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定下一個規矩,至今司馬家後人都不敢去掃墓

2020-12-04 江流兒歷史故事

公元249年,魏厲公曹芳與大將軍曹爽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替魏明帝掃墓。司馬懿趁此良機發動兵變,順利控制都城洛陽,接著司馬家族才得以上位。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平陵之變"。然而,這場事變之後,司馬懿給其家族定下一個規矩。直到今天,司馬家族的後人也因為這個規矩不敢去給祖先掃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司馬懿出生於公元179年,司馬家族起源於商朝,歷經春秋戰國以及兩漢時期,直至三國,司馬家族同樣樹大根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司馬懿明哲保身,苦心隱忍多年。等到曹操、曹丕、曹叡相繼去世,才夥同其叔伯兄弟還有兩個兒子,準備奪取大統之位。《三國演義》與不少小說裡,都將司馬懿描寫成反面人物。不過真實歷史中,司馬懿能開創西晉王朝,也不失為是亂世梟雄。

反觀曹魏一族,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皆英年早逝,直至魏厲公曹芳繼位之時,司馬懿預感到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公元249年,曹芳繼位之後與大將軍曹爽前往高平陵給魏明帝掃墓。趁此機會,司馬懿將此前豢養在府中的三千死士,與其他司馬家族的追隨者共同控制了洛陽。隨後司馬懿等人趁機煽風點火,聯合皇太后污衊曹爽企圖以下犯上。曹爽這位當時手握兵權的曹家人,被司馬懿兵不血刃的幹掉,小皇帝曹芳哪裡是老奸巨猾司馬懿的對手呢?

等到"高平陵之變"之後,司馬懿大開殺戒,將曹爽、何晏、畢軌、李勝,等等忠於曹魏的大臣全部殺害。至此,以司馬家族為首的士族,清除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勢力。"高平陵之變"也可以看成是司馬家族,建立西晉王朝重要的一步棋。按說此次兵變之後,司馬懿已順利控制洛陽成功上位。可是司馬懿疑心太重,由於曹氏家族血案近在眼前,為防止司馬家族慘遭橫禍,司馬懿臨死之際留下遺言:凡司馬家子孫後代,皆不準給祖先掃墓。

正是因為這句話,後世司馬家族的人,於清明或者冬至之際,他們都是交替進行祭奠先人。(不墳不樹,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何謂交替祭奠先人?便是直系親屬之間,不給自己父親或者是祖父曾祖父們掃墓,而是給叔伯大爺們掃墓。以此類推,司馬家族後人彼此約定好,先給你的父親或者先人掃墓,掃完之後你接著給我的祖先祭奠。所以這種交替掃墓方法,至今還在部分司馬家族後人當中流傳。大家別以為司馬懿臨終之際,留下的這句遺言後人便會效仿。

近得不說,就說晉武帝司馬炎,他可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然而司馬炎統一天下之後,長達十餘載之內都沒有給父親與先人掃墓。等到公元288年,天下局勢稍作穩定,司馬炎便破天荒的給自己父親以及叔伯大爺們掃墓。可即使是這樣,司馬炎謹遵司馬懿囑託,不敢去爺爺墳前祭拜。所以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定下規矩:凡是司馬家族後人,皆不可去給先人掃墓。

與其說司馬懿定這個規矩,是為了表現司馬家為奪得權力不擇手段。倒不如說司馬懿是警醒後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以大局為重。看到這則小故事筆者也是躊躇良多,正是因為司馬懿這種小心而又不擇手段的性格,司馬家才能取代曹家統一天下。

