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習《華山碑》要追求取勢變化

2020-08-28 字如其人教育

《華山碑》全稱《西嶽華山廟碑》,東漢延熹四年(161年)四月刻,原碑毀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關中大地震。目前所知原石拓本傳世有四種,即「順德本」「長垣本」「華陰本」「四明本」,其中「四明本」整紙裝裱,保存了漢碑原形。碑額篆書「西嶽華山廟碑」六字。

《華山碑》其結體方整勻稱,氣度典雅,點畫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是漢隸中方整平正一路書風的代表作品之一,歷來受到眾名家學者關注和推崇。明郭宗昌《金石史》稱其「結體運意乃是漢隸之壯偉者」。清朱彝尊說:「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惟延熹《華嶽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揚州八怪」之一金農也有詩句:「華山片石是吾師。」

在評論漢碑和臨習漢碑時,經常會按照不同風格特點進行大致歸類,然後還可以把一些特徵較為相近的碑帖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更容易發現各自的不同,這樣會有助於對所臨碑帖各種特徵和各種變化的準確掌握。我們可把常臨寫的經典漢碑如《禮器碑》《華山碑》《乙瑛碑》《史晨碑》《韓仁銘》等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不僅要從通篇上比較,還要在結構上、筆法上進行比較。通常大家都認為《禮器碑》筆法變化較為豐富,其實《華山碑》的筆法變化也比較多,而且兩個碑的變化都呈現出明顯的個性。

現在我們走進《華山碑》看看它在筆法及線條、取勢等方面,有哪些特徵和個性需要我們了解以及在臨習中注意,並結合基本筆畫寫法把這些要領運用進去。

(一)筆法變化

1、首先要注意到用筆上的力度變化。此碑雖以中鋒圓筆為主,卻不失力度,這主要依賴於它在行筆時內運骨力、下筆沉穩、收放堅決,求大勢而不拘泥、不做作,清人方朔評其「字字起稜、筆筆如鑄」。《華山碑》與《史晨碑》等以圓筆為主的碑帖相比較時顯得更為厚重大氣、神完氣足。見例字(圖1)

圖1

2、弧度變化是此碑比較明顯的特徵。這種變化要比《乙瑛碑》更要強調,它不僅可以從不同方向呈現弧度變化,並且這種弧度變化被拿捏得既能有意誇張又能不失度,這些表現可謂有膽有識,在其他碑中並不多見。臨寫時應關注到這個特徵,但要注意恰到好處,過分則流俗。見例字(圖2)

圖2

3、追求取勢變化也是此碑比較明顯的特徵。此碑讓我們可以感覺到與簡牘書寫相近的那種筆勢變化。不僅整字講究取勢,而且在一字之間每筆都儘量避免雷同或呆板排列,憑藉各種不同取勢,實現筆畫之間和而不同,而整體亦能在動態中得以平衡。見例字(圖3)

圖3

(二)線條表現

通常我們是通過線形看線質,在與同類漢碑如《禮器碑》《乙瑛碑》等比較可發現,此碑的線形表現更為渾厚蒼勁卻不臃腫,而且又不乏粗細變化、方圓變化,這要靠行筆中控制好提按頓轉、有足夠的力度來實現。與《史晨碑》比較,雖都有端莊凝重且又不失靈動等相同之處,但此碑線條更顯得方圓兼備、變化尤多,呈現出刀筆結合所特有的遒勁韻致。見例字(圖4)

圖4

(三)基本筆畫

隸書筆畫與其他字體不同,現分為六類基本筆畫解讀:

1、橫、豎——除長橫外,橫豎筆畫粗細變化不明顯,用筆運力不可鬆懈,還要注意根據字形適當傾斜或彎曲而豐富其變化。起收筆處有方有圓,要與整個字協調。長橫肯定是主筆,要注意在每個字中都不能類同,避免形成習慣的「蠶頭雁尾」狀。特別要注意雁尾處出鋒比較收斂、力求厚重。其中還有一種頓挫後不向右而向上略挑的收筆狀需認真練習。見例字(圖5)

2、折框——在隸書臨習時,橫豎(除主橫)與折框可以一起練習。重點要觀察準確其「折」處的寫法變化。有時是直接換鋒折出形成「方折」狀,有時是轉筆彎過形成「圓轉」狀,有時就是分成橫豎或豎橫兩筆(不管斷開、連上或疊壓上)而形成「斷連」狀。這是隸書中的普遍寫法,但要注意此碑中折轉更圓融結實,少有明顯斷開處,筆斷意不斷。見例字(圖5)

