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0年11月17日,
漫畫大師蔡志忠,
在少林寺剃度出家,
從此成為一名沙彌。
蔡志忠曾經說過一句話:
「每塊木頭都可以成為一尊佛,
只要去掉多餘的部分。」
他終於「成佛」了。
02
蔡志忠4歲那年,
父親為教他寫字,
送給他一塊小黑板。
沒想到蔡志忠由此找到了興趣和天賦所在——畫畫。
他拿著小黑板,
歪著頭對父親說:
「只要不餓死,
我就要畫一輩子,
一直畫到死為止。」
03
蔡志忠9歲那年,
村裡開了一家雜貨店,
牆上掛滿了漫畫。
蔡志忠一接觸漫畫,
就陷了進去,
著迷得茶飯不思。
他把畫畫的夢想精確為:
「我要成為一名漫畫家。」
04
張愛玲有一句名言:
「出名要趁早。」
蔡志忠有另一句名言:
「選擇要趁早。」
蔡志忠這樣說:
「人生最終的結果,
就是拿一把刷子混飯吃,
所以要及早選擇,
把這把刷子練到極致。
很多很多厲害的人,
比如老虎伍茲、飛人喬丹,
都是很早就確立了人生目標,
伍茲兩歲就開始拿球桿,
喬丹三歲就開始打籃球,
我自己也是,
四歲就確定這輩子要畫畫。
越早選定人生目標,
就越容易體悟技藝,
也越容易練到極致。」
如何選擇人生目標呢?
蔡志忠說:
「你拿出一張紙,
左面寫下你喜歡的東西,
右面寫下你擅長的東西,
再把兩者結合起來,
選你既喜歡又擅長的。
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事,
就是找到自己喜歡又擅長的東西。」
「光選你喜歡的不行,
比如你很喜歡唱歌,
但是你五音不全,
那你肯定成不了歌唱家。
光選你擅長的也不行,
如果你不喜歡這東西,
遇到點挫折就很容易放棄。
很多人都在尋找成功捷徑,
其實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
就是最大的捷徑。」
05
確定人生目標後,
蔡志忠開始苦練漫畫技法。
他把父親給的零花錢,
全都買了漫畫,
照樣學習、揣摩和創新。
他的課本和作業本,
凡是空白處,
皆畫滿了各種各樣的人物。
初二那年,
他把自己創作的漫畫作品,
寄到臺北一家漫畫出版社。
沒想到竟然收到一封回信:
「如果你現在能來臺北畫漫畫,
我們就聘你為本社的漫畫師。」
1963年,15歲的蔡志忠,
從初中輟了學,
拖著一口箱子來到臺北。
06
▲蔡志忠自畫像
1960年代的臺灣,
武俠小說極度盛行。
蔡志忠的工作,
就是將市井武俠小說改成漫畫。
在出版社幹了三年,
他畫了200多本連環漫畫。
時間進入1966年,
這一年,臺灣掀起漫畫整頓風暴。
「輿論界認為流行漫畫,
非常粗俗、血腥和暴力,
很容易帶壞青少年,
於是政府開始嚴審漫畫,
學生看漫畫被學校禁止。」
漫畫書籍從此滯銷,
臺灣漫畫進入低潮期,
蔡志忠也失業了。
07
恰好這一年,
蔡志忠到了服兵役的年齡。
失業後的他,就去了部隊。
在三年服兵役期間,
他並沒有丟下漫畫,
「我自學了大學美術系課程,
比如中國美術史,
比如西洋美術史,
比如色彩學,
比如錯覺藝術,
比如美術設計……」
08
服兵役歸來,
蔡志忠沒有選擇「重振漫畫」。
漫畫市場持續低迷,
但動畫片開始興起,
蔡志忠選擇了跟漫畫緊密關聯的動畫。
他不懂動畫製作,
就從美國買回《小鹿斑比》等影片,
用幻燈機將影片投影到桌面上,
再將8釐米影片調成A4紙大小。
蔡志忠就趴在桌上,
開始一格一格地描,
鑽研迪士尼動畫的細微動作,
摸索迪士尼動畫的分鏡技巧……
經過幾年學習,
蔡志忠成了當時臺灣最懂動畫的人。
1977年,他創辦了遠東卡通公司,
開始製作精良動畫片。
1981年,他製作的《七彩卡通老夫子》,
一上映就震驚了整個臺灣,
每家影院門口都排起了長隊。
最後總票房達7350萬臺幣,
創造了臺灣電影票房新紀錄。
這一年年底,
該片獲得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獎,
蔡志忠入選臺灣十大傑出青年。
09
在執導多部動畫片後,
1984年,36歲的蔡志忠,
做了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決定:
「我不再做卡通片了,
我要重新開始畫漫畫。」
他算了一筆帳,
「我有了四五套房子,
還有了860萬存款,
只要不賭錢、不投資,
就算活到80歲,
我還是有錢吃方便麵。
這一生為錢做事的日子,
就到此為止了,
以後我要做更有意義的事,
我要成為偉大的漫畫家。」
他關掉動畫公司,
隻身去了日本。
10
去日本幹嘛?
尋找漫畫家之路。
在日本呆了一段時間後,
蔡志忠發現了一個秘密:
「那些大紅大紫的漫畫家,
其實並不是繪畫技巧最好的,
而是他們最會講故事。
他們的故事總是扣人心弦,
劇中人物總是讓人牽腸掛肚。」
蔡志忠一下就頓悟了,
「不要將畫畫當作一回事,
要將畫什麼當一回事。
內容和故事才是主要的,
而不是畫畫技巧。
從今以後,
我要把99%的時間用來閱讀和寫作,
只把1%的時間用來畫畫。」
11
可是畫什麼故事呢?
