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史中追尋園林之美

2020-10-23 中工網

來源:北京晚報

李崢嶸

藝術和園林有著悠久的緣分,無論是近現代西方繪畫大師莫奈、畢沙羅、梵谷、克利姆特,還是中國的藝術巨匠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等人都喜歡描繪他們日常居住、旅行所見的那些美麗花園乃至夢幻中的神秘花園。《藝術家的永恆花園》是一本解讀近代藝術史中的園林主題繪畫的原創人文通識著作,呈現莫奈、畢沙羅、塞尚、梵谷、克利姆特、吳昌碩等37位中外藝術大師筆下的近百座美麗花園,帶領讀者通過偉大藝術家的視角認知園林和花木之美。

《藝術家的永恆花園》 周文翰 重慶大學出版社

作者周文翰是著名的藝術和建築評論家、藝術博物學作家,著有《時光的倒影:藝術史中的偉大園林》《花與樹的人文之旅》《中國藝術收藏史》等人文通識圖書。

為什麼書名是「藝術家的永恆花園」?

周文翰:藝術和園林一直有緊密的關係,古代比如王維、文徵明這樣的偉大畫家都曾一再描繪園林,近代印象派畫家莫奈、畢沙羅,中國的吳昌碩、齊白石,都一再描繪園林或者花木,我覺得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觀看園林,也用自己的畫筆描繪了自己喜愛的園林,這些現在都懸掛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或者私人收藏家的家中,其中一些園林儘管已經消失了,可藝術家卻留下了它們的樣子,如明清很多園林已經毀於戰亂,但是仍然有一些畫作留下來了,可以說是藝術讓它們變得永恆起來了。

另一層面,園林和藝術都是人類欲望的衍生物,它們都是人類為了自己的需求、欲望創作出來的,有實用的作用但是又超越了實用那個層面,投射了人類的很多自我意識、社會意識的成分,可以說每個藝術家的每件作品都是獨特和永恆的,它們固定了那一刻的光影,那一刻的體驗。

為什麼從印象派開始寫,你覺得它們有什麼特別之處?

周文翰:我覺得印象派藝術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到重視和那時候旅遊熱的興起有關,一方面巴黎這樣的大城市的人形成了度假、旅遊的習慣,人們渴望離開熟悉的城市、工作和居住環境到鄉村、山野、海島體驗自然花木山川之美,另一方面,人們也希望用各種形式記錄自己旅行的所見,印象派的作品既滿足了記錄的需求,同時那種獨特的色彩處理、模模糊糊的形象又可以給人發散的想像空間,這和旅行給人的刺激挺像的,所以他們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越來越受歡迎,到20世紀後期成了藝術市場和大眾文化中最受重視的藝術流派。

其實我覺得吳昌碩、齊白石這樣的藝術家在20世紀受到中國人重視,也和上海、北京的都市化發展有關係,城市中人普遍渴望用描繪花木的藝術作品作為一種暫時逃逸的空間,這類花木題材的藝術品的流行其實和旅遊的功用類似。

中外藝術家對園林的呈現方式有什麼差別嗎?

周文翰:我曾經比較莫奈和吳昌碩這兩位同時代的藝術家,這兩個人都對園林有親近感,莫奈自己打理自己的園林,吳昌碩也曾經修葺澆灌自己家的菜園兼花園「蕪園」,他有一幅畫得挺隨意的《蕪園圖》就是回憶故鄉的這座花園的,他突出呈現了幾棵樹,其他都是簡單勾勒、暈染,這其實和莫奈後期眼睛不好了之後畫的那些睡蓮的作品給人的印象類似。當然,整體來說,莫奈的畫常常是一個整體或者至少是局部的園林景觀,它們是一個自然光影下的場景,但是對吳昌碩、齊白石這樣的中國畫家來說,他們常常是在紙上描繪幾根枝條和一些花朵、葉子,它們是從背景中抽離出來的,甚至未必是對現實中某一花木的記錄,而是綜合了很多個人經驗、參考了其他繪畫作品中的圖像,他們描繪的是自己覺得優美或者適合特定主題——比如祝壽、祝賀商店開業等——的作品,那些枝條、花朵的形態都是畫家「設計」的結果,在現實中很難看到那樣形色的具體植物。但是,這些畫仍然能喚起我們對花木、園林的想像,這是很有意思的話題,我也一直在思考:吳昌碩、齊白石的畫算是具象繪畫還是抽象繪畫?有時候我覺得他們是比梵谷「更抽象」的畫家。