圖5

3、撇(鉤)——這在此碑中很豐富,形態各異。可大致分為三類:彎、直、尖。在較長筆畫彎轉時推送充分並順勢向上挑鋒收住,且收筆處豐潤有餘。直撇則逆推有力,戛然而止。所謂尖畫是漢碑中較少見的,與後來楷書撇畫相似,書寫時需注意行筆堅挺利落,但在收筆處應有回鋒動作,不可鋒芒畢露。見例字(圖6)

圖6

4、捺(鉤)——通常分為斜捺、平捺。仔細觀察可注意到,不管哪種寫法,都有直彎、長短、提按、取勢及出鋒處的各類變化。特別是相同斜度、相同長短及相同部首時,要避免雷同。臨習時發現和掌握的越多,到創作中才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各種變化。見例字(圖7)

圖7

5、豎彎鉤——這是專對《華山碑》筆畫特點分出的一類,是因為此碑中豎彎鉤的寫法變化很多,許多字的個性就是由於這個筆畫促成的。豎折處有方有圓、有細有粗,在鋪毫出鋒時更是手段多樣,或斜或平或彎,意態各異,不落俗套。掌握這些寫法變化不僅對學習隸書有好處,而且對今後創作提供了變化依據。見例字(圖8)

圖8

6、點——點畫容易不被重視,其實隸書的點畫要比楷書的點畫變化多。此碑中無論是一字中有幾個點,都會有不同變化。首先是講求它的位置,然後要注意它的取勢。上方點往往很厚重,多點畫之間講求和而不同。在不同字中,同樣是相同幾個點,也要注意這些點與周圍筆畫的關係而相應做變化處理,點對於整個字的作用不可低估。見例字(圖9)

圖9

來源(《書法報·書畫天地》2016年第10期,原標題:《華山碑》臨習指要(一):筆法談,作者:張躍飛)