參考文獻:三國志、宋史

相關焦點

  • 高平陵之變,魏國政權盡落司馬家,三馬分曹始於此變
    不想魏國皇帝皆是短命,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立八歲小兒曹芳為帝,王權旁落,後司馬家掌權,最後司馬家的勢力已分布魏庭,司馬後人不顧為臣禮法,之間篡權奪位,建立晉朝。而司馬家正式掌權還得從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說起,此後魏國政權再沒有回到過魏帝的手中。
  • 司馬懿死後不許後人掃墓,1700多年過去後才發現,他真是老奸巨猾
    用直白的意思來說,就是不僅不允許讓後人跟自己合葬,甚至連後人給自己掃墓也是不允許的。古人對於祭祖是非常看重的,會把他看成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但是司馬懿為何要這麼做呢?高平陵政變司馬懿為什麼要這麼做?還要說起高平陵政變,當時在位的皇帝是魏明帝,在他去世之後,就把皇位傳給了皇太子曹芳,當時曹方也只有8歲而已,不能夠處理朝政,所以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就成為了託孤大臣。相比於曹爽而言,司馬懿只是一個外人,曹家自然不想讓朝廷的權力落在一個外人手中,所以就聯合了朝廷中的一批老臣,奪了他的權利,並把它排除在權力邊緣地帶。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對此族沒有斬草除根,泉下有知必定死不瞑目
    其中頗具戲劇化的就是曹丕代漢而又被司馬氏以晉取代,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而在司馬家篡權最關鍵的「高平陵之變」中,有一個漏網之魚最終又把司馬家走過的路走了一遍。「高平陵之變」之所以能夠成功,固然與司馬懿的謀略密不可分,但是草包曹爽的無用也難辭其咎。本來司馬懿歷經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魏主自是勞苦功高,門生故吏也已遍布曹家江山。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政權時,曹氏宗族為何都袖手旁觀
    司馬懿是曹魏的四朝老臣,三代輔政大臣,按理說應該對曹魏忠心耿耿。但是在司馬懿行將就木的時候,他卻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奪取了曹魏的政權。在司馬懿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執政,最終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晉朝。我們回頭看那段歷史,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曹氏宗族基本上都在袖手旁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
  •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跟隨他的3000死士結局如何?
    有人關心,舉足輕重的3000死士在功成身就後,去哪了?他們的下場如何? 司馬家族從很早之前,就開始蓄養死士了,這數量還很多,高達3000餘人。這3000餘人,平時並不在洛陽,也不在司馬家族手下當差,而是隱身於民間。他們有的是農民,有的是練雜技的,有的是商人,各行各業都有,互不相識,只有在主人召集之時,蜂擁而來,組成一支精兵,為司馬家族保駕護航,爭權奪利。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曹家是否已經大勢已去,再無回天之力?
    高平陵之變後,儘管司馬懿已把持朝政,但司馬家的統治並不穩固。在複雜的力量格局中,鹿死誰手還有懸念。不過,這些懸念,被司馬懿父子輕鬆化解。錯綜複雜的形勢高平陵之變剛結束時,魏國的權力格局錯綜複雜。高平陵之戰,司馬懿是聯合蔣濟、高柔等實力老臣的力量,一起擊敗曹爽的。司馬懿需要以高柔行大將軍事,控制曹爽軍隊,以王觀行中領軍,控制曹羲軍隊,否則,司馬懿可能連中軍也控制不了!
  • 司馬懿死前最後一計:墓地不立碑後代不掃墓,現在看真是老奸巨猾
    公元251年,一代梟雄司馬懿去世。他咽氣前,留下了最後一個精明的算計。司馬懿告訴兒孫,他在首陽山已經為自己選了一個位置,死後就埋葬在那裡,不給用立碑,更不能建陵墓;死後,穿平時衣服下葬,妻妾死後,不準和他合葬,兒孫永遠都不許掃墓。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大將軍曹爽為何投降而不反抗?原因很簡單
    公元249年,獨攬大權的大將軍曹爽率領一眾親信,陪同魏國少帝曹芳前往魏明帝曹叡的墳墓高平陵掃墓。待曹爽等人抵達高平陵後,司馬懿迅速命人控制住洛陽城內,並且以郭太后的名義封閉洛陽城門,揭露曹爽的種種的罪惡,發動政變。史稱「高平陵之變」。
  • 司馬懿為什麼要發動高平陵之變?不是因為利慾薰心,而是因為恐懼
    昨天寫到高平陵之變,有讀者反饋我的寫作進度跳躍太大,很多東西沒說清楚就直接進入了尾聲。今天我把高平陵之變的相關人物逐一進行梳理,希望能夠為大家解惑一二。司馬懿在曹魏帝國有著崇高的地位和威望,所以曹爽對司馬懿一直抱以尊重和謙恭的態度。
  • 高平陵之變中,若曹爽聽從桓範的建議前往許昌,能否戰勝司馬懿?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氏取代曹氏的轉折點,從此之後,司馬氏掌控了曹魏的大權。雖然在中樞有李豐、夏侯玄等人挑戰司馬師,外鎮先後有淮南三叛,但都無力對抗司馬氏,慘遭失敗。最終司馬氏成功篡位,建立晉朝。司馬懿得知桓範出逃後,對蔣濟說:智囊跑了!蔣濟淡定的回答:桓範智慧是智慧,可曹爽是駑馬戀棧豆,一定不會用他的計策。果然,曹爽心存僥倖,覺得投降也還可以當個富家翁,沒有採納桓範的建議,向司馬懿投降。結果,曹爽兄弟、何晏、畢軌、李勝等親信連帶著桓範都被誅三族。那麼,在高平陵之變中,若曹爽聽從桓範的建議前往許昌,能否戰勝司馬懿?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屠戮曹氏宗族近5000餘人,此人為何坐視不管?
