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魏厲公曹芳與大將軍曹爽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替魏明帝掃墓。司馬懿趁此良機發動兵變,順利控制都城洛陽,接著司馬家族才得以上位。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平陵之變"。然而,這場事變之後,司馬懿給其家族定下一個規矩。直到今天,司馬家族的後人也因為這個規矩不敢去給祖先掃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司馬懿出生於公元179年,司馬家族起源於商朝,歷經春秋戰國以及兩漢時期,直至三國,司馬家族同樣樹大根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司馬懿明哲保身,苦心隱忍多年。等到曹操、曹丕、曹叡相繼去世,才夥同其叔伯兄弟還有兩個兒子,準備奪取大統之位。《三國演義》與不少小說裡,都將司馬懿描寫成反面人物。不過真實歷史中,司馬懿能開創西晉王朝,也不失為是亂世梟雄。
反觀曹魏一族,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皆英年早逝,直至魏厲公曹芳繼位之時,司馬懿預感到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公元249年,曹芳繼位之後與大將軍曹爽前往高平陵給魏明帝掃墓。趁此機會,司馬懿將此前豢養在府中的三千死士,與其他司馬家族的追隨者共同控制了洛陽。隨後司馬懿等人趁機煽風點火,聯合皇太后污衊曹爽企圖以下犯上。曹爽這位當時手握兵權的曹家人,被司馬懿兵不血刃的幹掉,小皇帝曹芳哪裡是老奸巨猾司馬懿的對手呢?
等到"高平陵之變"之後,司馬懿大開殺戒,將曹爽、何晏、畢軌、李勝,等等忠於曹魏的大臣全部殺害。至此,以司馬家族為首的士族,清除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勢力。"高平陵之變"也可以看成是司馬家族,建立西晉王朝重要的一步棋。按說此次兵變之後,司馬懿已順利控制洛陽成功上位。可是司馬懿疑心太重,由於曹氏家族血案近在眼前,為防止司馬家族慘遭橫禍,司馬懿臨死之際留下遺言:凡司馬家子孫後代,皆不準給祖先掃墓。
正是因為這句話,後世司馬家族的人,於清明或者冬至之際,他們都是交替進行祭奠先人。(不墳不樹,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何謂交替祭奠先人?便是直系親屬之間,不給自己父親或者是祖父曾祖父們掃墓,而是給叔伯大爺們掃墓。以此類推,司馬家族後人彼此約定好,先給你的父親或者先人掃墓,掃完之後你接著給我的祖先祭奠。所以這種交替掃墓方法,至今還在部分司馬家族後人當中流傳。大家別以為司馬懿臨終之際,留下的這句遺言後人便會效仿。
近得不說,就說晉武帝司馬炎,他可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然而司馬炎統一天下之後,長達十餘載之內都沒有給父親與先人掃墓。等到公元288年,天下局勢稍作穩定,司馬炎便破天荒的給自己父親以及叔伯大爺們掃墓。可即使是這樣,司馬炎謹遵司馬懿囑託,不敢去爺爺墳前祭拜。所以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定下規矩:凡是司馬家族後人,皆不可去給先人掃墓。
與其說司馬懿定這個規矩,是為了表現司馬家為奪得權力不擇手段。倒不如說司馬懿是警醒後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以大局為重。看到這則小故事筆者也是躊躇良多,正是因為司馬懿這種小心而又不擇手段的性格,司馬家才能取代曹家統一天下。
參考文獻:三國志、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