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馬來半島以及馬六甲海峽周圍,在公元最初幾個世紀就產生過一些小國。在15世紀馬六甲王國出現之前,在中國史料中有記述的這一地區國家,「就不下三十,有丹丹、赤土、班鬥、蒲羅中、箇羅、僧祗城、哥羅富沙羅、哥谷羅、羯茶、羅越、加羅希、丹流眉、單馬令、佛羅安孫姑那、大泥、吉蘭丹、丁加奴、彭亨、烏丁礁林、單馬錫(龍矛門)、巨港、佔卑(末羅瑜)等」。
儘管地理位置尤其是交通地位非常重要,馬來半島以及馬六甲海峽周圍地方仄小,海島林立,缺乏廣闊的腹地,難以供養眾多的人口,從來沒有出現過以農業為主的大型古代國家,又容易受到而且實際上也不斷地受到外來侵襲,也難以建立長治久安的國家。「半島沿岸的貿易型小市鎮是僅有的聚落,從第一個千禧年開始,便經常成為印度、中國和阿拉伯商人的落腳處,由於這些小型的港口王國各自獨立、彼此間鮮有貿易往來,因此馬來半島始終未曾有過一個可以作為中心以控制周圍城鎮的政治體系。」
「因此,我們絕不能過分誇張,把他們看成是一泱泱的大國。如果我們從交通史的角度看,這些國家或只能說是一口岸,或一港口或者海港,有如中國史籍中的門,諸如廈門、澳門,本質上就是一市集、墟市、渡口」,至多是以港口城市為中心的國家。直至15世紀前,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小國興亡更迭或處於較大國家馬六甲原蘇丹的王宮的影響、控制下,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馬六甲王國的出現結束了馬來半島以及馬六甲海峽周圍尤其是馬來半島南部的分散局面。「馬六甲」這一名稱,多數馬來西亞的專家認為來自《馬來紀年》一書中的說法:馬六甲是一種樹名,一棵為馬六甲王朝第一個國王遮陰的樹。
「馬六甲(Malaka)在印度梵文中的意思是『酸』,其果子味道酸澀但也有學者認為馬六甲來自阿拉伯語 Mamlakat,意為市集或商業中心。中國學者則大多認為此名在中國明朝永樂皇帝派鄭和下西洋到該地(當時稱『五嶼』)所賜。」馬六甲命名的多種說法,折射出印度、阿拉伯和中國對其歷史文化的影響。馬六甲在14世紀初還是一個漁村。但是,隨著中國與南亞、西亞貿易的發展,馬六甲在14世紀以後成為來往於西亞、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商船最佳停泊之地,逐漸成為馬來半島的政治中心和東南亞的商業中心。
馬六甲王國建於1400年(也有人認為是1402年或1403年)。第一代國王拜裡迷蘇剌,有的學者認為他原來是蘇門答臘島上的一位王子,因滿者伯夷入侵蘇門答臘而逃到馬六甲。馬六甲王國建立後,很快接受了伊斯蘭教的影響,這從歷代國王的名稱中就已反映出來。約在1400年,拜裡迷蘇剌皈依伊斯蘭教,更名為梅伽·伊斯坎達。馬六甲第二代國王在明代的中文史料記述中為母千撒幹的兒沙,系 Muhmmad Iskandar Shak(穆罕默德·伊斯坎達·沙)的音譯。但一開始伊斯蘭教在馬六甲的影響並不鞏固,佛教、印度教仍有不小影響。
第一代國王也稱為室利·拜裡迷蘇剌,第三代國王為西裡麻哈剌,系室利·摩訶羅闍(Sri Ma Haraga)的音譯。第四代國王還冠有「室利」之稱,叫息力八密息瓦兒沙,即 pSri Paramewan Dara Shah,兼有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兩種影響。但是,自第五代到第八代國王,就純粹是伊斯蘭教的名字了,而且都用「蘇丹」的稱號。第五代國王《明史》上稱為「速魯檀尤答佛那沙」,系 SUltan Maxaggan Shahf的音譯,「速魯檀」即「蘇丹」的音譯。第八代國王《明史》上稱為「蘇端媽末」,即 pSultan Mahmmud(蘇丹·馬哈茂德)的音譯。
接受伊斯蘭教或者如有些學者所說的「伊斯蘭化」,是馬來半島南部地區的馬六甲王國不同於大陸東南亞地區而雷同於當時東南亞海島地區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首先,馬六甲之所以接受伊斯蘭教,同它主要靠商業而不是農業繁榮起來有著密切的關係。馬六甲地處南海交通要衝,商業貿易是馬六甲興盛的基礎,而15~16世紀穆斯林商人在南海貿易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出於商業的需要,西亞和南亞的許多商人前往馬六甲,他們中不少人信仰伊斯蘭教。
為了吸引西亞和印度的商人(當時絕大多數是穆斯林)並得到他們的支持,當地統治者皈依伊斯蘭教是勢在必行的。馬六甲王國「田瘦谷薄」,「人罕耕種」,靠農業是繁榮不起來的。其次,馬六甲地域不廣,不過是個區區小國,它不可能像已經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如當時泰國和緬甸)那樣,可以不改變宗教信仰而自行其是。再次,馬六甲本來就是當時的中西交通要道,是同中國和東南亞大部分地區進行貿易的西亞和印度商人的必經之地。當時的東南亞各地大多是盛行佛教和印度教的國家。
這個新興的伊斯蘭國家的出現,投合了急欲與東南亞地區開展貿易的穆斯林富商的需求,越來越多的穆斯林商人不斷湧向馬六甲港口。到15世紀的下半期,馬六甲已經成為西亞、南亞各國穆斯林商人的聚集中心。原先在蘇門答臘北部貿易的穆斯林商人也向此轉移,從而使馬六甲成為東南亞地區穆斯林商人最為集中的貿易港口。16世紀初,來到東南亞的葡萄牙人多默·皮列士在其著作中談到: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馬六甲興起,「泰米爾、古吉拉特、波斯和阿拉伯的那些有錢的穆斯林,就將他們的貿易總部從蘇門答臘北部遷到了更易到達的港口馬六甲」。