另一個顯著的不同是,吳昌碩、齊白石的畫作上通常有題跋、題詩等,把文學和繪畫結合起來這是中國宋代以來藝術的一大特點,從而把繪畫和更宏大的文學、文化體系相關聯,這是中國古代藝術的一個很大特點。

看到你書裡寫到的一些園林比如義大利的莫雷諾花園已經消失了,只有一些殘跡,但莫奈描繪它的油畫仍然存在。

周文翰:每一座園林之所以能夠保存至今,背後都有一段文化、政治、經濟因素角力的動人故事。消失的園林也一樣,畫家的作品讓它們在人們的眼中「復活」,被保存在了博物館、美術館和私人收藏家家中,讓它們繼續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中,這就是人類文明的特點,我們不僅僅活在現在,活在具體的物質中,也活在文字中,活在繪畫中,活在想像中。這些文化符號不僅僅是寫寫畫畫那麼簡單,實際上它又會影響到後來人的實際行為,比如莫奈的畫作讓很多人對園林發生了興趣,去法國吉維尼參觀他的故居,也有人甚至把莫奈的花園設計理念用在自己的園林中,甚至有中國地產商開發的社區直接以莫奈的花園名字為名,這些畫作它們和現實彼此交織、強化。從中可以看出一代代人對於園林之美、藝術之美有追求、有渴慕、有想像,人們利用文獻記載、圖像資料修建各種美好花園,這一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相關焦點