相關焦點

  • 臨習米芾書法心得(二)
    作者:七星閣主 前面,我跟大家分享了米芾書法的「刷」字心得,今天,我想說說米芾書法的取勢。 書法的取勢,簡單說就是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動態關係,反映一個字與上下字之間的連帶、承接及左右呼應,體現的是書法的整體脈絡和氣息。 古人形容:高峰墜石、百鈞弩發、千裡陣雲、崩浪奔雷等詞語,都是對勢的生動形容。
  • 方放:《書譜》臨習技法四步走
    書法家方放 方放:《書譜》臨習技法四步走善臨模,往往真贗不能辨。」這充分說明他對「二王」的追摹。不僅 如此, 他的用筆速度、點畫的外形等也全系「二王」, 不過是在我們欣賞 《書譜》時,覺得其用筆的速度要稍快於「二王」。
  •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臨習技法第2節橫畫:橫如千裡之陣雲
    雲者,無定形,有起伏變化,楷書的橫左底又高,行草書的橫更是變化無端。橫亙千裡,千裡是勢,所以下筆要有氣魄,是力道與氣息的橫絕之勢。中國書法的點畫線條造型由於本體源於天然和人類的社會以及人的內心,同時又是書法家對自然和人類形體高度提煉概括抽象的結果,因此書法的點畫線條被賦予了汲取豐富的文化的意象和內涵。所以才有了的《筆陣圖》中所描摹的萬千氣象。
  • 王羲之《蘭亭序》臨習技法簡析之11:包圍結構的形式與方法
    另外要注意的是,全包圍的字雖然方正,但並不代表要四面封口,運用時要領會各種姿態的變化。作者簡介:王添福,大學本科學歷,經濟學學士學位,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第十二期導師工作室成員,軟筆書法高級,硬筆書法高級,中國硬筆書法協會註冊高級書法教師,國家評茶員。
  • 王羲之《蘭亭序》臨習技法簡析之10:左右結構的字該如何平衡取勢
    今天,古乾書院王老師還是以王羲之蘭亭序(神 龍本)裡的字為例字,對行書的左右結構進行簡要歸納解說(上期的「臨習技法簡析之9」請查看以下連結)。王羲之《蘭亭序》臨習技法簡析之9:寫字的時候底部一定要穩首先
  •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臨習技法第1節點畫:落筆成點,隨字異形
    需要注意的是,楷書裡的四點水,在行書裡往往變成橫畫或三點水,形態和取勢不同,注意起筆和收筆的變化。練習時,要注意由兩點相連帶而產生的提按和節奏變化,以及點的大小與方向的變化。比如上面的分、波和大字,最後的點,起筆要離遠一些,收筆頓筆回收。臨習提醒在具體臨習中,特別是在初學時首先要解決的是筆法,並用小字書寫,絕不能捨棄豐富而學其簡單去寫大字。古人書跡比如褚遂良、趙孟、董其昌等人臨摹王羲之的作品都是與原帖一樣大小。
  • 敦煌寫經的藝術特色及臨習舉要!
    結字上,敦煌寫經呈四方塊形,類似漢隸,橫向取勢,突出橫畫且偏於平直,沒有明顯的傾斜,不似唐楷,橫劃左低右高。臨習舉要:臨寫敦煌寫經,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從隸書到楷書的變化過程,也可以給自己在創作中增加一些新養分,特別對於楷書的書寫,會增加一種全新的用筆方法。
  • 田蘊章老師教導:學書法要終身臨習古帖!
    田蘊章先生在電視中就多次強調,號召書法愛好者要多學習古帖,要終身臨習古帖,而不是學習「田楷」。田先生是治學非常嚴謹和謙遜的專職書法教授,楷行草三體俱精,他的提倡很具有權威性。既然是學書法,說明我們對目前的書寫水平還不滿意,所以才去學。學什麼,如何學,一是向古代經典書法和現代優秀書法家學習。二就是臨摹,臨摹古帖。學習書法唯有臨摹才能掌握經典書法的精髓。
  • 柳體臨習指導(附:柳體楷書臨習字譜)
    書法字帖欣賞《柳體楷書臨習字譜》柳體臨習指導附:書法字帖《柳體楷書臨習字譜》作品主要部分篩選出來柳體楷書臨習字貼之運筆柳字的用筆特徵要注意柳字豎畫、撇畫起筆之處的方與一般楷書不同的地方,柳字往往二次轉鋒折筆,因此在起筆之處比一般楷書多一個稜角。柳體楷書臨習字貼之執筆寫法柳體楷書臨習字貼之執筆寫法 2、柳字的橫畫有長短區別,短畫粗而上昂,長橫細而下覆。
  • 方放 老師|《書譜》臨習技法四步走
    善臨模,往往真贗不能辨。」這充分說明他對「二王」的追摹。不僅 如此, 他的用筆速度、點畫的外形等也全系「二王」, 不過是在我們欣賞 《書譜》時,覺得其用筆的速度要稍快於「二王」。當然,任何變化首先要建立在正確的草法基礎上,因此,初學草書必須先過 字法關,熟悉草字字法的一些規律,不能寫錯字。《書譜》的結構變化非常豐富,必須按照「有定理無定法」的原則對其結構進行分析,草書結構的基本規律是「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這正是孫過庭自己的結構理論觀點。因為草書結構具有極大的靈活性與隨意性,尤其是大草,可謂變幻莫測。所以,對草書的結構分析也只能是勉強歸類。
  • 顏真卿《祭侄文稿》臨習指南
    八、《祭侄文稿》的臨習對於《祭侄文稿》是否可以臨習,也存在著不同意見。有論者以為《祭侄文稿》是可以欣賞但不能學的。因為《祭侄文稿》發乎性情,書和血淚、技法與手法已不再重要,通篇流露的都是情感。因情感不可複製,無法把握,強要臨習,只是東施效顰。但筆者以為,感情無法複製,技法可以學習,《祭侄文稿》完全可以臨習。