因此,經過此地的穆斯林商人就要比東南亞別的國家多,影響也要大得多。最後,伊斯蘭教的信條、教規和理論有利於維護馬六甲王國的利益。馬六甲王國是一個商業王國,國家的財政基礎建立在過境貿易的稅收上。商業貿易的興盛和城市經濟的發展也部分地促進了群島各地生產的發展。室利佛逝的衰落提供了政治空間,使得新的政治力量和國家能夠從中興起。中國明朝的國家政策是國家控制貿易,禁止個人進行海上航行,從而減少了穆斯林商人的對手。
與中國的良好關係非常有利於馬六甲王國的發展,馬六甲國家的建立幾乎與中國鄭和海上船隊訪問這一地區同時發生。從公元1411年(永樂九年)拜裡迷蘇剌王率妻子、陪臣540餘人來華朝貢開始,此後,馬六甲國王、王后、王妃、太子、王叔、王弟等多次率領龐大使團連年來貢。馬六甲在獲得了中國明王朝的貿易優先權和政治上的保護之後,迅速地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導力量。在它存在的100多年中,馬六甲王國的領土不斷擴大。在第八世王蘇丹·馬哈茂德時期(1488~1511年在位,1511年因葡萄牙侵佔馬六甲出逃,1529年逝馬六甲應和會館,由廣東世),王國已擁有馬來半島上的彭亨、柔佛、丁客家。
華僑始建於1821年加奴、吉蘭丹、霹靂、雪蘭莪各州,以及廖內群島等地,並且還徵服了蘇門答臘的阿魯、監篦(監毗)等地,同時與阿瑜陀耶王朝和大陸東南亞其他各國家修好。馬來半島國家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統治中心不斷同邊疆的離心分裂傾向進行鬥爭。這些離心勢力的出現有其地理上的原因和歷史基礎,馬來半島各地被山脈和密林阻隔,同時都以村社一部落作為基礎。各個地區在其酋長領導下獨立發展,與首都聯繫鬆散,主要是象徵性地表示效忠臣服在馬六甲王國時期,馬來半島國家發展中的這一問題仍然存在。當時馬六甲王國統治的地區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首都馬六甲及其附近地區,為國王直接統治的地區。
馬來半島西海岸地區及鄰近海島,為屬地,由王室成員進行統治;馬來半島東海岸的彭亨、丁加奴則為朝貢國。由於商業王國的特殊性,馬六甲王國並沒有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國家機器也較為簡單。國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其下有三位大臣分掌政權,一是盤陀訶羅,地位相當於首相,掌政務、外交;二是天猛公,掌軍務司法;第三位是財政大臣,稱作「奔呼盧盤陀黎」。王國還設有一種特殊的官職沙班達爾(港務官),往往任命外國人擔任。馬六甲在15世紀成為世界性的商業中心,當時「馬六甲通商範圍不僅包括東南亞各地,而且擴展到東亞和印度各地以及錫蘭、西亞、東非各地的通商中心。
從這幾十個地區來的大小船隻每年達一百幾十艘之多馬六甲成了大量集散各種商品的第十六章東南亞海島和馬來半島:馬來人國家興衰和早期西方殖民侵略世界通商中心」,作為東南亞地區一個繁榮的港口城市,馬六甲在溝通東西方海上貿易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不僅使東南亞地區的中介貿易空前活躍,也促進了東亞的中國和南亞的印度及西亞穆斯林各國之間的交流。大量的稅金是馬六甲王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前來的商人都必須按行商的貨價繳納百分之六的稅金。此外,還要照價支付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禮金。
這一時期(甚至到以後幾個世紀)東南亞一些國家(如緬甸)對外國商船徵收的稅金相比,馬六甲的稅金大約為其80%。稅金較低有利於吸引各國商人,但也不影響當地統治者利益,因為來往船隻多,王國的統治者仍然獲取了大量的財富。第七代國王阿拉瓦丁·果阿亞特·沙在位時(1477~1488年),擁有黃金多達10000多磅。正當馬六甲王國興盛發展時,在西歐渴望得到東方的黃金和其他財富的冒險家正在拼命地尋找通往東方的航道。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率船隊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利特庫,終於開闢了由西歐到亞洲的海路,葡萄牙殖民主義者隨之步步向東推進。
1511年8月,葡萄牙殖民主義者攻佔馬六甲。在葡萄牙人統治馬六甲的130年中(1511~1641年),馬六甲海峽地區不斷發生爪哇、柔佛、亞齊和葡萄牙人之間的戰爭,先後不下50餘次。這些戰爭主要是爪哇人、柔佛人和亞齊人反對葡萄牙人的戰爭,也有由於葡萄牙人的挑撥,或由於亞齊勢力的擴張和柔佛商業的興起而發生相互之間的戰爭。
今天的內容就說到這裡了,雖然文章看了會讓人沉迷,但是別忘了準時吃飯,抱著手機吃飯實在是個不好的習慣,總之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的同學,別忘了關注小編,小編每日都會發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