  • 講座|王鐵華:看見園林—藝術史中的園林、圖像和觀念
    講座|王鐵華:看見園林—藝術史中的園林、圖像和觀念 2020-11-15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莫奈、梵谷、張大千都愛描繪花園,藝術家的視角認知園林之美
    《藝術家的永恆花園》是一本解讀近代藝術史中的園林主題繪畫的原創人文通識著作,呈現莫奈、畢沙羅、塞尚、梵谷、克利姆特、吳昌碩等37位中外藝術大師筆下的近百座美麗花園,帶領讀者通過偉大藝術家的視角認知園林和花木之美。作者周文翰是著名的藝術和建築評論家、藝術博物學作家,著有《時光的倒影:藝術史中的偉大園林》《花與樹的人文之旅》《中國藝術收藏史》等人文通識圖書。
  • 從《西洋鏡:中國早期藝術史》 看喜仁龍的中國藝術之旅
    在很年輕時,他就榮膺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藝術史教授之位。但當他成為一位具有國際聲望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研究學者後,卻將目光轉向中國藝術,而且從此再沒有離開過,沉浸其中長達五十年,廣泛涉及中國的建築、雕塑、園林、繪畫乃至城市規劃等領域,從理論到作品,從鑑賞到收藏,都有卓越貢獻。他還是歐美多間博物館和私人藏家中國藝術收藏的顧問,自己也是中國藝術的收藏家。
  • 論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山水之美
    自古以來,人們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過程中,與山水結成各種對象性關係。在實踐中,山水既為人們提供必需的生活資源,又是人們實踐的主要對象,人們從自身的需求出發,把山水視作實用的對象、崇拜的對象、審美的對象,對山水加以欣賞、歌頌和讚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活的提高,人們樂於遊山玩水,觀賞名山大川綺麗風光中,對山水美的欣賞與人們的精神生活、道德觀念聯繫起來,作為真、善、美的一種象徵,以物喻人,移情寄性。
  • 西方中國藝術史研究開山之作
    「西洋鏡」第17輯「中國早期藝術史」已上市。全書由《中國早期藝術史》和附錄兩部分組成。《中國早期藝術史》初版於1929年,是西方漢學界系統研究中國早期藝術史的發軔之作,對梁思成、林徽因影響至深。全書分四卷: 漢朝之前、漢朝、雕塑、建築,共收錄海內外博物館、私人藏家珍藏的文物和名勝古蹟的照片900餘幅。
  • 蘇州園林 · 幽深滄桑之美
    當來自東方的高麗人和日本人,在驚嘆中國古典園林的雅致之後,幾乎全盤照抄,並把國古典園林的精髓演繹到極致,極力展示傳承中華之美。當來自西方的歐洲人和北美人,在羨慕蘇州古典園林的玲瓏之後,幾乎流連忘返,並把蘇州古典園林的風情納入到教材,以示學習吸收東方之美。
  • 園林之美如何較量?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園林都有自己的特色,那麼園林之美該如何較量呢?「品園八項」定義園林之美!相地、立基、掇山、理水、建築、花樹、文字和主人就是這「品園八項」。首先讓我們談談第一個相地。園林是如何形成的?園林從產生開始,就是作為一種對正統建築秩序的反叛,因此園林布局的最大的特徵,用一個詞形容,叫散漫。散漫不是胡亂地散漫,散漫是有所依據的。第三是掇山。很簡單,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疊山。在中國古代,可以說在明代以前,疊山主要是疊出一個完整的山。
  • 蘇州園林的細節之美
    蘇州一直以來都是江南地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蘇州園林得以興盛和地區的政治穩定、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明清時代是最為鼎盛的時期,全國十分之一的糧和稅都是蘇州繳納的,當時有句形象的比喻說蘇州是「海內繁華、江南佳麗之地」,如此盛景,也怪不得乾隆皇帝最愛下江南了。
  • 園林之美,在於春——喬宇
    園林之美春天萬物復甦,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也是園林競相爭豔時。崑曲《牡丹亭-遊園》中就曾有「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之感慨。賞園林之美,首先要通曉園林的建造藝術。眾所周知,園林藝術講究「疊山理水」。疊山,就是堆壘土石,造成假山;理水就是引導溪流,造成池景。疊山理水的規律是「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理貫通,全園生動」。因為,山有脈絡走向,水有源頭流向,這是自然山水風景的規律。
  • 世界藝術史大會:我們該關注什麼
    不限於藝術史 立足於藝術史 世界藝術史大會自1873年開始舉辦,每4年舉辦一屆,此前從未在西方以外的國家舉辦。在為期5天的大會裡,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從藝術史的各個領域展開專題發言與討論。雖然中國擁有著悠久的藝術文化傳統,但藝術史研究仍然方興未艾,在國際交往中也不具備話語優勢。
  • 宗白華:中國園林建築之美