  • 行書臨習範本書目
    行書臨習範本書目1、王羲之《聖教序》此為唐僧懷仁集王羲之真跡字體拼輯而成。因刻制頗精,為行書範本中的珍品。風格瘦挺,有鐵畫銀鉤之趣,點畫變化豐富而結構謹嚴。另外大雅《集王羲之興福寺碑亦可師法。《鴨頭丸帖》8、蘇軾《寒食詩帖》此為蘇軾行書之冠,其書用筆遒逸秀勁,跌宕生姿,且其字形長短大小變化極大,加之遊絲映帶,極具揮灑之妙。此帖用筆勁健,結體豐滿,為蘇軾行書之典型面貌。另外,《天際烏雲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賦》等,均為蘇字本色。
  • 我是如何臨習柳公權《玄秘塔》的
    好在家裡的字帖都沒有收起來,我沒事的時候就拿著翻看,有時間了自己就臨習一點。慢慢的就習慣了沒事寫幾筆。我斷斷續續臨習了有好幾年。後來我自己也買了一本清朝錢灃的字帖臨習,他也是學顏體,正好對路。臨習了一段時間,出現了很多問題:我的字越寫越肥。所謂的字如墨豬,沒有一點美感,如同走火入魔一樣。明明知道這個毛病,下筆的時候還是不由自主的依舊寫的很肥厚。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去找父親。
  • 名家臨古:臺靜農臨《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
    臺靜農臨《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此碑為北魏早期著名碑刻,屬隸楷,結體既有向後世楷書發展的趨勢,又較多地保留著隸書的遺意。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多次提到《靈廟碑》,盛讚其品格「高簡」、「古樸」,對此碑推崇備至。
  • 小草臨習的基本技巧
    曲線的練習可分為兩步: 第一步,在紙上連續地寫「8」字,著重領會拐彎處的筆鋒轉換,並逐漸寫出草書拐彎 時的形狀,然 後 可以在 線 條 的 粗 細 上 加以變化,找出其中的書寫規律。第二步, 以字帖中各完整的曲線為單位,組合連寫,但要保證點畫的完整性,點畫間過渡可用呼應、牽絲等手段,熟練以後,可以加入點、直線等其他元素組合練習,其間同樣要保證把各點畫元素書寫完整,又要彼此之間保持連貫。折線在草書中可以緩衝曲線帶來的圓流。在視覺上,折線也可以通過方形來調節全是圓轉帶來的單調感覺。折線在其轉折處同樣不能用唐楷的方法寫出圭角,它只能通過腕運用鋪毫翻筆的方法寫出。
  • 臨習漢隸經典《曹全碑》的體會
    但是有規律並不是說一定要千篇一律,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地方是有變化的,各有各的美,這都需要認真觀察。《曹全碑》以扁方為主,向左右開張,間有狹長,偶有方正,變化靈活。練習要領:左右結構,要寫左顧右,寫右應左,要處理好正欹、挪讓、穿插、疏密等關係;上下結構,要寫上顧下,寫下應上。3.臨習合體字。從《曹全碑》裡面選取很有代表性的字,反覆對臨。從開始的看一筆寫一筆到最後的看一個字寫一個字,這時候讀帖時做的功課起了很大的作用。4.背臨《曹全碑》。經過幾個月的逐字臨習,決定開始不看字帖,進入背臨。
  • 臨習鄧石如《白氏草堂記》要注意哪兩點?
    ③結構偏長,上緊下松,有疏密的對比變化。 此帖筆法極為厚重緊澀,線條十分豐腴,鵬譽軒筆莊認為:①臨習中,較粗的線條要寫出力量,②要寫出用筆輕重與迅遲的節奏變化。做到這兩點,就可以避免線條粗而無力,呆而無神的弊端。
  • 如何取勢?多讀帖、多臨帖是學習取勢的好方法
    書法創作要考慮很多東西。其中一個就是難字的取勢:"想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布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時無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能解也。"什麼叫做"難書之字"?不是不識這個字,而是難以取勢。所以要"預於心中布置",先把大體結構確定下來。譬如這個"龍"字,怎麼取勢?
  • 劉劍波丨臨習《聖教序》的一些思考
    正確的臨帖方式應該是字帖到手上,先仔細讀帖,認真分析,而不是急於去臨習,臨習《聖教序》之前要做一些準備,查閱一些資料,如古帖同時代的書家作品,年代相近的關聯字體都要試著去臨習一部分,就如同我們吃大餐之前的餐前開胃小菜必不可少。
  • 歐陽詢 九成宮 臨習——245 「令勃海男臣」
    繼續臨寫九成宮 「令勃海男臣」。其中,「令海臣」前面已出現過,書友們可看前面的內容。2、最後一豎點要居中。勃:1、把握好橫向筆畫間布白均勻。2、注意「力」在右側的位置,一般位於中偏上的位置。3、右側有「力」的字,左側有橫畫的一般宜伸長,此字左側「提」就向左伸長。類似的字如「勤」。海:1、此字難度在於「每」。「每」字第一橫向右上斜,「母」豎折的橫畫向右下斜勢,取勢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