    在第三個階段,曹楷其實也是大部分時間冷眼旁觀,直到司馬懿決定要夷滅曹爽三族,曹楷才發現了事情的不對勁,只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能力管了。高平陵之變本文將高平陵之變分為三個階段,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後。最終,曹爽見整個洛陽之人都反對他,司馬懿又承諾不殺他,他也沒啥鬥爭決心,想做一個富家翁,於是做出了投降的決定。事實上,如果曹爽有鬥爭決心,司馬懿必敗!畢竟皇帝,兵權都在曹爽手中,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感嘆,曹真咋生了這麼一個兒子?
  • 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漏殺之人的後代,韜光養晦154年推翻了晉朝
    此後,遼東發生叛亂,也是司馬懿前去平定的,可以說,曹叡在位期間,是曹魏政權最為危機的時候,也都是司馬懿幫助度過難關的。 但不得不說,曹家的子孫似乎都不怎麼長命。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去世,留下了一個年僅八歲的齊王曹芳繼位,仍然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與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小皇帝曹芳。至此,司馬懿已經是四朝元老了。
  • 從歷史記載的細節,解開高平陵之變中,司馬師的三千死士之謎
    我們知道,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只和司馬師進行謀劃,司馬昭是在事變發動前才知道。所以,這三千死士就只和司馬師有關。那麼,司馬師要維持、使用這三千死士,就需要資金、場所、軍事編制等。司馬師能夠做到這一切嗎?如果我們看看司馬師當時擔任的職務,一切問題就都得到合理的解釋了。司馬師當時擔任的職務是中護軍,這個職務的權力,大到了出乎我們意料的地步。
  • 為何司馬懿留下遺詔,不準子孫上墳祭拜?其實這也是一計
    有一位啊,他畫風就不太一樣,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冢虎司馬懿,他死前交代了什麼呢?他囑託:「司馬家子孫不準上墳!」《晉書》記載他「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就是不在葬身處種樹,也不立墓碑,也不讓妻子啊後人啊與自己合葬,連掃墓都不準,後來司馬家統一天下,司馬炎跑到洛陽去給他爹司馬昭和他大伯司馬師上墳,愣是沒敢給他爺爺司馬懿上墳,這祖訓不敢不聽啊。
  • 高平陵之變曹爽被夷三族,唯一寡婦存活,司馬懿:讓她為曹家留後
    令女曰:「吾聞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前盛之時,尚欲保終,況今衰亡,何忍棄之!此禽獸之行,吾豈為乎!」司馬懿聞而賢之,聽使子字養為曹氏後。宋神宗認為《資治通鑑》的核心目的在於「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就是通過剖析歷史的成敗得失,用來加強統治。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一定要將曹爽誅滅三族,到底是為何?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一定要將曹爽誅滅三族,到底是為何?哈嘍大家好,我是小編小人物說大歷史,今天很高興能給大家帶來新的一期內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曹爽字昭伯,沛國譙縣人,大司馬曹真長子,曹睿繼位後,任曹爽為散騎侍郎,後升遷為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轉任武將軍。明帝病危,拜曹爽為大將軍,曹芳繼位後,升遷為始侍中,改封武安侯。嘉平元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並夷三族,就連曹爽的小兒子也未能倖免。然而曹爽已經投降,司馬懿為何執意要殺曹爽,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作為參考。
  • 司馬家的黑心白蓮花,豈止司馬懿一個?司馬師更是又狠又渣
    司馬懿在高平陵事變以前,一直扮演著忠臣良將的形象。七十老翁,四朝老臣,誰也想不到,這個攢了一輩子人品、行將就木之人會突然爆發,內夷曹爽,外襲王陵,背信棄義,手段之狠辣,用心之險惡,也是讓人難以置信。曾經的老朋友一個個或遠離或氣死,後世的子孫晉明帝掩面而泣,哪有這麼幹的啊,跌破底線了啊!
  • 被司馬懿稱為「智囊」,若聽了他的建議司馬家絕奪不了曹家的江山
    司馬懿和曹魏群臣緊閉洛陽城門,正緊鑼密鼓地安排政變時,大將軍曹爽正和少帝曹芳在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曹睿,之後曹爽被殺,司馬懿掌權,這就是所謂的高平陵之變。桓範極其聰明,被司馬懿稱為「智囊」,早在政變之前,桓範就向曹爽說過:你和兄弟曹羲不要老是形影不離的,就算有大事要出城也要留一個在城裡,要不你們走後,有人把城門一關,看你們怎麼進城?這話和現代很多國家和企業裡老大和老二絕不坐同一架飛機的死規定一樣,都是注重分散投資,避免被一鍋端的情況出現。
  • 野心勃勃的司馬昭,在司馬懿去世後,有沒有和司馬師爭奪的心思?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誅殺曹爽,獨掌曹魏大權。三年後,司馬懿去世,長子司馬師繼承其父的地位,掌管曹魏軍政大事。但是我們知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見次子司馬昭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物,那麼司馬昭有沒有跟他大哥爭地位的心思呢?
  • 高平陵之變是曹爽改革與司馬懿矛盾激化的結果,桓範的建議不可行
    此後,曹魏宗室再也沒有力量對抗以司馬氏為首的士族集團。這就是高平陵之變。其實這場政變是曹爽改革與司馬懿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或者說曹魏宗室與士族集團博弈的結果。東漢末年,經過一系列的動亂,宦官和外戚兩大集團式微,形成士族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曹操並非名門,不少名士瞧不起曹操,與曹操政權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