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馬六甲與馬六甲海峽
讀者們看過最近新翻拍的一部劇——《小娘惹》嗎?該劇曾在娘惹博物館裡拍攝過。下面要說的,就是娘惹博物館的誕生之地——馬六甲。
所以,馬六甲在哪裡呢?
馬六甲屬於東南亞地區,地處馬來半島,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所以其實它的官方名字叫做「馬六甲州」。馬六甲位於馬來西亞半島西邊,與森美蘭州和柔佛州毗連,面積約1720平方千米。
「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是初中地理課本上對於東南亞地區地形的整體概括。而位於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地勢卻相對較於和緩,西部和中部是較低的丘陵,沿海分布平原,地勢平坦。
地勢地平加上緯度低,這就「成全了」馬六甲盛產稻穀,和我們中國南方地區的人們一樣,主食以米飯為主。
說到馬六甲,就不得不說起著名的馬六甲海峽了。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中部,是緬甸海裡東南狹長的海域,是連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道。
馬六甲海峽溝通了亞歐非三大洲,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海上貿易在此通過。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了。
而古城馬六甲正好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港口位置,馬六甲海峽也因此得名。
馬六甲海峽是亞歐板塊上重要的航海路線樞紐,
在歷史上,有很多航海路線途經馬六甲海峽,這給馬六甲帶去了民族的融合與繁衍。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其中之一。
鄭和下西洋途經馬六甲海峽到達馬六甲,帶去絲綢,中國瓷器,還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馬六甲就可以看到很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文化。
在馬六甲就有一座紀念鄭和的文化博物館,裡面展示了很多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體現了當時馬來西亞與中國人的深切友誼與交流。
然而,海上交通的疏通帶來了是另一份不可估計的「軟文化」財產——民族的融合與交流。
華人來到馬六甲並在這裡定居,與當地馬來人通婚。他們的後代,男孩叫「峇峇」,女孩叫「娘惹」。這樣的華人群體漸漸形成了馬六甲特有的文化——「峇峇娘惹文化」。
在馬六甲有一家娘惹博物館,博物館之前是一位富有的峇峇人的家,現在裡面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娘惹文化。
娘惹博物館外部
娘惹博物館內部
娘惹博物館還誕生了充滿娘惹文化的影視。
娘惹飲食文化也是娘惹文化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至今在馬六甲都可以找到豐富多彩的娘惹美食。而娘惹美食與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美食文化也有相通之處。
例如娘惹糕,其實馬六甲的娘惹糕就相當於是福建省的「七層糕」和浙江省的「千層糕」的「繼承者」。這樣具有中國南方特色的糕點納入峇峇娘惹美食文化馬六甲也說明了閩浙粵人帶到馬六甲的飲食文化已然融進當地文化並延續至今。
娘惹糕
馬六甲有一條充滿華人風情和馬來人風韻的街,雞場街。雞場街是馬六甲市最熱鬧的街道,曾是貴族峇峇娘惹的居住地,沿街一排排大房子的建築材料和家具都來是從中國運來的。雞場街就相當於馬六甲的「華人街」。
傍晚的雞場街是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這裡有各種特色美食,例如著名的白咖啡。並不是西方人才喜歡喝咖啡,由於東南亞地區氣候特色,馬來西亞地區也同樣盛產咖啡豆,咖啡也屬於馬六甲人的日常飲料。
白咖啡
在鄭和文化館的對面,也就是聖保羅山丘之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故宮——蘇丹故宮。這座故宮的特殊之處在於,故宮整體都由木頭建造而成,沒有任何一根鐵絲的參與。尖尖的屋頂和高挑的樓體展現了濃厚的東南亞特色。
蘇丹故宮
馬六甲還有兩處富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標誌性歷史建築,一個是「荷蘭紅屋」,另一個便是「聖地牙哥古城門」。建於十七世紀,東南亞最古老的荷蘭式建築物「荷蘭紅屋」現在屬於馬六甲博物館的一部分。紅牆白窗,還有屋頂的「十字架」,都彰顯荷蘭特色,聽說,每一塊紅磚都專門從荷蘭運來。
荷蘭紅屋
時間在流逝,歷史在沉澱,這裡的紅色卻沒有褪去,傳說中的「馬六甲紅」據傳就是來自於這一片鮮紅奪目的紅。另一座地標型建築是「聖地牙哥古城門」,這裡原先是一座葡萄牙人建造的古城堡,在戰爭和歲月的磨洗下,城堡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焦跡斑斑的「聖地牙哥古城門」就是馬六甲曾經歷史的見證。
聖地牙哥古城門
馬六甲是一個海上地理位置優越,具有多樣性文化的歷史古城,幾乎融匯東西,貫通內外。
而馬六甲海峽將會是馬六甲未來發展的重要渠道,通過馬六甲海峽,可以擴大與亞洲,歐洲,非洲的經濟貿易與文化傳送,成為亞歐非交流圈樞紐站的馬六甲指日可待。
這就是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馬六甲。
本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