    根據《詩經》的記載,周宣王的建築已經像一隻野雞伸翅在飛,可見中國的建築很早就趨向於飛動之美了。老子就曾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於室中之空間。而「無」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節奏。 中國的園林是很發達的。北京故宮三大殿的旁邊,就有三海。郊外還有圓明園、頤和園等等,這是皇帝的園林。民間的老式房子,也總有天井、院子,這也可以算作一種小小的園林。
  • 中國園林,詩意的棲居之地。跟隨西瓜視頻看中國園林之美
    中國園林,聽到這四個字,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心裏面都會想到一個字"美"。園林源於自然,卻有高於自然。擁有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梁園,裡面的一磚一瓦都浸潤著梁氏幾代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試問有誰不想生活在這畫一般的世界裡呢?
  • 欣賞中國十大園林,領略古典園林藝術之美!
    現代人習慣了城市的喧囂,就會對那些有著悠久人文歷史、景色典雅秀麗的園林景觀格外喜愛。本文為大家盤點了中國十大園林,包括頤和園、蘇州園林、承德避暑山莊等。一起來欣賞,領略古典園林藝術之美吧!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 新中式園林藝境,悅見生活之美!
    圍合四方之地以成園涵養萬物之茂以成林園林相合以造景天人相諧以成境景境之上是為園林實景圖中式園林景觀設計一草一木精工細培綠蔭濃密,亭臺水榭,移步異景百餘種珍稀花木全冠移植營造一步一景的舒適景觀生活中時刻享受醇美園林的淨意讓您回家就是穿越公園的旅行實景圖結合臻美中式園林,
  • 外研社舉辦「追尋失落的圓明園」雲直播紀念圓明園罹難160年
    本網訊(記者張君成)今年是圓明園罹難160年,同時正值《追尋失落的圓明園》一書出版10周年之際,為了警示國人銘記歷史,喚起國人自省圖強的愛國情愫,9月5日下午,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主辦的「追尋失落的圓明園」主題直播活動在圓明園內順利舉行
  • 「美」,無遠弗屆,南京大學美國藝術史研究所今天揭幕!
    這些藝術品全都出自美國藝術家之手。而且,除了波普藝術,美國藝術內涵甚廣,影響也早已跨越山海,但它獨特的風格構成、發展脈絡,中國學界和大眾仍知之甚少。   為探索跨文化藝術史研究的更多可能性,今天(11月5日)下午,南京大學美國藝術史研究所在鼓樓校區賽珍珠紀念館正式揭牌。
  • 走一回藝術史路 尋一趟精神故鄉
    本書提出「絲綢之路上的跨文化文藝復興」的觀念,並探討了「另一種形式的藝術史」的可能性,即藝術史是一部圍繞著藝術作品而展開的「微妙的歷史學」和「有限的總體史」。 《風景入畫》 [英]肯尼斯·克拉克 著 呂澎 譯 譯林出版社 2020年10月版 本書是英國著名藝術史家、作家、策展人、紀錄片主持人肯尼斯·克拉克的代表作之一,是西方風景畫研究的開山之作和傳世經典,明確定位了風景畫在西方藝術史中的美學價值。
  • 他者之眼:中國藝術之光 ——評《中國藝術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19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藝術在西方之藝術史學科中逐漸引起注意,並有西方學者開始進行研究。進入20世紀後,隨著西方之藝術史研究目光從西歐向東歐、近東、中東及中國、印度、日本的延展,中國藝術史成為西方之藝術史學科的個重要研究對象。歐美大學在藝術史系逐步建立起中國藝術史學科,中國藝術被視為東方藝術的重要代表。
  • 恆大茶郡:一生之宅 悅見園林之美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說過:「美的線型和其他一切美的形體都必須有對稱形式。」對稱是人類最早掌握的形式美的法則。人居進程的演變,最為直接的體現與建築布局一致的景觀動線設計,就在於建築與景觀的設計上。中軸之美在恆大茶郡看來,建築與建築之間需要有中軸對稱的禮序之美,當代都會的大城生活理應將中軸的儀式感還給業主,這也是它為何在園區構築一條大氣凜然中軸景觀線的原因所在,讓業主享受圍合感與歸屬感與一體的歸家體驗。
  • 理念×感性,天珺園林展現律動之美
    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從巴赫到貝聿銘,從莫奈到吳道子,從杜甫到卡爾維諾,音樂、建築、繪畫、詩歌、小說……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都能歸結於韻律和節奏,以及由此衍生的秩序之美。園林也不例外,如果把園林看做一個整體,那麼它在空間尺度上比其他的藝術形式更為宏大,也能更直接地表現出和諧與秩序,展現出別樣的理念與感性。嶺南園林向來強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意境,然而,隨著時間的遷移,許多精心雕琢的建築園林早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但關於秩序、和諧以及平衡的園林之美卻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