣的人很可怕
    在發朋友圈已經成為人們的習慣時,也有著那樣一群人,他們的朋友圈空空如也,從來不發一條狀態,這種行為賦予了他們一種神秘感,也讓他們在人群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對於他們這種從不發朋友圈的心理,人們感到十分好奇,心理學家卻表示,這樣的人都是相當可怕的。
  • 朋友圈三天可見,透露了你的社交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叔,ID:yeshuvipyeshuvip】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自從微信開啟可以設置朋友圈展示時間,許多人紛紛把朋友圈設定為僅展示三天或者半年。一年或全部可見的朋友圈幾乎沒有,除非是原本就不愛發圈的人。
  • 從QQ空間到朋友圈,「朋友社交」在何方?
    但是,在不知不覺間,朋友圈已經成為了一個工作場所。發廣告、炫耀黨、雞湯黨、負能量、工作轉發、點讚、微商黨充斥著朋友圈。以前發朋友圈可以感受不一樣的人的生活狀態並從中給與自己不一樣的生活體悟,讓自己更勇敢去追夢;現在的朋友圈,大多是一些沒用的垃圾信息,就算還有幾個人在分享,也會在評論中看到一些槓精去質疑別人的喜歡與快樂,這樣之後,又還有幾個人願意去分享生活呢?
  • 運用朋友圈斬獲更多資源——論網絡社交的不可信度
    畢竟之前發的傻X朋友圈萬一被大家都發現了,那豈不是很尷尬,尤其是那些新加自己好友的人,基本都是通過朋友圈給自己貼標籤。只不過前者懶得刪,後者更希望自己在朋友圈的形象更完整。 通過管理朋友圈的內容和展示時限,給其他人留下自己的良好印象,這就是朋友圈的印象管理。
  • 「95後」社交保鮮期:朋友圈「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不知道誒,怎麼了?」「啊你沒看他朋友圈嗎?他還發了好多好玩的照片呢……哦好吧找不到了,他的朋友圈設置了3天可見。」前幾天你在朋友圈刷到一件好玩的事情,看到幾張美麗的照片,待你要回頭再找,卻發覺對方設置了3天可見,頗有些「閱後即焚」的味道。有網友調侃,一條朋友圈的壽命大概從半小時到3個小時不等,一天都撐不過。你發布的半個小時之內,決定了有多少人看到、點讚、評論,1個小時之後就不會那麼頻繁了,3個小時之後你自己大概就忘記了發了什麼。
  • 95後社交保鮮期:朋友圈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在爸媽們用養生連結刷屏微信朋友圈、00後強勢佔據QQ空間的時代, 95後們的社交動態頗有些微妙:照片不經過修圖處理絕不隨意發布,簡潔卻意義模糊的句子取代了長篇小作文,各類軟體打卡充斥頁面,朋友圈3天可見的白線則阻止別人窺探過往……越來越多的95後把自己的朋友圈設置成3天可見。
  •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
    從何時起,我們連自己的朋友圈都做不了主了?1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底下有個評論說:「別說是優秀的人了,現在都忙著自我增值,哪還有空刷朋友圈、發些沒營養的朋友圈。」有人說,優秀的人都忙著越來越優秀,他們不會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刷朋友圈上。朋友圈實在要發,也是一些關於公司的事情或者是一些新聞,很少看到關於生活動態的內容。我身邊的人參加工作後,也都開始不約而同地減少了微信朋友圈發送次數,職場人為什麼不那麼喜歡發朋友圈了?
  • 心理學家:我們要恭喜那些從朋友圈裡走出來的人
    當然了,如今已經開始有人走出朋友圈了,甚至都已經懶得打開它了,再也沒有了以往的那般熱情。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狀呢?心理學家曾分析認為,這樣的人應該感到慶幸,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恭喜他們回歸現實的生活。此外,他們還從兩個方面做了進一步的分析,不妨一起來看一下。
  • 朋友圈的喧囂,社交網絡的輪迴
    資深媒體人楊樾楊樾在微博上說了段很經典的話:我現在也很少上朋友圈了,一開始覺得挺好,因為都是朋友,沒有戾氣,沒有爭執,只有祥和與正能量,但現在,在裡面翻一翻,全是長篇大論的心靈雞湯,各種佛經,各種祈文,各種符咒、各種轉發十個人,各種活佛與仁波切,各種胡因夢,各種克裡希那穆提,知道的這是朋友圈,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機場書店呢。而這一切,亦曾發生在開心網和微博之上。
  • 長期不發朋友圈的人,往往透露了這三種信息
    其實,還有一部分人,雖然是你的好友,但是他已經屏蔽了你,兩個人的朋友圈,沒有了交集。其實,長期不發朋友圈的人,透露了以下這三種信息。通過改變朋友圈,改變了真實的生活。聽了阿麗的話,我趕緊打開朋友圈,找到了王經理髮的朋友圈。王經理一大早就發了朋友圈,他寫了一首小詩,還配了一張陽光燦爛的圖片。有同事留言:「王經理真的好雅興,是個才子。」有人留言:「這一首詩,我認為可以發表在報刊雜誌上,真的水平很高。」
  • 不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往往都是這3類人,八九不離十
    但是歷經歲月沉澱和洗滌後,才發現:人,不可能有很多朋友!所謂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種詩意的誇張,就是一種淺薄的自負。熱衷於社交的人,往往自詡朋友眾多。其實他們心裡明白,社交場上的主宰,從來不是友誼,而是利益!以前的我們喜歡發朋友圈,後來喜歡清靜與獨處,遠離各種是是非非。真正聰明的人,都在遠離「朋友圈」。
  • 「三天可見」要不得,社交高手這樣利用朋友圈,輕鬆獲得好人脈
    發一條朋友圈戰戰兢兢,擔心收穫不了幾個贊和評論,把自己生活是否精彩用朋友圈點讚數來衡量;編輯好一條朋友圈,打令人眼花繚亂的分組,將領導,老闆一一屏蔽,明明本應該是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朋友圈,卻需要採用一系列複雜的手段避免不希望的人看到;領導,公司發來的朋友圈模板
  • 一個人突然不發朋友圈了,往往是這幾種心態!
    記憶是有限的,有的時候,那些過往的景色,那些感動的事情,我們未必一直都能記得清楚,而朋友圈,恰恰可以幫助我們,存下所有!一個人突然不發朋友圈,往往是以下幾種心態。02、沒時間發朋友圈有些人用微信,進行工作和業務往來,根本就無暇顧及朋友圈。等到想起看朋友圈的時候,一晃就一月過去了。其實他不是不想社交,也不是不想朋友,而是真的抽不出來時間。
  • 「朋友圈」、「微信」、「微博」等社交常用詞彙的英語表達
    關於社交,百科上是這麼解釋的:指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工具)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識,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各項活動。簡而言之,小編覺得社交就是指一切讓人和人之間產生聯繫和交集的活動。然而提到社交,就不得不提社交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的變化,即除了線下社交活動,也增加了線上的形式。
  • 朋友圈曬廚藝,是展示更是社交
    這個春天,很多人都有了長期居家生活的經歷。這是大家都曾經期盼過的,往年每次放假安排出來,網友都第一時間算計如何連休更為划算。但是,這個假期太過漫長,如何度過又成為問題。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朋友圈很多男性朋友都秀出了自己的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