蔡志忠陷入沉思中。
有一天,
蔡志忠與一位日本朋友閒聊時,
兩人無意中聊到了「莊周夢蝶」。
日本朋友說了一句:
「好像柏拉圖也有類似的故事。」
一語驚醒夢中人,
蔡志忠腦際靈光一閃:
「我為何不將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畫成漫畫呢?」
於是他開始閱讀古籍,
開始整理古籍中的故事。
四年時間裡,
他抄寫了100多本筆記。
然後再分門別類,
將筆記濃縮成一個個漫畫故事,
最後用畫筆畫出來。
從1988年開始,
蔡志忠中國古籍經典漫畫橫空出世,
《莊子說》《老子說》《孔子說》……
《世說新語》《史記》《論語》……
《聊齋志異》《六朝怪談》《菜根譚》……
這些古籍漫畫一問世,
簡直堪稱石破天驚,
迅速佔領各大書榜。
僅僅是《莊子說》一書,
在大陸就賣了2000萬冊。
蔡志忠就這樣實現了從漫畫師到漫畫家的轉變,
成了中國古籍漫畫化第一人。
12
1990那一年,
蔡志忠一家移民到了加拿大。
異國生活非常枯燥,
百無聊賴之下,
他看起了佛經,
這一看,他就入了迷,
便開始研讀起佛經來。
他將佛經中的故事,
一個個抄寫下來,
抄了24本筆記。
然後再用淺顯直白的語言,
將這些晦澀難懂的佛經思想,
改編成通俗易懂的漫畫故事。
為了畫好這些故事,
他又開始收集佛像,
「我收集了3000多尊佛像,
平均每尊一萬多元人民幣。」
將佛像買回家後,
他開始研究臉孔和造型,
研究服飾和寶冠,
研究手印與體態。
幾年後,《漫畫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等佛經漫畫叢書問世。
蔡志忠再一次驚震世人。
13
1998這一年,
蔡志忠突然宣布閉關。
幾乎不出門,
幾乎不與別人往來,
一閉關,就是十年。
閉關幹什麼?
研究物理、數學等學科,
十年後的2008年,
他交出了閉關作業——《東方宇宙四部曲》。
「他以東方哲學觀為基礎,
探索宇宙秘密的未知空間,
把物理、數學變成了漫畫。」
在這十年裡,
蔡志忠獲得了兩個大獎,
一是荷蘭克勞斯王子基金會獎,
二是華語動漫終身成就獎,
頒獎語這麼評價他:
「他通過漫畫,
將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學,
作出了史無前例的再創造。」
14
自從研究佛學禪學之後,
蔡志忠就過起了極簡生活。
一年四季,
他的著裝幾乎都一樣,
他買了30件一樣的白襯衫,
20條一樣的卡其褲,
14雙一樣的布鞋。
一年四季,
他的飲食非常簡單,
基本就是清粥加饅頭,
「一次買回一大袋饅頭,
放在冰箱裡,
吃的時候加加熱,
再抹點豆腐乳就行了。」
他也幾乎不出門,
沒有手錶,沒有名片,
沒有手機,沒有電話,
除了睡覺,
他把所有時間,
都用在了閱讀、寫作和畫畫上。
15
蔡志忠曾經迷戀物質生活,
他酷愛買車,也酷愛買房,
最多的時候,擁有十套房產。
可現在,他都放下了,
「人活到極致,
一定是素與簡。
這個世界,
沒有無成本的佔有,
你所佔有的東西,
同時也在佔有你。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
一個人放下得越多,
他就越富有。
我把日子過得最簡單最便宜,
就是為了把時間和精力省下來,
花在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上。」
16
有人覺得蔡志忠過得苦,
蔡志忠就講了一個故事,
「弘一法師在寧波七塔寺時,
有一天老友夏丏尊前來拜訪,
夏丏尊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
桌上只有一道鹹菜,就問:
『這鹹菜會不會太鹹了?』
弘一法師回答:
『鹹有鹹的味道。』
飯後,弘一法師倒了杯白開水。
夏丏尊又問:
『沒茶葉嗎?只喝這淡白水?』
弘一法師回答:
『淡有淡的味道。』」
講完故事,蔡志忠說:
「大家以為我過得清苦,
其實我正快樂著呢!
我的快樂在創作上,
創作時,萬籟俱寂,
只聽到筆碰到紙的唰唰聲,
那種快樂就像一個農夫收割稻子,
用鐮刀把稻子割下來的愉悅聲音。」
17
蔡志忠出家後,
很多人感嘆惋惜。
其實大可不必,
出家對他而言,
並不是從此擱筆。
而是俗務更少了,清靜更多了,
他可以更加專心於創作,
「我應該能活到八十幾歲,
所以我計劃用剩餘時間,
畫完《猶太法典》《塔木德》,
畫完中東的《蘇菲之路》,
畫完紀伯倫的《先知》,
畫完印度《吠陀經》,
畫完泰戈爾《飛鳥集》……
出版100本《漫畫東方智慧》,
給世間多留一點有價值的東西。」
在世間72年,
蔡志忠創作了上百本漫畫書,
他的作品被翻譯成48國語言,
流傳在世界各地。
18
喜歡蔡志忠的一句話:
「每塊木頭都可以成為一尊佛,
只要去掉多餘的部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蔡志忠解釋說:
「一個人要及早選擇最擅長最喜歡的事,
然後把它做到極致。
只要你置心一處,
心無旁騖,
深耕一事,
則無事不成。
做湯包一樣,
做工程師一樣,
做漫畫家一樣。」